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本文关键词:鲁迅,一文,风筝,反思,退出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本文简介:一、《风筝》被删的原因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被无情地拿掉,这一现象引起了热议,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本次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而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本文内容:一、《风筝》被删的原因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被无情地拿掉,这一现象引起了热议,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本次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而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的说"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
"《风筝》被删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文章艰涩难懂,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现在广为流传的中学生"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风筝》又恰恰是鲁迅作品中较为深刻的,让学生避之不及。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对于"去鲁迅"这一话题的炒作,也对鲁迅作品的减少产生了一定影响。
受媒体地影响,鲁迅越来越不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难读,教师们会认为鲁迅作品过时了、不适合教学了。
但是鲁迅作品被删减所引起的媒体关注和议论某种程度上不仅彰显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份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材编写的自觉性。
二、《风筝》被删的反思《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虽然相对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风筝》的确显得明朗些,但语言的晦涩,依旧让初一的学生感到理解的困难。
但是,语文这门科目本就是一门深刻的学目,学生应该在长期的积累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悟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增删情况探析作者:施雅君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入选语文教材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在最近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又是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2017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
相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而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特征更鲜明,编排更合理。
当然,也存在一些缺憾。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选文编排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自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有关他的回忆录、传记、以及研究他作品与思想的论著等大量问世。
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未有谁享此殊荣。
[1](P.23)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选择对象。
新中国初期,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16篇鲁迅的作品[2](P.8),此后中学语文教材虽经多次编写,但鲁迅作品一直没有离开过语文教材。
由于鲁迅作品思想内涵博大深邃,教学难度大,近年来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几进几出,引发社会各界对是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鲁迅作品的热议。
但是随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出现,笔者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7篇鲁迅选文,与2005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还增编了2篇,故笔者想通过部编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对比,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的特征及合理性,并以此探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存在的遗憾,以期能对日后的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有所启示。
一.部编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入选情况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005年6月第5版)共收录了鲁迅5篇作品,分别为:七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社戏》,七下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下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孔乙己》,九上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中的《故乡》,九下第二单元(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中的《藤野先生》。
鲁迅的⽂章为何被陆续踢出教材?这4个原因,⼀个⽐⼀个扎⼼鲁迅是当代中国的知名⽂学家,在他笔下的⼈物⾮常鲜活有个性,⽐如孔⼄⼰、阿Q、⼈⾎馒头的夫妻等。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学习鲁迅先⽣的⽂章,并且⼀致获得好评。
然⽽鲁迅这么有才,为什么他的⽂章却渐渐地被踢出教材呢?据说有四个原因,⼀个⽐⼀个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第⼀是时代环境不同,民国是⼀个⼗分动荡⼜敏感的时代,像鲁迅这种有名⽓的⽂⼈学者,所写的⽂章向来都被很多⼈关注。
据说,当时在打仗,鲁迅虽没有拿枪上战场的经历,但是⾃⼰对国事跟民情深有感悟,所以就经常写⽂章抒发⾃⼰的情绪跟观点。
因此他的⽂章在改⾰开放后,很快就被我国教育局列⼊了初中教科书当中。
随着时代推移,中国⼈的思想越发靠前,鲁迅的⽂章却处处反应出当时的恶劣环境,⽽且他的⽂总是“看⼭不是⼭”渗杂着许多现实的意义跟内涵。
故此,初中⽼师们就经常在语⽂课上,问学⽣对鲁迅⽂章的了解程度,还要概括出⼀些中⼼思想。
试想,鲁迅的⽂章就连成年⼈有时候都看不懂,何况是⼀个⼗多岁还在发育青春期的初中⽣,由于学⽣的年龄问题,对鲁迅⽂章的思想总体会得不够到位。
所以,这就是鲁迅⽂章被逐渐移出初中教科书的原因之⼀。
第⼆,鲁迅⽣于公元1881年,亡于1936年,享年55岁。
可以说他⽣活在抗战最早时期,此时中国被战争乌云笼罩,国民整天活得忧⼼忡忡之中,鲁迅是有学识的⼈,看待事物总⽐⼀般⼈透彻,因此他在这种环境下,写出的⽂章也具备了特殊意义。
其中主要是,鲁迅喜欢⽤⼀些抨击写法去侧⾯彰显出社会的现实惨状。
⽐如借助⼀些草根农夫、习⽓重的市井⼩百姓、倔强悲惨的⼈来暴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跟⽆奈。
