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题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20
诗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答题步骤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特别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最新版)目录一、诗歌鉴赏题型概述1.诗歌形象类题目2.诗歌语言类题目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二、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方法1.诗歌形象类题目答题模板2.诗歌语言类题目答题模板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模板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模板正文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一、诗歌鉴赏题型概述在诗歌鉴赏的题型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诗歌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中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诗歌语言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结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主题、情感、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方法1.诗歌形象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找出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步骤二:分析形象的特点和意义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诗歌语言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指出诗歌的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步骤二:分析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指出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步骤二:分析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找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步骤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主题、情感、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之间的关系以上就是诗歌鉴赏的题型概述和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的11种题型答题技巧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五、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答题技巧和训练题(教师用)1、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1)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借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
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考点4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
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
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
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
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
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
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①[南宋]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②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③收茧。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
②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缓慢。
③尝面:品尝新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涨”;第二、三句重点描写“岸”,突出其“绿”。
B.上片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表现出了盎然意趣。
C.“秀麦连冈桑叶贱”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农桑丰收在望。
例谈古代诗歌鉴赏中形象试题答题方法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必不可少的,考纲目标对此考项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整理的观点态度。
其中准确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是基础,更是关键。
现在总结一下我在带领学生高考备考复习中古代诗歌鉴赏中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一、必要的知识储备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了解。
在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了解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考查形式与规范答题[提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诗人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形象?3、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4、诗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鉴赏方法](一)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1、常用的方法要先概括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从诗歌的具体词语方面对这个中心进行分析论证。
2、鉴赏人物形象的思路(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答题步骤(1)概括诗中塑造的是怎样的形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概括诗歌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典型例题一]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规范答题]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隐士形象。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诗歌形象题的答题步骤题目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答题步骤:1. 概括形象特点:诗中塑造了一群美丽、活泼的采莲女形象。
2. 结合诗句分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描绘出采莲女的美丽容貌和鲜艳服饰,展现其美丽动人;“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采莲女融入荷叶荷花中难以分辨,直到听到歌声才察觉她们的存在,表现出她们的活泼欢快。
3. 指出形象意义:通过对采莲女形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题目 2。
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题步骤:1. 描绘画面内容:诗中描绘了初秋傍晚雨后的山间景色,空旷的山林在新雨洗礼后,显得格外清新;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淌;竹林中传来欢声笑语,是洗衣归来的女子;莲叶轻轻摇动,是顺流而下的渔船。
2. 概括景象特点:宁静、清幽、富有生机。
3. 分析景象作用: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题目 3。
分析下面这首诗中塑造的诗人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答题步骤:1. 概括形象特点: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孤独寂寞、悲愤忧郁的诗人形象。
2. 结合诗句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表现出孤独和失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广阔天地,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独,不禁悲伤落泪,体现了他的悲愤和忧郁。
3. 指出形象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才的压抑,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题目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所写的景物形象。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人物形象设问方式: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1、性格+身份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景物形象(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
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景物形象(二)设问方式: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
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
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一、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概括形象特点;(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例: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1)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2)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3)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三、景物形象题1.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B、寓情于景C、以景托情D、情景分列E、景略情在(2)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a)运用什么手法,(b)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c)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d)表达什么情感。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空灵、苍凉、雄浑、旷远等2.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一)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2)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