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7.29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1.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孔融很懂礼貌,父母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
父亲让孔融挑,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的寓意:孔融让梨是指人们懂得谦让、礼貌和尊重他人,具有尊老爱幼和尊长的好习惯!2.刻舟求剑的故事古代有个楚国人,带着一把剑要乘船渡江。
一不小心,他的剑掉进了江水里。
他没有跳下水找剑,却在船沿上做了个记号。
他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了,他才沿着记号跳下水里找剑。
他找了很久,结果呢?当然是什么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这么远,而剑却还留在原来掉下去的地方呢。
所以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找剑,真是太糊涂了。
如果要找到剑,应该在掉下去时立刻跳到水里。
刻舟求剑的寓意: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3.滥竽充数的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竽,他有300个乐师。
他很爱热闹,总是叫这300个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爱好,就想通过吹竽来赚钱。
他跑到齐宣王那里说:“大王啊,我是个很有名的乐师,吹竽吹得很好。
” 齐宣王听了很高兴,马上把他编进了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其实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他混在300人里面,每次都装成很会吹的样子。
就这样,南郭先生骗过了齐宣王,赚了很多钱。
不久,齐王当上了国君,他喜欢300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了后,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收拾行李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寓意: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可是却不能骗一辈子。
4.盲人摸象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团就友爱的十个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蚂蚁的壮举突如其来的水包围了一小块陆地,那一小块陆地有许多的蚂蚁,是蚂蚁的家园。
蚂蚁们对水是很敏感的,因为它们不会水。
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们总是能够预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们浩浩荡荡搬家的场面。
但是这一次它们无法预先知道,因为这一次是人祸,那个人挖开了沟渠,要浇灌他的菜园子。
天灾可以预知,但是对于人祸蚂蚁们就无法预知了。
蚂蚁们爬出了洞穴,一阵慌乱,蚂蚁们秩序了,它们聚拢,聚拢,聚拢成了一个大大的蚂蚁团,这时,水漫了上去,蚂蚁团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风的吹动下,蚂蚁团滚动,在水面上向前滚动。
没有一只蚂蚁松手,那蚂蚁团好像向前漂得很轻灵。
终于,他们抵达了陆地,它们分散开来,它们一定又一次开始重建家园。
那人看得呆了。
他在想,假如有蚂蚁不想在最外边想在里边安全着,还会有那紧密的蚂蚁团吗?假如有更多的蚂蚁这样想,还会有蚂蚁团吗?他的脑海闪现了一个词:团结。
这是他因为目睹蚂蚁的壮举而创造的一个词!他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词啊!他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的子孙,临了总要说一句:“团结啊!”他的子孙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们的子孙,临了总要说:“这就是团结啊!”后来蚂蚁的故事传丢了,一代叮嘱一代:“团结啊!3、十兄弟一个有不少于十个兄弟的家庭,也不晓得是为了女人还是家产的事,闹得是兄弟不和,外人见笑。
关于中国传统⽂化故事有哪些中国传统⽂化是中华民族⽣⽣不息、发展壮⼤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那你知道中国传统⽂化有哪些故事吗?下⾯是⼩编给⼤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化故事有哪些_中国传统⽂化10个⼩故事,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妙答,⼤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母亲⾮常喜爱他。
⼀⽇,⽗亲买了⼀些梨⼦,特地拣了⼀个的梨⼦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个最⼩的梨⼦说:“我年纪最⼩,应该吃⼩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亲听后⼗分惊喜,⼜问:“那弟弟也⽐你⼩啊?"孔融说"弟弟⽐我⼩,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并且⼀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母教育⼦⼥的好例⼦。
孔融⼩时候,不仅学习勤奋,⽽且善于思考。
⽗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府内⾛。
这时守门⼈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孩,到⼀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东孔融来访。
”守门⼈见他⼀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公⼦,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世代交往,⼜有师⽣之谊,⽆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雅⼠交谈,听了通报,⼀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孔融兴冲冲⾛进⼤厅,⼀边向主⼈问候,⼀边拱⼿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边让座,⼀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好⽣奇怪:这⼩孩从未见过⾯,⽽他为何⾃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公⼦,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曾经问礼于⽼⼦,孔⼦姓孔,⽼⼦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在座客⼈⽆不暗暗称奇。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关于孔子的故事】关羽孔融的典故故事有哪些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小时了了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
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
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无话可说。
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
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
”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哭坟不悴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
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杀宥之三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当时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梅尧臣赏识,其中有一句的内容说:“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道:“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例子: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懂得谦让之道。
有一天,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回来,放在桌子上。
孔融的哥哥们纷纷跑过来抢梨子吃,只有孔融站在一旁不动。
他的父亲看到后,问他为什么不拿梨子吃。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让哥哥们先拿。
”
