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易混淆中药区别表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5
6对易混淆的常用中药材鉴别李有才1,靳 毅2(1.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长春市南关区医院,吉林长春130041)关键词:中药材鉴别;佛手;佛手瓜;桔梗;南沙参中图分类号:R2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99(2003)08-0044-01作者简介:李有才(1959~ ),男,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中药材鉴定。
1 佛手与佛手瓜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
本品呈类园形或卵园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10cm,宽3~7cm,厚012~014cm 。
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
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及油点。
果肉浅黄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及点状维管束。
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
气香,味微甜后苦。
佛手瓜为葫芦科植物佛手瓜的干燥果实。
本品呈长园形薄片,常皱缩卷曲。
上半部稍宽,有时顶端残裂为两瓣,不呈指状分枝,外表面类白色,散有点状维管束,中央具明显的中脉,上半部有大型的子房室,内有一枚特大种子残片。
质硬脆,粉性,气微甘。
2 桔梗与南沙参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本品呈白色或淡黄白色,表面上部有横纹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断面不平坦,不易折断,形成层环棕色,木部淡黄白色,习称/金心玉兰0,体稍重,质脆,性微温,味微甜而后苦。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等同属植物的根。
本品呈黄白色或淡棕黄色,表面凹陷处有残留粗皮,上部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
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
无臭,味微甘。
3 鸡内金与鸭内金鸡内金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砂囊内壁。
本品为不规则卷片,厚约012cm,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皱纹。
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鸭内金为鸭科动物鸭的干燥砂囊内壁。
本品呈碟片状,较鸡内金大,厚约013cm 。
表面黑绿色或紫黑色,皱纹少,质硬,断面角质样,基本无光泽。
10种易混淆中药材鉴别考试
以下是10种易混淆中药材的鉴别要点:
玫瑰花与月季花:玫瑰花以行气活血、疏理肝郁而擅长,主要用于肝胃不和、胸闷胁胀、胃脘疼痛等症;月季花长于活血调经,主治肝郁不舒、经脉阻滞、胸腹胀痛、月经不调等症。
人参与西洋参:人参的“芦头”、“芦碗”、“珍珠点”、“艼”等特征明显;西洋参的质地较轻,表面横纹细密。
鹿茸与鹿角:鹿茸为雄鹿的嫩角,有茸毛、血液;鹿角为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无茸毛,无血液。
秦艽与龙胆:秦艽呈类圆形或椭圆形,上端残留茎基或茎痕,下端渐细如根;龙胆根茎呈不规则块状,表面有突起的细根痕。
当归与独活:当归为较粗壮的圆柱形根,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独活为较细长的圆柱形根,下部有多个细长的根茎。
南沙参与北沙参:南沙参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皱纹;北沙参呈细长圆柱形,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有纵纹。
川贝母与平贝母:川贝母表面为类白色或浅黄色,质坚实而致密;平贝母表面为白色或黄白色,质松脆。
天花粉与葛根:天花粉为长圆柱形或连珠状不规则块片,颜色多为黄白色;葛根呈圆柱形,具纵纹。
前胡与柴胡:前胡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柴胡表面淡棕色至深棕色,具纵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
桑螵蛸与海螵蛸: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1、麻黄与桂枝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桂枝发汗力弱,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
2、荆芥与防风相同点:皆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
不同点:荆芥发汗之力较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用于疮疡兼有表证和吐衄下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3、紫苏和生姜相同点:均有解表散寒、止呕之功,解鱼蟹毒,可用于风寒感冒、呕吐、鱼蟹中毒。
不同点:紫苏长于行气宽中,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生姜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治中焦虚寒引起的冷痛、呕吐、肺寒咳嗽,另可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4、薄荷、牛蒡子与蝉蜕相同点:三药均可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
不同点:薄荷长于宣散表邪,且还可清利头目,利咽喉,疏肝行气,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肝郁胁痛等;牛蒡子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对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咯痰不利者尤为适宜;蝉蜕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利咽,开音疗哑,还可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治疗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及小儿夜啼不安。
5、桑叶与菊花相同点: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
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
