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28.74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文言文比较阅读课教案课型:研究课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掌握、熟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组合形式。
2、了解比较阅读的三类基本题型。
3、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2、初步学会比较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习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导)所谓“夫战,勇气也”,在中考复习中,同学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
大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很头痛,今天这节课就教大家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战术。
二、熟悉战况(查)请同学们看文言文比较阅读讲义。
学生归纳: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三、了解题型(读)研读讲义中提供的5篇比较阅读练习中找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题型。
同座位讨论明确。
基本题型:①划分节奏;②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四、作战要点(论)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看讲义上的练习,联系自己的经验,概括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目有哪些方法。
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找出练习中相应的例题。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①②类题型,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第③类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基础题复习学生讨论明确。
初中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发布时间:2021-12-15T03:32:04.12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戴增慧[导读] 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有效迁移,如此教学,相信学生对于此类题目的解答还是具有一定把握性。
惠州市惠港中学广东省惠州市516001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当中比较艰巨的教学任务,且其在语文教学任务当中的价值占比也十分高,随着近些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核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课内阅读比较变成了课内外对比阅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教师仍旧按常习故,在教学中只讲解课内的文言文阅读,这显然是跟不上趋势的,对学生提高古文鉴赏能力也不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完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有效迁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优化教学;加强训练;完善评价近些年来,语文的中考当中文言文阅读的考察,是不同以往地倾向于墨守成规式的知识考察,换之是越来越重视语文知识考试的开放性与延伸性,在原有的课内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方式,且课外的文言文中大多都不会选择一些较难的文章内容,而是较多地使用适合初中学生的难易程度与文字适量的文言文材料,这对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了学生在注重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同时还应当对课外的文言文资源有所延伸,要学会用辩证、对比的思维方式来解答这些题目。
在中考的题目当中,我们将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那些摘选的课外文言文内容大多与课内的文言文阅读有着一定的联系,或有关战争类,或有关人物传记,或有关治国类,等等,这些文言文古诗大多都是以叙事的形式出现,故事的大概内容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且段落文字比较短,重点考察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能力,只要学生学会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迁移到此类考试当中,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很大的错误。
专题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明珠学校周伟芳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读者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3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4 .比较阅读材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材范围(2011·浙江省义乌市)[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选文特点(2011·山东省临沂市)【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选文特点有联系点的课内与课外文言文进行比较有联系点的课内与课内文言文进行比较有联系点的课外与课外文言文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联系点的课外与课外文言文进行比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角度1、【甲】《记承天寺夜游》【乙】《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2011·山东省临沂市)【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甲】《曹刿论战》【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1·黑龙江省绥化)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文言文比较阅读方法指引教师主要以《二十六史-孙期传》为例,举例说明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答题方法,典型引路。
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⑤辟:召,征召。
步骤:(一)、快速浏览题目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大家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速读程序默读原文---结合注释逐句理解---遇到绊脚虎,暂时放弃疑难,往下看(勿纠结)!---依据上下文推敲、猜想“绊脚虎”的意思-----通大意即可。
(三)、“对症下药”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分析判断:内容、写法、思想情感、主旨4、比较选文异同点(人物形象、主旨、写法等方面)-----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1、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词语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难点: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一)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材原则选文原则1、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2、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3、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4、从选文内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示个性、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勤学励志等。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3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4 .比较阅读材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角度二、常见题型例1、【甲】《马说》【乙】《桓公伐孤竹》(2016·山东省济宁市)【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例2、【甲】《醉翁亭记》【乙】《满井游记》山水风光,寄情于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例1、【甲】《曹刿论战》【乙】《秦攻赵长平》(2016·丹东市)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甲】《唐雎不辱使命》【乙】《曹刿论战》(2015·莱芜市)请分别概括唐雎和曹刿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第一章: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入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兴趣。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3.3 案例分析: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
1.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情况。
学生在实践中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表现。
第二章: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2.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对译法、注释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3.2 讲解:讲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进行说明。
2.3.3 实践演练:学生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演练,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2.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实践中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表现。
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章: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一3.1 教学目标理解并分析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
运用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实践案例一:选取两篇相关的文言文,让学生运用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11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文言文开放性题型答题技巧——《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三篇山水游记散文,积累山水记游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和经验。
2.体会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政治理想和忧乐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掌握文言文中考开放性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找出并诵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写景文段,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和表达志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范仲淹“忧"和欧阳修“乐”背后殊途同归的政治理念以及张岱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教学难点:熟悉并掌握文言文中考开放性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任务一:回顾游记山水之美)(一)导入(2分钟)师:请同学们观看这段视频。
你们觉得我们祖国的山河美不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我们整合学习三篇山水记游散文的经典之作,三位作者是如何写山水的呢?他们眼里的山水仅仅是山水还是有所寄托?首先我们先回顾三篇游记的山水之美。
(5分钟)1. 《醉翁亭记》写景句段选录: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醉翁亭记》写景句段选录: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湖心亭看雪》写景句段选录: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目标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
3.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
(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难点)情感目标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第1课时《咏雪》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义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④俄而(不久,一会儿)⑤欣然(高兴的样子)⑥未若(不如,不及)(2)重点句子翻译: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3篇【通用文档】《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1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教学目标:学会理清现代文阅读复习目标:学会把代文阅读复习重点: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学生提前解答近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一、理清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略)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学生讨论:(略)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B.近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
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阅读部分的复习重点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
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
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习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一、考点聚焦(一)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性、趣味性、有相对完整情节的文段。
如求学、做人、为官、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等。
(二)命题特点1、虚词的辨认。
(往往结合课内的文言虚词的句子及用法。
)2、文意理解。
(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等。
)3、概括中心及开放性试题。
(评价、看法、感想、启示等。
)(三)解题步骤、技巧指导(1)分析标题及选文的出处: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从出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没注释的迅速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寻找依据。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地名、官职名、年代、人名、称号保留。
(3)浏览文后题目,回归文段。
如虚词的辨析,往往与课内的虚词作比较,可首先确定课内句子的用法,将用法套入另一句话中,看看是否适用。
课外文言文实词理解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实词。
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
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文言词汇,想一想在那篇课文中学过,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注释,在这里怎么解释最合适。
2、依据上下文推断。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4)文段理解题紧扣题目,仔细答题。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回答。
二、真题回顾(2009年广东)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2)安用重法邪?译句: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1分)(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1分)(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五、当堂巩固(一)[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
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
”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
②[曹丕]曹操之子。
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
④[嗣子]此子刘禅。
嗣:继承。
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
⑥[敢]谦词。
有冒昧的意思。
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
⑧[效]献出,呈献。
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
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由是感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若嗣子可辅()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
(只需填序号)属①zhǔ。
连接。
②zhǔ。
委托,交付。
③隶属,归属。
④亲属。
⑤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六、能力提高(一)[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
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二)(甲)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太宗罢朝①太宗曾罢朝,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选自《隋唐嘉话》)[注释]①罢朝:停止了早朝②会:必然,一定③田舍汉:庄稼汉④文德后:文德皇后⑤忤:触犯⑥廷争:在朝廷上争谏⑦具:穿戴好⑧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 ②皇后何为若是___________③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 ④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2.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欣赏谁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