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有许多显著的区别。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需要考虑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文化、历史、社会语境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翻译目的不同。
文学翻译的目的通常是要实现原著的美学价值,包括文化和艺术价值等,使翻译作品能够传递原著的思想,感情,情感和文化内涵等,让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原著带来的美学享受。
而非文学翻译通常是为了达到易于理解或具有实际用途的特定目的,例如科学、商业、法律或技术翻译等。
因此,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
其次,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语言风格也不同。
文学翻译通常要考虑到原文中的文学技巧、修辞和诗意等方面的表达,要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韵味;而非文学翻译要注重原文中技术术语、文化和传统语言等方面的准确翻译,同时要确保翻译作品的语言通顺、简洁、易于理解。
此外,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还存在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等)通常涉及到具有深刻文化背景的主题和情感,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翻译者必须考虑到各种文化因素提高翻译的质量。
而非文学作品(如科学文章)通常比较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较小。
最后,文学翻译通常会赋予翻译者更多的自由度,以确保翻译的美学价值和质量,而非文学翻译则通常要求更加准确和规范化。
这种自由度可能在文学翻译中给予翻译者更多的选择,甚至是否要在翻译作品中加入适当的注释来解释所用的诗歌、典故、历史事件等有关背景信息。
总的来说,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有许多区别,主要是翻译目的、语言风格、文化差异和翻译者的自由度。
翻译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使用的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科技文体)。
科技英语自70年代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
本节所讨论的科技英语主要指描述、探讨自然科学各专业的著作、论文、实验报告,科技实用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说明等。
一、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科技英语由于其内容、使用域和语篇功能的特殊性,也由于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的语言使用习惯,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日常英语、文学英语等语体。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一)词汇层面(1)专业术语多。
专业术语指某一学科领域所特有或专用的语汇,其词义常不为专业外读者所明白,如cryogenics (低温学)、norepinephrine (新肾上腺素)等。
这些专业术语的特点是:a. 词形较长,大多含有源于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的词根、词缀。
这类词语的语义范围较为狭窄,意义较为明确固定,符合科技英语准确明晰的要求。
如:nucleonics (核子学),semisomnus (半昏迷),autoradiography (自动射线照相术),excoriation (表皮脱落)等。
b. 多复合词。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构词方法创造出一些复合词来表示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如radiophotography (无线电传真),anti-armored fighting vehicle missile(反装甲车导弹)等。
c. 多缩略词。
为使用便利和节省时间,科技英语同经贸英语一样,也有许多缩略词,如cpd (compound化合物),FM (frequency modulation 调频),telesat(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通讯卫星)等。
(2)准专业术语和词汇多。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浅析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差异作者:谭永利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8期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翻译研究者对翻译理论的关注焦点始终没能跳出“怎么译”三个字,其立论也多出自论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体会。
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研究翻译理论的学者从语言学的立场出发,揭开了一个新的层面,即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另一批学者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这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本文中,作者把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重点进行比较,并探讨了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译介学理论等问题。
关键词:传统翻译理论当代翻译理论译介学当翻译理论的研究经过文化转向以来,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功能对等”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文化之间的对话、协商以及如何协调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
例如,当把“You are a lucky dog”翻译成“你是一条幸运的狗”时,很多中国读者可能会心有不悦,而把“绿帽子”翻译成“green hat”时,又有多少外国读者明白其中的隐义呢?由此看来,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本文中笔者将予以小议。
一、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重心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只不过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跟文化的关系不大,主要需要掌握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技巧,从而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表达出来。
传统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在语言文字中展开,围绕的中心就是“怎么译”的问题,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近代的“信、达、雅”、“神似”、“化境”,[1]还是西方传统译论中的“不忠的美人”,“可译与不可译”,“直译与意译”,“归化和异化”理论,都默认一个原则,即“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才是好的翻译”。
在传统的翻译观中,由于受到语言决定世界观和思想的影响,翻译不能有丝毫的改动,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的观点非常深入人心,而“不可译性”的观点也往往是由主张“忠实于原文”的人提出的。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翻译在国际间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较于一般文学或商务翻译,科技英语翻译需要更加准确、精细和专业。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一、变译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变译理论是由汉语翻译理论家胡壮麟提出的,该理论秉承着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观点。
变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原文进行处理,以满足目的语言读者的全面理解。
具体地讲,变译理论主张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应该注重对目的语言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尊重和照顾。
这种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变换的处理思路,使得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对文化、语境和语义的重新构建。
