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2020-2021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2020-2021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2020-2021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或.以钱币乞之/或.异二者之为

C.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D.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B.今夫.不受之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并自.为其名/还自.扬州

D.从.先人还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卒.之为众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仲永最后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明。

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提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二)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即更.刮目相待/自力更.生

B.但.当涉猎/但.闻机杼声

C.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

D.蒙乃.始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蒙乃始就.学()

(2)及鲁肃过.寻阳()

(3)肃遂.拜蒙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是因为吕蒙才识大有长进。

B.后天的学习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我们学过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分别从正反两面来证明了这个道理。

C.《孙权劝学》和《送东阳马生序》都是劝勉人刻苦学习的,而且都是以现身说法来劝勉。

D.本文为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论学”,略写了吕蒙就学和结友情节。

(三)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

B.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D.是日.更定矣/吾日.三省吾身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怎样理解这个“独”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选项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文章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四)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吾义固.不杀人()

(2)子墨子九距.之()

(3)然胡不已.乎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将以.攻宋/扶苏以.数谏故

B.子墨子闻之./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知而.不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胡不已.乎/惧其不已.也

B.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胡不已乎

C.舍其文.轩/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知而不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何命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墨子是如何成功止楚攻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五)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则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

C.此之.谓失其本心/客之.美我者

D.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论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鱼我所欲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善于叙事抒情,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B.“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C.文章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进行比较,把“鱼”比作“生”,把“熊掌”比作“死”。

D.道理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它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

C.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不复出.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衡.于虑()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管夷吾举.于士()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B.群响毕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D.满坐.寂然/众宾团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能名.其一处也/并自为其名.

B.于是宾客

..其父

..无不变色离席/稍稍宾客

C.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会.天大雨,道不通

B.施.八尺屏障/勿施.于人

C.既而.儿醒/妇拍而.呜之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妇抚儿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统领全文的关键字是“善”,请问作者是怎样多方面突出“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末重现道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C.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 第2、3、4段中写听众的反应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八)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群响毕绝.

B.风烟俱.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

D.负势竞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B.任意.东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从.流飘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潭中鱼可百许.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负.势竞上()

(2)互相轩邈.()

(3)水皆缥碧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九)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何陋之.有/邑人奇之.

C.有龙则.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2)调.素琴()

(3)谈笑有鸿.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开头肯定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前后矛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十)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C.乃.记之而去/屠乃.奔倚其下

D.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可久居.()

(2)悄怆幽邃.()

(3)斗.折蛇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小石潭四周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之乐.其乐/如鸣珮环,心乐.之

B.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

C.而乐亦无穷.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乐

B.太守谓.谁/此之谓.失其本心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射者中,弈者胜./予观夫巴陵胜.状

B.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C.行者休于.树/躬耕于.南阳

D.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云归.而岩穴暝()

(3)野芳.发而幽香()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里的“醉”有何深意,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因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

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十二)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良.多趣味()

(2)属.引凄异()

(3)每至晴初霜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三峡的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是如何从不同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十三)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必有我师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温故而.知新

C.可爱者.甚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敢出.一言以复

D.花之.隐逸者/牡丹之.爱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陶后鲜.有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B.念无与.为乐者/微斯人,吾谁与.归

C.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D.相与步于.中庭/苟全性命于.乱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与外人间隔

B.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C.月色入.户/便舍船,从口入.

D.庭下如.积水空明/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

..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十五)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又何间焉./惧有伏焉.

D.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小大之.狱/公将鼓之.

C.必以信./小信.未孚

D.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又何.间焉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

C.战则请从./择其善者而从.之

D.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牺牲

..玉帛()

(3)望其旗靡.()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B.“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

C.在战争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从这里看出庄公政治上无能,完全是一个昏君。

D.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弗之怠.()

(2)媵人持汤.沃灌()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D项,第一个“今”:这次。第二个“今”: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A ⑵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⑶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大全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高考要求 1.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 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 复习建议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 3.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5.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6.注意从上下文,从文段作者的历史背景,从语法关系去翻译文言文。 7.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和做题训练。 8.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 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 ⑤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 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 ②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完整)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中招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一)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一) (满分:54分得分:________) 一、(2019·江苏连云港中考,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1)躬.耕于南阳亲身、亲自。 (2)先主器.之器重、看重。 (3)先主遂诣.亮往、到、拜访、访问。 (4)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没有因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3分) ①诸葛亮本不想出山,但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猥自枉屈)打动;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二、(2019·山东潍坊中考,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庐.墓侧庐:搭建庐舍。 (2)会.虎为暴会:适逢,正赶上。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专题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导入新课: 距离中考为期不远,我们要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胜券在握,最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先知彼:了解中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至关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安徽中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和分值情况。满分150时间150分钟。其中,第二部分为“阅读”,共包括两篇现代文阅读和一篇文言文阅读,分值大概15分。(补充大纲文言文考试要求)再知己:(总结上次月考学生文言文得分情况)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比较阅读。 (二)复习目标 1、熟悉、掌握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常见题型、考查点。 2、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三)中考回眸 幻灯出示:2010——2014年年文言文阅读分析表 (也可以在出示表格之前让学生自己看3+2中考复习总结) 学生观察,思考:你能从这张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1、选文都出自课内2、分值15分;3、题型基本上包括四大类(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和所获得的启示);4、单篇阅读和比较阅读基本上呈交替出现规律。

