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 语文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12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y does the man like his new room?A. It is near the friends’ flats.B. It is close to the school.C. It is larger than the old one.2.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wo general tickets and two student tickets?A. $30.B. $40.C. $20.3. What do we learn about Jack?A. He worked there as a boss.B. He spoke to the boss.C. He gave orders like a boss.4.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A. The radio batteries have been replaced.B. They should get a new radio.C. They don’t really need to hear the radio.5.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A. She should plan for a good dictionary.B. She can’t afford any dictionary.C. She has a better dictionary.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知名省级示范高中第一次联合统考语文高考模拟试卷0328 21:22::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知名省级示范高中第一次联合统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1.C【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C项内容与文本第二段第一句相悖,故错。
原文的意思是,滑稽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组合”,这里的“让”有误。
可以作以下分析:(1)原句:“(滑稽盼人、物、事)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2)将上句缩减为:“(滑稽的人、物、事)转变为‘不伦不类的组合”’;(3)得出结论:“滑稽”就是“不伦不类的组合”;(4)全句的意思是:“滑稽因为本身构成‘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
”2.D【解析】“之后的分写意在表明滑稽之喜充斥于美学的方方面面”这一句错,“美学”当改为“文化”。
依据有两条:(1)第3段第1句是后三段的中心句,“滑稽之喜充斥于文化的方方面面。
”。
(2)文章末尾的题目《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文化”二字不可偏废。
ABC各项均是对原文的概括,其中B项意在对第1题C项作出适当的提醒,这两个题肢可以互为参考。
3.A【解析】B项概念不清,原文第4段“低于正常”指的是某一方面的能力,并非指“智力低下”,而智力低下的人也不能“知道自己低于正常”。
C项过于绝对化,“只要……就”表述不妥,第3段原文是“让人在自嘲中保持心理的健康”。
D项强加因果,原文出自第5段,“这是因为需要……”无中生有。
4.D【解析】D项应为“实情”、“隐情”。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锈察,必以情。
”5.A【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明于断案”。
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其中③是其“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是对上司误解自己的反诘与辩解,与“断案”无关。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数学(理)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计50分)1.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0-,则函数()21f x -的定义域为( ) A .()3,1--B .10,2⎛⎫ ⎪⎝⎭C .()-1,0D .1,12⎛⎫ ⎪⎝⎭2.某四棱台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台的体积是 ( ) A .4B .143C .163D .63.已知点()1,1A -,()1,2B ,()2,1C --,()3,4D ,则向量AB 在CD 方向上的投影为( )ABC.D. 4.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0f x 的解集为{}1|<-1>2x x x 或,则(10)>0x f 的解集为A .{}|<-1>lg2x x x 或B .{}|-1<<lg2x xC .{}|>-lg2x xD .{}|<-lg2x x5.设357log 6,log 10,log 14a b c ===,则 A .c b a >> B .b c a >>C .a c b >>D .a b c >>6.将函数()sin y x x x R =+∈的图像向左平移()0m m >个长度单位后,所得到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则m 的最小值是( ) A .12πB .6π C .3π D .56π7.从[0,10]上任取一个数x ,从[0,6]上任取一个数y ,则使得534x y -+-≤的概率是( ) A .15B .13C .12D .34俯视图侧视图第2题图8.在ABC ∆中,若111,,tan tanB tanCA 依次成等差数列,则( ) A .,,a b c 依次成等差数列 B依次成等比数列 C .222,,a b c 依次成等差数列D .222,,a b c 依次成等比数列9.已知,P Q 是函数2()(1)(1)f x x m x m =---+的图象与x 轴的两个不同交点,其图象的顶点为R ,则PQR ∆面积的最小值是( ) A .1BC.D10.若不等式21x x a <-+的解集是区间(3,3)-的子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7)-∞ B .(,7]-∞C .(,5)-∞D .(,5]-∞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计25分)11.从某小区抽取100户居民进行月用电量调查,发现其用电量都在50到350度之间,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资料概述与简介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掘金: 考向75:识记文学常识、文学名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考向7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课标京皖闽鄂湘桂苏赣辽鲁川津浙渝粤考向75:文化经典√√√√√√√√考向76:名句名篇√√√√√√√√√√√√√√√ 【考情预测】 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包括文学常识、名著欣赏、中国文化经典阅读、先秦诸子选读和名句默写几个部分,出名句默写单独命题之外,其余的考点往往穿插进行,所以放在一起,名句默写虽北京不单独命题但在第一大题的综合考核中也有体现,所以名句默写是必考的题目,另一部分内容考核的省份较为固定,注意上表列出的内容平时多多积累。
由此可以预知,15年的高考,考试的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动,基本还是14年的模式,名句默写各省市在考纲中都规定必考的内容,以考纲为准进行复习。
【高考金脉】 真题一:【 2014年高考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 ,② ,③ ,④,⑤ ,⑥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乙:① ,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 。
(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 。
(鲍照《拟行路难》) ④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
(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 真题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y does the man like his new room?A. It is near the friends’ flats.B. It is close to the school.C. It is larger than the old one.2.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wo general tickets and two student tickets?A. $30.B. $40.C. $20.3. What do we learn about Jack?A. He worked there as a boss.B. He spoke to the boss.C. He gave orders like a boss.4.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A. The radio batteries have been replaced.B. They should get a new radio.C. They don’t really need to hear the radio.5. 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A. She should plan for a good dictionary.B. She can’t afford any dictionary.C. She has a better dictionary.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遒劲炙热勖勉关怀倍至锱铢必较B.颓圮膺品颦蹙得鱼忘筌青山绿水C.訾詈酒馔傩戏花团紧簇相辅相成D.蛰伏央浼歆羡宵衣旰食谈笑风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关怀备至;B赝品;C花团锦簇。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面对五十年一遇的大水,广东省领导充分认识到,只有在灾难临时未雨绸缪,才不会在灾难出现后手忙脚乱。
