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再说长江》VS《话说长江》——以《曲水姑苏》与《太湖平原》为例这是两部题材相同的纪录片,这是两部被一道长达20多年的历史鸿沟划开的纪录片。
成功固然不可复制,但是它们却在各自的年代里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虽是同样的题材,却有不同的表现风格。
总体上来讲,我觉得《再说长江》更能为现代观众接受,这不仅因为它唯美而不失生活情趣的画面效果,更在于它是对长江的再度寻访,且内容更加充实集中,从某个角度上来看,似乎还是对《话说长江》的补白。
当然《话说长江》也很经典,它的一些画面更是对过往的重温。
《再说长江》更为现代观众接受,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拍摄技巧和当代人的收视习惯造成的。
就像新旧《上海滩》一样,这两部纪录片很难说谁更胜一筹。
从画面元素上来看,《话说长江》通过采用了拍摄、动画的方式,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自然风貌,其教育意义也颇为浓厚,如对太湖平原形成历史和气候等状况的简介,间接地向观众灌输了人文地理知识。
而《再说长江》更多地采用实拍,内容更为凝练集中,更隐晦地让观众进行精神上的洗礼。
从内容上来看,《话说长江》只是把苏州融入到太湖平原这个小专题中,而《再说长江》则用一集的篇幅来展现苏州,对《话说长江》中没有涉及的苏州园林以及昆曲以典型的人和事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如昆曲传承人蔡婆婆、顾笃簧的介绍,还有人物采访等。
由于《话说长江》缺乏同期声,解说词占的比例过大且太过抒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产生了距离,不过解说员也通过对话地方式尽可能拉回观众的注意力,而这远不及同期声更能还原生活的真实感。
当然,鉴于历史条件,这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不必在这点上过于苛责。
从拍摄方式来看,在《太湖平原》中的远景和俯拍所占的比重相当多,这大概是为了尽可能展现全貌吧,使得画面更加深远一些。
而《曲水姑苏》中的中景、远景也比较多,与《太湖平原》不同的是:它在拍摄过程中插入了对人的记录,通过人的活动有重点地介绍了苏州的昆曲和园林艺术,使得真实感更强、生活情趣更加浓厚。
一滴水最长的故事——评影片《长江》长江,穿过半个中国,聚集着中华名族的声音,延续着前年的历史文化,她见证着中华大地上的沧海桑田和五千年文化的变迁,是每个中国人的豪情的承载。
很早以前就从长辈那里听说,他们对长江的情感与认识更多的是源于一部影片—《话说长江》,而出生在新时代的我们,在看了纪录片《长江》之后,也随着长江的滚滚波涛而怦然心动。
从一滴水开始的故事长江浩浩汤汤奔涌向前,气势磅礴。
但影片一开始却用一滴水来开头,这一滴水便触动了观众的心。
一滴水,贯穿着《长江》,是最微小而又震撼人心的主线。
这一滴水是源头。
这一滴水,又可以追溯到长江源头冰川,是冰天雪地,是神秘的高原,是最高的学校,是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下生活的其乐融融的一家,这一滴水更是映出生命的顽强。
抑或是永恒的朝圣地唐古拉,心无旁骛的修禅者在水中搭建起的“金桥”,每一块的玛尼石上的都是祝福。
于是从源头开始,一滴水就包含了顽强与爱的故事,着也预示着从一滴水的故事开始,长江之水尽是中华名族的坚韧与情感。
这一滴水的手法,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笔,最触动人心的一笔,也是本片的点睛之笔。
从一滴水开始,每一滴都是中华名族最平凡而最感动的故事的。
从一滴水到河流到长江,一滴水是多么的平凡而不凡,每一滴水都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每一滴水都像一段历史,点点滴滴的构成了灿烂的文化;每一滴水都像是一个中国人,每个人的力量让我们用有了强大的祖国。
人们喜爱纪录片,是应为可以通过它体验从未有过的经历,追寻未曾踏上的土地,感受从不得知的情感。
纪录片《长江》正是为我们寻找着这些朴素中而不同的风景。
多角度看到不同的美在神秘的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阻挡着游人的前行,在这些我们无法去到的地方,我们却可以用于雄鹰一般的视角去俯瞰,去领略这壮美的山河,这就要归功于不同角度的拍摄。
从一滴水的特写开始,忽然进入到高原或者是峡谷的航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能展现着高原峡谷的气势磅礴。
我来自云南,也对丽江部分印象深刻。
纪录片《再说长江》赏析摘要:作为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2004年,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正式立项并开始拍摄。
2006年7月开播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
20年后的长江代表了中国的变化,《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当年的片中的很多人物也重又走进新片中。
《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然而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
《再说长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内容凸现出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
从长江源头到人海口,33集《再说长江》完整地记录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关键词:《再说长江》记录方式呈现记忆文化象征历史再现正文:随着《话说长江》的巨大成功,《再说长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从片子的拍摄技术,还是从记录方式,都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无论你是否看过《话说长江》,无论你是否了解长江,这部片子都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真,真正的美,真正的壮。
