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上第四章第四节《变阻器》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820.38 KB
- 文档页数:5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能够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变阻器,知道变阻器的结构、分类和原理。
(3)能够理解和应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案例分析、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能够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变阻器,知道变阻器的结构、分类和原理。
2.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推理来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使用手机充电的情景向学生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一想:手机能正常充电是因为什么?2.导入问题、思考讨论(10分钟)教师提问:手机充电是需要一定的电压和电流的,那么我们如何控制手机充电的电压和电流呢?学生思考、讨论。
3.欧姆定律讲解和应用(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教师通过相关实例的讲解,引导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变阻器的引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变阻器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5.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欧姆定律进行比较。
6.小结和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变阻器之外,还有其他的什么元件可以用来控制电流、电压呢?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五节变阻器的使用【教学分析】(定值)电阻器和变阻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题材,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对生活生产的关注,提高实践能力。
本节难点可从电流路径突破,每次电路连接后,帮助学生搞清电流的路径、理解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分析每次接法中的有效长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变阻器;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会使用滑动变阻。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观察、实验过程;体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过程;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意识,通过体验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
难点: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软件一套(能展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变阻器的连接及应用等。
),带变阻器的演示电路一套;(2)学生:每二人一桌准备好一套设备(电池阻、滑动变阻、小灯泡及灯座、电流表、开关和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策略】利用仪器及多媒体软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上来,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达到和谐的统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用运用观察、实验来验证猜想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引入:【活动安排】: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元件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师生对话】:师:现在,在我这里有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一个开关,以及几条导线。
你能把它们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发光吗?请一位学生上来连接电路。
师:这位同学很快就连接好了电路,我现在闭合开关,看小灯泡能否发光。
小灯泡发光了,但是,你能不能让小灯泡的亮度变成可调节的呢?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在我这里有一个已经设计好的电路,大家可以看一下,他是怎么做的。
讲解:在原来的电路中,串联一段导体。
一端固定连接,而另一端是可调。
当我们活动可调的这端(p端)时,你觉得小灯泡的亮度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会。
初中科学变阻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变阻器的概念、构造和作用。
2. 掌握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
3. 学会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教学重点:1. 变阻器的概念、构造和作用。
2. 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
3. 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教学难点:1. 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
2. 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实物:变阻器、导线、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等。
2. 课件: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应用等方面的图片和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阻知识,让学生举例说明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可以改变电阻大小的装置,它叫做变阻器。
你们猜想一下,变阻器是如何实现电阻的变化的呢?二、探究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展示变阻器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变阻器的构造,并讲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学习变阻器的符号及其应用(15分钟)1. 教师讲解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含义。
2. 学生结合实物,理解变阻器符号的应用。
3. 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变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学会使用变阻器(15分钟)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变阻器的概念、构造、作用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变阻器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设计一个电路,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并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能力。
课题:4.4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目标:1、经初步分析能猜测影响电阻的一些因素。
2、知道在与一个物理量的相关因素较多时,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3、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4、能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组成材料之间的关系。
5、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
6、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重点难点:1、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2、从实验结果得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材料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是什么?--导电能力的差异这说明什么?--说明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之一:材料【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生答:导线的粗细、长度、温度等。
一、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控制导体的材料和粗细相同,用镍铬合金导线CD和EF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2内.表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材料、粗细(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粗细的关系控制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不变,用镍铬合金线CD和GH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3内.表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越细(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三、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在本研究中应该控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研究当导体的长度发生变化时,导体电阻的变化情况。
加以归纳,用图2所示的装置做演示实验.(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1内.表1: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制造原理。
2.能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3.能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4.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5.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接线法。
教学方法:实验仪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导线等教学过程:实验引入:问:同学们到剧场里看过演出吗?我这里准备了一个小舞台。
看,演出就要开始了!演示:大幕徐徐拉开,灯光渐渐变亮,音乐响起,舞台上的人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问:在刚才的演出中,灯的亮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说明通过这盏灯的电流变大还是变小?,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流过这盏灯的电流改变了呢?学生:改变电阻。
师:他们是改变了导体的哪一个因素来改变电阻的。
