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佐治脑梗死后遗症的可行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5.76 KB
- 文档页数:2
5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探究摘要】目的:探究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使用针灸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探究组各28例。
常规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方法,探究组实施西药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结果:探究组28例患者在治疗后其神经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针灸治疗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有助于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水平。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针灸;疗效脑梗死属于临床中脑血管系统方面的常见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患者脑梗死后常见的表现有语言障碍、活动障碍及感觉障碍,其病症的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存在较大关系。
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但实践应用取得的成效并不大。
对此本文就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治疗方法的探讨,其中针灸治疗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56例,采用数字表法将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常规组28例,探究组28例。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了严重心力衰竭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其中常规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为(62±3.15)岁;探究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7-69岁,平均年龄为(63±3.12)岁。
常规组及探究组对比一般资料中的观察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常规组及探究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方法,具体治疗方法为下:(一)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奥扎格雷注射液(规格:4ml,国药准字:H20040608,生产厂家: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灯盏花素注射液药物(规格:5ml,国药准字:Z20003351,生产厂家:广东京豪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治疗。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特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还会出现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情绪波动等问题,使得患者的康复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二、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原理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针灸能够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肌肉功能;二是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积极性;三是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
三、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1. 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患者肌肉功能的恢复。
针灸可以刺激患者的皮肤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释放,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
2. 改善言语和认知功能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言语和认知功能。
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脑功能,促进患者的言语和认知功能的提高。
3. 缓解情绪障碍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缓解患者的情绪障碍,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积极性。
4. 改善全身健康状况针灸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
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四、临床案例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我们对一些临床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患者X,女,65岁,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右侧偏瘫症状。
入院后经过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患者的肌肉功能明显改善,右侧肢体活动明显恢复,言语和认知功能也有所提高,情绪稳定,全身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基本恢复了日常生活能力。
通过以上的临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言语和认知功能,缓解患者的情绪障碍,促进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针灸疗法的康复效果分析赵丹;吴丹丹【摘要】目的研究试析针灸疗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对患侧下肢功能恢复影响.方法从2014年12月—2017年0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例中抽选68例,随机分成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施以基础治疗与常规康复疗法,研究组增行针灸治疗,对比2组病例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FMA、Barthel 指数评分[(28.30±4.50)分、(79.00±10.20)分]均高于对照组[(24.60±2.90)分、(68.20±8.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在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具有促进患侧下肢功能恢复、增强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有重要的推广使用价值.【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13【总页数】3页(P1924-1926)【关键词】针灸疗法;急性脑梗死;患肢功能恢复【作者】赵丹;吴丹丹【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450000;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是由脑血液局部性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种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阶段,因其起病急,加之病情发展快,临床致残甚至致死几率较高,此病临床表现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记忆力减退和肢体麻木等[1]。
既有研究指出,在急性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单纯借助药物治疗不仅很难有理想效果,而且长期使用西药也会造成肝肾损伤等不良后果,因此为加快康复,要在基础治疗与康复运动训练基础上运用针灸疗法,重建侧支循环,改善凝血,恢复植物神经,使肢体运动功能快速恢复[4]。
中医针灸辅助现代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本文探析中医针灸辅助现代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共计11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比较不同康复治疗方案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都有显著改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中医针灸辅助现代康复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达到对患者全方面康复的实现,说明此方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现代康复治疗;中医针灸;脑梗死;治疗效果临床中将缺血性初中称为脑梗死,该病在脑卒中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约占70%以上。
急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生率占据首位,存活下的脑梗死患者中有大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后遗症,且部分患者无法自理生活【1】。
