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张齐华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1
一、齐华《平均数》教学实录(请注意他的语言表述)【教学容】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明和乔丹那样。
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平均数张齐华平均数教学实录(张齐华)一、建立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生:(齐)不公平!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听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反思张齐华老师对平均数的重新定位,逐步推进学习方法,幽默挑战性的语言,让课堂充满智慧、灵动起来。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以一个大情景贯穿整个课堂,而且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师生四人投篮比赛导入新课。
在用“几”表示投篮一般水平中探究平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移多补少”、“合并再分”。
由小强投三次,个数分别为5个、5个、5个,用几表示1分钟的水平;到小林投三次分别为3个、4个、5个,用几表示他的水平;说明理由,此时学生出现的方法是(3+4+5)÷3=4(个)。
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人的三次个数的不同,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
出示平均数的概念,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出示教师四次投篮个数4个、6个、5个、1个后,讨论用几表示老师的一般水平?课件再次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
在把第四次的投篮个数改为5个、9个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3次个数相同,第四次不一样,平均数也不一样的道理。
由此结束新授部分。
在巩固练习中,有找三张长度分别为7厘米、12厘米、8厘米的平均数;出示平均身高判断一队员的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关系;出示中国篮球队的队员的平均身高,讨论谁最高,谁最矮?出示池塘的平均水深与人的身高,猜测下水是否有危险?出示中国男性、女性的平均寿命,讨论两个老人谁的寿命长。
张老师的课堂上表达清晰的语言,对教材深钻研值得我们学习。
张老师一生追求着“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便是捷径”,使张齐华老师关于平均数教学已有4个版本,课改前的、课改开始的、08年的、如今的。
课改前的变换应用题条件,求平均数。
2002年课改时,求平均身高、家庭每月平均用水量、体现生活化;2008年,课改一个轮回,回顾02年的教学,认为不懂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刻画一组数据的水平。
现在要表现的是同一对象的不同数据,用一个数据来表示一个对象的一般水平。
昨天有幸观摩了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课。
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学生对知识独到的见解、大胆的发言、相互反驳的精彩,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平均数》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张齐华《平均数》名师课堂实录张齐华《平均数》名师课堂实录喜欢体育锻炼吗,喜欢什么项目,想知道张老师的体育绝活是什么,猜猜看,篮球,相信吗,我们班上有3个学生不相监球是张老师的体育绝活, 出示:小强小林小刚想向张老师挑战,你们认为张老师该接受挑战,为什么, 出示:小强1分钟投中5个小强觉得少,于是想让老师再给两次机会,你们觉得该给小强机会吗,为什么,出示:第二次5个第三次5个你们觉得小强一分钟能投中多少个,用哪个数表示合适, (5个)出示:小林第一次:3个第二次:4个第三次:5个到底用几个表示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4个) 有不同答案吗,(3个)?为什么,生:用3次总数加起来除以3,就可以了3+4+5=1212?3=4有没有同意4个,但和上面的理由不一样吗, 出示把第3次移一个到第五次,这样就一样多了,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小刚:3个7个2个小组讨论:该用几个表示,小刚的水平,生:3+732=1212?3=4这种方法叫做,求和均分还有其它方法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7里面移一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3次。
移多补少,和求和均分,它们的目的都是什么,(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变成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
看小刚3次投篮次数,平均数能代表小刚第1次,投篮水平吗,第2次,第3次呢,(不能)那平均数能代表什么呢,(普通,一般的水平)板书: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想看张老师投篮的个数吗,但张老师想投4次,大伙同意吗,同意,为什么你们会同意,出示:4个6个5个这时张老师在投3次后,就后悔了,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会后悔呢, 你知道张老师前3次投篮个数的平均数是几吗,(5个) 那你觉得张老师在投第4次后,你们张老师会胜他们吗,会输吗,会平吗, (都有可能)出示:第4次1个你们会算出张老师这四次投篮的平均数吗,(学生算?平均数是4个)张老师输了,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最后一次投的太少) 张老师反思:如果最后一次投5个,或者是9个,你们认为结果会怎样, (让学生算平均数)出示:平均数很敏感,很容易发生变化。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实录(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张齐华《平均数》教学实录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张齐华平均数的教学实录与评析一、建立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生:(齐)不公平!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