父亲听后非常高兴,认为孔融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他不仅称赞了孔融,还把最大的梨子给了他。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成为“孔融让梨”的典故。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礼让、尊重长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学会谦让和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除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外,还有很多其他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比如《岳母刺字》、《卧冰求鲤》、《孝子行》等等。
这些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加了解和传承这些美德。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30字(通用3篇)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30字篇1 孔融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30字篇2 年希尧说到清朝名将,在雍正朝大放异彩的年羹尧绝对算一个,可惜他权势过大,遭到雍正的忌惮,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年羹尧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严富),父亲年遐龄又被封为一等公,官至湖广巡抚,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宠爱非常的敦肃皇贵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尧,英勇善战,为雍正手下最厉害的将领。
世人一说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尧,就是年羹尧那个受尽恩宠的妹妹敦肃皇贵妃。
可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既不是年羹尧,也不是敦肃皇贵妃,而是这两人的长兄,年希尧。
如果说年羹尧在战场上拼杀,是个刽子手,那么年希尧就是在世间行善积德,治病救人的。
兄弟俩,一个杀人,一个救人,他们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呢年希尧,字允恭,和年羹尧一样,他也是为官一生,只不过和轰轰烈烈的年羹尧比起来,他就显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时期,年希尧从笔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1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其次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其次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许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惊奇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沉着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敬重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兴奋。
孔融小时候聪慧好学,才思灵敏,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很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特别宠爱他。
一天,父亲的伴侣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根据长幼挨次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非常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由于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当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很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典范。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2《孔融让梨》,将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聪慧,也很懂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特别难得的品质,就是共享。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慧,也特别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觉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观察孔融的行为,心里很兴奋,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有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关于孔融的名人故事能言善辩的小孔融关于孔融的名人故事能言善辩的小孔融小孔融十岁时,他爸爸带了到京城去见见世面。
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
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
"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坐。
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悬空。
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你们的老祖宗李耳拜过师,向他请教过学问,这说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谊。
作为孔家的后代,我今天特来登门拜见您。
"姓李的大官和在座的宾客,听了小孔融的一番话都十分惊奇,连声赞叹。
又有一次,一位姓陈的大官来看李大人,正好小孔融也在。
李大人指着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姓陈的大官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不定有用。
"孔融一听,马上作出反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呢!"姓陈的大官一听这话,不敢小瞧他了,夸奖说:"这孩子可真不简单,长大以后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果然孔融长大后被曹操重用,与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
关于孔融的名人故事能言善辩的小孔融小孔融十岁时,他爸爸带了到京城去见见世面。
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
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
"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坐。
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悬空。
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你们的老祖宗李耳拜过师,向他请教过学问,这说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谊。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一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
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
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二最近,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每一次读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谦让的精神。
孔融从小就尊敬兄长,懂得礼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
其实。
这些也是非常宝贵的,有些人就不具备,比如那些心术不正、心怀鬼胎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
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
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
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
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
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
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
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
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一、故事:1、小时了了《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年十岁,随父诣京师。
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
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