随着近些年来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先进的治疗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致死率,但是遗留的并发症依然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给予脑梗死患者科学合理的治疗后,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和辅助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共计110例,是随机选自2021年11月-2023年7月收治在我院康复中心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抽签方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55使用现代康复治疗方案)和研究组(针灸+现代康复治疗),所有患者中男性/女性为58/52,平均年龄为(67.48±2.94)岁,平均病程为(3.51±0.15)月,为保证此次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有患者接受检查后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的相关内容,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伦理标准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患者病历资料完整,同意且自愿参与,依从性良好,并在相关文件上进行签字说明。
排除有出血性疾病或活动性内出血病史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癫痫史者,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相应治疗药物使用过敏者以及伴有恶性肿瘤或合并其它类型脑部疾病,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针灸怎么治疗脑梗后遗症?针灸能够改善脑梗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效果,通过对患者开展针灸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后遗症病情,提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
中医角度方面,根据脑梗后遗症体质、病情及后遗症种类等情况予以综合分析,通过实施针灸方式进行穴位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刺激患者外周血液循环,并对其感觉细胞功能产生激活效果,提升其颅脑血液循环。
另外,相关研究显示,给予脑梗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方式治疗,能够促进其大脑皮层电活动,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1]。
通过针灸方式治疗后,患者能够在脑梗后早期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发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有助于其肢体功能尽早康复。
针灸具有促进脑梗后遗症患者的易化作用,所谓易化作用,是指针对脑梗后遗症患者的脑前叶两侧位置实施刺激,可提升患者伸肌肌力,进而改善患者的屈曲紧张症状,尤其针对部分脑梗后肢体屈肌肌力过强的患者而言,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而通过对脑梗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能够提升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度水平,避免其皮层神经细胞发生抑制性泛化问题,促进其神经细胞修复,并纠正患者缺血性半暗带神经元低氧超极化状态,其临床治疗效果确切[2]。
另外,脊髓休克期的脑梗后遗症患者,通过醒脑开窍方式进行针灸治疗,能够起到极大程度上的易化作用,与其他促进易化作用的方法相比,针灸治疗方式的操作相对简单,且其临床效果优越。
除此之外,对于脑梗后遗症患者开展真就刺激主动肌的治疗方式,给予患者外周感觉输入,极大程度上提升了γ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兴奋度,对于患者脊髓低位中枢的易化作用得以显著增强,也可促进其α运动神经元,帮助患者尽早处于分离运动状态,增强患者的反射性肌张力[3]。
针灸可以缓解脑梗后遗症患者的痉挛状态,肌肉痉挛是造成脑梗早期肢体后遗症症状之一,其临床发生比例相对较高,相关研究显示,脑梗死后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比例超过30%,但是,在学术界对于脑梗后肌肉痉挛患者是否应该使用针灸方式进行治疗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给予患者针刺治疗极易诱发患者肌肉痉挛症状。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
方法:采集9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后遗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情况;治疗后生存质量。
结果:针灸组患者脑梗死后遗症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前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情况相似,P>0.05。
干预后针灸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针灸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改善相关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疗效脑梗死为脑血流障碍所致缺氧缺血疾病,可出现脑坏死,产生相应功能区障碍,出现认知降低、运动障碍和言语、吞咽障碍。
研究显示,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效果独特。
本研究探讨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集9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
对照组男性、女性各有26例、19例,年龄53-75岁,平均(65.73±5.14)岁。
体重43kg-81kg,体重平均值(59.12±1.42)kg。
针灸组男性、女性各有27例、18例,年龄52-75岁,平均(65.71±5.15)岁。
体重43kg-82kg,体重平均值(59.11±1.54)kg。
两组患者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
头部:本神、四神聪、率谷、百会、风池;风池。
上肢:患侧手三里、内关、肩臑、曲池。
下肢:解溪、丰隆、委中、足三里、外膝眼、粱丘、血海、三阴交、内膝眼、血海、环跳。
针刺得气后,留针半小时,1个疗程为2周,治疗8周。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脑梗死是指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严重时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肢体瘫痪、失语等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近年来,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为它有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等优点。
本文旨在探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机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缺氧缺血、脑细胞死亡、炎症反应等。
针灸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改善局部血流循环:通过针刺穴位促进血管舒张、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氧,缓解缺氧状态,从而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2.调节免疫功能: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有助于神经细胞的保护和修复。
3.提高神经元的代谢功能: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局部穴位反射,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提高神经元的代谢功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
1.改善认知功能障碍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各方面。
在治疗期内,可以通过测评认知功能的量表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治疗期结束后,随访期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认知功能跟踪评价。
2.减少患者的日常行为障碍针灸治疗还可以减少患者的日常行为障碍,包括语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行走能力障碍等。
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3.辅助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还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来使用,与药物治疗配合使用,能够增强药物在治疗中的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避免药物副作用。
三、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应该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2.患者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以防止交叉感染。
3.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的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
4. 针灸治疗过程中,要制定个人的治疗计划,包括针灸频次、间隔时间、治疗时长等,不要超过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四、结论总之,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灸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效果好吗
针灸治疗,脑梗塞后遗症这种疾病本身比较特殊,而且这种疾病常发于老年人群体,这个事情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比较薄弱,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严重恶化,甚至危险患者的生命安全.
