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出自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至少写三个
以下是三个出自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
1.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的故事。
勾践被吴国打败后,为了复国,他忍受了极大的屈辱,睡在柴草上,每天都要舔一下苦胆,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国耻。
经过多年的努力,勾践最终成功复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能够忍受苦难和屈辱,发愤图强,最终实现目标。
2.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的故事。
当时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孙膑没有直接救援赵国,而是率军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回救。
这样一来,赵国的危机得到了解除。
这个成语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个成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为我们提供人生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
120个成语对应人物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语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瑰宝,它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态度和处世哲理。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也有很多以成语命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些与成语对应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中。
1. 三顾茅庐:此成语出自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三次登门求见刘备的故事。
诸葛亮为了劝说刘备投奔蜀汉,不辞辛劳,终于得到刘备的重视。
诸葛亮是一个顾全大局、忠诚于国家的政治家。
2. 杀鸡焉用牛刀: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李元吉的故事。
李元吉是唐玄宗时期的一名官员,他因为小事,动用了大刀杀害一只鸡,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个成语形容大材小用,杞人忧天。
3. 狗急跳墙: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人物小故事,相传一个农夫养狗,有一天狗急了跳过墙逃跑了。
这个成语比喻人在绝望或危急的时候,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4. 风度翩翩: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风度翩翩、潇洒自如的人物形象。
在古代,风度翩翩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有风度、有素质、有品位的人。
5. 一本正经: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面无表情、态度严肃认真的样子。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虚伪正经的人。
6.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能够说服听众,征服人心。
这种人通常被认为是有言传身教能力的。
7. 三令五申: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人物故事,相传汉高祖三令五申地命令官员们要严格执行法律,不得违背。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再三再四地叮嘱对方要做某事,以表达自己的严肃态度。
8. 深藏不露: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人内心深处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表面上看起来平凡无奇。
这种人通常是一个擅长隐瞒内心真实情感的人。
9. 恩重如山: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人物传说,相传一个人感恩图报难忘,将恩德视为重如山岳。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知恩图报、心存感激。
10. 得意洋洋: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心满意足、得意忘形的样子。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是汉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刘备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与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一,龙潭虎穴。
刘备在三国时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他曾经在许多困难的环境中艰难求生。
龙潭虎穴这个成语就源自于刘备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刘备曾经身陷龙潭虎穴,形容他处境危险,却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胜利。
成语二,精忠报国。
刘备是一个非常重视忠诚和报国的人,他的部下关羽和张飞也是忠诚于他的武将。
精忠报国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刘备和他的部下。
在三国时期,刘备和他的部下一直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体现了他们的忠诚和报国精神。
成语三,卧薪尝胆。
刘备在经历了曹操的囚禁和屈辱之后,曾经发誓要报仇雪恨。
他在草庐之中卧薪尝胆,意思是每天都躺在薪柴上嚼烂薪木,以此来表达他的决心和毅力。
后来,刘备果然带领着关羽、张飞等人,成功建立了蜀汉,最终实现了他的雄心壮志。
成语四,一箭双雕。
刘备在三国时期曾经有一次与曹操的战斗,他派出的军队被曹操的部队围困在一座山上。
刘备想尽办法,最终成功地用一箭射中了两只飞鸟,从而获得了充足的食物,解决了部队的困境。
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刘备的这个故事,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的手段。
成语五,英雄气短。
刘备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但是他的一生却饱受挫折和磨难。
英雄气短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刘备的故事。
在他一生中,他虽然有着英雄的气概,但是却屡遭失败和挫折,最终也未能完成自己的宏图伟业。
总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尊敬的伟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
这些与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他的伟大形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勇敢和坚毅精神。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历史人物成语故事简介20字
