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 你说了几句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妈妈的口头禅1. 小心走路,不要摔倒。
2. 别忘了吃早餐,早餐是一天的能量来源。
3. 不要光顾着玩游戏,要记得好好学习。
4. 出门要记得带伞,天气变化多端。
5. 冬天要多加衣服,不要让自己着凉。
6. 晚上睡觉要早点,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7. 玩具收拾好,不要乱丢东西。
8. 不要和别人吵架,要学会尊重他人。
9. 穿衣服要整洁,不要让人看到就觉得不雅观。
10. 早点回家,不要太晚才回来。
11. 饭后记得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12. 不要只顾着玩手机,要注意眼睛保护。
13. 不要嘴馋,吃零食要适量。
14. 学会独立,不要总是依赖别人。
15. 走路不要玩耍,要集中注意力。
16. 和朋友相处要友好,不要损害别人感情。
17. 要有礼貌,不要对长辈发脾气。
18. 学习要用心,不要草率应付。
19. 要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不要随意破坏。
20. 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
21. 要坚持锻炼,不要放纵自己。
22. 远离网络暴力,不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23. 不要害怕失败,要学会从失败中找到经验。
24. 照顾好自己,不要让自己累坏了。
25. 不要总是想着玩,要学会分配时间。
26. 学会节约,不要浪费资源。
27. 要有梦想,不要放弃追求。
28. 照顾好弟弟妹妹,不要忽略他们的存在。
29. 不要说脏话,要讲文明用语。
30. 去公共场所要注意身体卫生,不要随地吐痰。
31. 爱护动植物,不要伤害它们。
32. 不要忘记带钥匙,出门要记得锁好门窗。
33. 学会包容,不要轻易责备他人。
34. 多读书,不要被浮躁的心态影响。
35. 不要打断别人说话,要尊重他人言论。
36. 口渴时要多喝水,不要总是选汽水。
37. 听从老师的话,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38. 不要说谎,诚实待人。
39. 出门要告诉家人,不要独自溜出门。
40. 外出要提前告知家人,不要让家人为你操心。
41. 不要乱穿衣服,要穿合适的衣物。
42. 看电视要保持距离,不要久坐伤身。
【心理教育】做聪明妈妈的十条禁忌如今,五六岁的孩子,也会用稚嫩的语言向妈妈提出要求。
聪明妈妈,要善于洞察和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要能够“与时俱进”。
以下是聪明妈妈不该做的10件事。
1.总是问我“阿姨还是妈妈?”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把孩子的日常照看委托给保姆的妈妈越来越多,极端的例子,是一周见不了孩子两天。
而发现孩子在情感上依赖保姆,又不免妒火中烧。
表现为当着孩子的面挑剔保姆的行为,或者要孩子做出选择:“是妈妈亲,还是阿姨亲?”有一位外企白领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争抢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
观点:无论保姆有多敬业,都不能取代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
无论母亲有多忙,她都应该确保每天与孩子保持45分钟到一小时的联系。
此时,母亲应该关掉手机,让自己沉浸在孩子提供的纯真环境中。
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有益于孩子,也有益于母亲——它让你体验到摘下面具、展现自己本色的快乐。
2.总说我不如隔壁小孩十位母亲中有八位逃脱不了这个奇怪的对比圈,从她们的孩子又白又高,到她们的孩子能背诵唐诗和宋诗;从哪个孩子通过了钢琴八级到哪个孩子的书法作品在日本展出。
母亲们咬紧牙关,回来看自己懦弱而平凡的孩子,她们不禁焦虑和唠叨。
6岁的何彤很不高兴楼上有这样一个“例子”:早上6点半,楼上的小女孩已经在唱英文歌了;晚上10点,楼上的钢琴练习曲还在不知疲倦地演奏。
它也是一名6岁大学教师的孩子。
怎么可能有人的女儿比我儿子好?当母亲面对儿子的严格监督时,她不禁叹息:我希望我有一个聪明的女儿。
一天,6岁的何彤终于掐住了唠叨的母亲:“你想让楼上的王静当女儿,我也想让楼上的王静的母亲当母亲。
王静的母亲比你更漂亮、更博学!”母亲的脸变白了。
观点:可以说,爱攀比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正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
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击孩子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亲亲小妈”12句禁语当今世界上有近1/4的孩子生活在重组的家庭里,这意味着有许多的女性要患病继子女的非难和敌意,悲忿和排斥,缘由很简洁——“你不是我的亲生母亲!”远离下面所提到的12句禁语,这些话一出口,你好不简洁建立的良好关系就有可能毁于一旦:·禁语一:“任凭吧!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不要对孩子放任自流。
为了避开冲突,你是否想过要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离异的孩子需要更多关爱,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约束,不能听之任之。