6、柴胡、葛根与升麻相同点: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一、根及根茎类中药狗脊【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绒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来源】马兜铃科。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性状】常卷曲成团。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性状】髓部可见星点,嚼之黏牙,有沙粒感。
何首乌【性状】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牛膝、川牛膝【来源】苋科,牛膝主产河南,为“四大怀药”之一。
【性状】怀牛膝: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川牛膝: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商陆【性状】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银柴胡【来源】石竹科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状】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称“砂眼”,根头部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称“珍珠盘”。
太子参【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川乌、草乌、附子【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干燥母根-川乌北乌头的块根-草乌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性状】一、生川乌: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二、生草乌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产地】浙江产称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
味微苦、酸涩。
黄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味连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云连的根茎--云连【性状鉴别】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节间平滑,称“过桥”,味极苦。
2.雅连:多单枝,“过桥”长。
3.云连:单枝,弯曲呈钩状,细小。
防己【性状】断面富粉性,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延胡索【产地】浙江,为“浙八味”之一。
【采收】沸水中煮至内部无白心。
板蓝根【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干燥根。
【产地】河北、江苏、河南、安徽。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执业医师】易混淆中药的主治对比中药有很多相似的名字,有些往往只有一字之差,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让人混淆。
下面就随1. 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2.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3. 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4.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5. 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6.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7. 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8.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9.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姜的根茎)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姜的干燥根茎)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高良姜的根茎)10.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川楝的成熟果实)苦楝皮——杀虫疗癣 (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11.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12.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的成熟果实)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紫苏的茎叶)13.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14.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党参——益气、生津、养血太子参——补气养阴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16. 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17.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根——敛肺止汗18. 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雄黄——解毒、杀虫硫黄——解毒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通便19.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野菊花——清热解毒20.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猪苓——利水渗湿。
易混中药饮片鉴别总结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以几种常见易混中药饮片为例,进行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总结。
一、鳞毛状冬虫夏草与驴肉补品饮片的鉴别1.外观鉴别:鳞毛状冬虫夏草:形状呈现鳞片状,颜色深棕色或黑褐色,表面有光泽,质地较硬。
驴肉补品饮片:形状呈现不规则的长条状或块状,颜色红棕色或棕色,表面有一定的纤维,质地较软。
2.气味鉴别:鳞毛状冬虫夏草:气味独特,有一股较为浓郁的香气。
驴肉补品饮片:气味较为特殊,有一定的腥味。
3.显微镜下鉴别:鳞毛状冬虫夏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表面有许多鳞片状物质,并有均匀分布的石细胞。
驴肉补品饮片:显微镜下可见其组织结构松散,含有较多的肌肉纤维。
二、野生玛咖与沙棘叶的鉴别1.外观鉴别:野生玛咖:形状呈现不规则的片状或颗粒状,颜色呈黄白色或黄色,表面光滑。