针灸治疗脑梗塞后遗症
具体包括什么:
一、理疗:理疗是应用电、光、声、热等物理因子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冒险选择,对患者而言,它可以从根处入手,但是,手术风险大,而且治疗效果有待观察,不是最佳的选择.
三、药物疗法: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服用相关药物,来维持生活,达到对病情的改善.
四、饮食治疗: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饮食不足即缺少营养,影响气血生化,则导致体质虚弱,相反,饮食过量又可损伤脾胃,日久导致体质下降.因此,要合理安排饮食,营养均衡,纠正其不良习惯.。
针灸佐治脑梗死后遗症的可行性分析
晁金玲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5(26)9
【摘要】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同时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康复运动训练及ADL训练,持续治疗5w,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通过5w的治疗观察,观察组中2例完全治愈,14例患者有明显效果,17例有效,只有1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7.1%。
对
照组中1例完全治愈,11例患者有明显效果,17例有效,只有6例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82.4%。
两组病例疗效对比,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佐治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1940-1941)
【作者】晁金玲
【作者单位】潮州市潮安区人民医院中医理疗科,广东潮州 51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脑梗死后遗症经针灸治疗的作用效果及对SF-36评分的影响
2.针灸对脑梗死后
遗症的治疗进展3.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4.平补
脾肾治法联合化瘀活络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临床观察5.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灸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血液流变、神经功能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
方法2015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病历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和预后情况。
结果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认知能力评分(MMSE)较高(P<0.05)。
結论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针灸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机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标签:脑梗死后遗症;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认知能力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日渐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原因为脑部血流障碍,促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造成脑组织坏死。
同时患者预后质量较差,通常伴有后遗症,患者存在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且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给其自身及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临床日渐重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方式研究,大量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证实针灸疗效显著。
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病历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7~69岁,平均(58.78±2.3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22±1.02)年;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6~68岁,平均(58.12±2.78)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67±1.13)年。
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头颅感染或外伤史患者,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且自愿参与,上述资料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后遗症实施针灸联合中医汤剂治疗的效果应用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临床康复比较慢,也存在较高复发率,严重可致死亡,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难度。
在西医治疗中一般是对患者实施降低血小板聚集、疏通脑血管等治疗方法,但是临床效果不佳[1]。
在近些年对这一疾病的深入研究中,中医在治疗中的应用优势越来越显著。
对患者实施外治结合内服的辩证论治,对于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本次则针对针灸结合中医汤剂在脑梗死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实施治疗的88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4例、20例,平均年龄为(62±7.0)岁,平均病程为(8.0±3.1)个月;研究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5例、19例,平均年龄为(63±7)岁,平均病程为(7.5±3.0)个月。
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施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行性。
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病程时间≥1个月;②确诊所有患者出现后遗症;③所有患者对这一研究主动参与,存在有较高依从性;④患者精神基本正常,未出现沟通障碍或认知障碍;⑤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时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①脑梗死多次复发者;②存在有颅脑手术史者;③临床出现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④耐受性较差、药物过敏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单纯实施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治疗,具体药方为:丹参30g、黄芪30g、怀牛膝15g、川芎12g、白芍10g、当归10g、桃仁10g、赤芍10g、地龙10g、石斛10g、红花10g。
患者在临床辩证论治中具体为:若发现患者出现脾虚,药方中加入白术10g、党参15g;若患者言语不利,药方中加入远志10g、菖蒲10g;如患者为半身不遂,药方中加上水蛭10g、桑枝10g、穿山甲10g;若患者存在有体寒,药方中加入熟附子6g;若患者出现痰多症状,药方中加入天竺黄10g、制半夏10g。
脑梗死后遗症期的患者,康复速度相对较慢,在此期间容易复发甚至死亡,从而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通常在现代西医中主要以降低血小板聚集、疏通脑血管等治疗,但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该病的研究力度,逐渐体现出了中医的治疗优势。
通过采用外治与内服的辨证论治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1]。
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研讨临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应用针灸联合中医汤剂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共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88例,根据双盲法均分为2组。