过渡: (四)考点突破 幻灯展示:2012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观察它都有哪些特点。明确:材料的由两个选段构成,一篇节选自《曹刿论战》,一篇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出自课内。再者,这两个选段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都是劝谏类的),这是从题材看,有“联系点” 另外,放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因此又会有“对比点” 总结: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 “联系点”与“对比点”往往是比较阅读命题的关键。 看2012年南昌命题。12题联系点即写景,对比点就是写景特点不同写景的作用各有侧重. 13\14题联系点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区别不同点练习:请同们说一说发放的导向卷三,导向卷四,模拟卷二,模拟卷三联系点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第一组:主题相同,都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二组:都是写景片段 第三组: 第四组: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过渡: (五)审视试题,梳理考点 请学生以命题人的角度来仔细观察同学们手中的资料(还是刚才那四组文段),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 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 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 的

语文通用版:“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 ..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 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 ..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注]。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史,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 “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 ..,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 ..,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值权奸用事 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 [精读设计]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 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基础知识过关测试——文言文阅读

基础知识过关测试——文言文阅读 姓名学号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③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④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新唐书.李白传》)【注解】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 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靧:(huì)洗脸。④擿:(tì)挑剔,挑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子天才英特 ..英特:才智超群。 B.帝欲官白,妃辄沮.止.沮止:阻止。 C.安禄山反,转侧 ..宿松、匡庐间转侧:翻来覆去。 D.白浮游 ..四方浮游:漫游。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更客任城”的“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B.力士素贵,耻.之。 C.递欲官.白,妃辄沮之。D.白自知不为亲近 ..所容。 3.下列句中的“之”字全指李白的一项是() (1)白之生(2)因以命之(3)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4)见郭子仪,奇之(5)力士素贵,耻之 A.(1)(2)(3) B (2)(3) C.(3)(4)(5) D (1)(2)(3)(5) 4.李白傲视权贵、不事权贵的一组是() (1)即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2)为任侠,轻财重施 (3)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4)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5)与知章……为“酒中八仙人” (6)益骜放不自修 (7)著官锦袍坐中,旁若无人(8)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A.(1)(3)(5) B.(2)(4)(7) C.(4)(6)(8) D.(1)(6)(8)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中考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专题

10、文言文阅读 复习内容(考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3、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中考总复习-语文》84-88页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考点 从阅读材料来源上看,文言文阅读可分课内、课外、内外各一的比较这三种情况。而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 课内文言文阅读有:1、释词(实词、虚词);2、译句;3、概括内容、理解思想、进行感悟;4、鉴赏写法;5、朗读节奏停顿(断句)。 课外文言文阅读,往往增加了断句,减去了鉴赏写法。 文言文比较阅读,往往增加了比较,减去了鉴赏写法。 二、方法指导 1、文言词语解释 文言实词解释,侧重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义项。 文言虚词解释,主要有起指代作用的(之、其),起组合作用的(以、于、为),起连接作用的(而、则、乃),起语助作用的(也、乎、哉、焉)。 2、文言语句的翻译 (1)翻译的原则。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即翻译顺畅通达,无语病。 雅:指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2)翻译的方法。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包括特殊习惯用语如“谪、迁”等), 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事名等,照录不译。 补:即翻译时补出省略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3、对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感悟和对写作手法进行鉴赏 (1)解答评价、感悟类的试题。 意在笔先,有问必答;先亮观点,再述理由;简述清楚,言简意赅;用标志性语言,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联系生活实际。 (2)鉴赏写作手法的步骤 疏通文意,感知内容;揣摩全篇写法;看结构、看表现手法、看语言特点。 三、教师解读典型例题。 四、教师讲析“专题训练”。 五、课后作业:学生做完《中考总复习-语文》86-88页“专题训练”。

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二) 文言文阅读 作者:beanfield 一、“古代诗文阅读”考试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代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7)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段和名篇(见“古诗文背诵篇目”) 二、真题感悟 1. (2004 )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3 —26 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按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之曰:“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 wū 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 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年荒劝赈,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 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于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日:“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 ',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父欣然从.之从:听从 B .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屏:除 去 C.毁淫.祠百余淫:淫乱D.童子皆流涕.涕:眼泪 2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中招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二)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二) (满分:57分得分:________) 一、(2019·辽宁辽阳中考,12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B) A.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以后,偶尔还有人来进谏。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我和诸侯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2分) 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2分) 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二、(2019·内蒙古通辽中考,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2)微.斯人(如果没有)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派) (4)有粮者亦食.(给……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 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