为虎作伥
【成语故事】传说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后死心塌地地听从老虎的指使,去引诱别人让老虎来吃。
老虎出行,伥鬼在前面引路,帮助老虎逃避陷阱,如发现人,伥鬼就上去抓住那人,脱掉他的衣服让老虎来吃,老虎吃后,新的伥鬼产生,旧的伥鬼可以自由。
群策群力
【成语故事】西汉哲学家扬雄模仿孔子的《论语》写出了一部《法言》,在《法言·重黎》中论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胜负的原因。
他认为汉王刘邦善于采纳大家的计策,大家的计策又增强了众人的力量,所以他就得天下。
倾国倾城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
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
请君入瓮
【成语故事】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周兴设计许多惨无人道的酷刑对付囚犯。
后来有人密告武则天说周兴想谋反,武则天派另一个酷
吏来俊臣去查办。
来俊臣请周兴喝酒询问对付囚犯的办法,周兴说用大瓮烧火对付,来俊臣就用这个办法使周兴就范。
和古代名人有关的成语一、凿壁偷光历史人物是匡衡。
1、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2、出自《西京杂记》。
3、【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于是他在农忙季节就给富人家里打工,不要工钱,只求别人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时,才有时间看书。
常常一本书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他心想:白天我在地里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应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
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这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
突然看到墙壁上有亮光。
他起床查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灯光从裂缝透了过来。
匡衡想了想,招来一把小刀,把裂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
他就凑着透过来的灯光看书。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的。
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学者。
二、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
1、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2、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
3、【成语故事】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也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三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刘备):【成语故事】官渡大战后,刘备败投刘表。
徐庶被骗去许都。
走时推荐诸葛亮刘、关、张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历经三次才得见。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北曹操占天时,南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煮豆燃萁(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刮目相看(吕蒙):【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
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
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
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初出茅庐(诸葛亮):【成语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而关、张不以为然。
不久,曹派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诸葛亮借刘备印剑点将。
埋伏在豫山博望坡,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大获全胜。
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乐不思蜀(刘禅):【成语故事】三国时,蜀国刘备驾崩后,刘禅继位,请诸葛亮辅佐。
阿斗每天吃喝玩乐,诸葛亮去世后,魏国攻打蜀国,蜀国阿斗自愿投降,带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吃喝玩乐的日子,并说“此间乐,不思蜀。
”七步成诗(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
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言过其实(马谡):【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优秀6篇)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篇一铁杵成针(李白)[释义]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正音] 杵;不能读作“wǔ”。
[辨形] 杵;不能写作“许”。
[近义] 持之以恒[反义] 半途而废[用法] 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
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篇二秋毫无犯(岑彭)[释义]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
比喻十分纤m.xiezuowen 细之物。
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一、伍子胥
伍子胥(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荆州)的人。
伍子胥父亲伍安墓被宋国攻击,子胥复仇的心愿驱使他不断努力修炼自己的才能,最终成为楚
国的大将军。
伍子胥和楚庄王合作,推翻了春秋时期奸臣子之乱,使楚国恢
复了昔日的荣光。
他还发明了攻城的战略,在战国时期对各国都有
很大的影响。
二、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楚汉战争时期的楚国王。
他是陈胜杀死蒙巫的孙子,自幼耳聪目明,勇猛
善战。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色,一度攻占了咸阳,但最终被刘邦
打败。
项羽死后,被刘邦封为汉王。
三、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史记》的撰写者和编纂者。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史记》成为了后世史书的范本。
附件:
附件一:伍子胥肖像图片
附件二:伍子胥墓地示意图
附件三:伍子胥事迹演讲稿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农民起义:指农民根据对社会不满和不公正的事态发展,组织起义并向或地主阶级进行反抗。