沙棘叶:形状呈现椭圆形或披针形叶片,颜色呈浅绿色或暗绿色,叶表面具有细小的毛刺。
2.气味鉴别:野生玛咖:气味较为特殊,有一股浓郁的香气。
沙棘叶:气味略带植物的清新香气。
3.显微镜下鉴别:野生玛咖:显微镜下可见其细胞壁呈玛咖特有的菱形结构,并有亮度较高的油脂小滴。
沙棘叶:显微镜下可见其表皮细胞具有不规则的表面纹饰,并有孔径较大的气孔。
通过对以上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指导意义:1. 需要根据饮片的外观、气味和显微镜下的观察进行鉴别,综合判断饮片的真实身份。
2. 在鉴别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准确观察和分析饮片的微观结构与特征。
3. 鉴别时重点关注鳞毛状冬虫夏草与驴肉补品、野生玛咖与沙棘叶的区别,防止因易混而导致中药品质量问题。
4. 加强对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中药饮片鉴别水平,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鉴别总结,相信大家对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鉴别和判断,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
容易混淆的几种中药2:过来看能辨别吗?轻松识别名称相似的中药材不是问题!中药中有一些名称极易被混淆的中药材。
考生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去区别它们的特性。
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可以轻松识别易混淆中药。
备考医疗卫生招聘中药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很重要。
看看这几张图片,看看你能辨别出来吗?可先将答案写在评论区再看最后答案。
123456答案分别是从上到下:北沙参、南沙参、芦根、芦竹根、赤芍、白芍(认出了吗)【一】北沙参与南沙参北沙参味甘,微寒。
归肺、胃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主要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
南沙参性味、功用与北沙参相似,但效力较北沙参弱;此外,略有祛痰、补气的作用,主要用于肺燥咳嗽及温热病后气液不足。
【二】芦根(苇根、苇茎)、芦竹根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
别名:芦茅根、苇根、芦柴根、苇子根、芦芽根、芦头等。
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芦竹根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根茎。
别名:芦荻头,楼梯杆。
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用:清热利水。
主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用法与用量:15~30g;或熬膏。
芦竹根长于清胃热、利水;芦根长于清肺、胃等气分热。
芦根的嫩茎称为苇茎或芦茎(药材商品一般根、茎混用);其性能、功用、用法用量均与芦根相同,然苇茎更长于清肺排脓,多用于肺痈,如千金苇茎方。
二者同科不同属,故药材不同。
【三】赤芍与白芍赤芍味苦,性凉,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对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目赤肿痛、腹痛、胁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白芍传统上多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主治头晕、头痛、胸胁疼痛、痢疾腹痛、阑尾炎腹痛、腓肠肌痉挛、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
怎么样光看图片你能辨别出来吗?中公卫生人才网还会推出卫生招聘考试相关的中医复习资料,望考生持续关注!。
易混淆中药材鉴别总结半夏与水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个货呈类球形,有的稍微偏斜,较水半夏偏于球形,其顶端有凹陷的茎痕,下端钝圆。
较为光滑。
断面洁白富于粉性。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个货呈椭圆形或类圆锥形,稍小于半夏,顶端有凸起的芽痕,下端略尖,断面白色粉性,但稍逊于半夏,断面颜色稍重于半夏。
商陆与人参商陆为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根,其饮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横切面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俗称“罗盘纹”,纵切片不规则长方形,弯曲或卷曲,木质部呈多数隆起的纵纹,质硬,不易断,味甘淡,久嚼麻舌。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其顶端根茎习称芦头,稀疏的凹窝状茎痕习称芦碗。
断面形成层环处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散布及放射状裂隙,气微香而特异,味甘。
何首乌与红药子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其断面浅红棕色,有粉性,皮部散列4~11个异常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形成层环明显。
红药子呈不规则团块状,紫褐色至深红色,较何首乌色深,断面皮部无“云锦状花纹”,髓部有异常维管束。
关木通与川木通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表面灰黄或浅棕黄色,有残余栓皮,横切面皮部窄色浅,木部有整齐的导管小孔与类白色射线交叉成蜘蛛网状,髓部不明显。
摩擦残余粗皮有樟脑样臭气,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表面残余皮部易撕裂,皮部黄棕色。
较关木通深,木部导管孔被类白色射线分隔成若干束,中心有类白色或黄棕色的髓,有时为空腔。
秦艽和龙胆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 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的切片。
鉴别特征:①饮片为横切片、长圆形、厚约1 mm,边缘有明显纵沟或凹凸纹。
86・二、天廓伪品1.马铃薯马铃薯来源于茄科植物马铃暮的干燥块茎。
性状呈椭圆形,略扁,长4~lOem.直径2--5cm。
经去皮加工后形状较似天麻.有的顶端有茎基痕.基部无圆形疤痕.表面亦无点状环纹,千透后有细裂缝。
表面灰黄或棕色,略光滑,可见网状裂纹和横向皱纹,无须根痕。
嚼之柑赋而不脆,不粘牙。
断面浅灰棕色,角质样,无臭,味淡。
2.大丽萄太丽菊为菊科植物大丽菊的干燥块根。
性状呈长纺锤形,稍弯曲.有的压扁或切成两瓣.长6-lOem,直径3~4.5era,表面灰白色,有纵沟纹,顶端及尾部星纤维状,质硬,断面类白色,角质样,徽臭,味淡,内皮层外侧有分泌腔,无草酸钙晶体,粉末醇浸液加硝酸汞试液,加热.有黄色沉淀生成。
3.紫菜莉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菜莉的干燥根。
