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社六下《和平来之不易》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5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受当今中外交流的频繁,大致了解中国目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丝绸、青铜器、四大发明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流了解有一些,如从图书中了解到郑和下西洋一类的故事,从网络和图书中能够查阅到相关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知之甚少,只了解故事内容,没有深入思考这种交流的对于世界的意义,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历程没有形成清晰的线条,也就难以形成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认同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是: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从“丝路驼铃”到“海上交流”,地域范围的拓宽源于当时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2.不仅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在推进世界文明上的作用,也应看到世界文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感受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交流源远流长。
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单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并因此而自豪。
行为习惯:关注身边的公共事件,关注祖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
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外交方面的主要成就,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了解奥运会历史及我国申办、筹办奥运会的历程。
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外往 2 课时飘扬的五星红旗 2 课时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3课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 课时1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体会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带来共同发展。
2、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及海上航线,了解中国同欧洲、亚洲、非洲各国有经济文化交流历史。
3、在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中外交流的历史。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的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丝路驼铃教学要求: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了解我国同欧、亚、非各国的交流历史。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上我国同各国的交流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收集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材料,包括书籍图片和音像资料,推荐阅读《马可·波罗行记》。
教学过程:1、导入:从“丝绸”谈起,导入“丝绸之路”,确认自己的认知起点。
2、阅读教材第二页,了解古代“丝绸之路”。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知道考古证明,公元前“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住就已经开始了。
物品的交换、技术的传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3、中外交住中的著名人物。
读课文中关于马可波罗的介绍,交流“在古代还有哪些外国人到中国学习考察”。
(利马窦、南怀仁、汤若望等)4、古代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物资和文化。
读课文中关于中外交流的示意图,关注不同地区的物产和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并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2019春鄂教版品社六下《和平来之不易》word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六课。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没有深刻的体验。
在这样的和平环境里,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学生的心中比较淡薄。
然而当下的国际形势,虽然大战没有,但小战不断,和平年代并不和平。
因此,有必要通过这一主题的教育,激发学生美好的国际主义情感,从小增强和平意识,为维护和平尽义务。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已经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初步认识,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有关历史和战争方面的知识,但是还缺乏理性的分析。
这一主题内容对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他们无法体会到和平对全世界人民的重要性,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对人为了维和和平甘愿现出自己的生命。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国际性维和组织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感受先辈们为了和平不懈拼搏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加入到热爱和平的行列。
教学难点是:感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学习先辈们为了和平事业不怕牺牲、不懈拼搏的精神。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应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课件的展示形式,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以激发学生感受今日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渴望和平、维护和平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许多善良的人们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目标:1、了解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时全世界人们的共同愿望。
2 、感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了解为了争取和平,许多人为之奋斗了一生,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继承先辈们为了和平不怕牺牲、不懈拼搏的精神。
3 、了解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所做的贡献,感悟他们维护和平、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从而用实际行动热爱捍卫和平的卫士。
(鄂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我们爱和平第七课放飞和平鸽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增强和平意识,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能力目标: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用实际行动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事物及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冷静观察、认真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环境,和平环境需要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
知道渴望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各国对待战争历史的情况,知道渴望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和平环境需要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
教学难点了解战后人们对待历史的不同看法,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事物及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国人民及儿童爱和平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战后各国对待历史的一些看法,以及各种象征和平的雕塑的图片,了解它们的寓意;准备画笔。
画纸、彩色卡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0-P41页内容,话题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2-P44页内容,话题为“和平寄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 火眼金睛大搜索1.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知道和平是来之不易的,今天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的呢?2. 请大家看书中第40页,向同学们介绍各国的纪念日。
3.学生交流。
4. 师: 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很多国家都有各种纪念活动。
各国不仅开展纪念活动,还确定了战争纪念日。
1940年至1945年间,法国共有至少15万人被遣送至纳粹集中营,只有大约5万人生还。
他们中主要是犹太人、也有吉普赛人、抵抗分子和政治犯等等。
为了纪念他们,法国1954年颁布法令,确定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二战期间“全国被遣送受害者及反抗者纪念日”。
教课资料范本《介绍》鄂教版道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全册教课方案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学情剖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觉此刻中外交流的屡次,大概认识当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必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丝绸、青铜器、四大发明等)有必定的认识,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流认识有一些,如从图书中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一类的故事,从网络和图书中能够查阅到有关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剖析,学生对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使、共同发展上知之甚少,只认识故事内容,没有深入思虑这类交流的对于世界的意义,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历程没有形成清楚的线条,也就难以形成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认可感。
所以,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剖析,确立的教课要点是:认识古代中外交往悠长的历史,感觉中外交流促使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课难点是:认识丝绸之路是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在打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 从“丝路驼铃”到“海上交流”,地区范围的拓宽源于当时科技获取进一步发展;2. 不单让学生感觉古代在推动世界文明上的作用,也应看到世界文明对发展的影响,感觉与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积厚流光。
设计思路新课程倡议“自主 - 合作”的研究性学习理念,着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取。
学生可否踊跃地参加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所以本课教课方法的选择上,特别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课,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讲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研究性学习确立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环绕某一个问题睁开学习,使问题获取拓展和延长,充足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建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悉识的累积及踊跃的感情体验。
鄂教版品社六下《和平来之不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和平来之不易》是鄂教版品社六下的教材,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战争的惨痛经历、和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为实现和平做出努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平来之不易,增强维护和平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重要性。
但学生对于战争和和平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感受和体验各不相同,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理解和平来之不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维护和平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战争残酷性的理解。
2.和平意义的把握。
3.如何为实现和平做出努力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战争和和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战争案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加深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和和平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美好,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战争的残酷经历,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
通过战争案例,让学生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