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腰椎穿刺术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
儿童腰椎穿刺操作流程
1.患儿准备:患儿需要空腹,通常会在手术之前的几个小时禁食。
2.椅子或床的选择:根据患儿的大小和年龄选择合适的椅子或床。
对
于较小的儿童可以选择特殊的儿童麻醉床。
3.麻醉:根据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麻醉方法,可以是局部麻醉、静脉
麻醉或全身麻醉。
医生和麻醉师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出决定。
4.体位:将患儿放置在侧卧位,腰背部暴露在操作区域。
5.皮肤准备:消毒操作区域,并使用无菌巾包裹。
6.局部麻醉: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局部麻醉涂于患儿的皮肤上,并等
待片刻让局部麻醉药物发挥作用。
7.穿刺点确定:医生会通过触诊和X线片等方法确定穿刺点。
通常在
腰椎区域的第四、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与骶骨之间的中线位置进行穿刺。
8.执行穿刺:医生使用无菌手套,将穿刺针慢慢插入到预定的穿刺点。
在穿刺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观察流出的脊髓液来确认穿刺是否成功。
9.获取脊髓液样本:成功穿刺后,医生会连接穿刺针到采集样本的容器,并将脊髓液缓慢地收集起来。
10.穿刺结束:采集完脊髓液后,医生会缓慢地抽出穿刺针,确保没
有产生出血。
11.换药:在穿刺点处贴上无菌敷料,并固定。
12.监测:患儿在操作后需要进入观察室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检查是
否出现异常症状。
儿童腰椎穿刺是一项较为常见的操作,但由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较为特殊,请确保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这个操作流程的具体步骤可能会因患儿的具体状况而略有不同,务必确保操作过程安全、无菌,并密切监测患儿的反应。
儿童腰椎穿刺术(一)定义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简称腰穿,是借助腰椎穿刺针,从腰椎棘突间隙刺入蛛网膜下腔,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项临床常用技术。
(二)目的1. 检查脑脊液性质,找出病因,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 测定颅内压,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协助诊断。
3. 椎管内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和脊髓造影,协助诊断。
4. 放出脑脊液,引流炎性分泌物、血性脑脊液或造影剂,以改善临床症状。
5. 鞘内注射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
(三)基础医学知识1. 脊髓的发育与形态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胚胎前3个月,脊髓占据整个椎管,下端达骶骨下缘。
此后脊髓生长速度较椎管慢,脊髓下端逐渐上移,至出生时脊髓末端相当于第3腰椎水平,1岁至青春期相当于第2腰椎上1/3处,成年期相当于第1腰椎椎体的下缘,或第2腰椎椎体的上缘。
偶有变异,有些人脊髓末端可高至第12胸椎,或低达第3腰椎。
脊髓呈扁圆柱状,横径较前后径为大,上下粗细不匀。
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两个膨大部分。
上端与延髓相续,腰膨大以下脊髓迅速变细,末端变尖形成脊髓圆锥,以下成为细长的终丝,经骶管止于第2骶椎下缘的硬膜囊底。
起自腰膨大部的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神经根的神经束在蛛网膜下腔中由脊膜包裹,漂浮在脑脊液中,不易受到损伤,即使被累及,也多为部分性损伤。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2.脊髓的被膜脊髓由外向内依次覆盖着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三层被膜,具有保护和支持脊髓的作用。
硬脊膜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呈囊状,其下端可达第2或第3骶椎,并形成终丝的外膜,附于尾骨骨膜。
硬脊膜与脊椎骨膜之间为硬膜外腔,分布有静脉丛与松弛的脂肪组织。
蛛网膜为半透明膜。
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脊髓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蛛网膜在跨越脊髓的沟裂时,在脊髓末端与第二骶椎水平之间形成较大的腔隙,称为终池,是临床抽取脑脊液的理想部位。
儿科腰穿操作流程