片子本身也早已超越了它的精致的构图,早已超越了他高技术恰如其分的摄影,早已超越了震撼人心的解说,更多的,片子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是触及内心沉淀下来的感动。
《再说长江》是央视于2004年8月开始拍摄,历时两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跃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打造的一部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记录片。
这部大型电视记录片,有着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用搞清摄象机记录了长江源头的最新形象第一次用直升机航摄记录了海拔5800米的长江之源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全程演绎长江文明的源头第一次用高清动画和卫星战线长江生命的脉络可以说,这些第一次不仅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更加反映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变。
第一章:大江巨变《再说长江》的开篇是将现在的长江与20年前《话说长江》中的大江及其沿岸、人民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20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
《再说长江》与其他记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的比较手法的广泛运用。
而它之所以可以将比较手法运用得这般淋漓尽致,那是因为在它之前的20年,先进的中国电视人就已经创造了一部同样伟大的记录片《话说长江》。
此次的《再说长江》的拍摄,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再创作。
先人的模式与手法,给了《再说长江》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组镜头是按照20年前《话说长江》的模式和角度拍摄的,将这些镜头与20年前的进行对比,不用过多的言语,受众自然可以看到长江甚至中国20年见的巨大变迁。
这是《再说长江》一个独特的优势,但如果运用得不好,也有可能变成其劣势。
20年前的《话说长江》已深入人心,要怎样跳出那固定模式,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怎样再一次调动更为挑剔的受众的胃口,创造收视奇迹,亦成为了《再说长江》的难点。
这也许就是世间的辨证吧。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再说长江》跳出了20年前的圈子,在与过去的简单对比之上,运用了新的科技,渗透了新的内涵,寄予了新的希望。
片中将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作川剧中的变脸。
这一比喻既形象地展示了沧海桑田的改变,又将当地的人文内涵孕育其中,既准确又诙谐,既浓厚又通俗,值得借鉴。
本片的声音采用的是解说加同期声的混音模式。
这样,就既有解说的清晰感,又有同期声的真实感。
二十波澜沧桑巨变《再说长江——大江巨变》纪录片影评《再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于2006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作为20年前万人空巷的《话说长江》的续集,《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的行动。
影片通过这20年来长江的生生不息的流淌的记录,表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以及高昂的时代精神。
而作为第一集的《大江巨变》更是折射出沿岸各地20年的巨变,令人感受深刻。
不同时空的同次记录在影片开始,便对《话说长江》进行回顾和致意,并在影片中间多次运用《话说长江》的原始文件。
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希望。
例如对重庆长江大桥的第一个晨跑者李曦的今昔对比,表现了20年来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对重庆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主要描述,更是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
而一些细节,例如对时尚的介绍,丰富了这一变化的血肉,以小见大让人感受真切。
对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的提点更是在大的方面的讲述着人们和长江之间日新月异而又亘古不变的生存依赖。
自然人文的拼盘盛宴在28分钟的第一集,制作者巧妙地剪辑使长江沿岸经的济、文化、自然、历史各方面有了大致的概括,并铺垫了以后各集的展开,并使观众有了深入了解的兴趣。
从对如三星堆等考古文物和历史文化古迹:重庆大足千手观音、乐山大佛、四川都江堰、武当山道教圣地的展示以及对古代居民的原景重现展现了长江孕育文明和带来了源源不断文化灵感的重大意义。
而对长江自然景观的摄制更是匠心独运,例如开场水滴和大江的转换对比就令人心生震撼。
对湖泊是构成长江经脉、崇明岛湿地的形成和长江源头的探索增加了科普含量,使得节目内容更加多面和充实。
精湛细腻的表现手法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航拍。
航拍给人以气势澎湃的感觉,表现了长江的雄伟。
给观众对长江最直接的视觉体验。
另外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使得整部影片的镜头感强烈、讲述层次丰富。
细腻音乐的反复而具有变化的使用烘托出整部影片的气氛而且加强了不同画面的感受。
1从《长江》说开去很早就对纪录片颇感兴趣。
往往真实的东西最动人心魄,而艺术地记录这些真实,用独特的视角,完美的剪接,动人的音乐,深情地解说,会让影像更深刻地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
有时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远至一生、甚至几代。