2.楚汉战争:指发生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间,楚国和汉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3.咸阳:秦国的古都,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历史成语小故事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为了吸引诸侯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千金一笑: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
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
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
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
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
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
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
历史人物故事成语四年级
以下是一些包含历史人物故事的四年级成语:
1. 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为了逗褒姒笑,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点
燃烽火,导致失信于诸侯,最终丧命的故事。
2. 约法三章——描述的是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即“与父老约,法
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赢得了民心。
3. 破釜沉舟——讲述的是项羽为了激励士兵决战,破釜沉舟,表示没有退路。
4. 闻鸡起舞——描绘的是祖逖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准备报国的故事。
5. 画龙点睛——这个故事出自张僧繇画龙,点上眼睛后龙突然飞天的传说。
这些故事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在教学时结合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成语的深层含义。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完璧归赵(蔺相如)怒发冲冠(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学富五车(惠施)逼上梁山(林冲)囊萤映雪(车胤,孙康)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一箭双雕(长孙晟)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一毛不拔(杨朱)焚书坑儒(秦始皇)图穷匕见(荆轲)凿壁偷光(匡衡)老马识途(管仲)一饭千金(韩信)背水一战(韩信)暗渡陈仓(韩信)多多益善(韩信)胯下之辱(韩信)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三顾茅庐(刘备)初出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七擒七纵(诸葛亮)如鱼得水(诸葛亮)墨守成规(墨翟)程门立雪(杨时)双管齐下(张燥)引锥刺股(苏秦)口蜜腹剑(李林甫)鸡鸣狗盗(孟尝君)高山流水(俞伯牙)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十面埋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衣锦夜行(项羽)洛阳纸贵(左思)杀彘教子(曾参)覆水难收(姜子牙)割席绝交(管宁)投鞭断流(苻坚)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孺子可教(张良)一身是胆(赵云)不求甚解(陶潜)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老当益壮(马援)宝刀不老(黄忠)呕心沥血(李贺)七步成诗(曹植)煮豆燃萁(曹植)才高八斗(曹植)一鸣惊人(齐威王)望梅止渴(曹操)将计就计(曹操)借箸代寿(张良)运筹帷幄(张良)韦编三绝(孔子)不耻下问(孔子)断齑画粥(范仲淹)言过其实(马谡)约法三章(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暗度陈仓(刘邦)刮目相看(吕蒙)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将功折罪(关羽)乐不思蜀(刘禅)精忠报国(岳飞)痛饮黄龙(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百步穿杨(养由基)南柯一梦(淳于棼)起死回生(扁鹊)对症下药(华佗)病入膏肓(晋景公)小时了了(孔融)才疏意广(孔融)让枣推梨(王泰/孔融)两袖清风(于谦)东施效颦(东施)请君入瓮(来俊臣)对牛弹琴(公明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扑朔迷离(花木兰)举案齐眉(梁鸿)入木三分(王羲之)东床坦腹(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不拘小节(虞延)前度刘郎(刘禹锡)抛砖引玉(常建)滥竽充数(南郭先生)铁柱成针(李白)生花妙笔(李白)斗酒百篇(李白)大器晚成(崔林)鹤立鸡群(嵇绍)网开一面(商汤)言过其实(马谡)口若悬河(郭象)临渴掘井(鲁绍公)一字之师(郑谷)目不窥园(董仲舒)泰山北斗(韩愈)草木皆兵(苻坚)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萧规曹随(萧何,曹参)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咏絮之才(谢道韫)风声鹤唳(苻坚)1、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历史人物成语故事大全1001.背水一战(韩信)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望梅止渴(曹操)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5.四面楚歌(项羽)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6.破釜沉舟(项羽)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7.卧薪尝胆(勾践)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9.横行无忌(郭圯)横行:指行动蛮横;无忌:无所顾忌。
指倚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10.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1.东窗事发(秦桧)比喻阴谋已败露。
12.如鱼得水(刘备)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适的环境。
也比喻有所依靠。
13.退避三舍(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4.初出茅庐(诸葛亮)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15.图穷匕见(荆轲)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6.草木皆兵(苻坚)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7.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8.毛遂自荐(毛遂)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19.一鼓作气(曹刿)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四字成语的历史人物故事四字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都与历史人物和故事有关。