儿科腰椎穿刺术常见流程确认体位、消毒、穿刺点选取、麻醉、进针、测压及放液、术毕。
1、体位:一般均采用去枕侧卧位,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
如病人意识不清,应有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
2、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术者戴上无菌橡皮手套,局部用碘酊、酒精消毒皮肤,铺盖消毒巾。
3、穿刺点:先触摸好准备穿刺的椎间隙,一般取L3-L4或L4-L5椎间隙(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背正中线的交点为第四腰椎棘突)。
4、麻醉:用普鲁卡因于穿刺点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
5、进针:术者以左手拇指尖紧按住此棘突间隙的一端以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由原穿刺点取垂直脊背面稍向头位倾斜的方向刺入,当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小,即进入蛛网膜下腔,然后缓慢抽出针芯,即可见CSF外滴。
6、测压及放液:穿刺成功后接上测压管,嘱病人完全放松,平稳呼吸,将头稍伸直,双下肢改为半屈位,接上测压管,先测初压,如压力高时,不可放CSF,将针拔出,仅将压力管中CSF作细胞计数及蛋白定性检查,如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需要量的CSF。
7、术毕:最好嘱孩子俯卧,或者去枕仰卧,把足端的床头垫高4-6h,以免产生由于CSF 经穿刺孔漏入硬膜外腔,引起颅内低压所致的腰穿后头痛。
腰椎穿刺术
一、适应症:
1、怀疑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时,或有不明原因的惊厥,需采取脑脊液作检查;
2、需要鞘内注射用药时。
二、禁忌症:
1、穿刺部位感染;
2、凝血功能异常
3、严重疾病无法耐受。
三、术前准备:
1、新生儿腰穿包(如无新生儿腰穿针,可用5ml注射器和6.5针头或6.5头皮针代替);
2、常规消毒物品;
3、胶布条,纱布,手套等。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儿侧卧,助手用双手在肩部和臀部固定患儿,使腰椎段尽可能弯曲。
2、术者戴消毒口罩,手套,局部常规消毒,铺以消毒巾。
3、在脊柱中线第4~5或3~4腰椎间隙处进针,方向指向脐部缓慢推进,通常早产儿进针
约0.5~0.7cm,足月儿1cm可达蛛网膜下腔,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常有轻微的落空感。
进针过程中应不时抽出针芯或将注射器轻轻抽吸,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以免刺入过深伤及锥前静脉丛。
4、收取脑脊液,立即观察颜色和浑浊度,将脑脊液分别装入3~4支试管中,每管0.5~1ml。
(第1管作细胞计数及分类,并离心取沉淀涂片作革兰染色;第2管作培养及药敏试验;
第3管作生化检查;第4管作其他必要的检查)。
5、拔针后,重新消毒,以纱布块覆盖粘以胶布。
五、术后处理: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密切观察生命征。
六、注意事项:
1、对高度怀疑的病人尽量在抗菌素应用之前或早期留取标本送检;
2、助手在使患儿腰椎弯曲时应避免弯曲患儿颈部,以免妨碍呼吸。
小儿腰椎穿刺术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小儿腰椎穿刺术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适应症:该操作适用于诊断性穿刺,椎管内注射以及治疗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禁忌症包括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疝或疑有脑疝者,以及腰椎穿刺处局部感染或脊柱结核。
术前准备:在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意义并签署协议书后,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嘱患者排尿。
准备物品包括腰穿包、无菌手套、棉签、胶布、3%碘酒、75%酒精以及2%利多卡因和5ml注射器。
操作方法:操作者应先洗手并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患儿侧卧,助手协助弯曲患儿腿及头背取得最大程度的脊椎弯曲,背部呈弓形,沿检查台边侧卧。
术者位于患儿背后,左手在头侧,用食指、中指摸好两侧髂骨嵴,此连线中点为3、4腰椎棘突之间,在此处穿刺即可达3、4腰椎间隙。
常规消毒,用拇指固定第3腰椎棘突,沿棘突下方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边进针边推药深至韧带,用消毒纱布压迫,拔针后稍等片刻。
右手持腰穿针,左手仍把住第3腰椎棘突,沿其下方穿刺,缓慢进针,进入棘突间隙后,针头稍向头侧倾斜,当有阻力落空时停止进针,拔出针芯,用无菌瓶2个,每瓶接1~2ml脑脊液分别送常规、生化检查或培养。