无论你和继子女的年龄多么相近,你们的辈份毕竟不同,即使你想成为他/她的朋友,也必需要显示出你的成熟与稳重。
·禁语二:“你爸爸这次可给你花了不少钱。
”不要对他们父子/女的花销做任何评论。
或许你原本是想替丈夫在孩子面前“邀功”,却会让孩子认为你在妒嫉甚至憎恨他/她和父亲的亲热关系,说不定会抛给你一句:“你管不着!”。
·禁语三:“我去买”、“我来帮你”、“不用想着我”等等。
不要摆出一副人人可怜的怨妇姿态,让继子女把你当成一个好说话的“受气包”。
对于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你不行大包大揽。
一旦让孩子习惯了你的心甘情愿和无怨无悔,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事情本该如此。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亲生母亲,你会如此溺爱这个小家伙吗?你会对他/她言听计从吗?“后妈”对孩子的爱应当更理智、更客观,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更不必担忧被看成是“狠毒”的后母,依据你所认为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禁语四:“别一见我就拉长脸,来,笑一个!”你要允许继子女间或的哀痛和心情低落,特别是在他/她思念自己母亲时。
在孩子难受的那一刻,你要尽可能地远离他/她,不要唤起他们更大的哀痛或是迁怒于你,让孩子的父亲暂且充当母亲一角去劝慰他/她。
·禁语五:“我和你父亲总是……”在与孩子的谈话中,不要示意你和他/她父亲在一起时的奇妙时间。
孩子已经感觉自己被忽视和冷落,已经在想象你们二人独处时的欢乐和任凭,所以不行再给他/她施加压力。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通过一项调查,总结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简洁踏入以下七个不益孩子成长的禁区:1、居高临下禁忌语言:“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要害分析:假如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判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判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消逝“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终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禁忌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
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3、确定否定禁忌语言:“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要害分析:批判孩子是对的,但假如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批判教育。
4、言过其实禁忌语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辨别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赞扬也会将信将疑。
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看法,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5、人身攻击禁忌语言:“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
要害分析: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损害。
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终丢失自尊自信。
6、威逼恐吓禁忌语言:“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要害分析: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丢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7、冷若冰霜禁忌语言:“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待会儿再说”等等。
要害分析:孩子从这些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无爱好,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他们的心肝珍宝。
做聰明媽媽的十條禁忌發布:地水火風[全部文章空間留言]日期:2012-2-23 13:37:00 閱讀: 1550 收藏如今,五六歲的孩子,也會用稚嫩的語言向媽媽提出要求。
聰明媽媽,要善於洞察和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要能夠“與時俱進”。
以下是聰明媽媽不該做的10件事。
1.老問我“阿姨親,還是媽媽親?”隨著就業競爭的加劇,把孩子的日常照看委托給保姆的媽媽越來越多,極端的例子,是一周見不了孩子兩天。
而發現孩子在情感上依賴保姆,又不免妒火中燒。
表現為當著孩子的面挑剔保姆的行為,或者要孩子做出選擇:“是媽媽親,還是阿姨親?”有一位外企白領因為兒子過分“黏”保姆,接連換了四任保姆來爭搶孩子的“情感所有權”,結果弄得四歲的兒子變得特別膽小、怕黑,沒有安全感。
觀點:再盡心盡力的保姆,都無法替代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