我将从不同角度为你举例说明一些四字成语及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它源自《战国策·齐策一》中的故事。
相传,齐国有个农夫,他的一只羊逃跑了。
他没有立即去追赶,而是先修补了羊圈,结果其他羊都安全了,只有那只逃跑的羊没有回来。
后来,齐国遇到了外敌入侵,国君请教智士,智士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意思是失去的羊可以通过修补羊圈来弥补,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还可以挽回局面。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杯弓蛇影”这个成语。
它源自《庄子·外物》的寓言故事。
相传,有个人在山林中行走,看到远处有一条蛇,于是拿起弓箭射击。
当他走近时发现原来只是一根枯枝。
他在情急之下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枯枝是蛇,这就是“杯弓蛇影”的由来。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因多虑而产生的错觉。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它源自《战国策·齐策一》的故事。
相传,齐国的画师被人请来画一幅蛇的画。
画师画好了一条蛇,但他觉得画得不够完美,于是又在蛇的脚边画了几只脚。
后来,人们看到这幅画都觉得多余,因为蛇本来就没有脚,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做多余的事情。
以上这些成语都是通过历史人物和故事而来的,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智慧。
这些成语至今仍然在汉语中广泛使用,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希望这些例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四字成语与历史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
成语故事和人物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5篇)成语故事和人物 1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故事和人物 21、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囊萤映雪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国历史人物成语故事1、刮目相看(吕蒙)[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刮;不能写作“乱”。
[近义]另眼相看另眼相待[反义]视同一律[用法]多用于别人已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偏正式。
[辨析]“~”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
但“~”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着看某种事情的发展。
[例句](1)小明近几年来进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2)小红变得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对她~的人不在少数。
[成语故事]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
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
有一次。
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
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
”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很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
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从这时候开始,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
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仅仅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2、围魏救赵(孙膑)[释义]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9篇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神采英拔【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期,江总以他的述怀诗而出名,他与尚书仆射张瓒等人结为忘年交。
梁武帝称他是神采英拔、才气出众的人。
到了陈后主时期,江总得到重用,经常出席陈后主的酒座赋诗作曲,欢歌酣饮,通宵达旦。
【出处】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
《陈书·江总传》【解释】指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质【近义词】英姿焕发、神采奕奕【成语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焕发。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2神武挂冠【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
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解释】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示列】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3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成语故事】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
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
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
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
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退避三舍(重耳):【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毛遂自荐(毛遂):【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
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谈判,毛遂据理力争,使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
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负荆请罪(廉颇):【成语故事】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渑池相会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为难蔺相如,蔺相如以德报怨以大局为重,感动了廉颇。