如检测颅内压可事先准备好测压管,此管内脑脊液也可作为检查用。
如操作过程脑脊液流通不畅,可以转动针尾,助手压迫颈静脉,穿刺针亦可略调深浅。
重新插上针芯,无菌纱布紧压穿刺处,拔针粘膏固定,让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
注意事项:腰椎穿刺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正常脑脊液压力为100-200mmH2O,脑脊液外观可用于区别穿刺损伤。
操作者需洗手并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如果操作过程中脑脊液流通不畅,可以转动针尾或助手压迫颈静脉。
腰椎穿刺术评分标准
简介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脊髓液或进行脊椎影像学检查。
为了评估腰椎穿刺术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制定了以下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1. 穿刺点选择:穿刺点选择:
- 1分:穿刺点选择准确,避开了神经和血管结构。
- 0分:穿刺点选择不准确,造成神经或血管损伤。
2. 穿刺技巧:穿刺技巧:
- 1分:穿刺过程顺利,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
- 0分:穿刺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如针头脱位、穿刺失败等。
3. 脊髓液获取:脊髓液获取:
- 1分:成功获取到足够的脊髓液样本。
- 0分:未能获取到足够的脊髓液样本。
4. 术后处理:术后处理:
- 1分:术后处理正确,如包扎、观察等。
- 0分:术后处理不当,如包扎不紧、观察不细致等。
5. 并发症:并发症:
- 1分:无并发症发生。
- 0分:发生了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总分计算
将以上各项评分相加,得出腰椎穿刺术的总分。
总分越高,表示腰椎穿刺术的质量越高。
请注意,本评分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评分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
腰椎穿刺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目的:检查脑脊液性质,测定颅内压、注药。
二、适应症:检查脑脊液的性质,测定颅内压、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注射,鞘内注射药物。
三、禁忌症:颅高压、脑疝;腰椎占位病变;休克等危重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炎症。
四、注意事项:穿刺时针尖斜面向上(针尖斜面与躯体长轴平行),可避免损伤硬脊膜纤维,减少穿刺后头痛。
穿刺结束去枕平卧、多饮水可预防低颅压头痛。
穿刺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停止、并处理。
穿刺操作流程
腰椎穿刺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得分
考核人:时间:。
腰椎穿刺术操作规范、评分标准引言本文旨在制定腰椎穿刺术的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成功进行。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获取腰椎液样本或进行麻醉治疗。
规范的操作和评分标准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质量至关重要。
操作规范1. 术前准备- 仔细阅读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
- 确保手术所需器械、药物和消毒物品的准备充分,并检查其有效性与完整性。
- 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详细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 术中操作- 根据患者体位(侧卧位或坐位)和手术目的选择穿刺点位。
- 加强无菌操作,严格遵循消毒流程,确保手术区域清洁。
- 使用合适的穿刺针进行穿刺,控制穿刺压力和方向,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 需要引导针或导丝时,操作人员需要仔细操作,避免针头脱出或插伤。
- 完成穿刺后,及时采集样本或进行相关治疗,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 术后处理- 将采集的样本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或处理。
- 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适症状。
- 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向患者家属详细说明术后注意事项。