二、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 专业术语的变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特别是涉及到专业术语和技术名词的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领域术语的翻译通常需要援引目的语言的相关术语,但并不是所有的术语都有一一对应的翻译。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对原文术语进行推敲和变换,以便更好地将原文思想传达给目的语言读者。
变译理论提倡在翻译专业术语时,尤其需要结合语境和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灵活处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文化背景下的变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往往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变译理论提倡在对文化有特定涵义的原文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和语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原文中可能存在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隐含意义,译者需要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化背景下的涵义进行适当的变译。
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原文的语义和情感传达给目的语言的读者,使得翻译更加贴切和自然。
3. 语义和语境的变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到原文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
管理科学 ManagementScience33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之对比文/夏依旦·赛提 摘要:纵观中西翻译史,翻译家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就中国而言,明清以降的科技译家、近现代的社科及文学翻译家,无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科技进步和思想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翻译家这个群体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学习,而相关研究也值得我们不断去关注与更新。
基于此,本文章对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之对比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语言学翻译观;文化学翻译观;对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意义深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化之间需加强交流与互动。
在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日趋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加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文化差异的障碍,把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呈现给译语读者,是对外翻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的概述1.1 语言学翻译观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王寅教授指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要做好三个要素的平衡,即要处理好文本、作者、译者之间的关联,翻译者不仅要充分认知文本思想,同时要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大限度地保持三个要素的平衡。
1.2 文化翻译观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点的历史、地理、习俗等环境里的独特创造。
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角度看文学翻译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角度看文学翻译英汉语言类型不同,包括词语、句型、审美、音韵、节奏等等,也包括形和意的表现方式不同。
译者有一个共识:英语句子为“树状形结构”,而中文句子是“波浪形结构”,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英汉语言的这一差异,就这个问题作过大量研究,其中不乏精辟见解。
一、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以及英汉转换1.1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均可有修饰语,而且修饰语可以不止一个;一个修饰语还可被另一个修饰语修饰,被称之为“树状形结构”。
汉语中修饰语少而短,句子由一个一个的分句构成,被称之为“波浪形结构”。
汉语的这种句式,被称为“流水句”。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多差异,这便是最根本的一个差异。
英汉对译成功的关键就是改换句型。
英译汉时,要把英语句子的“树状形结构”转换成汉语句子的“波浪形结构”。
反之亦然。
1.2 英汉对译成功的关键:改换句型在英译汉时,要把英语中“从属结构”,转换成“主谓结构”。
用“树状形结构”和“波浪形结构”的比喻来说,就是把一个一个的“枝杈”转换成一层一层的“波浪”。
例如,英译汉的转换:The air seemedalmost sticky from the scent of bursting buds.1)bursting buds:从属结构“正在开放的花蕾”;汉语译文是“花蕾初绽”;2)from the scent :修饰sticky ,汉语译成一个主谓结构,主语还是“花蕾”:“(花蕾)散发出一股芳香”;3)The air seemed almost sticky 是主句,也译成一个分句:“这是的空气似乎给人一种黏糊糊的感觉”。
这样,原文是一个英语的简单句:1 个主句+2 个修饰语(从属结构)。
汉语译文是3 个分句,两个修饰语分别译成了两个分句。
反之,汉译英时,要把汉语中的分句转换成英语中的“从属结构”,就是把一层层的“波浪”转换成一个个的“枝杈”。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文学翻译和比较文学译介学的看法。
这是一篇看法类的文章,我想谈谈自己对文学翻译和比较文学译介学的看法。
文学翻译,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成另一种语言。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像把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从一个画框挪到另一个画框,还得保证画的色彩、神韵一点都不丢。
文学作品里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文化内涵、独特的写作风格等等。
译者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原作的魅力在另一种语言里也能闪闪发光。
咱就拿的翻译来说吧。
那可是中国文学的瑰宝,里面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诗词。
译者得把那些古雅的诗词、独特的称呼、含蓄的情感,都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
像“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里“金陵”是个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地名,“钗”又代表着女性,译者得想办法让外国读者能理解这背后的文化内涵,可真不是简单地把字翻译过去就行的。
再说说比较文学译介学。
这就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文学翻译。
它不仅仅关注单个作品的翻译,还关注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交流、影响和传播。
比较文学译介学就像一个大管家,它要看看从A文化翻译到B文化的作品,在B文化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B文化对A文化的文学作品又有什么样的接受和改变。
比如说,西方的一些文学作品被翻译到中国之后,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像浪漫主义文学的引进,让中国的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等元素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里。
这就是比较文学译介学要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它关心的是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种种现象。
在我看来,文学翻译是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基础。
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流动,那比较文学译介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学翻译者就像是一个个勤劳的小蜜蜂,把文学的花粉从一个花园带到另一个花园。
而比较文学译介学则像是一个研究蜜蜂活动规律和影响的学科,它在文学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文化交流的奥秘。