B.在克里米亚宣布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后,普京总统发表特别讲话,强调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维护当地的稳定局面。
C.每当夜幕降临,漫步西子湖畔,灯红酒绿,笙箫繁奏;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D.因将梦幻般的现实主义与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很好地融合,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成就让世人望其项背。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不用于事情发生之时。
B“目前的当务之急”,语意重复;D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常用于否定语境中。
望文生义,应改为“望尘莫及”。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不只用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
B.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一意孤行突破战后体制,是对本国和平力量正义呼声的肆意藐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冲击。
C.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也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安徽省六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安徽六校联盟语文试题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在于提高村庄经济水平,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更多地留在村庄、惠及村民。
村民参与产业振兴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权力和利益诉求的过程,参与行为主要分为以实现自身权利价值的价值性参与和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工具性参与两类。
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和助推乡村发展的内生主体,村民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何动员村民有效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尤为关键。
其中,村民的价值性参与主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特征。
部分成长于乡村、旨在奉献于乡里的村民,不仅基于乡村内生认同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意愿,同时也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能力,因而也乐于在助推乡村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性诉求。
村民的工具性参与主要基于谋利属性,遵循利益最大化逻辑。
国家体制改革放活了公社单位社会中的村民群体,市场经济的物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村民自利取向。
村落共同体逐渐瓦解为利益最大化的村民个体,随之而来的乡村社会去组织化、集体经济渐趋空壳等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在城乡关系由资源汲取向资源输入的转变过程中,大量项目资源下沉为乡村社会预留出更多谋利空间,这就使得部分村民基于精英俘获的谋利逻辑愈加明显。
(摘编自李丹阳、钟楚原《乡村产业振兴中“内外联动”而“内不动”问题探析》)材料二:赖州市为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采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方式,在修复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承载力,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在修复好的废弃矿山上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着力做活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推动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发展;积极发展油茶、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实现兴林富农;依据地方生态特色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推动森林城市、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园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当地人民就业等问题,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畅享“生态福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安徽卷)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y does the man like his new room?A. It is near the friends’ flats.B. It is close to the school.C. It is larger than the old one.2.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wo general tickets and two student tickets?A. $30.B. $40.C. $20.3. What do we learn about Jack?A. He worked there as a boss.B. He spoke to the boss.C. He gave orders like a boss.4.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A. The radio batteries have been replaced.B. They should get a new radio.C. They don’t really need to hear the radio.5.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A. She should plan for a good dictionary.B. She can’t afford any dictionary.C. She has a better dictionary.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合肥2015年高三一模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安徽高考试题0119 1958合肥2015年高三一模语文考试试卷第Ⅰ卷1答案:B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A 第一段第二行至第三行““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
”C第一段倒数三行。
“宋明理学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
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被反人道的“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D第一段第六行。
“汉后……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性伦理得以强化,……,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
”2答案:C解析: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A 并未叙述原因 B并未叙述具体表现 D并未叙述其形成原因。
3答案:B解析: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B 原文见第二段“儒家文化所附丽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境地”可见这不是儒学危机的主要体现,而是经济基础。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C 害:利害关系。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项,于是,就。
B项,来,表目的;用来,凭借。
C项,作;成为。
D项,所字和动词形成名词性结构;“为……所”表被动。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A项,“其后五代”错,原文为“自穷蝉至舜”。
