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与地形图
- 格式:ppt
- 大小:9.60 MB
- 文档页数:35
地形图绘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地形图是一种以等高线和其他图形符号来表示地表地貌特征的地理信息图。
绘制一张准确的地形图是研究地形和地貌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地形图绘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
一、准备工作绘制地形图之前,需要收集一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包括地理图表、地形测量数据、卫星图像等。
这些数据将为绘制地形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适合的绘图工具,如绘图仪器、绘图纸和涂色工具等。
二、确定图幅在绘制地形图之前,需要确定图幅的大小和范围。
图幅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一般来说,可以选择适中的大小,以方便后续的绘制和观察。
图幅的范围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区域来确定,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包含所研究区域全部或者部分的范围。
三、绘制地块轮廓首先,在绘图纸上绘制出图幅的边界,并确定地块的位置和大小。
然后,利用等高线和其他图形符号,将地块的轮廓绘制出来。
这需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绘制,以保证地块轮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绘制地块轮廓时,可以采用分层绘制的方法,先绘制主要轮廓,再逐步绘制次要轮廓,以增加图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四、绘制等高线绘制等高线是绘制地形图的核心步骤之一。
等高线是表示地形起伏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地表的高度和等高差。
在绘制等高线之前,需要根据地形测量数据来确定等高线的间距和线性。
一般来说,等高线的间距可以根据地形起伏的大小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等高线的间距越小,地形的细节描述越丰富,但同时也增加了绘制的难度和工作量。
在绘制等高线时,可以采用逐层绘制的方法,先绘制主要等高线,再逐步绘制次要等高线,以增加地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五、添加地貌特征在绘制地形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添加一些地貌特征的符号和标记。
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丘陵、平原等,它们反映了地表的形态和特点。
在添加地貌特征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符号和颜色,以突出地貌的特征和差异。
第二节 地形图与地理底图 一、地形图〔清光绪三十四年《秋季大操地理全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陆军部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中心,举办第三次大型军事演习。
为提供演习所需的实地用图,由清南洋实地测量司测制了有关的比例尺地形图。
此次测绘,有1∶2.5万比例尺“太湖县北部”、“太湖县南部”地形图共16幅,幅面37.5厘米×27.5厘米。
等高距10米、5米,水准标高假定于放马堡80密达(米),并绘有直线比例尺。
1∶10万比例尺“潜山县附近总图”、“太湖县附近总图”2幅,等高距20米。
1∶100万“安庆府附近总图”1幅,为彩色图。
深蓝色单线河,红色道路,绿色省界,居民地和注记为黑色,地貌为土黄色晕渲法表示,并绘有高度尺,单位:启罗密达(千米),长度比例尺,单位:里。
该图系内还附有1∶2.5万“北京北郊略图”、“北京东郊略图”,1∶2千“薪野附近防御略图”。
1∶1.2万“阅兵式命令附图”,是在地形图上用红色线状符号表示宿营区域和阅兵大臣阅兵行进路线,军队进路,以供阅兵现场使用。
〔民国时期“安徽全图”〕民国2年(1913年),安徽省陆军测量局开始以天文、三角、水准测量为基础,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形图测绘。
当时,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多面体投影,图廓为矩形分幅(幅面为36厘米×46厘米),运用简单的地形图图式,以速测法为主成图。
民国25年(1936年),陆地测量总局决定采用兰勃特投影,将1∶5万比例尺矩形分幅地图改编为经纬度分幅,地面高程基准以各省假定点起算。
以安徽陆地测量局(驻安庆市)门前假定标高50公尺为起算点。
该局实测有安庆附近1∶5千地形图5幅;安庆至合肥一带1∶2.5万比例尺地形图71幅;津浦线及安庆至合肥一带、皖西、高河埠附近、皖南、长江流域及全椒至庐江一带、亳县附近1∶5万地形图,截止民国25年,共完成213幅。
民国19~24年(1930~1935年),安徽省陆地测量局,以民国3年(1914年),参谋本部第五局颁布的《1∶10万地图勘测规则》和《1∶20万民国图编纂规则》,在1∶5万比例尺地形图基础上,通过调查,采用缩编摹绘,编制有1∶10万比例尺“安徽全省图”144幅;以1∶10万调查图为基础图缩编摹绘,编制有1∶20万比例尺“安徽全省图”44幅;以1∶20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图缩编摹绘,编制有1∶40万比例尺“安徽全省图”14幅。
地形图及图解制作的标准与要求地形图是一种能够直观呈现地球地形特征的地理图表,它通过使用等高线、色彩和符号等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的高度、形状和空间分布。
以准确、清晰、规范的方式制作地形图,是地理学研究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
然而,制作地形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标准与要求。
首先,地形图的制作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意味着在制图过程中应当依靠可靠的实地测量数据来确保地图的准确性。
地球表面的地貌是多变而复杂的,仅凭人眼观察和感受往往无法准确把握。
因此,必须通过测量和仪器来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例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以确保地形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地形图制作需要规范化。
规范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规范的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形特征,二是按照标准的比例尺来绘制地图。
符号和颜色应当明确、简洁,能够准确传达地形的高度、形状和特征,且在不同地图上符号和颜色的使用应尽量保持一致,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地图内容。
比例尺则是用来决定地图中地貌特征的相对大小以及地图的可读性。