廉颇很惭愧,光背负荆,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纸上谈兵(赵括):【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一鼓作气(曹刿):【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千金买骨(郭隗):【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征求千里马,三年没有买到。
凿壁偷光的故事和人物有哪些人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是指通过冒险和努力学习获得知识,尤其是在困境中获得启示与智慧。
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则故事。
据传说,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名叫子路,他希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他家里非常贫穷,无法供他到学堂读书。
于是,他就决定自学,于是他就在墙上凿了一个小窗户,把没有机会进到自己窗户里的邻居家的书借来看。
每当晚上,他就跳到邻居家偷书,就这样,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凿壁偷光中学习了大量的书籍和知识,成为了一位很有学问的人物。
除了子路,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也凿壁偷光,他们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知识,成为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下面介绍几位著名的凿壁偷光的人物:1.曾国藩曾国藩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他曾凿壁偷光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忠臣良将。
据说,曾国藩小时候家境贫寒,去学校也没钱。
他就在门洞口挖了个窟窿,从邻居家偷书学习,通过自学成才,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才。
2.洛阳李四唐代时期,有一个叫李靖的官员很重视教育,为了方便从邻居家借书,就把自己的房间和邻居的房间用细石墙隔开。
后来因为入选科举,他担心会发现他的作弊行为,于是就用凿子把细石墙凿破,在灯光下偷偷读书,最终他成为唐朝一位很有名的官员,人称洛阳李四。
3.光绪帝清朝末年,光绪帝是在西太后的严峻管制下成长起来的,他没有太多的机会学习知识。
由于他对学问的渴望,他利用晚上偷偷跑到祖母的书房里读书,这得到了祖母的支持和照顾,最终光绪帝成为了一位有思想、有文化水平的君主。
4.杨绛杨绛是新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思想家。
她八十多岁时回忆起小时候主动向父亲要求写作业,但是因为父亲不支持读书,只好在晚上用被子捂着灯光拼命学习。
小时候能够坚持自学,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的故事和人物很多,但它所蕴意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不放弃,自我超越。
这些经历都让我们明白,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是人们成才的决定因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超越瓶颈。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二、寓言故事成语: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1、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万象更新抱头鼠窜鸡鸣狗盗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如鱼得水鸟语花香为虎作伥黔驴技穷画龙点睛抱头鼠窜虎背熊腰守株待兔鹤发童颜狗急跳墙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画蛇添足2、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 .鹬蚌相争 .蚕食鲸吞蛛丝马迹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心猿意马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指鹿为马.兔死狐悲鸡犬不宁狼吞虎咽3、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头重脚轻手足轻深口是心非手疾眼快手疾眼快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袖手傍观口出不逊手无缚鸡之力4、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飞蛾扑火金蝉脱壳积蚊成雷蟾宫折挂蚕食鲸吞蜻蜓点水螳臂挡车蛛丝马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见多识广察言观色高瞻远瞩左顾右盼调兵遣将粉身碎骨狂风暴雨旁敲侧击千辛万苦眼疾手快生龙活虎惊天动地七拼八凑胡言乱语改朝换代道听途说6、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千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东逃西散由此及彼南辕北辙左顾右盼积少成多同甘共苦半信半疑大材小用先人后己有口无心以少胜多天经地义弄假成真举足轻重南腔北调声东击西转危为安东倒西歪反败为胜7、多字格成语九牛二虎之力手无缚鸡之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不可貌相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天时地利人和习惯成自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久旱逢干雨一言以蔽之安乐窝解铃还须系铃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急来抱佛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刘备:如鱼得水(刘备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髀肉复生大获全胜三顾茅庐捶胸顿足诸葛亮:草船借箭鞠躬尽瘁三顾茅庐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不知所云指日可待开诚布公:负薪救火初出茅庐
关羽:超群绝伦过关斩将单刀赴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
吕蒙: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周瑜:羽扇纶巾赔了夫人又折兵所向无敌既生瑜,何生亮
张昭:开门揖盗
赵云:偃旗息鼓一身是胆
曹操:望梅止渴百战百胜不计其数
曹植:七步之才才高八斗(晋代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郭嘉:兵贵神速
徐晃:长驱直入
甘宁:谈笑自若
夏侯渊:所向无前
庞统:南州冠冕负重致远(说的是顾劭)
张合:出言不逊
许褚:赤膊上阵
诸葛谨、诸葛恪:蓝田生玉
刘禅:乐不思蜀
管辂:老生常谈
陆逊:忍辱负重
司马徽:好好先生识实务者为俊杰(说的是诸葛亮和庞统)
荀彧:坚壁清野
杨修:味如鸡肋
程昱:纵虎归山(说曹操放走刘备)
杨彪:老牛舔犊
赵咨:车载斗量
孔融两儿子:巢毁卵破
严颜:断头将军(严颜:“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
孔融:想当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黄忠:百步穿杨
孟获:七擒七纵
鲁肃:不识时务
貂禅:肺腑之言
李催,郭汜:横行无忌
孙权:顿开茅塞
夏侯茂:膏粱子弟
孟达:措手不及
周瑜:寡不敌众
姜维:诡计多端
李意:鹤发童颜
张飞:虎入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