对照组44例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50~80岁,平均(62±7)岁;病程4~15个月,平均(8.0±3.1)个月;研究组44例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52~81岁,平均(63±7)岁;病程4~14个月,平均(7.5±3.0)个月。
2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研究。
入选标准:①全部患者均已确诊为脑梗死,且病程在1个月及以上;②均伴有程度不一的后遗症;③精神正常,且无认知障碍、沟通障碍;④全部患者均为主动参与者,依从性高;⑤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①脑梗死多次复发者;②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症,心血管疾病;③颅脑手术史者;④耐受性较差、药物过敏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44例施以中医汤剂(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治疗,汤剂组成:黄芪30g、丹参30g、怀牛膝15g、川芎12g、红花10g、当归10g、白芍10g、桃仁10g、地龙10g、赤芍10g、石斛10g。
辨证论治:脾虚者加用白术10g、党参15 g;半身不遂者加用水蛭10g、穿山甲10g、桑枝10 g;言语不利者加用远志10g、菖蒲10g;体寒者加用熟附子6g;痰多者加用天竺黄10g、制半夏10 g。
水煎服,早晚各1次,1剂/d,水煎2次,100m L/次。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目的:评价分析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为轻度肢体功能障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效果显著,同时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行性和有效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急性脑梗死;偏瘫;针灸;康复脑梗塞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供血出现障碍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促使患者脑组织软化以及坏死而形成的脑梗塞,由于此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很多患者即使接受治疗后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偏瘫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1]。
早期给予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下面本研究为了分析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效果,特对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为(65.45±3.6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2.3±0.4年。
将本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65.71±3.07)岁,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66.27±4.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奥扎格雷注射液8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注射用血栓通15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脑水肿者20%甘露醇静脉滴注,并给予本组患者常规控制肺内感染、高血压以及高血糖等并发症治疗。
脑梗用针灸治疗有没有效果文章导读脑梗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患上脑梗的患者以老年人比较多,当患上脑梗之后对患者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当患者出现了脑梗的症状之后,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治疗,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病情。
针灸运用在治疗脑梗疾病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脑梗用针灸治疗有没有效果1.其实针灸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特别对慢性疾病,脑梗塞后遗症都有很好的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针灸只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并不能真正的治疗脑梗塞,所以说出现脑梗塞情况一定要去医院及时就诊。
2.老年人得了脑梗塞不能大意,很容易复发,而且复发起来会很严重,所以调养很重要所以在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
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
3.脑梗塞患者在日常的饮食要十分注意,像一些脂类、糖类是有必要控制这个摄入量的,水果里面含糖分较高者也应该忌口,注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不要暴饮暴食,低糖低盐低脂,戒烟少酒戒刺激性食物。
脑梗塞留心4症状1、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一般认为头痛、头晕多为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而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则多为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
这些脑梗塞的症状比较常见。
2、脑梗塞的症状是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脑梗塞的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3、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是脑梗塞的症状,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脑梗塞患者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4、躯体感觉有所改变,如发作性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手握物体失落,原因不明的晕倒或跌倒,单侧面瘫,持续时间花24小时以内。
这就是脑梗塞的症状表现。
还在受脑梗后遗症困扰?针灸调理事半功倍脑梗后遗症是指脑梗塞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的治疗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脑梗后遗症对患者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近年来,针灸调理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脑梗后遗症:脑梗后遗症是指脑梗塞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活动受限、言语障碍、失语、认知障碍等。
脑梗后遗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大小。
一些患者可能会完全康复,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
肢体活动受限是脑梗后遗症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出现在患者的一侧身体。
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僵硬等症状,导致身体协调能力下降。
言语障碍和失语是另外两种常见的脑梗后遗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发音不清、语速缓慢、语言分不清等症状。
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缺失、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针灸调理的理论基础:针灸调理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脉是指人体内部的主要脉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任脉、督脉等。
络脉则是指经脉的分支和细小的脉络。
经络系统中的经脉和络脉贯穿全身,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经络系统中的气血通过经络的流动和传输,实现了身体各个部位和器官之间的联系和调节。