- 完成手术记录,并及时汇报手术情况和可能的并发症。
评分标准为了评估腰椎穿刺术的操作质量和结果,制定以下评分标准:1. 无菌操作评分- 将手术器械和穿刺区域准备得当:[0分] 准备不充分;[1分] 准备较好;[2分] 准备完善、无明显瑕疵。
- 操作人员佩戴无菌手套:[0分] 未佩戴或无保护;[1分] 佩戴手套,但未遵循无菌操作要求;[2分] 佩戴手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 手术区域消毒完整且有效:[0分] 消毒不充分;[1分] 消毒较好;[2分] 消毒完善、无明显瑕疵。
2. 操作技术评分- 动作准确性:[0分] 操作不准确,需他人指导或调整;[1分] 操作基本准确,不影响手术进程;[2分] 操作准确,无错误。
- 操作迅速性:[0分] 操作缓慢,影响手术进程;[1分] 操作较快,但需他人加速;[2分] 操作迅速,不影响手术进程。
腰椎穿刺术考核评分标准(10分钟内完成,100分)考号:姓名:项目评分标准标准分实得分1操作前准备(15分)1.1术前沟通7分【评分点】1)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1分);2)自我介绍,告知病情、穿刺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消除顾虑,取得同意和配合(2分,无具体内容不得分);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血压、脉搏),排出禁忌症(2分);4)签署穿刺术知情同意书(2分)。
1.2物品准备5分【评分点】准备腰穿包、测压管(表)、消毒物品(碘伏或碘酊、酒精)、无菌手套、砂轮、麻醉药品(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胶布、血压计、听诊器、手消毒凝胶、污物盘、锐器盒、污物桶,同时检查各物品的消毒状态及有效日期。
物品检查过程中每漏1项或检查方法不正确扣1分,扣完5分止。
1.3术者穿戴帽子、口罩,并洗手3分【评分点】术者戴帽子、口罩(2分);穿刺前洗手(1分,洗手不规范不给分)。
2操作步骤(60分)2.1患者体位选择6分【评分点】常选择左侧卧位,背部近床缘,背平面与床面垂直,头向胸部贴近,背部弓形向穿刺者,下肢屈曲至腹部,双手抱膝(4分);放平床头,去枕,动作轻柔,尽量减轻患者不适感。
(2分)2.2穿刺点的选择6分【评分点】充分暴露点(1分);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上的腰椎突起为第 4腰椎棘突,取此线上位或下位椎间隙,一般选取 L3-4椎间隙为穿刺点(4分);并标记穿刺点(1分)。
2.3消毒6分【评分点】用碘伏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同心圆向外消毒,不得重复,不得遗漏,消毒范围直径约15厘米,消毒3次,范围依次较前缩小。
(顺序3分、范围3分)注:用2%碘酊棉球消毒1次,待干后用 75%乙醇由内向外脱碘 2次2.4戴无菌手套4分【评分点】打开手套包,取出手套,左手捏住手套反折处.右手对准手套5指插入戴好。
已戴手套的右手,除拇指外4指插入另一手套反折处,左手顺势戴好手套动作熟练,无污染(4分),注意:穿长袖隔离衣时未将手套的翻折部翻回盖住衣袖口者扣1分,戴手套过程中污染,必须重新更换新的无菌手套,操作正确给3分2.5铺巾2分【评分点】正确铺洞巾,部位准确,未接触有菌部位(2分)2.6局部麻醉6分【评分点】核对麻药(名称、生产日期)(2分)抽取2%的利多卡因2-3ml。
腰椎穿刺术评分标准
项目内容要求
得
分
用物1.腰椎穿刺包、持物钳及筒、治疗盘、0.5%碘伏、2%利多卡因、棉签、清洁弯盘、皮肤消毒液,
必要时备腹带;
2.戴帽子、口罩。
2
准备体位准备:
1.通常取弯腰侧卧位,背部和床面垂直;
2.通常选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腰3—4椎间隙,并做好标记。
2
操作1、按序准备用物,打开无菌包放入所需无菌物品(纱布、消毒棉球、5ml、50ml注射器);
2.备胶布、麻药。
解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
3.消毒:用碘伏自中线向两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消毒三遍;
4.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
5.铺盖消毒孔巾,局麻(步骤:皮丘、回抽)。
6.穿刺:①用20号穿刺针(小儿用21-22号)沿棘突方向缓慢刺入,进针过程中针尖遇到骨
质时,应将针退至皮下待纠正角度后再进行穿刺。
②成人进针约4—6cm(小儿约3—4cm)时,
即可穿破硬脊膜而达蛛膜网下腔;③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滴出,④接测压管,让病人双腿慢
慢伸直,记录脑脊液压力,⑤缓慢放液(不超过2-3ml)送化验检查。
⑥放液完毕插入针芯拔
出穿刺针,⑦穿刺点碘伏消毒,⑧敷以消毒纱布,⑨用胶布固定,⑩嘱患者术后去枕平卧4—
6小时。
5
术后
用物处理1.医疗废物处理:棉球、污染敷料、注射器等医疗废物放入污物桶;
2.注射器针头放入锐器盒。
1
总
分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