那么这些旧社会习⽓对我们新中国的现代⽣活来说,完全不同,如今的学⽣根本不知道当时⼈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活。
⽽新中国重视破旧⾰新,把坏的改掉,好的⽅⾯要弘扬,因此为了培养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鲁迅先⽣的抨击⽂章⾃然就不合适当教材了。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9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布,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多篇文章被删。
为何鲁迅的文章会从初中教材移除?官方的回答是:“有些经典篇目,因为时代久远,不再适合初中生阅读”。
对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来说,鲁迅和周作人在当下的主要身份是两位思想者、观察者,即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比于鲁迅的犀利言辞,周作人显得温润而中庸。
但正是这样一位温和、稳重的周作人,一生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无论哪个阶段,都始终摆脱不了那个“革命”的阴影,没能像鲁迅一样“以笔为枪”,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周作人并称“周鲁”,是20世纪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却有着自由的思想;他求学于洋务派办的学堂,却有着新潮的知识;他受聘于军阀办的报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却被尊为“思想家”。
他看到“国人的魂灵,依旧沉睡”,于是决定以文学唤醒国人。
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于是他选择了写小说。
在文坛长期盘踞下来之后,鲁迅又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他先是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后又写杂文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写的杂文深刻犀利,短短一百字内便能够针砭时弊,指出问题的关键。
初中教材将其从课本删除,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事实,那就是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
对于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从初中教材移除,学者孟繁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以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无需再占据初中生课本”。
其实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凡是鲁迅的作品,基本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上消失了。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鲁迅的文章就开始退出中学教科书。
其实鲁迅文章消失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大趋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体制也应该随之改变。
教材内容的更替与时俱进,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动态发展的观念。
鲁迅的⽂章为什么要从语⽂课本上删除?原因很现实也很⽭盾!⾸先可以肯定的是把鲁迅的⽂章从课本上删除绝不是对鲁迅的否定,更不是对鲁迅⽂章的⼀种看不起。
⽤现在⽂坛⾥的说法来讲就是:鲁迅的⽂章艰涩难懂,⽽且已经不适应于现在的和平岁⽉,所以有必要把他的⽂章从现在的课本上下架出来。
⾄于学⽣该不该读他的⽂章,那已经不再重要了!对于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家的讨论,放到80 90年代,鲁迅的⽂章可以说是⼀把枪也是⼀把⼑,它帮助我们撕破了曾经的灰暗。
从他的⽂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我们希望看到的正能量。
但今天就不⼀样了,今天的⽂章⾥⾯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和枪,不需要靠它来展现⼈性的弱点。
所以鲁迅的⽂章“被下课”,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
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放到现在也是很现实的,当然也是很⽭盾的。
就拿沈从⽂的⽂学来讲,现在的⼈喜欢看到中国⼈的善,所以沈从⽂的⽂章特别讨喜!相⽐之下⼤家却不愿意再看到鲁迅⽂章中的恶,其实不管怎么样来讲,鲁迅的⽂章可以更替掉⼀些,但不⾄于完全剔除!毕竟他的⽂章代表着最⾼的⽂学层次,不应该让我们忘记那个⼑光剑影的年代。
现在的社会仍旧还是需要鲁迅这类的⽂章,他的⽂章可以称为世界典范!现在的社会表⾯上是风平浪静,但背后则还是存在着⼀些浮躁和狂躁,⼈性在这个社会之中还是会失去平衡的。
当⼈性的偏狭更不易被发现的时候,就更说明需要鲁迅的的那些⽂章来鞭笞着这类⼈。
鲁迅的⽂章从课本中被拿掉⼀部分是可以的,但并不代表年轻学⽣们就不需要来读他的⽂章,他的⽂章中有写出了世间百态,更有对当时社会的极⼤讽刺。
我们都读过孔⼄⼰,那是对社会⼈的嘲讽与⼈性的讽刺;我们也读过他的故乡,那是童年最好的回忆,当读到闰⼟称鲁迅为⽼爷时,那⼜是⼀种⽣活的⽆奈。
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呢,不是鲁迅的⽂章不需要再⼀次被复读,只是不需要被复读得那么深⽽已。
现在仍旧还是需要他的⽂章,他的⽂章中仍旧还是可以找到现代社会的⼀些缩影!拿掉他的⽂章原因很现实,但放到现实社会之中来讲,其实也是很⽭盾的。
刘丹(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广州 510110)近年来,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总会有关于鲁迅作品选目的爆炸性新闻和热烈讨论,题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吸引眼球且有摧毁性的“大撤退”、“过时”、“滚出”等字眼,这些争论的论据似乎很充足,其一,鲁迅作品的重点篇目比如《阿Q正传》被删了;其二,鲁迅作品的总体数量在减少。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敏感与关注?鲁迅作品真的面临“过时”危机,要“大撤退”了吗?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梳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总结其变化规律并尝试分析原因,以期还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巾发展更替的全过程,为近年来对鲁迅作品的讨论提供一些借鉴。
一、梳理与回顾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选人当时的诸多国文类课本。
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和《论雷峰塔的倒掉>6篇作品。
之后的近20年中,在已出版的73种国文课本中,有近50余种收录有鲁迅作品。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叶绍钧等主编,1923-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其中选人《鱼的悲哀》《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4篇作品;傅东华主编,1933~1935年初版的《复兴初级巾学同文教科书》,收录《秋夜》《风筝》《马上日记》《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维新与守』日》6篇作品;夏丐尊、叶绍钧合编,1935~1938年初版的《国文百八课》,收录《秋夜》《风筝》《孔乙己》《鸭的喜剧》4篇作品.进入40年代,在曰前所见的通行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的22套国文教科书巾,有20套都选人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学使用。