再忙的媽媽都應保證每天與孩子接觸45分鐘到一個小時,此時的媽媽應關掉手機,好好沉浸在孩子為你提供的純真環境裡。
要知道親子互動不僅使孩子得益,媽媽也是受益者—它令你體驗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樂。
2. 總說我不如隔壁小孩十個媽媽八個逃不出攀比的怪圈,從誰的孩子長得白、個兒高,到誰的孩子會背唐詩宋詞;從誰的孩子過了鋼琴8級,到誰的孩子書法已赴日展覽……媽媽們在一起咬完耳朵,回來看到自家怯懦平常的孩子,免不了急火攻心,絮絮叨叨。
6歲的何童很不高興他家樓上就有這麼個“榜樣”:早上6點半,樓上的小姑娘已經在唱英文歌;晚上10點鐘,樓上的鋼琴練習曲還在不厭其煩地奏響,同樣是6歲,同樣是大學老師的孩子,人家女兒怎麼強過我家的兒子這許多?媽媽一面對兒子嚴加督促,一面止不住歎息:我要有個乖巧的女兒就好了。
6歲的何童有一天終於將唠叨不休的媽媽徹底噎住:“你想要樓上的王菁做女兒,我還想要樓上的王菁媽媽做媽媽呢,人家王菁媽媽比你漂亮,比你有學問!”媽媽的臉不禁變得煞白。
觀點:可以說,愛攀比的媽媽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癡心,正是因為沉緬在對兒女前程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她才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
【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孩子避免七个禁语导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尤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话语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禁语1:“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骂人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道,就可以化解孩子之间的纷争。
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拒绝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搞哥哥姐姐的就必须使着弟弟妹妹,即使小的一方心里存有什么反感,也就可以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
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可以使小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沦为小儿间的芥蒂;而弟妹则可以仗着自己年纪大,指出别人使他们就是理所当然的,日后可以不断犯错误。
禁语2:“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骂人分析:有时父母为防止孩子们争夺战玩具,推行同一款玩具卖两件,孩子就不能因为别人存有自己没而产生妒忌心理。
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战玩具而出现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道:“这就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玩自己的。
”其实这种教导方法就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必须使孩子借着互相互动玩具的时机,懂宽慰别人的须要,“富豪之家豆豆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赢得与别人互动的欢欣。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哪个调皮就快乐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
“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
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
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
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家长忌语1、跟你说话哪,听见没有?2、你聋啦?3、你没长眼睛?4、我揍你!你敢和我顶嘴?!5、你还有脸吃饭!6、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7、考不好别回来!我这辈子指(望)你是指不上了。
8、你考了×××分,我就给你买。
9、我小时侯哪儿像你,那时侯……10、我身上的××病就是因为生你得的。
11、白眼狼!12、你瞧人家的×××,再瞧你!13、我他妈就不信管不了你!14、你给我滚回来!15、你从来就没让我省过心!你什么时候就能不让我操心了?16、听我的没错!17、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8、你这辈子完了!19、野够了回来啦?20、我今天不信收拾不了你!21、你怎么这么不争气?22、你能不能把玩的精力用在学习上?23、你怎么干什么都没长性?24、你让我在家长会上丢尽了脸!25、我没生你这个儿子(女儿)!26、我上辈子做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么个东西!27、有种儿你滚!28、没见过你这么懒的!29、看你那德行,还想上大学?30、去,去!没看我正忙着呢!31、缺心少肺!32、你给我站起来。
