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危急值及处理流程
- 格式:ppt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28
常见检验危急值及处理流程1、血钾危急值:低值≤2.8mmol/L: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大量葡萄糖进入尿中,使尿渗透压增高,尿量增加,大量血钾进入尿中排出体外,引起血钾下降,酮症酸中毒患者失钾尤为明显。
要护士注意患者有无四肢软弱无力,神志淡漠,腹胀,心率失常。
高值≥6.0mmol/L:高钾可导致肌肉麻痹,甚至引起心跳骤停。
2、血钠危急值:高血糖是低钠的重要原因低值≤120mmol/L,护士注意观察患者头痛,瞌睡等情况,警惕出现脑疝,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高值≥160mmol/L,注意患者头痛,昏迷,咳嗽,警惕心衰,肺水肿等。
3、白细胞危急值低值<2.8×109/L,高值>25×109/L。
护士应掌握白细胞减少症的护理措施,尽早保护性隔离,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观察药物反应。
做好此类患者的健康教育,每周复查血常规,不可随意增减药物,避免感染。
4、血小板危急值低值(<40×109/L或<30×109/L),护士注意观察出血,紫癜等。
高值(>600×109/L或>1000×109/L),护士观察患者头痛,头晕,出汗,全身无力等情况。
5、血糖值异常低值≤2.5mmol/L,护士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剧烈头痛,言语模糊不清,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昏迷。
高值≥22.2mmol/L,患者通常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极度口渴。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除了药物控制外,健康教育在此存在重要的治疗意义,所以护士必须掌握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
6、PH值异常低值≤7.2酸中毒,高值≥7.55碱中毒。
日常工作中,当接到危急值通知时,要第一时间汇报给医生,并做好记录,配合医生做好临床干预工作,准确及时执行危急管理制度,对患者及自己都是一种保护。
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必须在15-30分钟内完成危急值管理工作。
手术室危急值处理流程手术室是医院内最重要的治疗区域之一,处理危急值是手术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危急值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威胁性问题或者严重后果的预警信号,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者死亡。
因此,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流程来处理危急值,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1. 接收危急值通知当手术室接收到患者出现危急值的通知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响应,并在第一时间核实患者的身份和病情情况。
同时,应将危急值通知信息确认后向相关部门通报,确保手术室内其他医护人员也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状况。
2. 快速响应医护人员在接收到危急值通知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患者所在的手术间,采取迅速有效的救治措施。
在处理危急值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方案,避免人为因素对患者造成进一步伤害。
3. 实施救治一旦患者出现危急值,医护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制定相应的救治方案。
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手段,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恢复。
4. 通报相关部门在处理完危急值后,医护人员应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和处理情况通报给相关部门,例如病房、ICU等。
同时,还需要将患者的病历和相关资料整理好,以便后续医疗工作的进行。
5. 进行总结和反思处理完危急值后,手术室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本次事件的原因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总的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和不断提高自身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处理,才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危急值处理流程及制度危急值是指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或者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的结果。
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及制度是医疗机构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将介绍危急值处理的一般流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
一、危急值处理流程:1.危急值发现:医学检验过程中,当结果出现异常情况或者紧急情况时,需要尽快发现这些危急值。
一般来说,会有专门负责结果解读和报告的医生、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危急值的监测和识别。
2.确认危急值: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首先要对异常结果进行核实,确保其属于危急值。
4.即时采取措施:接到危急值通知的临床医生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或紧急干预。
同时,还需要将处理情况记录在病历中,便于后续的追踪和分析。
5.追踪和分析:医疗机构需要追踪危急值的后续处理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此外,还需要分析危急值的发生原因,以及是否存在系统性问题。
通过对危急值的分析,医疗机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二、危急值处理制度:1.危急值报告制度:医疗机构需要明确规定危急值的定义和影响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危急值报告准则和流程。
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危急值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减少患者因此造成的损失。
2.危急值通知责任制:医疗机构应该明确相关人员在危急值通知过程中的责任。
通知责任制可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按时、快速地通知到临床医生,并使相关人员明确自己在危急值通知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3.危急值记录与追踪制度: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急值记录与追踪制度。
即使经过及时处理,医疗机构也需要追踪危急值的后续情况,确保患者获得持续的医疗关怀。
4.危急值讨论与分析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定期的危急值讨论与分析制度,对危急值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样可以不断优化危急值处理的流程,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
总结起来,危急值处理流程及制度对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常见危急值及处理流程危急值(Critical Value)是指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异常结果。
常见的危急值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医疗保健中,快速准确地处理危急值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危急值以及处理流程:1.血液学危急值:-血红蛋白(Hb)低于70g/L;-血小板(PLT)低于20×10^9/L;-白细胞计数(WBC)低于2×10^9/L或高于30×10^9/L。
处理流程:-确认危急值是否属实,排除实验室错误;-立即通知主治医生或责任医生,并核实患者病情和病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输血、药物治疗或采集进一步的检验样本。