师:在实际生活中,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我们常常就是靠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完成的。
能够改变电阻的仪器我们称之为变阻器。
师:若电阻线很长,使用起来会很不方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拿出圆纸筒,引导学生想出将电阻线绕在纸筒上,制作成简易变阻器。
这就是我们桌子上放的滑动变阻器。
1 / 8看到滑动变阻器,你想知道什么呢?你想不想知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真能改变吗?它是通过电阻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吗?师:我们先来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一、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1.(每桌均有一个滑动变阻器)要求学生跟我一起来观察结构,(为了同学们了解更清楚,我借助课件和实物介绍,所以要求你们边看屏幕边对照手中的滑动变阻器观察)元件符号:把电阻的符号是矩形,这里多了个滑片P。
理解结构示意图:把金属杆、电阻丝、滑片、四个接线柱示意出来。
2.启发: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我们先统一将下面的两个接线柱分别从左到右命名为AB,上面两个接线柱分别命名为CD,这是为了我们探究的方便,而接入电路只需两个,你觉得应该共有哪几种接法?学生回答,我整理。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优秀5篇变阻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各种定值电阻实物。
2、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
3、能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4、能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二)情感与价值观1、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难点:2、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教学过程【引入】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逐渐变暗的?(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提问: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你知道变阻器有什么方面的作用吗?一、变阻器原理的学习: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舞台电路中改变了电流(学生已学过相关内容,可较易得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比如,调节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电灯的亮暗,电话铃声的大小等等。
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的呢?(改变电阻)启发学生猜想: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电阻大小?哪种方法最简单?实验探究: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方案目的(改变长度):在导线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
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评价: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泡的亮暗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的。
《变阻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变阻器”,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电学知识的重要一环。
本课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变阻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简单应用,为后续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变阻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
2. 技能与操作:学会使用变阻器,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和调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变阻器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变阻器,观察其调整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
3. 综合应用评价:布置相关实验报告或小制作项目,评价学生对变阻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调光台灯)引入变阻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变阻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变阻器,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变阻器在电学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变阻器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对变阻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拓展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本课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包括知识理解、实验操作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反应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变阻器》教学预设【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和原理;(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2)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得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育目标:(1)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式【教学器材】1.教师用:电源、长电阻丝、带有夹子的导线、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圆纸筒、2.学生用:电源、导线、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要求他舞注意观察舞台上的灯光是如何变化的?提出问题:如何调节灯光的亮度?学生回答:调电阻或换电源提出问题:如何改变导体的电阻?引导学生从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角度加以考虑。
学生回答:可以调节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提出问题:能否从中优选出最佳途径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明确改变导体的长度是最方便、最实用的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示教板,示教板上给定器材;两节干电池、一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逐渐改变电阻这一原理设计滑动变阻器。
如何增大它的阻值变化范围?电阻线太长,使用者操作不方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夹子该如何放置?线圈太密会造成它们互相接触,发生短路,怎么办?【新课教学】1、滑动变阻器的主要构造:瓷筒、线圈、金属棒、滑片、接线柱、支架。
滑动变阻器符号表示指出两个符号的区别:一个是画电路图时采用的符号,一个是说明滑动变阻器原理、构造时采用的符号。
请学生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
提出问题:你能猜想出10Ω、2A表示什么意思吗?1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4.4变阻器教案教学过程改变小灯泡亮度展示一个连有铅笔芯的简单电路,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
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小灯泡的亮度发生改变?改变电池的节数就是改变电源电压,可以使电路中电流发生改变。
要如何改变铅笔芯才能使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演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对比除了改变电压,如下面请大家自己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可以改变灯泡亮度的电路,记录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以及移动滑片P时灯的亮度变化。
P向左移P向右移ACADBCBDABCD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汇报实验结果。
滑动变阻器有哪些接法是可以改变电阻的?这些接法中有哪些规律?滑动变阻器需要使用“一上一下”的接法才能改变电阻。
在实验中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了灯泡中的电流,那么灯泡两端的电压有没有发生改变呢?(1)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用电压表测量电阻R两端的电压。
(2)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逐渐变大,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否与电压表示数变化相同。
(3)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使电阻成整数倍变化(如:5Ω、10Ω、15Ω),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接入的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规律。
实验表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但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还能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思考:如果在不知道接通电路时电路中电流会有多大的情况下,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置于哪个位置。
实验室的变阻器还有电阻箱,它可以显示接入电路的阻值大小。
展示电阻箱,介绍其内部结构。
利用旋钮改变电阻箱的阻值进行读数。
滑动变阻器的应用1.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电路是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其中可以改变亮度的是______。
2.如图所示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_______,电阻中的电流变______(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3.将元件连接起来,要求L 1和L2并联,用滑动变阻器控制L1亮度。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精选9篇】变阻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
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R∝L/SR=ρL/S………………(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