33、缺心眼儿。
34、不争气的东西。
35、你真傻,去检查一下智商。
36、跟头猪似的,怎么那么懒呀!37、你简直就是个白痴!38、一边站着去,想通了再找我!39、你别在我们班里混,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42、就你拉我们班后腿43、你再这样,我就找家长惩罚你44、我教这么多年书,没见过你这样的45、你把这道题再给我写×遍46、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47、不愿意出去48、你就不能像××那样49、你真让我失望50、你一辈子就这样了51、你给我站起来52、你真笨、你真蠢(傻)、你简直就是大白痴!53、你这孩子真是无药可救!54、走,你给我滚出去!55、你如果再×××,明天就停你课(明天你就不要来上课)。
家长必读:好妈妈不应该说的四句话家长必读:好妈妈不应该说的四句话一天,朋友来家做客,桐妈忙着端茶倒水之际,桐桐懂事地招呼客人吃糖并代妈妈陪阿姨聊天,“桐桐长得越来越像爸爸了。
”看着“小大人”似的桐桐,阿姨微笑着说。
听了客人的评价,桐桐一脸的不以为然:“我长得才不像爸爸呢,爸爸的头是圆形的,我的头是尖形的。
”“你的头怎么会是尖形的呢?”阿姨听得一头雾水,“你的头也是圆的么。
”“我的头就是尖形的,”桐桐坚定地回答道,“妈妈经常叫我小‘奸头’!”孩子是可爱的花朵,他们的成长需要妈妈们阳光雨露般的呵护与照顾,可有时妈妈们的一些无心之言却无意中伤害到了孩子幼嫩的心灵,那么哪些话是妈妈们的“语言禁区”呢?语言禁忌一:恐吓的话当孩子顽皮不乖时、当孩子任性哭闹时……很多妈妈都会使出“恐吓”的招数———“你再哭,大怪物就把你叼走了!”“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的确,这招儿用起来可能收效不错,但长此以往,却会使孩子对生活失去安全感,甚至形成胆小怯弱的性格。
易教网老师建议:当孩子因为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某种行为遭遇制止而哭闹时,妈妈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先使孩子的抵触情绪趋于缓和,再耐心地解释其中原因,帮他们分析要求的不妥或行为的不当。
当然,妈妈们不要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习惯性拒绝,那些相对合理的要求不妨满足他们。
另外,妈妈们也可以使用冷处理的方法对待孩子的哭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学习自己调节情绪。
语言禁忌二:嘲笑的话相信没有哪个妈妈会真心嘲笑自己的孩子,但有时妈妈的一些话语却让孩子听出了“嘲弄”的味道:例如,妈妈故意模仿孩子的发音不清或语病,妈妈笑话孩子的想像不切实际等等。
这些不当行为会导致孩子胆小紧张、不敢尝试、羞于表现、缺乏自信。
易教网老师建议: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及相处应是平等的,妈妈要对孩子积极的表现表示认可,对孩子勇敢的尝试表示赞赏,切忌不断重复或嘲笑孩子的不足。
当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胆小、自卑等情绪时,妈妈要不断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用尽可能积极的态度帮助他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聪明妈妈的十条禁忌--------
聪明妈妈的十条禁忌--------
1、老问孩子阿姨亲还是妈妈亲;
2、总说自家宝贝不如邻居孩子;
3、总说这也不准,那也危险;
4、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优等生;
5、从不蹲下来陪孩子看蚂蚁搬家;
6、爱看长篇电视剧;
7、绝对不吃亏;
8、说话不算数;
9、对孩子朋友更亲热;
10、不修边幅的妈妈。
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并鼓励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找出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若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量地位或收入,要问心中的真诚和共鸣。
亲子沟通的四个步骤-------
1、协助孩子觉察、识别和表达自己情绪:“你看起来很生气。
”;
2、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评价:“想哭就哭吧!”;
3、用开放性的提问帮孩子厘清情绪背后的原因,“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
4、引导孩子调整认知,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
“我们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中国妈妈最不该说的十句话
现在,代沟问题是个很严重很普遍的问题。
都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常常有一对问题父母,孩子出现了厌学网瘾不积极不上进的毛病,家长开始着急了,常常是妈妈更急,而且妈妈更没有方法。
采访了很多妈妈和孩子之后就发现,中国妈妈有几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可这些话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只能起到副作用。
我总结了录制青年教育题的经验,写给大家孩子们最不爱听的十句话,做家长的,我们要学点儿童心理学,智慧的语言可以让您的孩子心智更健康。
1 你咋那么笨呢?
