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生平123456789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12
著名作家介绍[5篇材料]第一篇:著名作家介绍冰心(1900——1999)提起冰心先生,70年代出生的青年朋友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桔灯》、《寄小读者》……而时光倒流回孩提时代,“冰心”这两个字会让我们想到更多。
冰心先生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创作主题,早在1924年,她创作《寄小读者》时,就写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此后,她不断书写这句名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对此更是坚信不已,因而这句话也成了冰心老人人生感悟的结晶。
1900年10月5日,冰心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父亲时任“海圻”巡洋舰副舰长,母亲出身书香世家,能诗善文。
5岁时,冰心随父母迁居烟台,度过了七年多与海为伴的生活。
这些童年时代留下的关于海的回忆,为冰心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心先生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文学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按冰心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1919年那场“‘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1919年8月25日,冰心以“女学生谢婉莹”之名开始投稿,而文坛上最早出现“冰心”这个名字,则是在她陆续发表了《两个家庭》等五篇连载小说之后。
很快,冰心便以小说享誉文坛。
1921年,她发表了散文《笑》,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篇散文也因此被誉为“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
冰心先生喜欢随时随地用小纸片记下些不规则的长短句。
写时并未在意,更没有打算拿去发表,然而,后来被弟弟们整理出来,便结集出版成诗集《繁星》与《春水》。
这些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独树一帜,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冰心先生赴美学习英国文学,她陆续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里发表了29封寄给小朋友的信,并结集为《寄小读者》出版。
这部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冰心在美留学期间的见闻感受,更逐渐积淀出冰心所独有的“爱的哲学”。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史铁生生平及作品生平简介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969年插队延安清平湾务农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1981年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主要成就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十佳小说奖。
《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
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著名作家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
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
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巴金。
汉族。
祖籍浙江嘉兴。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闻一多生平(1899-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郭沫若(1892~1978),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杰出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作家鲁迅简介作家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生平简介: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
后弃医从文学(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
常见作家人生经历、作品内容及总体风格概述格式:作家——人生经历——作品内容——总体风格1、陶渊明——先做几年小官,后辞官隐居——田园风光,平常生活——朴素真挚,悠然冲淡人生经历:(367—427)东晋末年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官家庭。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41岁之前曾几度出仕,担任过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
自觉深受羁缚。
后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直到病故。
思想内容: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
作品主要表现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作为劳动者的喜悦,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和第三首《种豆南山下》。
还有的诗写他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并记》。
艺术特点:语言朴素,善用白描手法,情感真挚自然,意境优美,情致悠然冲淡。
2、骆宾王——仕途受挫,起而造反——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擅长铺陈,圆熟流转人生经历:(约626或627~684后),唐代诗人。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父死后,早年生活贫困落拓。
仕途上历经挫折和失败,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中。
兵败,骆下落不明。
思想内容:曾久戍边城,写了不少边塞诗,抒写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或写边塞生活的亲切见闻。
而五律《在狱咏蝉》,则借蝉自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艺术特点:五律精工整炼,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3、王勃——少时家贫,出仕废官——怀乡送友——意境开阔,清新质朴人生经历:(649—676)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青年时代就“迫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
出仕以后,又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处于下位。
最后溺海而死。
思想内容: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
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但在体系上吸收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鲁迅的生平资料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
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
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年谱1881年一岁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六岁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
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八岁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名家生平一、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老舍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2]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老舍作品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
作家的生平故事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动力作家的生平故事: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动力作家是一群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他们以文字为媒介,通过作品讲述他们的故事。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力,这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著名作家的生平故事,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动力。
1. 伏尔泰(Voltaire)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作家,被誉为“法兰西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曾因反对当时的专制体制而多次被流放,这段经历成为他后来作品中强调自由、正义和人权的重要动力。
伏尔泰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他作品的主要特点。
2.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多以荒诞和悲剧为主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绝望与困扰。
卡夫卡的作品深受他在官僚机构工作的经历所影响,他的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的异化和人类存在的虚无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3. 埃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狄金森是美国诗人,她的作品以其个人、内省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狄金森几乎不曾离开过家乡,她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与外界保持着相对的隔离。
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她对死亡、爱情和宗教等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4. 哈利·波特(J.K. Rowling)波特是英国畅销作家,以其创作的魔法世界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而闻名于世。
在创作这个系列之前,波特曾经历了丧偶、失业和贫困等困境。
这些艰苦的生活经历激发了她创作出一个富有魔力和冒险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更给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和满足感。
5. 加百利·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和记者,被誉为哥伦比亚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鲁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他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老舍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
”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汉族,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今聊城市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中国常见名。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有同名者。
“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读音:jì)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版)《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
其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散文集《离别》中的一篇,后入选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版)《猫》其入选人教版初中新教材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26课。
《唯一的听众》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
《海燕》入选语文出版社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第2课。
诗篇:《我们是少年》和《燕子》等。
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秦牧(1919-1992),中国著名作家。
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广东澄海人。
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
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
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
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
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主编,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
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
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
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思小说”,并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三十种,其中英译本五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均获很大反响。
他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一些作品被收藏家与美术馆收藏。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生态书画院顾问《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2010年入围“免网杯”中国文艺网络奖(中国网络代表最高荣誉)最佳作家候选人。
年轮》等。
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闪亮的萤火虫》,1982年开始其文学创作。
其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语言风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外,非常富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