2021年第15期16文学研究科技英语翻译和写作中常见问题和对策探讨胡相成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写作对象为科技含量较高的论文、研究报告等,需要在简明的基础上对其内容有明确的表达,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能完整而真实的传递作者所提供的信息。
作为翻译或者写作者,必须首先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不可对词语进行过分解读,更不能随意运用可能导致歧义的词,以免曲解作者本意,甚至与文章主要意思不符。
所以,应在保证文章表达清楚意思,且足够严谨和准确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考虑辞藻修饰,需尽可能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文章重点。
一、科技类型英语特点分析在科技兴国战略指导下,科技类型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少国家都专门设立了相关英语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研究科技英语翻译和写作的书籍,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作为现代各个国家科学研究者间重要的交流手段,以及技爱好者们阅读、学习的语言载体,科技英语力求客观严谨,常习惯于以无人称句式来描述自然现状或科学理论,有较多的被动语态和科学术语。
一般来说,科技工作者非常重视效率,喜欢尽可能用简洁且客观的词汇来精准的表达意思。
科技英语是英语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和普通英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其结构、语法以及整个语篇文本构成上,却有着不少特殊的地方,需要翻译和写作者们关注。
这种特殊性在科技英语的词汇上尤其突出,和普通英语不同,科技英语首要特征就是词汇严谨准确、术语繁多,必须单刀直入的切中主题,而非洋洋洒洒的说一大堆废话后再引出文章主题。
在科技英语中,陈述句、被动语态、简略表达及复杂长句都根据文章的需要而均有较多的运用,以更好的表述有关事务的内在特性和相互联系。
因此,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更甚于普通英语,需要翻译和写作者们加强学习。
二、科技英语翻译和写作中常见问题分析常见问题包括词汇、术语、概念的运用方面,以及翻译中的错误两大类。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各种专业词汇的运用,不少词语在科技文章中和普通场合的意义并不一样。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摘要:翻译具有源远的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从事着翻译活动,而翻译也越来越体系化、学科化,翻译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了起来。
中西方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着一些相同观点,但各自的翻译发展道路特色鲜明,特征显著。
本文就中西方翻译发展为基础,分析总结其特征,对比中西方在翻译领域发展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西翻译;理论;发展异同一、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的语文学派;二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三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巅峰阶段(刘军平,2017:7)。
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为西方翻译理论的萌芽时期,西方翻译史的前五次高潮也都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虽说这一时期人们在探索翻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翻译还局限于一种感性的阶段。
古代的翻译理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翻译理论家们一般都探讨着已有的一些翻译理论,将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的重心。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他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的翻译观点(谭载喜,2000:25)。
随后从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开始盛行,翻译理论家以哲罗姆为代表,他主张要忠实原文。
后来到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开始涉及宗教、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打破了拉丁语翻译的局限,开始用本土语言翻译。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一阶段,翻译理论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翻译题材变得越来越广泛,翻译风格也多种多样,也有大批翻译人才诞生。
此时翻译理论家开始走出狭隘的散论式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更加系统而且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阐释。
优秀翻译理论家有约翰德莱顿,他提出译者必须考虑译入语的读者,并建议把读者反映纳入翻译策略选择的范畴;也有提出“翻译三原则”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等。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是翻译理论展露头角阶段(刘军平,2017:7)。
翻译中的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在翻译领域,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形式,二者的目的不同,风格与要求也各自独立。
一、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的传承。
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具备对于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同时也需要拥有译者对于语言的把握和文学构造的敏锐度。
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独特的风格与技巧,需要译者深刻理解原文和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言的相应艺术表达。
如何准确精准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态度,如何用更适合目标语言的方法表达出原文中的意蕴和情感魅力,是文学翻译必需着重处理的两个难点。
有人说:文学翻译是两国之间心灵的桥梁。
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个性化要求,需要翻译者具备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去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因为一个好的翻译既要忠于原文,又要具备翻译的语言文化特色。
二、商务翻译商务翻译是指涉及到商务交流和商业活动中所需的翻译。
它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主要针对商务活动中对话交流,笔译则是商务文件及书面材料的翻译。
商务翻译的目的在于为商务交流中所采用的文字进行准确的翻译,以期保证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商务翻译需要具备快速准确的翻译能力、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以及丰富的商业知识。
商务交流是商务翻译的重要内容,这需要翻译者具备高超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口译方面,译员需要具备很强的谈判技巧,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的商业谈判经验,以便能够更好地配合企业的谈判团队,真正打造一支高效的翻译团队。
在笔译方面,商务翻译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需要翻译者具备准确的术语翻译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同时需要具备更深入的商业洞察力和市场敏感度,才能准确传达所涉及的商业信息,并成功地完成翻译任务。
与文学翻译相比,商务翻译更加着重于专业用语和精准的表述,它的目的在于保证商业交流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商业活动。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一、引言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两个主要的部分,它们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