2 你看人家谁谁谁,多有出息
3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那些坏毛病我看你是永远改不掉了
4 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
5 世界上男人没个好东西
6 你简直和你爸一模一样,没出息
7 考得那么差,你没资格和我提任何要求
8 我真倒霉,嫁给你爸爸,真倒霉,生下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
9 我忙着呢,少和我说话
10 真没见过你这么不懂事的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忌语有哪些
教育“忌语”是指伤害孩子心灵或影响孩子发展的语言,这些话可能会对孩子终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在孩子面前,您应尽量避免讲以下几种教育“忌语”:
1.“恨铁不成钢”型语言
不要讲侮辱孩子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真是个憨大(笨蛋)!”或者“瞧瞧人家,会这会那,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些话会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不良的影响。
2.“过度表扬”型语言
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表扬孩子,表扬和肯定要具体、到位,如“你愿意给老年人让座,这样很好”。
3.“指责老师”型语言
如果对老师有意见,家长不妨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千万不要再孩子面前随意表达出对老师的不满,这样会伤害到孩子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和尊严,进而会影响孩子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
4.“暴力强权”型语言
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打死你!”“滚开,别烦我!”“我说不行,就不行!”因为长期在担惊受怕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暴力倾向。
避免五句话成为完美妈妈做了妈妈,女的身上便会散发出一种母爱的光辉。
只是,初为人母,也会有一点点惶恐,不明白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因此备感压力。
她们开始和其他妈妈比较,开始对小孩备加呵护。
想成为完美妈妈,这些原本好意的家长最终却多以给小孩压力过大,损害了小孩。
如何样才能幸免自己和小孩陷入这种逆境?第一,你必须明白自己的动机――你什么缘故爱比较,或者她们什么缘故要与你比较?想走出这种不良的怪圈,你还必须学会,破译一些带有攻击性语言当中的真正含义。
是有意依旧非有意?是挑战依旧仅仅表达一下自己的优越感?关于以下五句话,不管你是这些话的传播者依旧这些话的听众,不妨反省自己。
小孩是我的头等大事妈妈口头禅:“我和我的小孩专门亲热,这远超过其他家长和他们的小孩。
因为我花费了更多的时刻与他在一起,情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假如这是你的口头禅:一样来说,说出这话的妈妈是想表达自己道德的优越感。
你想证明,自己花了专门多时刻与小孩在一起,因此你得到与小孩亲热无间的感情,是个好妈妈。
但事实是,你又怎知别的家长与小孩相处的时刻就少于你呢?而且陪伴小孩的时刻越长不等于你就会和小孩的关系更亲热。
有时甚至会招来小孩的逆反心理,或者使你的小孩缺乏独立性。
假如你是个听众:假如别的妈妈说出如此的话来,你的第一反应确信也是滔滔不绝地向她说明在生活中为小孩做的牺牲。
这也是许多其他妈妈们的通常反应。
但更正确的作法是:深呼吸,微笑倾听,尽量保持沉默,因为你全然无须向她证明你自己。
因为爱小孩的方式有千万种。
我是最明白我的小孩,最会为他做最佳打算的那个人妈妈口头禅:“我是唯独那个了解我小孩,真正为他考虑,对他好的那个人。
只有我,才会真正对他好,把他的需求放在心上。
”假如这是你的口头禅:假如你说这种话,就会让那些不同意你观点的人,被看作是一些忽视你小孩需求,违抗你小孩意愿的人。
尽管你觉得你最了解你自己的小孩,超过他的老师和其他人。
但事实上,你只了解自己小孩的某些方面,比如,在学校里,在运动场上,在课外活动里。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他们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有时候父母的言辞可能会不经意地造成伤害,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下面列举了十句父母不该说的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1. “你怎么这么笨?” 这句话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无力感,降低自信心。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打击他们的自尊心。
2. “你永远也做不好!” 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成功。
父母应该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3. “你怎么那么胖?” 这句话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形象的负担和自卑感。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们的体重或外貌。
4. “你这样做连基本常识都不懂?” 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和无知,对学习和知识产生抵触情绪。
父母应该以鼓励和启发的方式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5.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父母应该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6. “你就是个麻烦!” 这样的话语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
父母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孩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7. “你怎么这么懒?” 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用和不被重视,降低他们对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而不是用指责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8. “你永远也达不到我的期望!” 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爱,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