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门者言之。
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众坐莫不叹息。
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
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意思是: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
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
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无话可说。
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2、孔融让梨《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意思: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3、哭坟不悴《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意思: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
《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就应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之后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之后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向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厌恶的人。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三):【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古人的小故事以下是一些古人的小故事,它们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品德和勇气:1.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
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4.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这些小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勇气和美好的品德。
孔融让梨短小故事引言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年幼的孔融在一个患有近视的老农的果园里,让其取下了头上的斗笠作为测量标准,最终成功帮助老农解决了看不清远处果树的问题。
这个故事传颂至今,不仅显示了孔融聪明才智,更教育人们要以善心和智慧帮助他人。
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情节很久以前,有一个年幼的孔融,他聪明机智,为人正直。
有一天,孔融在一个果园外看到了一个老农,他正踌躇不前地站在果园里。
孔融好奇地走过去,向老农询问他的困惑。
老农告诉孔融,因为自己患有近视,看不清远处的果树。
孔融听后,立刻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孔融让老农把头上的斗笠取下来,然后让老农站在地上,用自己的头顶作为测量标准。
孔融告诉老农,只要当老农站在地上的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果树,并且准确地摘取果实。
老农听了孔融的建议后,非常高兴并立刻按照孔融的方法行动起来。
果然,当老农脱下斗笠,站在地上的时候,他看到了远处的果树,不再迷失方向,也能够准确地摘取果实。
孔融让梨的启示这个故事中的孔融展现了他聪明才智和善良的品质。
面对老农的困扰,他并没有嘲笑或嫌弃,而是积极地思考如何帮助老农解决困难,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品质,乐于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孔融看到老农的困扰后,并没有选择漠视或置之不理,而是主动走向老农并询问他的问题。
这种心态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
其次,故事中的孔融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创造力。
面对老农近视的困扰,孔融很快地想到了通过斗笠作为测量标准这一巧妙的方法。
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老农的问题,还展现了孔融的聪明才智。
最后,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以智慧和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遇到困境时,不能一味地抱怨和灰心,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办法。
正如孔融一样,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而是自己动手想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结论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则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古代智慧故事。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优秀15篇)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
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
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
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
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
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妈妈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妈妈。
妈妈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
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妈妈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她。
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2023年6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睡前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一“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夏天来了,梨成熟了。
孔融的父母去街上买了一大筐黄澄澄的梨,拿回家里来准备让全家人一起吃。
这些梨有的是青青的,有的是黄澄澄的,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但皮都是薄薄的,上面还有数不清的黑点点,像披上了一件黄色中布满黑色斑点的外套,梨的果肉更是甜脆可口。
孔融把家里的所有人都叫了过来,请他们一同吃梨。
诸位兄长坐在桌旁吃梨,孔融在一旁拿起了一个又大又黄的梨,父母以为他要把大梨吃掉,但是孔融下一秒就放下了那个大大的梨,拿起了一个小小的梨来吃。
一位哥哥问他:“你为什么拿那么小的梨,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就应当拿小的。
”哥哥说:“那弟弟不最小的吗?为什么不是弟弟吃最小的呢?”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更应当像长辈一样对待弟弟。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望向了年幼的孔融。
哥哥们想:我真佩服孔融,他这么小就有了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父母则在一旁咧开嘴微笑着呢!满脸都是惊喜的表情。
他们想:孔融长大后必有前途!果不其然,孔融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让梨的故事也流传了千古,成为了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二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个小故事。
最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我妈妈放假,这天中午的时候,爸爸不在家,我妈妈来做午饭,妈妈说:“儿子,今天我烧蛋炒饭给你吃,好吗?”我说:“好啊。
”过了十分钟,我迫不及待得去盛蛋炒饭,可妈妈说:“等等,我来考考你,孔融三岁就会让梨,不知道我们邵模伟十二岁会不会让饭。
”说完妈妈就拿出两只碗,一只大地,一只小的。
妈妈让我选一个,我选小的,我还以为小的可以盛几碗,可妈妈一盛,饭都分光了。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
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想必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