形状呈长圆锥形,稍弯曲,多已压扁,长6~12cm.直径1.5-4cm,表面灰白色或灰棕黄色,有扭曲的纵沟纹和支根痕,质坚硬、断面黄白色,角质状.可见点状维管束,呈同心环状排列.无臭、昧淡、有刺喉感。
薄壁细胞中含大量草酸钙针晶束。
粉末醇浸液加硝酸汞试液.加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4.商陆商际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经加工伪充天麻,多呈纺锤形,压扁状,顶端常有基茎残留,或两端均为切面痕,外表有支根痕,断面可见同心环状层纹。
昧淡,麻舌。
其伪品多数煮或燕后加工成天麻形状.需注意鉴别。
18组易混中药的鉴别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515031)罗梓河翁舜章中药是用以防病、治病、保健、延年益寿的药物。
其品种或药用部位不同,则其功能主治不同.故不可混用,必须认真加以鉴别。
近年来,我舸在工作中经常遇见一些外形相似的中药材相互混用。
现将18组易混淆品种的鉴别要点分述如下。
1.广防己与粉防己广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根,呈圆柱形,质坚而韧,断面灰黄色.有明显的车轮纹,横切面韧皮部含草酸钙簇晶;而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已的根.呈不规则圆柱形,两端稍细,中间肥满,弯曲,形似猪大肠。
常见八对中药饮片外形相似易混淆的快速鉴别方法我们在中药材市场中或医务人员在中药调剂工作中,常会遇到外形相似的中药饮片,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混淆或误用,从而影响到药材临床疗效,甚至会危及人体生命安全,因此,为保证药材疗效及处方中药味调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现将常见的八对外形相似易混淆中药饮片的快速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1.砒石与滑石砒石:为天然的砷华矿石,或由毒砂(硫砷铁矿)、雄黄加工制造而成。
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无色、白色或粉红色,手摸无滑润感。
取本品少许置闭口管中加热,可有白色升华物(砒霜)产生。
滑石:为单斜晶系滑石的矿石或高岭石,前者称硬滑石,主要成分为硅酸镁。
白色、黄白色或带灰色。
后者称软滑石,主要成分为硅酸铝。
白色或夹杂有浅红色、浅棕色。
手摸有明显的滑润感。
将本品少许置闭口管中加热无白色升华物产生。
2.乳香与没药乳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同属其他数种植物皮部切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
主要成分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3%~8%。
本品呈淡黄色,有时微带绿色或棕红色。
遇热变软,烧之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
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及同属他种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
主要成分含有树脂25%~45%、树胶55%~65%、挥发油3%~9%。
本品呈红棕色或黄棕色,遇热变软,与少量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
3.桃仁与杏仁桃仁:为蔷蔽科植物桃和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及苦杏仁酶。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
呈长扁卵形,体扁平,边缘较薄,一端尖,另端钝圆而稍偏斜,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
种皮薄,子叶二,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东北杏、西伯利亚杏及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苦杏仁酶和杏仁油。
表面黄棕色或深棕色。
呈扁偏心形,体肥厚,左右不对称,一端尖,另端钝圆。
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脉纹。
种皮薄,子叶二,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
盘点那些因一字之差却容易让人混淆的中药用错药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而有些中药因为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让人混淆,今天就给大家盘点那些容易混淆的中药!临床用药千万别用错哦!黄连胡黄连黄连与胡黄连是临床常用中药,只因一字之差,时有人将其混淆,甚则谬误成同一种药。
此二药虽均是苦寒燥湿清热之品,但又确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故在使用时须当仔细辨别其异同之处。
黄连苦寒,味厚擅降,专入心经,兼入肠、胃、脾经,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湿热阻滞导致的中焦胃气不降、脘腹痞满、恶心呕吐。
胡黄连有类似川连苦降厚胃之能;“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连为捷。
”就是说胡黄连沉降之性更佳,清利湿热犹专,其力胜于川连。
“凡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浊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
而小儿疳积腹膨之实证,亦可用之。
盖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耳。
”只因胡黄连性专直下,故不能对治脾胃冲和之气,但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皆可以治疗。
对比可知,此二药实似相类,但黄连确有敛而痛击之志,如能征惯战之猛将一员,大有围而歼灭湿热之势;胡黄连则相对于黄连更具锐达之气,憎湿恨热,以速将贼寇驱出城外为善。
此之大不同者,惟药性使然也。
金铃子金樱子金铃子,学名川楝子,又称苦楝子、川楝实,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肝、小肠、膀胱经,主要成分为川楝子素、生物碱等,具有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胁胀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
《本草纲目》载:“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医林纂要》亦载:金铃子“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
核:治疝,去痼冷。
”临床上,金铃子与延胡索配伍治疗肝郁化火所致诸痛症;与四逆散合用,治肝胃气痛;与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治疝气痛;以金铃研末,加红糖,用黄酒冲服,每日1~2次,连服2~5次,用于治疗乳房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