父母应该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9.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连个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和无用,对解决问题产生抵触情绪。
父母应该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你根本不值得我为你付出这么多!” 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感,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
这七句话,为人父母不能说'做父母的,都曾经对孩子说过一些冲动的话,而这些话对于当下的情况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都是人,偶尔情绪失控也很正常。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在开口之前先考虑我们即将对孩子说什么。
以下是我们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的句话:养育孩子不是一种回报制度。
孩子们并没有要求出生,所以照顾他们的责任完全在于他们的父母。
所以,孩子并不欠你什么!孩子相信父母告诉他的一切事情,这句话其实在给孩子贴标签,类似的还有“你太坏了、你太笨了、你太懒了”。
孩子会潜意识照着你给的标签去成长,除此之外,还会造成孩子自卑。
批评时要针对行为而不是个人。
纽约临床心理学家指出,说某人的某个行为是不恰当的,与说他不好,这两种说法有非常大的不同。
你应该成为一个强大、有影响力、有教养、能够支持孩子的父母,而不是一个控制狂。
作为父母,你的力量应该来自你和孩子的关系,而不是父母这个身份。
亲子关系的核心是保持联系。
如果孩子行为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我们就让孩子离开,这是在打破这种联系。
孩子需要和你保持联系,不要用破坏联系来保证良好的行为。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错误行为反复被提起。
提醒孩子他过去所犯的错误,于现在没有任何帮助。
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从没有做对过任何事。
临床心理学家指出,在日常行动和语言中就可以建立性别平等的概念。
这意味着父母需要意识到他们的话是可能造成性别偏见的,无论是期望孩子被某些类型的玩具和活动所吸引,还是阻止他们追求某些兴趣或职业,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
任何让孩子质疑自己思想和情绪的说法都有可能造成伤害。
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产生疑惑,他们可能形成包括“我不够好”、“我很没用”、“这是我的错”等感觉。
'。
“好妈妈”不可说的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些许不经意的细节都有可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段段生活剪影,要想成为一位“好妈妈”,那下面的这些话就一定不要对宝宝说。
威胁恐吓类:破坏孩子的信任淘气的明明一直让父母十分头疼,前几天,他偶然看到小伙伴手里的变形金刚十分抢眼,便跑回家吵闹着让爸爸买,在明明大声吵闹的情况下,爸爸开始发怒了:“闭嘴!给我安静点儿!”被吓了一跳的明明跑到妈妈那里告状,妈妈却生气地说:“烦不烦,还想买新的?再不把你屋里的那些玩具收拾好,我就都给你扔了!以后你什么也别想要!”专家分析:“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考虑的是这种管教方法是否直接有效,但很少会注意到它是否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要明确的是,孩子现在不表现出来问题,并不代表他没有问题。
那些长期处于惊吓状态的孩子,自身形成了一种创伤性感受,与家人的亲近感开始降低,恐惧感上升,情况严重时则会把对父母的害怕泛化到对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身上,以至于孩子长大成人后在择偶观、婚恋观、社会人际交往等沟通方面极易出现严重交流障碍。
”指责命令类:否定孩子的人格“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啊?”陶陶妈压抑着心中的怒火,“你说这几个数字都讲了几遍了?你脑子都想什么了?都告诉你了不许这么算!你就是个笨蛋!”委屈的陶陶大声哭了起来,陶陶妈听到哭声,心情更加烦躁了,“不许哭!真不明白,你到底有没有一件事能做得让我满意?看看人家明明,每次他妈妈都跟我们显摆明明又被老师表扬了。
我辛辛苦苦地给你买这个买那个,你真让我失望!”专家分析:这类型的话语会直接打击到孩子的生命动能,当孩子被彻底否定后,从心里产生自卑感,最后会发展为“我就是不行,我什么都不行”的自我评价,而这种劣势感会使得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对任何事情都充满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不敢去尝试,害怕尝试后会失败,以至于总是过低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存在的潜能。
“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张老师提醒家长,“每个孩子各有所长,只是有的孩子已经表现出来,而有的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父母的口语忌讳有哪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虽然亲密,但是父母对孩子说话也并不能随随便便。
因为,孩子与父母在年龄、阅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如父母教育孩子时不注意这一点,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势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父母的口语忌讳有哪些,欢迎借鉴参考。
1. 忌说过分宠爱的话有些不清醒的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