1951年,在解放区语文课本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第一套初级、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同正式使用,共选人鲁迅作品9篇;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新编的中学文学、汉语课本增至14篇;1958年,人教社重编综合性语文课本,1959、1960年均有修订,鲁迅作品篇日增至20篇;1964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回落至15篇。
鲁迅文章课本移除作文
您听说了吗?鲁迅的文章在课本里有被移除的情况呢。
这事儿啊,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可为啥现在要移除呢?有人说啊,他的文章太难懂了。
那些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表述,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就像在看天书。
我觉得这有点道理,毕竟现在的孩子们习惯了直白简单的表达。
就好比吃惯了快餐汉堡,突然让他吃满是筋头巴脑的炖牛肉,还真有点嚼不动。
但是呢,这移除也有不好的地方。
鲁迅的文章可是了解旧中国社会的一扇大窗户啊。
从他的文字里,能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恶,还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的挣扎。
要是都移除了,孩子们怎么去了解那个离我们不算太远的黑暗年代呢?就像看历史剧,要是把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真相的情节都删了,那这剧还能有啥深度呢?
再一个呢,现在课本里的文章种类是应该丰富些,但也不能把像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给扔到一边儿去啊。
可以调整下比例嘛,就像做菜放盐一样,不能因为盐重口味就不放了,少放点,搭配好了,这菜才更有味道。
总之呢,鲁迅文章课本移除这事儿得慎重考虑,毕竟经典就是经典,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咱可不能因为一些小问题就把这么好的文学宝藏给埋没了。
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导读:回顾:每本教材都有鲁迅的身影3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且不是文盲,绝对没有不知道鲁迅的,究其原因,无他,鲁迅文章是必学篇目。
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本教材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烙印其深,令人想忘都难。
[韩石山:中学语文主要学的就是鲁迅]初中课本上的篇目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高中选的篇目是:《药》、《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
以上共是十七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中,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数鲁迅了。
这个多,不是相对的多,可说是绝对的多,其他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说是很多了。
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
我上过中学,也教过中学,一九五九年上初中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一九七○年到一九八○教中学语文。
在我的记忆中,还学过、教过《一件小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文学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答北斗杂志社问》等篇。
虽有变动,但改动不是很多。
鉴于此,说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学生在语文课上主要是学习鲁迅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引自《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神话:中国教材青睐鲁迅的原因事实上,鲁迅在世时,其文就曾入选教材,但他当时是极力反对的。
鲁迅认为自己的文章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对人世的悲观,他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文章竟然铺天盖地地走进了教科书,于其说这是一种“崇敬”,不如说这是一种“不敬”——违背了鲁迅的意愿!终于,教材里出现的鲁迅,永远都变成了正义的化身,永远都是伟大的典范,永远也都是无产阶级的指路人和明灯!假如说新中国成立之后,鲁迅文章走进教材成为“红宝书”一样的神圣读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鲁迅仍旧一身正义地挺身于教材里,原因何在?这——就是神化鲁迅后的必然结果。
不宜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绍兴一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共编入鲁迅的文章7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文章也是7篇,分别是《(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正Q传》。
这样算起来,现在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共有鲁迅文章14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在中学6年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属鲁迅作品了。
其他著名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以说是很多了。
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
以前的教材中,鲁迅作品还要多。
在不同时期(有时是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除上述文章外,还有以下作品先后见于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一件小事》《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最先和最后》《非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铸剑》《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__的变迁》《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三月的租界》《狂人日记》《范爱农》《雪》《人生识字糊涂始》《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自传》《流产与断种》等。
鲁迅作品固然可以进中学教材,但像现在这样一选就是十几篇,理由并不是十分充足的。
更令人奇怪的是所选篇目又多集中在《呐喊》这本小说集里。
这本小说集,包括《(呐喊)自序》共有15篇作品,而现在选人的就有5篇,占了整个集子的1/3。
中学语文课本上选了这么多鲁迅作品,鲁迅先生地下有知,怕也不会同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作品适不适合中学生读,在《不是信》一文中就曾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记得曾在报上发表过。
