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自主广场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 格式:doc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备课参考教学提示这篇回忆录非常好读,也很有趣,完全可以吸引学生。
在课前不妨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阅读,让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
因为这篇回忆录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显然和通常对鲁迅的认识有些“落差”,学生的兴趣也在这里。
阅读中应当提醒同学们,我们接触的不止是一个热情、幽默、睿智的鲁迅,还应当深入一步,思考一下自己对鲁迅的思想、人格的认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当同学们通过阅读发现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时,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这一课除了获得对鲁迅的新认识,还有一个潜在的目标,也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对鲁迅有隔膜,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同学们毕竟年轻,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要让同学们了解,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
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
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
对经典的学习要有一份尊崇,一份超越,高雅的阅读品味需要逐步培养。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
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语言品读素材
任选文中最感兴趣的语句,揣摩其用词炼句的妙处。
如:
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
“站、停、蹲、悠然”等修饰语,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景物呈现出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
既有鲁迅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有先生病重时的冷寂孤凄。
2、“鲁迅先生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两只手空闲地垂着。
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
作者描写病重的鲁迅都特别强调其表情的平和舒缓,然而两处"似乎"以及手的"空闲"却使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细致文笔中潜藏的沉重。
外表的平静下隐忍着难以想象的病痛,一个人的坚强与善良在此刻看似矛盾的文字冲撞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3、“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他休息了。
”
这段文字,是萧红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
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只用“气喘”“喘着”两个词一带而过,极力烘托出一种宁谧安详的气氛。
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张弛互现,缓急更迭,洋溢着抒情诗般悠缓绵长的曲调。
精心校对版本。
鲁迅:深刻和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能力目标: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情感目标:了解这篇回忆录中作者倾注的情感。
【教学难点】1、从看似闲碎的枝枝叶叶中抓住人物“平凡〞的特点。
2、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教法和学法】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由鲁迅的?自题小像?导入。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1、历史上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2、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①注意这篇回忆录中所写的鲜活的鲁迅,并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拟。
②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③这篇回忆录是怎样捕捉和描写鲁迅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④阅读课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同学们自由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讨论后轮流发言。
3、归纳: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主要从“人之子的鲁迅,人之夫的鲁迅,人之友的鲁迅,人之主的鲁迅,生活之主的鲁迅〞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1、品味描述性的语言2、品味人物语言描写四、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传主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赏析艺术特点。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9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3、“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六、课后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调研,鲁迅的文章该不该从语文课本中消失?。
第2课 1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咳.(hái)嗽校.(jiào)对深恶.(wù)痛绝B.揩.(kāi)桌子摩.(mó)登踌.(chóu)躇C.淅.(xī)沥荸.(bó)荠竹笋.(sǔn)D.苋.(jiàn)菜虔.(qián)诚门闩.(shuān)【答案】B(A咳:ké,C荸:bí,D苋:xiàn)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轻捷兴致一个钟头功夫B.贩卖草率攸然地吸着烟C.遭殃蒸笼变换无常D.空旷阖眼素炒豌豆苗【答案】D(A功—工,B攸—悠,C换—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家滇味饭店才开张不久,街对面一家川味饭店又挂起了招牌,两家饭店形成了鼎.足之势...,好生热闹。
B.“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在西安揭晓,昆明、杭州、成都、宁波等十大城市脱颖而出....,最终入选。
