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辅助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彭婉莹;黄茂【摘要】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5例加用头部穴区推拿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治疗组45例子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2组均以治疗20次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及微量元素血钙、锌、铁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肌张力MA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钙、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儿肌张力状况,增加微量元素水平,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建立及病情康复.【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4页(P597-600)【关键词】脑性瘫痪;头针;肌张力;微量元素【作者】彭婉莹;黄茂【作者单位】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21;R722.19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常累及四肢,伴有智力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一系列症状,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及混合型[1]。
目前,临床治疗脑瘫的康复手段多种多样,如何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直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的应用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患儿的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受损,导致行走、姿势、平衡和手部功能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对于一些患有脑性瘫痪的儿童来说,手术治疗是改善他们生活质量的关键一步。
选择全身麻醉下进行单纯肌腱松解术(Selective Percutaneous Myofascial Lengthening, SPR)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
对于脑性瘫痪患儿而言,全身麻醉可能带来风险和问题,因此如何准确、安全地进行全身麻醉成为了临床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应用在全身麻醉下的手术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BIS监测患儿大脑的电活动,通过数值化的结果反映患儿的麻醉深度,从而帮助麻醉医生准确地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保证手术安全和患儿的手术体验。
那么,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的应用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一问题。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在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大多存在认知障碍和运动障碍等问题,麻醉对他们的生命安全和手术效果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而BIS监测在麻醉过程中可以实时地监测患儿的麻醉深度,帮助麻醉医生进行个体化的麻醉管理,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麻醉的风险和副作用。
在SPR手术中,患儿往往需要多个部位的肌腱松解,手术时间较长,全身麻醉的控制尤为重要。
使用BIS监测可以更好地掌握患儿的麻醉状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在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中的应用也为手术治疗的效果带来了显著的提升。
在传统麻醉下,患儿可能因为麻醉深度无法准确控制而出现术中苏醒、术后恶心呕吐等情况,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儿的手术体验。
而使用BIS监测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也为患儿的术后康复和功能改善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参数
1、磁疗适用范围: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焦虑、神经衰弱、失眠、脑疲劳
等症状)、脑损伤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2、电疗适用范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损伤性疾病、小儿脑瘫及上述疾病引起的肢
体运动功能障碍;偏头痛;
3、主要构成:由一台主机、磁治疗帽、治疗主电极和治疗辅电极组成
4、结构形式:不可分拆的柜机推车式
★5、显示及按键方式:两块8寸触摸大屏分别独立显示及触摸式操作,互不干扰
6、治疗功能要求:同时具备交变电磁场治疗帽、仿真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乳突穴)
及仿真生物电刺激肢体肌肉神经系统三种功能
★7、输出路(线)数:2路磁疗;2路(4线)仿生电刺激小脑顶核(乳突穴);
4路(8线)仿生电刺激上、下肢;
8、定时功能:可在1.-99min范围内设定所需时间
9、磁疗部分
★9.1、治疗强度:3-30mT,最高必须达到30mT
9.2、微振功能:分四档可调,振频:O-10Hz;振幅:0-30V
10、电疗部分
10.1、主频谱:≤20KHz
10.2、主电极:输出开路的最大电压峰值:V50V;输出最大电流:≤30mA(最大可达
30mA),可调
10.3、轴电极:输出开路的最大电压峰值:V150V;输出最大电流:WIoOmA(最大可
达IOOmA),可调
IKCMD颁发的、针对本产品的IS013485:2016和IS0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12、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件产品登记证书)
13、质保三年。
中频治疗仪对于神经损伤、偏瘫患者恢复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中频脉冲治疗仪对神经损伤、偏瘫患者恢复过程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脑神经损伤、偏瘫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划分为中频脉冲治疗仪组与常规对照组,均为51例,对于常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式,包括平衡训练、按摩疗法、行走训练、被动肢体功能训练、主动训练等,对于中频脉冲治疗仪组,在上述治疗技术上,应用中频脉冲治疗仪,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中频脉冲治疗仪组疗效为96.08%,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的80.39%,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在治疗结束后,中频脉冲治疗仪组评分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中频脉冲治疗仪应用在神经损伤、偏瘫患者中,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这一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频脉冲治疗仪;神经损伤;偏瘫康复;治疗;效果神经损伤、偏瘫患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其临床表现以吞咽困难、神经功能缺损、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若早期无法进行及时功能训练,将会严重影响后续康复,导致关节变形[1]。
目前,临床中对于脑神经损伤、偏瘫患者,采用的康复治疗措施包括推拿、中药、针灸、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等,近年来,中频脉冲治疗仪以其显著优势引起了高度关注,中频脉冲治疗仪可以产生与神经电流类似的作用,刺激机体分泌激素,缓解疼痛,促进肌肉的松弛、收缩,从而达到解除痛症的作用。
为了分析中频脉冲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现对收治的相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4例脑神经损伤、偏瘫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均经CT、MRI诊断确诊,病程不足1个月,均为首次发病。
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妇女;②妊娠期妇女;③合并严重脏器损伤疾病。
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研究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障碍,常伴有智力障碍、言语障碍和感知障碍。
康复治疗是儿童脑瘫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康复医学的角度探讨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语言治疗和辅助技术等方面。
物理治疗是儿童脑瘫康复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方法。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
