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知识框架
- 格式:ppt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综合阅读要强化四种意识(教师中心稿)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汪振学邮编 221200文言文综合阅读,包含了文言文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
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应考时,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记人的文章,先找到所写的人物,再看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匈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等。
再如2003年文言文段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资治通鉴》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论事,相同的人和事在不同典籍中评价不同,这就更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
2、考点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从而快速调出知识储存,准确高效答题。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的词义、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翻译文中句子、筛选提取文中信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的词义、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12和13题)、筛选提取文中信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以及文言句子翻译(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翻译题)。
高中语文考试知识结构图:字音拼写拼音字词字词书写成语基础知识词语俗语语法——辨析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文体知识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现代文阅读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文学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形象鉴赏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解释和辨析文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言文中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句式、内容的理解(翻译)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及意境、形象的鉴赏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的默写句式仿写语句衔接综合性探究与学习语言简明表达句式变换语言表达连贯压缩语段材料作文作文漫画作文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高中语文教学知识框架图:一、新课改后教学理念和思想1、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提出三大语文能力:(1)应用能力(2)审美能力(3)探究能力(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人的发展。
二、教材教学内容模块化1、阅读鉴赏(文体特征与人文内涵相结合)2、表达交流(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3、梳理探究(汉语文化和文学的积淀)4、名著导读(扩大视野,丰富阅读经历)三、模块化结构体系(一)阅读鉴赏(二)表达交流——写作(二)表达交流——口语交际(三)梳理探究(四)名著导读四、新课改教学四大根本(一)强化文体意识1、阅读——文学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实用类(新闻传记人物访谈报告文学)2、作文——正确运用各类文体进行写作,要求人文性和学科性(写作基本要求和关注人本)(二)建立人本意识——关注人的发展(三)坚持阅读和写作(四)开阔视野、积淀文化、提高素质——文史哲、古今中外五、文体教学体系(一)诗词现代诗歌文体意识文学常识1、诗歌朗读背诵理解内容和体悟情感品鉴赏析语言、技法、形象古代诗词知识迁移(归类整理)2、诗歌课程教学现代诗歌:第1册一单元(毛泽东戴望舒徐志摩艾青)古典诗词:第2册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骚孔古诗三首)第3册二单元(盛唐气象-唐末余音李杜白李商隐)第4册二单元(宋词柳苏辛李清照)第5册二单元(古代韵文陶渊明王勃庄子李密)3、古典诗词教学先秦—南北朝氓——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婚变曲采薇——西周时代的边塞诗离骚——爱国主义诗篇的源头孔雀东南飞(并序)——坚贞爱情的悲喜剧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白马篇——曹植:蓬莱文章建安骨盛唐气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一、通假字①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同“形”,形体)②其脆易泮(同“判”,分离)③起于累土(同“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为①埏埴以为器(介词,当作)②是以圣人无为(名词,作为)③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动词,干预,治理)④为之于未有(动词,做)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鸿门宴》)⑥若属皆且为所虏(与“所”连用,表被动)(《鸿门宴》)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担任,充当)(《论语》)⑧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跟、同)(《桃花源记》)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给)(《庖丁解牛》)⑩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鸿门宴》)(11)我世世为洴澼絖(动词,从事)(《五石之瓠》)(12)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鸿门宴》)(1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六国论》)2.道①故有道者不处(名词,道德)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马说》)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名词,道路)(《齐桓晋文之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师说》)3.当①当其无,有车之用[介词,在(某处、某时)]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面对)(《木兰诗》)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动词,主持,执掌)(《谏太宗十思书》)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阻挡,抵挡)(《鸿门宴》)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对)(《短歌行》)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蜀道难》)4.复①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送东阳马生序》)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副词,再,又)(《劝学》)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词,繁复,重复)(《游山西村》)5.过①复众人之所过(名词,过错)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③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探望,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6.伐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②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攻打)(《曹刿论战》)④坎坎伐檀兮(动词,砍伐)(《伐檀》)⑤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陈涉世家》)7.是①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指示代词,此)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判断动词,是)(《琵琶行并序》)④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形容词,正确)(《书后赋诗》)⑤唯利是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者①自见者不明(代词,用在动词后,指代人,……的人)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代词,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事物,……情况)(《伶官传序》)③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助词,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鸿门宴》)9.以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介词,因,因为)②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表目的的连词,来)10.其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王者寿(代词,指代第三人称)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表假设,如果)(《齐桓晋文之事》)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师说》)④以乱易整,不武。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看一看】知识框架梳理。
掌握知识框架,随便它如何考。
正常的句序:(定/的)主 + [状]/地谓得/〈补〉 + (定)宾第一种:判断句1.者也类①……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③……,……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是非类用“乃”“则”、“即”“皆”、“是”“非”、“为”“悉”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诸葛亮《出师表》)○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3.因果类解释原因的,一般用“所以……者”,译成“原因是……”。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第二种: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为”字句。
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如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2.“于”字句。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见”字句。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被”字句。