”就拿《呐喊》来说,这本集子是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的。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争议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X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在某某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语文课的“鸡肋”?论坛现场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校园的声音,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
”“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某某某某中学语文老师陈剑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
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短短的几堂课时间太短了,也难怪学生难以理解。
”某某陈毅中学的X明辉老师表示:“其实,即使课本里减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我们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
”人民教育新版语文教材要减少鲁迅作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叫好者不乏人在。
有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
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
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看法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
今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语文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一次引起热议,支持与反对者众说纷纭。
支持鲁迅作品淡出语文教材的观点是认为鲁迅文章难教、难学、难考,中小学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
鲁迅的批判精神值得称赞,但他有时候却过于偏激,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
“中小学生应该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比较地来读,才能了解时代背景和真实历史。
鲁迅时期可谓群星灿烂,有梁启超、胡适、沈从文、周作人、林语堂、谢冰莹、梁实秋等诸多著名作家,还有已选入语文教材的冰心、朱自清等。
不同年龄的学生可有不同的选择,尤其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应该多读一些充满人情味和爱的作品,而不是从小学得过于尖刻,对所有事情都带有成见。
因此,他们主张与其让孩子早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受宫崎峻、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亲情、学习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的感受,由浅入深更接地气。
这样的语文教材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另一种呼声则认为:读不读鲁迅,教材中选不选鲁迅的文章,是关乎我们民族精神文明、提高我们民族思想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大事,切不可忽视,更不可删除。
对于这几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逐渐去鲁迅化’很值得警惕。
例如《阿Q正传》中阿Q 的精神胜利法、《药》中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迂腐……鲁迅用辛辣的笔触揭示了这些铁屋子里的人的麻木和冷漠,并对这些国民的弱点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担忧,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学习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才能体现语文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重视。
他们还认为,鲁迅作品富于创造性,其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常常蕴涵在奇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
从美学风格来看,有轻快戏谑的诙谐,有冷峻峭拔的幽默,有辛辣犀利的讥刺,有机智俏皮的反讽,有沉痛抑郁的悲剧;从感情色调来看,有的苍凉阴郁如同一幅高原冬日图,有的幽雅婉转好似一支江南小夜曲,有的跌宕顿挫仿佛荒山野路,有的气势汹涌恰似暴风骤雨。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鲁迅是否应该退出语文教材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
其中鲁迅的《风筝》等文章被删除。
这在一线教学者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八年级学生王浩然翻看过新教材后说“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简单多了”。
在他看来,鲁迅的《风筝》是七年级语文教材里最难懂的一篇文章。
(9月4日《河南商报》) 鲁迅文章《风筝》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再一次引发了坊间激烈的讨论。
许多人对我们的中小学教材渐趋表现出的犬儒化、浮浅化而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们不知道鲁迅是谁,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可能就不会培养出来。
甚至于有人有这样的担忧:因为鲁迅代表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节,删除鲁迅很可能会让下一代国民失去铮铮民族魂。
然而,笔者认为,删除鲁迅,挡不住公众对鲁迅其人其文的阅读,无损于鲁迅的伟大。
不可否认的是,鲁迅,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批判和革命精神的知识分子,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风度。
鲁迅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贡献,不可抹杀,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那些经典文章,也不会消逝。
站在这个层面讲,鲁迅存不存在于教材之中,只是一种存在形式。
无关其他。
语文教材,只是教科书的一种。
语文教育,当然要承担起培育公民精神、传授正确价值观的基本责任,但是,语文教材,从来都不应因为某个人的文章非常有意义而必须将其列入其中。
没有一部法律和制度规定,语文教材中就必须保留鲁迅先生的文章。
此外,语文首先是在传授汉语这种文字工具。
在这个层面上讲,教孩子们学汉字和语句,是用鲁迅的文章还是用朱自清的文章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们可能读不懂、不想学鲁迅的文章;而有些学生更愿意学一些优美的散文。
或许,比删除鲁迅文章更让人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对于民族魂魄在教育体制中失去份量之后,对于类似内容的无处寻觅。
但这种思维,仅仅是一个单线思维。
海外教材中的鲁迅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人民网 2013.9.4.【导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绝非孩子们能感知的。
”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迅速的学习轨道。
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适当调整。
在一线教学者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课文更换9篇,改动1篇今年即新使用的人教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所,30篇课文,有9篇被更换,一篇文章有改动。