本文只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即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一种语言工具,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感情的一些认知,希望用文字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用文字向人们传达艺术的美感。
相较于文学文本来说,非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正式的文本形式,包括法律、医学、新闻、科技等多种类型。
简单来说,文本中除了文学文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称作非文学文本。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进行简单概括。
二、文学翻译概述(一)文学文本概述文学文本,可以理解为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体裁进行划分,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等诸多体裁。
根据创作年限及地域,又可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多种。
文学文本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体系而创作出来的意识作品。
因此,文学文本具有特定的独特性、思考性、艺术性及价值性等多种属性。
通过不同年代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考究,能够有效理解并知晓创作背景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等。
特别在小说题材中,作家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批判当时的社会状态,能够有效地提升当时社会群众的思想觉悟[1]。
(二)文学翻译概念及特点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翻译出文章原本的意思,还要考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环境、国家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再结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将文章还原出来,并且要让读者感受不到译文中语义生硬的转换。
”[2]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从根本上理解文学文本,认识文学文本,并在熟知文学文本的前提下,对创作者生平、生活背景、社会形态、国家属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形态进行有效的理解,才能有效理解文学文本中出现的特殊语句、象征性语句以及生词的含义。
第一章什么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
“文学”一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
狭义的文学作品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文、传记、儿童文学等翻译。
文学的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是它与非文学的显著区别。
从内容上讲。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抒情性。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活动是全部翻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文学翻译——包括科技著作的翻译、人文学术著作的翻译、新闻通讯的翻译等——的信息基本属于知识性、逻辑性信息,其特点是它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
而文学翻译除了知识性信息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形象信息及审美消息,其特点是情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非文学翻译把知识性信息忠实地传达出来,就基本完成了使命;而文学翻译只传达知识性信息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传达文学形象和审美信息。
非文学翻译重在对原文知识信息的准确无误的传达,错译和不准确翻译,是科技和人文科学著作、政治和时事文献等翻译的大忌。
历史上曾有因为翻译出了差错,导致国际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的事例。
1889年,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签订了一个乌查里条约,这个条约的第17条有这样一句话:“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陛下在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当埃塞俄比亚一旦与外国发生纠纷,他们可以请意大利帮忙,自然也可以不请。
这个决定权在埃塞俄比亚国王的那里。
但是这个条文的意大利文中,意大利有意把17条中的“可以”改为“必须”,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时,埃塞俄比亚忽略了两个文中的一词之差,只是在条约签字生效以后,意大利便得意洋洋地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它的保护国。
后来意大利的阴谋被揭穿了,埃塞俄比亚断然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于是两国发生了战争。
最后在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迎头痛击下,迫使意大利于1896年重新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作者:刘秦明 郭丽丽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 要: 文学和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不同。文学翻译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翻译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抽象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从修饰与否、模糊程度和逻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不同,指出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在选词、句式、语法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科技翻译 修饰性 模糊程度 逻辑因素 一、引言 国内翻译界一般都认为科技翻译较文学翻译容易一些,诗歌翻译难度最大。因此,对科技翻译的重视不如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张今把翻译作品分为应用文翻译、新闻报道翻译、科技作品翻译、社科作品翻译、文学评论翻译、散文翻译和诗歌翻译,指出:“当翻译的作品越富有文学性,其翻译难度就越困难。”他的观点主要是从翻译难易角度衡量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其实,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各有特点和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翻译方面具有许多区别。
二、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差异实例分析 (一)修饰性 文学翻译注重修饰,强调美学效果。比如下面这句英文“Until a bright moon lighted the road home,often after midnight.”这句话是我以前翻译的《简·奥斯汀传》里的写景描写,如果用科技英语的语气,就成了“直到一轮明月照亮归家之路,经常是在半夜之后”。科技英语强调的是精确,无需修饰,不需要被文学的形象性影响。文学翻译强调美学色彩,所以这句话(同样的一句话,两种不同的翻译)就成了“直到明月照亮归途,这时往往已过夜半时分了”。文学翻译要选有美学色彩的词汇,而不是选择一系列精确无误的词汇。试看西奥多·萨沃里的文学选词特点,我们会有深刻的体会。西奥多·萨沃里在《翻译艺术》中说:In this(the choosing of words)his(the translator’s)task is much hard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author.If the latter seeks a word with which to express a thought or describe an experience,he has available many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and can without much difficulty or delay choose the one that suits him best and pleases him most.The translator of the word thus chosen has to decode on the nearest equivalent,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obable thoughts of the author,the probabl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readers and of his own readers,and of the period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lived.