央视的片子,确切地说是刘文老师的片子具有特有的恢弘大气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和作为有着深厚电视节目制作素养的制片人和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地位相契合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资金、设备、人才方面都是构建这些历史巨制的有力支撑。
要达到这一点,一般的地方卫视是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样,才一直喜欢央视,喜欢刘文老师的纪录片。
言归正传。
其实非常激动能够听到刘文老师的课,虽然接触的时间很短暂,但却是获益匪浅。
最后一堂课上,李喆老师播放了《长江》。
其实先前已经完整地看过了《再说长江》这部片子,突然看到《长江》,可能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觉得很大很大的不舒服。
不舒服大概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长江》可以说是《再说长江》的删减版,所有的镜头和素材都来自于《再说长江》,在节目时长上有了明显的压缩。
不过也可能正是这样,才选择了《长江》在课堂上播放。
由于时长所限,《长江》对完整的长篇影像进行了剪接,只挑选了几个节点进行详细的描绘,所以出现了故事和场景的跳跃性,而这种跳跃性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结果使《长江》这部片子,看起来连贯性不强,从西到东,每一个篇章的跨度太大,给人一种慌慌张张的感觉。
特别是最后,当长江从西到东奔涌至高潮,镜头突然跳转至上海,因为时长的原因,“迫使”长江“匆匆”入海。
让人觉得有一股气憋在心里而无法释怀,总觉得不够畅快。
另外,《长江》的剪接也出现了一个问题。
挑选的几个描述点中,在丽江详细铺陈了一种神秘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峨眉山大篇幅讲述了佛教,在青城山大谈道教,到了武当山又着重采访了一名道士。
看到这里,就感觉这好像是一部反映长江沿岸宗教的片子,当然看《再说长江》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创作者的初衷,剪辑人员也并无此心,但是最后形成的影像确实让我产生了这种明显的错觉。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关于庐山的比较
《话说长江》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
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的看到国家地理。
《话再说长江》是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用高清摄像机再次记录了长江。
相隔20年,两部纪录片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相同的是我们的文化渊源。
一、技术上
两部片子在画质上的区别一眼就能分辨,限于技术,《话说长江》的画面显得很粗糙。
虽然有宏大场面的拍摄,但是相对于《再说长江》来说,就缺少了震撼。
但可以肯定的是,《话说长江》在当时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依然拍出了庐山的“秀”,尤其是航拍的采用,具有重大意义。
《再说长江》的画面是高清的,精致的,特效的运用也多了,尤其是在片头的设计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壮观之感。
二、形式上
《话说长江》之庐山独秀的开篇是由庐山的秀丽风景切入的,然后介绍了庐山的由来。
采用男女两位主持人的解说,解说词测贯穿始终,且解说词口语化,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在播出形式上采用了章回体。
在对庐山进行了总体的介绍之后,便对庐山的各个景点以及历史文化、旅游、教育等进行了一一介绍,并将古诗词贯穿其中。
《再说长江》的开篇是现代庐山人的生活画面,之后介绍庐山周围的地理,介绍庐山的由来。
之后对庐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简单概括,也就是将《话说长江》中的全部内容进行了概括。
对内容的介绍依然采用了解说的形式。
在片子中有画面模拟,有《话说长江》的画面,有历史资料的引用,这是《话说长江》中没有的。
三、内容上
两部片子的不同在名称上就可以看出。
庐山独秀,重点在“秀”,整集内容都是围绕庐山的秀丽风光展开的;庐山说“庐”,重点在庐,庐,即房屋,院落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集主要讲庐山上的建筑以及由这些建筑引申出来的人文,
故事。
一部重在说景,一部重在说人,这是两部片子的最大不同之处,这也能说明时代的进步,更多的以人为主。
庐山独秀中,对庐山的各个景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并配上该处景点相关的文人故事和古诗词,让人觉得不空洞。
庐山说庐中,在对庐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便展开了对庐山相关建筑的介绍。
一开始是由一本偶然发现的相册切入的,继而追溯了清末到建国初期这段时间里外国侨民在庐山的生活,对庐山的改造,建造的房屋等。
介绍庐山与外国侨民的相互影响。
还有庐山的宗教,以及后来的三大建筑。
外国侨民的到来,是因为清末外国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侨民也可以算作是入侵的一种形式。
他们在庐山生活,对庐山进行改造,总能感觉到其中的屈辱。
但是这一集的《话再说长江》并没有以此为视角,而是以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包容了历史,庐山以它的宽广胸怀施恩于每一个到此的人。
这是《话再说长江》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再说长江》是对《话说长江》的升华,补充,它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展现庐山,使庐山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