用“被”表被动,与现代用法相同。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5. 意念被动句。
部编九年级下册全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内容综述首先古诗文阅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掌握古诗文的基本语言知识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
教材涉及名家名篇的赏析和古诗文的深层解读,引导学生深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现代文阅读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如何分析文本中的信息,并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部分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现象,以及对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名著阅读是本册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强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本册教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著片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作文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本册教材通过各类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此外教材中还涉及了关于写作的构思和立意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的创新性和深度。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涉及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和作文等多个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核心知识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1. 简述九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九年级语文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阶段不仅是对之前语文知识体系的巩固与深化,更是为将来的高中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学生将在此阶段更加深入地接触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此外九年级语文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因此九年级语文学习不仅关乎学生的考试成绩,更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与未来成长的重要阶段。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笔记一、知识点框架1. 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他的文章风格清新,多描写山水景物,被称为“吴均体”。
2. 文体知识- 骈文,又称“骈体文”,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3. 字词解释- 重点实词:风烟俱净(都)、从流飘荡(跟、随)、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天下独绝(独一无二)、急湍甚箭(比箭还快)、猛浪若奔(飞奔的马)、负势竞上(凭借)、互相轩邈(高,这里作动词用,向高处伸展;远,这里作动词用,向远处伸展)、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转不穷(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鸢飞戾天(至、到达)、经纶世务(筹划、治理)、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 重点虚词: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便”);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以”,介词,可译为“用”“把”)。
4. 句子翻译-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5. 课文内容理解- 文章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分写“异水”,从水的清澈和湍急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三段分写“奇山”,从山的高峻、山势和山林的美妙等方面进行描写。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
二、思维记录1. 文言文学习思路- 多读多背: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很重要,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有助于理解文意。
小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课程大纲
第一章:文字的基本认识
1.1 文字的由来
1.2 文字的功能和特点
1.3 汉字的基本构造
第二章:字词语句的认识
2.1 字的构造及分类
2.2 词的构成及分类
2.3 语句的组成和类型
第三章:诗词鉴赏
3.1 诗的基本特点
3.2 古诗词的鉴赏
3.3 现代诗歌的阅读
第四章:文言文的阅读
4.1 文言文的特点
4.2 文言文的基本结构
4.3 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五章:现代文的阅读5.1 现代文的特点
5.2 文章结构和段落组织5.3 文章阅读策略
第六章:语法知识点6.1 词的分类和用法
6.2 句子的成分
6.3 语法关系和语序
第七章:修辞手法
7.1 比喻和拟人
7.2 夸张和反问
7.3 排比和对偶
第八章:写作技巧
8.1 写人写景
8.2 讲故事和议论
8.3 描写和抒情
第九章:修辞格与修辞作品
9.1 唐诗宋词中的修辞格
9.2 古代修辞作品的阅读
9.3 现代修辞作品的欣赏
第十章:阅读策略与写作技巧
10.1 阅读理解技巧
10.2 写作准备和构思
10.3 写作修改和润色
以上是小学语文知识点的大致框架,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拓展和深入学习,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
素养。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其古老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很多初中学生对于文言文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初中文言文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I. 应用古今对比法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较大,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古代人们的表达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可以采用古今对比法。
具体做法是选取一些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古文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通过关注古代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学生更能理解古文的内涵,提高学习兴趣。
II. 引导学生朗读古文由于古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学生在阅读时容易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古文。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文的音韵和语调。
同时,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词义。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III. 系统化教学,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文言文教学不宜只注重零散知识点的灌输,而应该注重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教师可以将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分为不同的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知识框架。
比如,可以从古代诗词、古代典籍和历史事件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和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法。
同时,也要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IV.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推动力。
而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成为关键。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趣味的教学方法,比如设计有趣的文言文练习题、进行文言文对话、举办文言文朗诵比赛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V.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策略作者:***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4年第01期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变化吸引了广大师生的关注,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2023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析,可以梳理出四个变化:一是从选材来看,变以往侧重人物传记文本,为史料杂文、诸子散文,文本体裁及内容更具有灵活性;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创设更加复杂的语言情境,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
二是从题型来看,断句题变客观题为主观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理解来断句,题目得分有0分、1分、2分、3分4个等级,区分度提高的同时更为客观地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三是从文本理解来看,第11题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统编教材内容衔接,侧重于考生对具体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四是从学科素养来看,突出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考过程的考查。
综合以上对2023年文言文阅读命题趋势分析,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理解倾向于依文命题,随文设题,真正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较好地避免了形成固化的答题套路。