经络系统中还存在着很多穴位,这些穴位被视为能够调节经络系统活动的关键点针灸调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和调节经络系统,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针灸调理中使用的针具,通过刺激穴位,能够改变穴位周围的气血流动和经络运行,从而调节和修复机体的功能。
针灸调理的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祛除病邪:针灸调理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从而帮助机体排除病邪。
(2)活络通经:针灸调理能够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和经络的畅通,防止气血的淤积,从而保证机体各个部位和器官的正常运行。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出现偏瘫等严重后遗症。
目前,针灸康复治疗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针灸康复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脑部功能,改善患者的偏瘫症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关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
有一些研究表明,早期施行针灸治疗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明显改善患者的偏瘫状况;但也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建议,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脑功能评估结果,分析针灸治疗方案对患者康复的影响,进一步评价针灸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针灸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指导,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针灸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旨在探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研究对象为入组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表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针灸康复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
针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观察、脑功能评估、针灸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针灸治疗组将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穴位和刺激方法,持续治疗一定周期,并进行定期随访观察。
针灸治疗脑血管后遗症康复中的效果评价脑血管后遗症是指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或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陷或身体运动障碍,这些问题在疾病发作后持续存在。
脑血管后遗症可能包括语言障碍、肢体瘫痪、认知功能损害和情绪障碍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脑血管后遗症的症状和程度因个体而异,取决于脑部受损的位置和程度。
有些患者可能经历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理解困难和表达能力受限等语言障碍。
肢体瘫痪是常见的后遗症,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麻木或失去某些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损害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迟缓等。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出现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或易怒。
在脑血管后遗症的治疗中,针灸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辅助疗法。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细针刺激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介绍针灸治疗脑血管后遗症的原理、常用穴位和疗效评价。
一、针灸治疗脑血管后遗症的原理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针灸治疗脑血管后遗症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脑血管病发作后,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堵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神经功能受损。
针灸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
(2)调节神经功能: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改善神经传导,减少炎症反应,提高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恢复。
在脑血管病发作后,神经系统常常处于紊乱状态,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重建。
(3)缓解痉挛和肌肉紧张:脑血管病后遗症常伴随着痉挛和肌肉紧张,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
针灸可以通过舒缓肌肉紧张和痉挛,缓解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后遗症的操作方法(1)选择穴位: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观察目的:分析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
方法:我们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51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与对照组69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灯盏化素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针灸与灯盏化素片联合应用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标签:针灸;灯盏化素片;脑梗死后遗症;生活质量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表现为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肢体麻木感觉缺失、眼球震颤、记忆力下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共济失调等[1]。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尚无较为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有报道说明针灸治疗在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为了分析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笔者分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51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基本资料:以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51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91例,女性60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5.2±3.45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9.1±2.5个月。
患者合并病情况:冠心病41例,高血压75例,糖尿病41例,吸烟史55例,高血脂56例。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所有患者均为脑梗死后遗症。
同时本组患者没有合并发生具有出血倾向的病症,肝肾功能正常,没有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