通常情况下,较大比例尺的地图能够展示更多的细节信息,而较小比例尺的地图则可以更好地展示地形的整体特征。
另外,地形图的制作还需要有清晰、简练的图解说明。
地理信息的传递不仅仅依靠地图本身,还需要配备文字说明、图例和注解等辅助信息。
文字说明应当简明扼要地介绍地图中包含的地貌特征,图例则是对地图中使用的符号和颜色进行解释的关键工具,注解则可以对地图的具体细节和特殊情况进行补充说明。
这些辅助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将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地图内容的理解。
此外,地形图制作需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并不仅仅限于地理学领域,也适用于地图制作。
地形图应当追求视觉上的美感,使得地图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更好地传达地貌信息。
美感主要包括图形的直观和协调性,地图的布局和比例的合理性,以及色彩的搭配和渐变的协调性等等。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凸低为高:等高线海拔由高处向低处弯曲,如A地,等高线凸向海拔低的地方就表示此处A是高地(山脊)。
●凸高为低:等高线海拔由低处向高处弯曲,如B地,等高线凸向海拔高的地方就表示此处B是低地(山谷)。
B处等高线海拔由低处向高处弯曲,凸高为低是山谷。
(山谷是集水区域,河流发育区,图中箭头方向表示
河流方向,河水由高向低流)
A处等高线海拔由高处向低处弯曲,凸低为高是山脊。
(是分水岭,不会发育河流)
地图1/ 2
五大地形基本类型
地图2/ 2。
地图定义:按照一定制图规则,用线条、符号、图形、文字及色彩等在平面上表示地表自然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书。
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地形图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地形图是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下绘制的、用符号表示地物和地貌(高低起伏等),表示的内容是经过一定的取舍后的地物和地貌。
(1)以大地测量成果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控制基础,并印有经纬网和直角坐标网,能准确表示地形要素的地理位置,便于目标定位和图上量算;(2)以航空摄影测量为主要手段进行实地测绘或根据实测地图编绘而成,内容详细准确;(3)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能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能满足图上分析研究地形的需要;(4)有规定的比例尺系列,如我国规定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现已为1:25万) 、1:50万、1:100万,可以基本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作战指挥的不同需要;(5)有统一的图式符号,便于识别使用。
土地利用规划图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
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宗地图与地籍图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属界址范围内的地块称为一宗地。
它是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
一般情况下,一宗地为一个权属单位;同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不相连接的若干地块时,则每一地块分别为一宗。
宗地是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也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
历史上曾称宗地为“丘”。
宗地图是土地使用合同书附图及房地产登记卡附图。
它反映一宗地的基本情况。
宗地图属于地籍图的一种,是在地籍图的基础上编制的,以一宗土地为单位绘制的宗地图。
基本地籍图的侧重点是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位置权属。
名词解释地形图地形图是地图学的一种分支,是用于展示地表起伏形态和地貌类型的地图。
地图按其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地形图、电子地图、立体地图等。
地形图是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集中,经过综合加工的地图。
地形图最初由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发明,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现代地形图已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电力、林业、勘探、城市规划、军事等领域。
3、数字化地形图,也就是在地图的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或是在某个比例尺之上,用数字化的形式显示出这个区域内所有需要的信息,对于每一种比例尺来说,都存在一个数字化的地形图范围。
4、矢量地形图:将各种数字信息描述于像纸上的地图,就称为矢量地形图,而对矢量地形图进行数字化之后,便产生了数字化地形图。
通常,它指的是数字线划地形图。
5、动态地形图: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制作而成,其精确度可达到分米级。
其优点在于省去了地形变化的测量和判读过程,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在动态地形图中,空间坐标系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图形元素是栅格形状的数字栅格,表示方法采用矢量数据模型(“栅格地形图”),坐标系采用双重参考系统,即同一幅图上使用大地高与海平面作为参考基准面,并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致。
此外,与常规地形图相比,动态地形图在动态环境下具有如下特点:(1)测绘时间短;(2)高精度;(3)真实感强;(4)抗毁性好;(5)移动变形小;(6)可以展示复杂的地形动态过程;(7)易于实现遥感信息的获取。
动态地形图既可以反映地表的静态特征,又可以反映地表的动态变化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动态地形图只需1-3分钟即可获得一张较详细的数字化动态地形图,而传统地形图则需要几天甚至更多的时间。
动态地形图对外发布,具有易于保存,成本低廉,信息量大等优势。
第二、复杂性特征。
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复杂性,地表的变化是在这些复杂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复杂性的增加导致对信息量的增加。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对世界的认识中也存在着“信息过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