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病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1.50 KB
- 文档页数:97
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性疾病概述作者:魏勇来源:《体育教学》2008年第06期运动性疾病是指在体育锻炼、训练或比赛时出现的体内紊乱现象或功能异常。
它广泛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多发生在体育锻炼基础差,身体素质状况不良,运动比赛经验不足等情况下,由方法不当的运动和过量运动引起,如过度紧张类的胃肠功能紊乱、腹痛、昏厥、脑血管痉挛;过度训练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食欲不振、失眠、消瘦以及运动性的贫血、低血糖、血尿等。
学校体育教学虽然不像竞技体育运动那样由于大运动量过度训练而经常出现相关运动性疾病,但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涉及的对象年龄小、身体机能差、运动水平低以及体育教师教学安排得不得当,也时有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而这些运动性疾病也同样会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重要的影响。
为此,本文就国内该领域的现状予以分析阐述,旨在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并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治,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率及类型分布国内有关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研究多为理性论述,少有实验研究,更缺少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依据。
仅有散在的数篇文献涉及某局限性区域内某些特殊人群的相关资料。
宋述雄[1]在对142名大学生的运动性疾病的统计过程中发现运动中腹痛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34%,其次是低血糖,占12%。
李伟等[2]对3151名大学生的统计发现,发生各种运动性疾病与损伤者累计达1152人,占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的36.6%,其分布见表1。
徐叶彤等[3]对甘肃天水市1819名大中专学生的调查详细探讨了其流行特征,具体见表2和表3。
厉彩虹[4]以四平师院体育系1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运动性疾病分布如表4所示。
如上所述,目前现有的学校体育运动性疾病调查研究主要局限在大学生群体,而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人群尚无确切数据。
另外,由于各学者的研究对运动性疾病的界定、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不一致,故各研究之间无可比性,各研究结果无确切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