删掉的课文: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新增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改动的文章:《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小幅变化。
结构单元顺序大调整“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非常简单多了。
”八年级学生王浩然翻看过新教材后说。
在他看来,鲁迅的《风筝》是七年级语文教材里最难懂的文章。
“这篇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
”研究室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说,新教材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代替了这一亲情主题的文章。
张玉明说,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原则上写作板块,每个单元明确了写作的明晰主题。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这表露了注重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有个事儿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就是鲁迅的作品退出中学教材啦。
鲁迅爷爷可是个很厉害的人呢!他写的文章特别深刻,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社会的样子。
就像《孔乙己》里那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他的命运多可怜呀。
可是为什么会退出教材呢?也许是因为鲁迅爷爷的文章有点难懂,里面的意思太深了。
对于中学生哥哥姐姐们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点费劲。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去读鲁迅爷爷的作品啦。
我们可以在长大一点的时候,自己去读,去感受他文字的力量。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好书,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变得更聪明!《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这件事。
你们可能不太了解鲁迅是谁,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他写的故事里有很多有趣又让人思考的人物,比如《故乡》里的闰土。
那为什么他的作品要退出中学教材呢?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鲁迅的文章比较难理解。
可是我觉得呀,虽然难,但也是很有价值的。
就像爬山,山越高越难爬,但爬到山顶看到的风景就更美。
虽然在中学教材里看不到鲁迅爷爷的作品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去读一读,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呢!《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听说了吗?鲁迅的作品不在中学教材里啦。
鲁迅呀,他写的东西可有意思啦!像《阿 Q 正传》里的阿 Q,总是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那为啥这些作品不在中学教材里了呢?可能是怕哥哥姐姐们读起来太辛苦,因为鲁迅的文字有时候很深奥。
不过没关系,我们以后长大了,还是能去读的。
就像好吃的糖果,现在吃不到,以后总有机会尝到。
我们要好好读书,以后就能读懂更多更棒的作品啦!《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四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个事儿,鲁迅的作品退出中学教材啦。
鲁迅爷爷写的文章可好了,能让我们知道过去的好多事情。
中学教材鲁迅文章删除
近年来,有关中学教材中鲁迅文章被删除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实际上,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些鲁迅的文章确实被逐渐删减或调整。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和教材编写者认为,鲁迅的一些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奥难懂,或者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太适合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必修内容。
此外,也有一些人认为,鲁迅的文章语言风格独特,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
因此,虽然一些鲁迅的文章被删减或调整,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仍然会保留一些鲁迅的经典作品,以供学生学习和欣赏。
此外,对于是否应该删除鲁迅的文章,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要文献,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过于陈旧或不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内容应该被适当删减或更新。
总之,对于中学教材中鲁迅文章的删除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作品的价值、学生的理解能力、教育目标等等。
在保留经典作品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中学语文教材中——被严重误读和歪曲的鲁迅——由《阿长与〈山海经〉》说起一《阿长与〈山海经〉》主题思想的再思考通读全篇文章,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通过较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真正主题,隐藏得很深,同时又是十分明确的。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身处“被反动政府通缉、受守旧势力排挤”的逆境当中,是不敢面对现实、消极、颓废,以文自遣?还是奋起反抗?他明显地选择了后者,只是改变了一种斗争策略,方法更隐蔽而已。
没有这个最基本的认识,要分析领会这篇文章,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纯属扯淡。
所以,这篇文章通篇所表现的主题,只有一个。
这个主题,就是“反封建”。
但是,“封建”或者“反封建”,是个抽象、笼统的概念,具体到这篇文章中,它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压迫与被压迫;(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都差不多处于不自觉当中;(三)封建思想观念无处无时不在,弥漫在整个空气中,深入到不同阶层人的骨髓当中;(四)所谓正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天性的摧残;(五)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对妇女毒害之深;(六)封建迷信对下层民众的毒害,以及下层民众无意识地形成精神依赖;(七)封建腐朽制度造成的思想僵化,毫无生气;(八)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九)对长妈妈突破封建观念的举动,以及由此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予以热情地颂扬;(十)对自我的自责、批判与解剖。
同时,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个主题,是在文章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作者强行安插的,也不是我强行抽出来的。
只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就可以体会到。
