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公开课完美版课件)1
- 格式:pptx
- 大小:9.11 MB
- 文档页数:29
《桥》最新公开课优秀课件一、课程背景《桥》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发表于1932年。
该作品以1927年大革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铁路工人为保护大桥、支援革命军队而英勇斗争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二、课程目标1.理解《桥》的背景和主题,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介绍《桥》的作者茅盾,以及作品发表的时代背景。
2.故事梗概:概括讲述《桥》的主要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
3.人物分析: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4.结构与手法:分析《桥》的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解读作品的艺术魅力。
5.思辨与创新:引导学生对《桥》进行思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6.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桥》的背景、情节、人物、结构等进行讲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
4.案例分析法:选取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六、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提供《桥》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音像资源:播放与《桥》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网络资源: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交流。
七、课程安排1.课时:共计16课时。
《桥》公开课课件一、导入新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的象征,有了水便有了清新的生命。
有了水便有了美丽的世界。
千百年来,水一直以它的灵动与生命向人们展示着她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水孕育了生命,水滋润了人生,水启迪了人类。
面对水,我们既感慨它的博大,又感慨它的渺小。
面对水,我们既感叹它的汹涌,又感叹它的平静。
水有时是那么的温柔,温柔的让人感动;水有时又是那么暴怒,暴怒的让人望而生畏。
读了《桥》这篇课文,你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吗?二、自读自悟1、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段?三、检查初读情况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歌颂了什么?五、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画出有关词句。
六、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二段。
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2、细读第三、四段。
体会老支书舍己救人的精神。
感悟全村人对老支书的信任与拥戴。
3、细读第五段。
品悟老支书与小伙子牺牲的内在含义。
体会洪水退后家祭的悲壮场面。
歌颂老支书精神的长存。
4、细读第六段。
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独特感受。
七、拓展延伸以“洪水退后”为开头创作一篇百字短文。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深化理解1、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文中描写洪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黎明时候山洪咆哮着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3)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疯狂。
(4)默读课文,思考并交流:洪水疯狂的.时候,老支书是怎么做的?用笔勾画出来。
从这些做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如党支部书记山亲兄弟般生死相依。
2、感悟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并交流:老支书是怎样指挥村民们过桥的?先画出有关句子,再谈谈你的理解。
相机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