这也提醒我们在专题复习备考中把握备考方向,立足文本,注重理解,因此要多在读懂、读通、读明、读深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关键能力,提升复习效率。
一、讀懂语境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具体语言环境,否则难免会曲解文本的本意初衷。
因此,做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时,或精读局部语境,或把握整体语境,力求贴近文本意思,准确理解。
像断句题、词语理解题、翻译题是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能够读懂局部语境将有助于理解和作答。
(一)断句题2023年新高考Ⅰ卷: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断句题综合考查考生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的把握以及文言语感等文言文理解力。
2023年高考断句是主观题,可以通过断句常见技巧,如固定句式“岂……哉”来推断,但又不能完全遵循以往的解题思路,通过排除选项判断正误,而是要将题目中的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后再作出判断。
2018年17期博士论坛高教学刊基于思维导图的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楼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201306)一、思维导图的定义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知名专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1]。
完整的思维导图包括中心主题与分支两部分,分支则由分支线条、线条上的关键词和图像组成。
一副好的思维导图,具有主题突出、生动形象和简洁明了等特征。
制作思维导图,能将我们散乱无序的思维变成有序的整体,同时也可充分发散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思路。
思维导图教学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受思维教学运动的影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受到学者和实践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更熟练地运用思维技能,从而实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意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化素质选修课,兼顾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艺术性等特点。
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阅读记诵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并使学生从经典作品中体悟到古人的心灵律动和人生智慧,提高文化素养和品格素质。
在教学内容上,文言文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然而,由于文言文自身的语言特点,课程教学中涉及古今语言差异、古今文化的差异,再加之传统的串讲教学法,这些都导致多数大学生缺失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2]。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某些具体篇目,而是为了引发思考并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此,将思维导图引入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目前,针对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调查发现,虽然大学生经历了数年的语文教育,但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今语言表达差异等知识知之甚少。
因此,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欠缺成为现阶段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瓶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一、内容概括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包括《春》、《济南的冬天》等经典篇目,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与人文的魅力,感受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第二单元着重于描写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通过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第三单元介绍了人类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文化价值。
通过《苏州园林》让学生领略文化遗产的魅力,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着重于文言文的学习,包括古代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如《夸父逐日》、《论语》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文化和文学。
第五单元探讨了科学探索的主题,包括天文、地理等领域的知识,通过《化石向人类讲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探索未知的兴趣。
第六单元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主题。
通过《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还介绍了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1. 介绍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教材,它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部教材不仅涵盖了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部教材是他们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和掌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概括全书知识点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古诗文阅读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涉及经典诗文的解读和鉴赏。
课程以朝代为主线,按历史时期逐步展开学习。
内容上涵盖诗、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涵盖了各种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这部分的结构主要包括背景知识介绍、作者生平介绍、文本分析、文学价值鉴赏等方面内容。
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研究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考语文知识框架第一编语文知识及语言运用第一部分语音❖课标解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这就要求我们:(1)熟悉《汉语拼音方案》,掌握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和拼音规则,掌握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给汉字注音,辨识音节拼写并改正错误。
(2)掌握容易读错的常用字的读音,掌握常见的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读准教材基本篇目中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字词的读音。
❖中考热点中考对语音的考查重点以初中阶段教材基本篇目中和日常生活中常用汉字的读音为主;能辨识形声字、多音字和常见的易读错字的读音;能给汉字正确注音;能根据拼音拼写出正确的汉字。
❖常考题型1、给汉字注音;2、根据拼音写汉字;3、根据语境判断汉字读音的正误;注:设题形式上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选择题。
近几年中考对这一部分的考查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将拼音、书写、语病、修辞、与仿写等放在统一语段里考查,估计今后各地中考试题会更多地采用这一题型.❖知识要点一、《汉语拼音方案》(一)字母表(二)声母表(三)韵母表(四)声调符号(五)隔音符号(六)拼音规则二、拼音的大写、连写与分写三、语音的重音、停顿和语速四、语音的音变(一)轻声(二)儿化(三)变调1.上声变调2.去声变调3.形容词重叠的变调4.“一、不”的变调5.“七、八”的变调(四)语气词“啊”的音变附录一初中生容易读错的字音集录附录二常见成语中的易读错字集锦附录三初中生必须掌握的3500字第二部分汉字❖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学会用多种检字法。
这就要求我们:(1)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2)辨析并改正常见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3)了解汉字构造,辨析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4)区别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5)掌握3500个左右常见字的音、形、义。
❖中考热点近几年中考题来看,有关汉字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各课课下注释、课后附录所列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字,不考生僻难写字;(2)形近义别的字;(3)音近(同)形异的字。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是一篇探讨文言文阅读教学理念、策略与方法的文章。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文章首先概述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言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单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文言文与现实的联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等。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文章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文章总结了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和实践价值,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推进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为此,我们需要设定一系列具体的教学任务。
通过阅读文言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包括词类活用、句式变换等。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
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孟子》等,让学生熟悉古代文献的风格和特点,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也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