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
ρ=RS/L………………(2)注意:∝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
但电阻率并不由R S 和L决定。
(3)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思考: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
②电阻率相差悬殊各有什么用途?电阻率小用作导电材料,电阻率大的用作绝缘材料。
③表中说明“几种材料在200C时的电阻率”,这意味着什么?材料的电阻率跟温度有关系。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
a,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这一特点可制成电阻温度计(金属铂)。
b,康铜,锰铜等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很小,故常用来制成标准电阻。
c,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做超导体。
变阻器【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变阻器的构造,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激发学生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电阻,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难点1.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方向来判断连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情况以及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滑动变阻器(4个接线柱)、小灯泡、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题1什么电阻?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2查询有关变阻器的相关知识。
3参考教学目标试着制作滑动变阻器二、教学程序1.创造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和探索了一个重要课题《电阻》。
请同学们回答:(1)什么叫电阻?电阻的单位是什么?(2)导体的电阻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通过实验,同时利用一些网上的资源去探索和研究本章另外的一个课题《变阻器》。
2.指导自学、讨论答疑、启发释疑、进行新课(1)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1:出示台灯调节台灯的亮度变化。
演示2:出示收音机调节收音机的音量的变化。
实验完毕请学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听到什么现象?生:调节旋钮时,台灯和收音机的亮度和音量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刚才我给同学们演示的是两个非常简单的物理现象,针对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台灯和收音机是采用什么方法使其亮度和音量发生变化的?(学生思考)师:为了解决给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演示实验出示自制的“直线式变阻器”,移动导线夹改变灯泡的亮度。
提出问题:“直线式变阻器”中电流的路径;思考它是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的?生:(讨论、分析)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合金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从而改变电流的。
八年级科学:变阻器的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路中的电阻器。
2、通过变阻器控制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3、掌握使用变阻器的方法和技巧。
4、了解电路的组成和性能。
二、实验器材1、电池(12伏特)2、电线3、变阻器4、安培表5、万用表6、灯泡和灯座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1)将实验装置摆放在实验台上。
(2)将电池连接到变阻器上。
(3)连接电线和安培表,使其形成完整的电路。
(4)启动安培表和万用表,确保它们的功能正常。
(5)放置灯泡并闭上灯罩。
2、实验操作(1)将变阻器的旋钮转动,观察电路中的灯泡的亮度变化。
(2)使用安培表和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3)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并据此分析电路中变量的变化情况。
(4)尝试使用不同的电阻器或调节旋钮的不同阻值,观察其对电路的影响。
3、实验注意事项(1)电路连接时要注意极性,确保电流的正常流动。
(2)万用表和安培表测量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3)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变阻器的阻值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可以看到,在调节变阻器时,灯泡的亮度会随之而变化。
通过安培表和万用表的测量,我们可以知道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大小。
当我们采用不同的阻值时,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也会随之变化。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变阻器在电路中起到了控制电流和电压的作用。
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使用变阻器来对电路进行控制,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五、实验拓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变阻器和不同的电量,进行不同的实验,以充实我们的实验内容。
例如,可以使用不同的灯泡来观察变阻器的作用,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电池电量来观察变阻器的调节情况。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电路进行复杂的调节,例如将多个电路并联或串联,以探究电路的组成和性能,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可以增加课外活动,例如线上实验、参观科技馆、参观工厂等,以拓展知识的范围和深度。
4.4变阻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各种定值电阻实物。
2、知道生产中使用的变阻器3、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
4、能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5、能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解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制作过程,了解科学发明创造、科技革新的过程。
2、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展示录音机并其拆开观察录音机内的电路板,指出其中电阻器,并板书电阻器的作用及电阻器的符号。
师演示: 调节录音机的音量旋钮。
设问:是如何改变音量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音量的变化是由于电流大小变化引起的,电流的大小变化在这里你认为是由于什么的变化引起的?生:电阻的变化(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学生活动:根据桌上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出让小灯泡亮度改变的方案吗?(调光灯设计)(基本材料: 电池两节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阻丝铜丝铅笔芯等)学生可能的方案:方案一(改变导体的材料):在两鳄鱼夹间分别接入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如铜丝和铅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方案二(改变横截面积):在两鳄鱼夹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1根笔芯与2根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方案三(改变长度):在两鳄鱼夹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方案四:..........。
师设问:你们认为哪种改变电阻的方案操作更方便生:改变长度来改变电阻师演示自制变阻器(强调导体的长度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
)板书(1)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并设问:你认为这样的变阻器使用方便吗?你有怎样的改进方法。
第四节变阻器一、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使用的变阻器;2、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3、能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4、能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2、通过动手实验理解有效电阻的含义,会连接和使用变阻器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变阻箱1个、滑动变阻器、灯泡、灯座、开关、电池各9个,导线若干四、教授新课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复习回顾】1、什么是电阻;2、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3、灯的亮暗可以通过改变灯的的大小来实现?它的改变主要是改变了电路中的大小?复习回顾,巩固新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传授新课】1、考考你的观察力,找一找图中用电器的共同结构?灯的亮暗——电流的大小——导体电阻的大小2、王子昂提问:改变导体电阻大小最容易的是改变影响它的哪个因素?3、思考:镍络合金丝及铅笔芯携带过程中的劣势?想想如何改进?由学生归纳得出,理清思路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变阻器【滑动变阻器】1、王琳琳等提问: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是怎样的?它改变电阻的原理是什么?结构:滑片p、接线柱、金属杆、电阻丝、瓷筒、支架原理: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2、Big bang提问:观察铭牌50欧、1.5A的含义?3、杨佳奇提问:滑动变阻器的符号是怎样的?和电阻的在空白处动手画一画,找找感觉,形成较符号一样吗?你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吗?4、王意颖组提问: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有哪些?其中哪些能起到改变电阻大小的作用?5、潘婷路提问:当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有效电阻如何变化,灯的亮度怎么变?6、张逸辰提问:为什么实验前要将滑动变阻器移到阻值最大处?7、归纳: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8、请你自己动手体会一下,连一连电路图具体的形象。
在作图纸上画一画,连一连,小组相互检查下在小组合作中巩固原理,明确注意点,感知有效长度【其他变阻器】1、变阻箱2、旋钮式电阻箱3、电位器4、生活中的截图扩充知识,联系生活【本节小结】略【练一练】见ppt、导学稿【板书设计】【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