而且,这个主题是与文章的选材、故事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线索等,是有机统一的;换句话说,是隐藏其中的。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被误导误读的原因之一。
而绝不是像《教材全解中》说的:“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二“阿长”这个称呼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含意《教材全解》中分析说,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貌特点。
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
回顾:每本教材都有鲁迅的身影
3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且不是文盲,绝对没有不知道鲁迅的,究其原因,无他,鲁迅文章是必学篇目。
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本教材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烙印其深,令人想忘都难。
[韩石山:中学语文主要学的就是鲁迅]
初中课本上的篇目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高中选的篇目是:《药》、《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
以上共是十七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中,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数鲁迅了。
这个多,不是相对的多,可说是绝对的多,其他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说是很多了。
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
我上过中学,也教过中学,一九五九年上初中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一九七○年到一九八○教中学语文。
在我的记忆中,还学过、教过《一件小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文学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答北斗杂志社问》等篇。
虽有变动,但改动不是很多。
鉴于此,说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学生在语文课上主要是学习鲁迅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引自《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神话:中国教材青睐鲁迅的原因
事实上,鲁迅在世时,其文就曾入选教材,但他当时是极力反对的。
鲁迅认为自己的文章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对人世的悲观,他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文章竟然铺天盖地地走进了教科书,于其说这是一种“崇敬”,不如说这是一种“不敬”——违背了鲁迅的意愿!
终于,教材里出现的鲁迅,永远都变成了正义的化身,永远都是伟大的典范,永远也都是无产阶级的指路人和明灯!假如说新中国成立之后,鲁迅文章走进教材成为“红宝书”一样的神圣读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鲁迅仍旧一身正义地挺身于教材里,原因何在?这——就是神化鲁迅后的必然结果。
[原因:鲁迅进教材,政治先行]
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
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
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亲苏联的
外交政策,在这种思想时尚和时代氛围中,鲁迅散文《鸭的喜剧》被解读成中苏友好的记录,鲁迅成了中苏友好的先行者;杂文《我们不再受骗了》,编者要求学生领悟“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愤恨,对帝国主义的奴才们的愤恨;反过来说,就是对于苏联的热爱”。
随着新政权的巩固,对教材的阐释有了一个经典的预设前提,即毛泽东所宣称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因此,用鲁迅作品来诠释、证实现实的政治形式和现行政策,也是时代的需要。
粉碎“四人帮”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即已结束,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197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和试教本。
这套课本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鲁迅作品篇目也作了较大的调整。
这时期鲁迅作品教学也获得了复苏和发展的机遇,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鲁迅作品的自身性质和时代的需要所决定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
这表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
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
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
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6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
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
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
另外,1950年和1951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1952年修订时被删去了。
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
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
”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
教育任务的工具。
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亲苏联的外交政策,在这种思想时尚和时代氛围中,鲁迅散文《鸭的喜剧》被解读成中苏友好的记录,鲁迅成了中苏友好的先行者;杂文《我们不再受骗了》,编者要求学生领悟“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愤恨,对帝国主义的奴才们的愤恨;反过来说,就是对于苏联的热爱”。
一位中华民族土壤上所诞生的伟大的思想家和“五四”精神的启蒙者,经这样一番阐释,竟仿佛成了保卫苏联的卫士和预言家,这显然是当时的政治需要所致。
当时教科书对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和小说《药》的解释,
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刘和珍等“三•一八”死难者被界定成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鲁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
而《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红白的花,被解读为“革命者永远杀不尽,也表示后死者会接受先烈的教训,为革命另辟一条光明、胜利的路”。
在这种解读中,鲁迅寄寓在小说之中并深深慨叹的那种先驱者与看客之间的巨大鸿沟就被乐观主义地填平了,阴冷、凄凉的绝望被一只花环化解了,鲁迅已经不是在铁屋子里做无望呐喊的启蒙者,而真的成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②的革命先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