C.云南教育基金会继续选派讲学团,到保山和怒江支教讲学,为民族、边疆、贫困地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D.面对商家林林总总的促销,想不动心很难。
但是也不能让商家牵着鼻子走,跟着商家的促销大潮随波逐流....。
【答案】D(A.“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饭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
B.“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常用于人的才华。
C“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含有贬义。
D.“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民间验方,我们可以拯救一批濒临失传的奇珍异宝,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进而补充、丰富和创新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
B.得知自己当选为上海世博会“亲善大使”的消息传来之后,刘德华非常开心,认为亲善大使是一个既光荣又责任重大的使命,希望能有机会参观上海世博会园区。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鲁迅形象探究素材
细读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节和语言,分析文中的鲁迅与你所了解的有何不同?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例:“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在学生的记忆里鲁迅总是一个紧锁眉头、目光深邃的沉思者。
而这里的鲁迅却截然不同,爽朗开怀,这也是萧红笔下的鲁迅才有的独特魅力。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并指明隔壁'茶'字牌的标记。
”——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入微,甚至在着装这么小的问题上也关注女孩子的自尊心。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众人都怀疑的时候,鲁迅却通过亲自品尝证实了孩子的说法。
”“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道晚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大声地答复他。
”——当孩子处在成人世界一个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的角落时,鲁迅先生却能以慈父的柔肠用尊重与理解来回应孩子的呼声。
“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对妻子的尊重、真纯。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技法赏析如果说通过鲁迅先生的著作文本,我们已经感知了一个思想深刻与伟大、可敬而又难近的鲁迅,那么萧红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题为《回忆鲁迅先生》)可谓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十分生活化、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可敬可感而又平和的鲁迅。
本文以其充分而有节制的挥洒描写,朴实无华的文笔,自然流畅、浓重生活味的语言拉近了作品与读者、鲁迅与读者的距离。
其创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如下技巧。
首先,在细节描写中传其“形”。
萧红短暂的一生饱经磨难,寂寞而凄凉。
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铸就了一个知识女性对生命的敏感和情绪状态,也成就了她对于人生的一种独有的观察力和体悟力。
凭借着这种能力,她能把生活中的细小问题,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而又视而不见的问题,捕捉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以其简捷的笔法叙述,形成可感可亲的形象。
精心校对版本。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的鲁迅,感受他的平和、幽默、亲切、热情和勤奋,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逐步培养高雅的的阅读趣味。
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利用教材。
通过品味细节和语言,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中对鲁迅的爱戴、敬仰和怀念之情,感悟传主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预习任务】1.感知教材①了解有关回忆录的知识。
②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2.识记教材(1)文学常识:①鲁迅原名______,字 _______,其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 、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
②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2)重点字词的音形义①辨析字音: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②辨析字形:旷()誉()恰()骠()揩()赝()犷()誊()洽()剽()楷()膺()③成语积累:按图索骥安土重迁先入为主不以为然矢志不渝杯盘狼藉有条不紊春风化雨敬而远之空穴来风踌躇满志踌躇不前④鲁迅名言填空:渡尽波劫兄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岂有豪情似旧时,________________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凝大地发春华。
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弄.堂(nòng)门闩.(shuān)瞿.秋白(qú)踌躇..(chóu chú)B.削.皮(xiāo)勉强.(qiánɡ)咳嗽..(ké sou)水门汀.(tīnɡ)C.豌.豆(wān)混.浊(hùn)间.断(jiàn)苋菜..(xiàn cài)D.茎.叶 (jīnɡ) 揩.拭(kāi)校.样(xiào)嘈杂..(cáo zá)答案:C解析:A项,“弄”应读“lòng”;B项,“强”应读“qiǎnɡ”;D项,“校”应读“jiào”。
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做人搭讪鏖战刊物B.酒蛊笃实阖家藤椅C.油腻影碟调羹抹杀D.爱戴花雕翔实孺子答案:B解析:B项,“蛊”应写为“盅”。
3.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许先生谈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B.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C.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一两个钟头。
D.“是在绍兴……。
”鲁迅先生说,“30年前……。
”答案:C解析:A项,为陈述句,前两个问号改为逗号,句末问号改为句号。
B项,“二三十分钟”约数之间不用标点,顿号去掉。
D项,省略号为句末标点,两个句号去掉。