It follows then that at every pause the translator makes a choice;and from what has been said in our first chapter about 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s it follows that his choice is not between a number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of equivalents,possibly all more or less inexact.Such a choice depends in large part o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translator,and that it is essentially an aesthetic choice can not be denied.
我们看到,文学翻译强调美学效果,而不强调选词的准确对等,相反,它强调一定程度的不对等。文学语言华丽,修饰性强,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观感,但科技词汇朴实无华,以准确为美的最高标准。
(二)避免模糊 科技英语的特点是不能含糊。文学翻译往往强调模糊性,以此达到朦胧美的效果。以写景为例:“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陆地上的云在冉冉上升,就像重峦叠嶂。海岸变成了一条常常的绿线,背后是一抹淡淡的青山。)
重峦叠嶂是文学修饰的结果,淡淡的青山是文学的要求,按照实际翻译,淡淡的青山对应“light blue hills”,所以这不是确凿无误的翻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文学朦胧美的作用,因为按照科技翻译为“灰蓝色的山”,没有美感,需要给它个朦胧的改变。但是科技翻译只能确凿无误,不能因为修饰而改变。
(三)逻辑因素 逻辑准确是科技翻译的特点,但文学却常常无逻辑可言。逻辑是科技的基础,所以逻辑清晰本身就是科技文章的特点。
下面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又想到:“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番,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什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杨宪益和戴乃迭这样翻译: Yet Mr Wei had spoken of Wang Mien with the greatest respect.“If Mr Wei respects him,I should respect him ten times as much,”Magistrate Shih reflected.“If I stoop in order to show respect to talent,future compilers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will certainly devote a chapter to my praise.Then my name will be remembered for hundreds of years.Why shouldn’t I do it?”So he decided to go.
从中文看,语法不合乎规范。正确的中文应当是:他又想到:“从老师前日的口气可以听出,老师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我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会出现一篇文章,将我称赞一番,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我有什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文的主要逻辑问题,第一是缺少主语,英语除了命令句外,其余都不能缺少主语;第二是省略特定的词语,使逻辑关系不清楚。英语因为语法完整,所以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在科技翻译中,很少出现这种缺胳膊少腿的中文句式,偶尔出现有逻辑出入的句子只要稍稍加以调整,就可以避免逻辑失误。如:
激雷闪电的云层在发射电磁波。(From layers of clouds thunder and lightning are emitt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这些逻辑错误一般都是因为中文没有语法规范。有时,语法错误的出现是因为中文喜欢夸张,为了取得生龙活虎的效果,为了添油加醋的描写。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电磁波一秒钟能绕地球七圈半,眨眼工夫,可以到月球上转个弯。 这个描写显然是为了达到生动、诙谐的效果,所以押了韵脚。如果直译,则势必出笑话,如:
It can circle the earth seven and a half times in a second and in a blink of an eye,it can to the moon and turned around there.
而且让人不知所云,所以我们只好意译。按照原文的诙谐程度,尽量对应。又如: It can circle the earth seven and a half times in a second and in a blink of an eye,it can to the moon and circled around it for another second.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知,科技翻译侧重于信息内容,文学翻译侧重整体赏析性。因翻译文本及翻译目的的较大差异而各有特点:前者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后者则要求语意和风格忠实再现。科技翻译注重科学性,艺术性几乎可以忽略;文学翻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对科学性则没有要求。然而,由于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客观科学与主观艺术的统一,科技翻译要兼顾艺术性要求,文学翻译也需要作科学的分析。两者相比,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较强,而科技翻译的艺术性较弱。在任何类型的翻译内部,科学性和艺术性都需要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