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用汉语课本53课《五味》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21
新实用汉语第五册五味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实用汉语》第五册第五课“五味”。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中的五味:酸、甜、苦、辣、咸,以及与之相关的美食和食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五味的概念,了解五味在中国美食文化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五味(酸、甜、苦、辣、咸)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词汇量。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课所学的句型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中的五味及其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味(酸、甜、苦、辣、咸)的词汇及其运用。
难点:理解并运用本课所学的句型和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教师利用PPT展示五味的图片和相关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五味的名称及含义。
3. 句型和表达方式学习: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五味的词汇,以及本课所学的句型和表达方式。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中五味的认识和看法。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酸甜苦辣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五味(酸、甜、苦、辣、咸)的词汇造句。
答案:我觉得这个苹果很酸。
2. 作业题目: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五味美食的短文。
答案:我喜欢吃甜食,尤其是巧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情景、展示图片、讲解句型和表达方式、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五味的词汇及运用,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但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对五味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官五形五情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官五形五情五色五味五色成五味。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由于谷气有五味,五味各走五脏。
因此从食物治疗角度来说,有五宜和五禁这样的讲究:五宜即是,脾疾者,宜食米饭牛肉枣葵;心疾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疾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疾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疾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即是,肝疾禁辛,心疾禁咸,脾疾禁酸,肾疾禁甘,肺疾禁苦。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脏之病对于五味各有它的禁忌:辛味走气,病在气不能食辛;苦味走血,病在血不能食苦;咸味走骨,病在内不能食咸;甜味走肉,病在肉不能食甜;酸味走筋,病在筋不能食酸。
这样五把五谷与人体五脏联系在一起了,五脏喜欢什么,禁忌什么,上面说得清楚明白了。
如何从五脏的外部表现判断疾病?一个人如不舒服,是由身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
而内部五脏如有什么病变是要通过外部表现出来的。
《内经》上有言,五脏之气各有它的病症:心气不舒则噫气;肺气不清则咳嗽;肝气不达则无语;脾气不运则吞恨;肾气不足则呵欠。
五脏之精气相并,便发生疾病:并于心则喜笑;并于肺则悲哀;并于肝则多怒;并于脾则苦思;并于肾则惊恐;这就是所谓的五并。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所谓五恶。
五脏各有所化之液:心液化为汗;肺液化为涕;肝液化为泪;脾液化为涎;肾液化为唾,这就是所谓五液。
五病各有它发生的部位或季节:阴病发生在骨;阳病发生在血;五味为病,发生在气;阳病发生在冬季;阴病发生在夏季,这就是所谓五发。
五脏受邪气的侵扰,就造成不同的病理变化:病邪入于阳,则发狂病;病邪入于阴,则发血痹之病;病邪入于阳,阳过盛则为巅顶疾患;病邪入于阴,阴过盛则喑不能言;病邪由阳变阴则静;病邪由阴变阳则易多怒。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而见秋季的毛脉,夏天而见冬季的石脉,长夏而见春季的弦脉,秋天而见夏季的钩脉,冬天而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种不应见的脉象,如四时中,那一时中见了,病是不能治的。
五味名词解释中医学
在中医中,五味指的是辛、酸、甘、苦、咸这五种基本的味道。
这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一部分,其中每种味道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并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相关联。
1. 辛味:能散能行,主要归肺、脾和胃经。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和气血阻滞。
2. 酸味:能收能涩,主要归肝、脾和肺经。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状。
3. 甘味:能补能缓,主要归脾、胃和肾经。
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疼痛等症状。
4. 苦味:能泻能燥,主要归心、肺和大肠经。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等症状。
5. 咸味:能软坚润下,主要归肾和膀胱经。
具有软坚散结、润燥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大便干燥等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淡味和涩味,但由于长期习惯上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故仍称五味。
同时,中医认为药物的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五味与五脏也有对应关系,《灵枢经》篇名指出:“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
因此,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的性能之五味2020-04-02五味,是性能理论中形成相对最早的,因为,药物入腹才知其性,而入口便知其味,加之五味与烹饪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它出现较早。
五味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既表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也表示药物的性能。
五味最早是通过口尝认识的,药物通过口服,进入口腔,味觉器官就会感受到它的真实滋味,最初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相同的味具有相同的作用。
譬如说酸的药物肯定有收涩的作用;甜味的药物肯定有补虚的作用,当时的认识完全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
后来由于药物品种增多、药物作用范围不断扩大,渐渐发现不是这样一回事。
有的药物有甜味但是不一定能补虚,有的能补虚的药物不一定有甜味;有的味酸药物不一定能收敛,能收敛的药物又不一定都是酸的,出现了矛盾,不统一了。
后来在本草学中,有的重视真实滋味,譬如山楂本身很酸,但是山楂没有酸味性能的作用特征,它不能收敛,它是活血化瘀药、帮助消化的药。
因为强调山楂的真实滋味,所以我们书上的山楂是酸味药,它是一种性状的味,是它的物理特征,这不是性能,与它的作用没有关系。
但是有的药物有这个作用,又没有这个味道。
又如赭石,它是含铁的矿物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含铁的矿石用口来尝是什么味?既不酸、不苦,也不甜、不咸,没有味。
但是它可以凉血、止呕、潜阳,它符合“苦味”的作用特征,古人为了表示赭石的作用特征,就给它加了一个苦味。
从《神农本草经》起,到我们的书上,赭石都写了一个苦味。
古人没有愚昧到连代赭石是不是苦的都不知道,那没有苦味为什么要写苦味?因为赭石的这个苦是作为性能来表示它的作用特征。
因此五味就产生了分歧,有的是代表性状,有的是代表性能。
但是,绝大多数中药的性状、性能的味是统一的,单纯表示性状的或单纯表示性能的为数不多。
学习具体药物,要通过药物的功效来分析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能的味,不应死记硬背。
如果我们分析功效而得的味与书上不一致,那么书上记载的味可能为药物的真实滋味。
我们初学时,不可能去尝每一味药,只要书上的味与性能不统一,基本上是表示它的真实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