4.(2007广东实验中学测试)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唯一进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C.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D.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必须实行切实的鼓励政策。
答案:C解析:A项,“防止”与“免遭”语意矛盾;B项,“进入”与“殊荣”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百分点”后加上“的目标”。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对她不告而别的举动,家人十分生气,无人理她。
她只能一人向隅而泣....。
B.读者读了欧·亨利的世界名著《麦琪的礼物》后,总会觉得有一股人生的苦味猛地涌上心头,使人对这对苦难中相濡以沫....的夫妻充满了同情。
C.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D.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企图通过教材的修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应试现状是毫无裨益的。
答案:C解析:C项,“毁家纾难”是捐献全部家产来解除国难的意思,句中可改为“家破人亡”。
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
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
(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儿走,轻一点儿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
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30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选自《萧红散文选集》,有删节) 6.文章开头写鲁迅先生的笑,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乐观、开朗。
7.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字迹潦草是深恶痛绝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
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说明鲁迅先生对青年们既严格要求,又十分关心。
8.鲁迅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参考答案:这句话不仅指身体的放松,更是指心灵、思想的暂时放松。
9.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我们能体会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热情、和蔼、有耐心。
10.文章三次写到许先生(许广平,鲁迅先生的夫人),其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从侧面突出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11.你是如何理解“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这句话的含意的?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更多的事情,表现出他伟大的人生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一、爱是不能忘记的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医院安详辞世,享年99岁。
人们送别冰心,看到她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所感到的是温柔的同时也是巨大的震撼力。
冰心老人用一生的感悟引导人类寻找真正的家园。
冰心出生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
冰心作品恒定的主题——对真、善、美的歌颂,与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气氛显得不合时宜,斩钉截铁的憎恶情绪是当时作品的主调,但是冰心作品所代表的爱与良善才是整个人类的方向和根基。
鲁迅当年作演讲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娜拉走后怎样”,我们今天还可以这样追问“革命胜利之后怎样呢?”“今天的人类该如何相处呢?”冰心的作品给我们作出这样的回答——爱是不能忘记的!爱是美好的天使,它不必再隐藏,不能再被遗忘,揭开羞涩的面纱,扫除封尘污垢,让它放射出它该有的光芒!二、文坛祖母这样的称谓挂在冰心的名下,最合宜得体不过!被冠以祖母的荣誉,并不仅仅是因为冰心的长寿,更是因为她作为文坛长者的宽容和鼓励的精神,她作品所流淌的爱的精神就像是老祖母的亲切和宽慰,还有那经过丰富阅历之后的洞察人生的智慧。
她的爱是温馨的、清淡的,她的智慧是清晰的、令人醒悟的。
宛如从干涸的沙漠中流淌出来的一湾溪水,从苦涩中挣扎了出来,却用香甜哺育夹岸的芳草鲜花。
这条爱的河流从冰心生命的起点一直流到她生命的终点,小时候她是被爱者,她愿意永远躺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光里。
母亲去世后,她便接过母亲的旗帜,让爱在她的生命里继续延续,她成了施爱者。
她爱她的家人,爱她的师长和朋友,爱天下可爱的人。
冰心更多地秉承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智慧,“厚德载物”。
尤其是在晚年,她的着装和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中华老太太式的,她也最痛恨那种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称她为“文坛祖母”都是地道而亲切的。
三、玫瑰的风骨冰心身材娇小,作品又总是在歌颂童真和善良,所以人们往往容易会误会这样的人一般会和软弱相连。
其实不然,所谓爱与恨相辅相成并不是一句空话,有大爱的人,必定会有大憎,她比一般人憎恶得更加分明,更加坚定。
抗战的时候,冰心为了能给当时的抗战尽一份力量,在威尔斯利女校校友宋美龄的邀请下,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数月之后,冰心便看出了政治活动中的各种复杂和丑恶现象,虽是如此,但是她仍难掩她作为文人的本色。
在一次和宋美龄的对谈中,宋美龄说道:“中国国民党为什么没有一位女作家?”冰心回问:“中国国民党又有哪一位男作家?”对国民党和宋美龄的不满溢于言表。
所以当陈布雷盛情邀请冰心参加国民党的时候,便被她婉言谢绝了。
解放战争胜利后,身在日本的冰心和丈夫吴文藻,毅然辞掉了耶鲁大学的任教邀请,冒着丢掉性命的危险从香港绕道回到了他们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在文革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冰心一家几乎都被划成了右派,造反派硬逼着冰心说出有损周恩来总理人格形象的话,她以坚决的口气回答道:“不!”造反派恼羞成怒,便对她拳脚相加,把她打倒在地,那时候冰心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人了。
平反后的冰心,经过丰富的阅历之后,她的思想变得日益纯熟,虽然身体老迈但却浑身正气。
她身上兼备慈爱与威严两种气质,善良的人依然可以在她那里寻找到关爱;卑劣的人则在她那里感到猥亵。
她还写文章以讥评时政,呈露赤心。
在纷繁污浊的社会空气中,她难掩她文人的风骨,在那里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冰心柔中带刚的性格就像她一生都酷爱的玫瑰花一样,她说:“我喜爱玫瑰花,因为它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它独特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