例如,在物理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按摩、牵引、拉伸等手段来改善患儿肌肉僵硬和关节畸形等问题。
此外,物理治疗还可以通过使用辅助器具来帮助患儿行走和保持平衡,如矫形器、步行器等。
功能训练是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功能训练旨在通过重复和持续的训练,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在功能训练中,常常通过模仿、模拟和反复运动来培养患儿的运动技能。
例如,在康复治疗中,常用的功能训练方法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是针对儿童脑瘫智力障碍和言语障碍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语言治疗旨在帮助患儿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促进其社交交流能力的发展。
在语言治疗中,通常采用各种交流辅助工具和技术来辅助患儿进行交流,如手势、图像符号等。
此外,在康复治疗中,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和艺术疗法等方法来促进患儿的言语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辅助技术是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一种新兴方法。
辅助技术通过使用各种辅助器具和技术,帮助患儿改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例如,通过使用电动轮椅、语音识别设备等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儿行走、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
此外,在康复治疗中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辅助训练等方法来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物理治疗、功能训练、语言治疗和辅助技术是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交流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体会在脑性瘫痪各类型的患儿中,痉挛型的占大多数,如何能相对快速有效地降低痉挛型患儿的肌张力值得临床研究。
我们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加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痉挛型脑瘫30例。
其中改良Ashworth分级1级的8个,改良Ashworth分级1级+至2级的13个,改良Ashworth分级≥3级的9个,痉挛肌低频治疗仪选用的是KX-3A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间,选取30例脑瘫患儿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痉挛肌低频治疗仪。
该30例患儿均用传统康复治疗项目治疗3个月及以上,到达平台期,继续之前康复治疗进步很慢且排除没有癫痫等禁忌症。
年龄在6个月至64个月不等,平均月龄31.8,每位患儿在增加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前三个月评估、增加使用前评估及连续使用三个月后评估。
2 方法2.1 肌肉痉挛程度在改良Ashworth分级为1级的,单纯刺激痉挛肌,提高痉挛肌的肌力。
治疗时,将1路电极的两个电极片放在痉挛肌的两端,脉冲周期选择1.0s,脉冲宽度选择0.3ms,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跳动或有震动感为准,治疗时间15分钟。
2.2 肌肉痉挛程度在改良Ashworth分级为1级+至2级的,分别刺激患者的痉挛肌和拮抗肌,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驰并提高拮抗肌的肌力。
治疗时,将A路电极的两个电极片放在痉挛肌的两端,B路的两个电极片放在拮抗肌的肌腹处。
脉冲周期均选择1.0s,脉冲宽度均选择0.3ms,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为准,治疗时间15分钟。
2.3 肌肉痉挛严重,在改良Ashworth分级为≥3级的,单纯刺激拮抗肌,加强拮抗肌的力量。
治疗时,将1路电极的两个电极片放在拮抗肌的两端,脉冲周期选择1.0s,脉冲宽度选择0.3ms,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跳动或有震动感为准,治疗时间20分钟。
3 结果本组30例患儿中,改良Ashworth分级为1级的治疗后评估仍为1级,其中有2例患儿肌张力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水平;改良Ashworth分级为1级+至2级的,其中有3例肌张力从1级+下降至1级水平,1例肌张力从2级下降至1级+水平,改良Ashworth分级为≥3级的有2例从3级下降至2级,其余改良Ashworth分级不变,但肌张力较前有所下降。
康复训练脑瘫患儿38例效果观察【摘要】脑瘫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是中枢神经出现运动性的功能障,且发病姿势较为异常。
这些临床症状一般发生在婴儿时期,并伴发癫痫、行为异常、弱智、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儿童是不断发育的,脑瘫儿童也同样,因此他们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好。
对于脑瘫患儿,在接受正规治疗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可依据患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措施,以促进脑瘫患儿大脑发育。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脑瘫患儿应该作为康复训练的主体,而不是在药物治疗、按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针灸治疗等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脑瘫患儿在医务人员引导和版主下,能够自主练习语言表达和听力,及时纠正不良步态,能够对身姿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完成各种日常生活动作,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疗效观察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对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不良姿势,及时引导和帮助患儿进行纠正训练。
临床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可以通过作业治疗法及运动治疗法来纠正不良姿势,并对肌力、肌体平衡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的精细化。
同时通过对患儿语言表达进行训练,能够使患儿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并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
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应验谈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自身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间我康复中心收治的38例脑瘫患者病历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0.5岁-7岁。
按照国家诊断标准和疾病分型对所有患儿进行诊断,均确诊为脑瘫患儿。
患儿早期症状: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头围异常;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固定姿势;身体发硬等。
疾病类型:10例痉挛型脑瘫;15例手足徐动型脑瘫;6例强直型脑瘫;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3例混合型脑瘫;并发疾病:8例语言发育障碍,10例视听觉障碍,20例智力下降。
1.2 康复训练方法1.2.1 运动治疗法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效果很好,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运动疗法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一些牵张训练、关节松动训练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致使他们惧怕训练,甚至对训练产生恐惧。
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辅助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辅助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分析。
方法:将40例(年龄1-3岁)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进行治疗30d,每次20min,1次/d,对照组仅进行30d的常规康复训练,分别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进行评定,婴幼儿发育量表(cdcc)的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定患儿整体运动情况,用智能发育指数(mdi)评定患儿智能水平。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及pdi和m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88及pdi和mdi评分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及智能水平,在治疗脑瘫患儿,辅助脑功能治疗仪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功能障碍治疗脑性瘫痪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