常常听到什么“你是他*的心肝儿”、“命根子”、“眼珠子”。
这些话容易造成孩子放荡不羁的性格,应该戒掉。
2. 忌说欺骗孩子的话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行,行不果,说了不做,许愿不还。
这些光说不练的话,次复一次,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了。
父母的话比没说后果还坏。
这些诱惑孩子说谎的话,父母千万别说出来。
3. 忌说污辱孩子人格的话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端”,则认为大逆不道,不是冷静地把情况弄清楚,而凭主观臆断,说什么“你这个不要脸的小畜生”,“小流氓”;略微有点文化墨水的父母也有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现象,弄得孩子反驳不好反驳,解释不好解释,只好在内心默默地忍受着。
4. 忌说命令孩子的话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家威,没有一点民主。
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地限制,什么也不准,说话就是下禁令。
例如:“放学后不许与同学玩,不许到同学家里去,不许把同学带到家里”,“你每天除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许干”。
由于孩子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会变得迟钝,没有创造力,这些扼杀人才的禁令,应该去掉。
5. 忌说气话有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心情不好就无端地责骂孩子,拿孩子撒气。
在家没好脸,说话没好气。
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
如“去去去,滚一边去”,“不要说话,给我装哑巴”。
孩子有时问点问题,也没好气地说:“不知道,别问我”,“老问啥,没完没了的,别问了”……这些使孩子横遭冷落的气话,是父母应该忌讳的。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
小编希望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单亲妈妈的9条禁语:
我容易吗?
通常来讲,单亲妈妈都会更辛苦更艰难,但是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地忘记;有些艰难,需要默默地咬紧牙关去承受。
这样的话语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还不都是为了你!
即便是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牺牲,最好也不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居功”的言辞。
一旦“居功”,“功劳”就大大缩水了。
刚开始时,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觉愧疚,说得久了,会让孩子生厌。
假如孩子赌气来一句“谁让你为了我”之类的反驳,我们将何以自处呢?
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
这是从大人角度出发的言论,我们不能以孩子“对得起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这种话语的内涵中有一种对孩子的束缚。
一个人首先是对自己负责,然后才是对别人负责。
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询问(而不是指责)孩子:“这样。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你说了几句?
很多父母常常觉得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只要孩子听话乖乖去执行,父母就安心了。
其实,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容易踏入以下七个不益孩子成长的禁区,父母必须注意了,小心自己的言行踩到“禁区”会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1、居高临下
禁忌语言:“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要害分析: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后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
禁忌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
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3、绝对否定
禁忌语言:“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要害分析:批评孩子是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后拒绝接受批评教育。
4、言过其实
禁忌语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称赞也会将信将疑。
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5、人身攻击
禁忌语言:“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
要害分析: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
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6、威胁恐吓
禁忌语言:“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要害分析: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7、冷若冰霜
禁忌语言:“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待会儿再说”等等。
要害分析:孩子从这些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无兴趣,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他们的心肝宝贝。
小编总结: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许就是因为你们的一句无心话,孩子内心就受到了伤害,语言有时就像一把尖刀会刺痛孩子的心灵,所以父母还是小心,不要踩到了孩子的“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