2.生化学危急值:- 血钾(K)浓度低于2.5 mmol/L或高于6.5 mmol/L;- 血钠(Na)浓度低于120 mmol/L或高于160 mmol/L;- 血钙(Ca)浓度低于1.8 mmol/L或高于3.0 mmol/L。
处理流程:-确认危急值是否属实,排除实验室错误;-立即通知主治医生或责任医生,并核实患者病情和病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或药物治疗。
3.免疫学危急值:- C反应蛋白(CRP)浓度超过100 mg/L;-血液培养结果存在严重致病菌。
处理流程:-确认危急值是否属实,排除实验室错误;-立即通知主治医生或责任医生,并核实患者病情和病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调整抗生素种类或剂量、新增或调整免疫抑制剂。
4.微生物学危急值:-缺乏响应的细菌或真菌培养;-患者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发生感染。
处理流程:-确认危急值是否属实,排除实验室错误;-立即通知主治医生或责任医生,并核实患者病情和病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调整抗生素种类或剂量、加强预防性抗菌治疗。
5.病理学危急值:-快速冰冻病理活检结果提示恶性肿瘤;-快速冰冻病理活检结果无法确定肿瘤类型。
危急值处置方案危急值是指指标超出正常参考范围,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和生命安全的检验结果。
一旦发现危急值,医务人员需要迅速进行处置,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生命。
以下是危急值处置方案建议。
一、危急值的定义和标准危急值是指生命体征、血液生化指标等临床检验结果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在短时间内需立刻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的情况。
不同医院有不同的危急值标准,一般依据临床常规和本院特色科室配合确定。
二、危急值护理流程1. 对危急值的发现临床检验中发现危急值后,检验人员应及时记录以下内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信息;•危急值的检验指标、数值、检验时间等信息;•责任医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2. 对危急值的处理当检验人员发现危急值后,应立即通知责任医师,医生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处理危急值。
具体处理流程如下:1.通知责任医师尽快处理危急值。
2.医生接到通知后,应认真查看患者的病历记录和化验报告。
3.确认危急值是否属实,并尽快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3. 护理干预医生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案:•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应立刻进行抢救,包括心肺复苏、氧气吸入等方式。
•对于非常规危急值,应向临床部门专家进行会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非急诊患者,医生需对症予以治疗。
•医生还应记录诊断、处置情况、护理过程、患者的反应情况等,并进行指导,提供给护理工作人员参考。
4. 病情观察医学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意识、出血、皮肤黏膜等方面进行观察,根据观察内容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及时向医生反馈相关情况。
三、危急值状态的监控临床检验科应建立科学的危急值跟踪监测机制,包括建立预警系统、定期评估、开展培训等,确保危急值的及时处理和有效防控。
四、危急值的标准化管理为了更好地处理危急值,医院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标准化管理:1.设立危急值处理标准,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处理的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和义务。
2.要求临床检验人员在接到危急值通知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联系到相关医生,为病人提供紧急救治。
常见危急值及处理流程危急值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常见危急值及处理流程,希望你们喜欢!常见危急值及处理流程一、危急值发送至护士工作站,当班护士负责接收打印。
二、打印的报告单粘帖于危急值登记报告本,并签名、签署时间(具体到分钟)。
三、迅速通知开单医生或值班医师,医生在登记本上签名,签署收到时间(具体到分钟)。
四、医生经分析处置后,将追踪处置结果登记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
五、每月科质控员对危急值报告登记本机型审查,并签名。
六、要求登记签名清晰,内容完整。
临床常见危急值处理方案1.血小板:血小板低于30×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此值,可致自发性出血。
若出血时间等于或长于15分钟,和(或)已有出血,则应立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同时要查明导致血小板降低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000×109/L高于此值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一过性的,则应给予抗血小板药治疗,并针对导致血小板增高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2.PT延长:常见原因: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APTT时间延长:先天性因子Ⅷ、Ⅸ、Ⅺ缺乏,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Ⅺ因子缺乏症;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DI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危急值报告流程及处置原则一、危急值报告的流程:1. 检测与诊断:医疗机构在进行各类检测与诊断时,如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会根据不同指标或结果设定相应的正常范围。
一旦某项指标或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即被定义为危急值。
2. 检测结果确认:当某项检测结果被确认为危急值后,医疗机构将对该结果进行再次验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错误的危急值报告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干预措施。
3. 危急值报告:一旦确认为危急值,医疗机构将立即通知相关医务人员,包括主治医师、主管护士等。
通知方式可以是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以确保及时有效地传达危急值信息。
4. 信息记录:医疗机构需要详细记录危急值报告的时间、内容以及接收人员的信息。
这是为了方便后续的追踪和管理,并且对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5. 处置措施:一旦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医务人员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具体的措施将根据危急值的类型和程度而定,可能包括进一步的检查、调整治疗方案、通知患者及其家属等。
6. 报告反馈:医疗机构需要将危急值报告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包括报告的发起者、接收者以及患者和家属。
这不仅是对危急值报告流程的完整性的体现,也是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专业水平的一种验证和保证。
二、危急值报告的处置原则:1. 及时性原则:危急值报告的处理必须高度重视时间的紧迫性,医务人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和损害。
2. 知情权原则:患者及其家属有权知晓患者的危急值情况,并参与相关的决策过程。
医务人员需要向他们提供详细的解释和建议,以便他们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3. 多学科合作原则:危急值的处理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实验室医师、影像学医师等。
他们需要共同研究患者的情况,制定最佳的处理方案,并及时沟通和协调各方的工作。
4. 质量控制原则: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确保危急值报告流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