(C项,“位列八仙”疑有误,原文为“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
)7 (1)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里道德显著怎么会这样?(2)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做官了,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
(3)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
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浔阳(今江西九江),因为某一件事获罪下狱。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网络文学的诞生,加速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晋升为作家的路途大为缩短。
过去的文学爱好者,须长期被文学期刊“折磨”,经历多次退稿和修改,才逐渐由学习写短中篇发展为写长篇。
今日青年写手,将编辑抛在一旁,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
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而只是写作定位不同。
②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是一种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传统文学则带有专业化的倾向。
文学和哲学、科学及其他学术、艺术门类相似,既有专业性的一面,也有普及性的一面,专业性与普及性彼此渗透和转化。
专业性内容可能是普及和通俗的,普及性内容也须以一定的专业性为基础。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但传统文学把专业评价放在首位,可以越过读者强化其专业性,网络文学则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容忍为后者牺牲前者。
③仅就小说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言,今日纯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已有长足发展,其中讲究甚多,能够做出专业分析,也值得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鉴赏。
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却未必看出其中好处,或许还觉得“绕来绕去”过于啰嗦。
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众读者更喜欢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叙述,希望更快地进入情节和悬念。
于是,网络方式适逢其时。
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跳过期刊的训练,不拘一格,形成新的写作范式。
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但是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
在“怎样写”上,两种文学泾渭分明。
④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
艺术贵在创造,须不断变化审美方式和感受内容,更新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是文学专业性的根本要求,也是传统文学承担的重要职责。
传统文学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引导和提高读者的欣赏趣味,培育新的读者群,也会带动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肯定网络文学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和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
此外,传统文学也大有必要借鉴网络经验,利用现代媒介扩大受众。
事实上,已经有传统作家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尝试“广场写作”,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
网络文学为赢得读者所采纳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为传统作家所研究。
⑤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的才华,需要极大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
无可否认,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比传统文学作者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这些优势是传统文学难以获得的。
⑥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
但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同样受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
它更需要向传统文学借鉴,寻求不断提升自身的途径,才能走得更远,其发展前景也有赖于此。
1.与“网络文学”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它是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不像传统文学带有专业性。
B.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
C.因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创作,所以很难打造精品,当然也未必依靠相当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情境。
D.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②段通过比较的方式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对文学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成为作家路途的缩短及其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
B.第③段重点分析了在“怎样写”的问题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倾向,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
C.第④段,作者明确阐述了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两种文学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D.第⑤⑥段分别写出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强调只有突破艺术规律制约,网络文学才能享受豁免权,走得更远。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日青年写手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这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
B.作为新的写作范式,由于网络文本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因此这种创作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
C.网络文学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和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的青睐。
D.如果传统作家能够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那么将会赢得更多读者。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
祖瑾,安平太守。
父芘,琅玡内史。
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
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
太始中,武帝躬耕,岳作赋以美其事。
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寻转怀令。
岳频宰二邑,勤于政绩。
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以公事免。
杨骏辅政,高选吏佐,引岳为太傅主簿。
骏诛,除名。
初,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客田于河阳,善鼓琴,颇属文。
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
至是,宏为楚王玮长史,专杀生之政。
时骏纲纪皆当从坐,同署主簿硃振己就戮。
岳其夕取急在外,宏之言玮,谓之假吏,故得免。
未几,选为长安令。
作《西征赋》,述所经人物山水,文清旨诣。
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
寻为著作郎,转散骑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
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
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
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
既仕宦不达,乃.作《闲居赋》。
初,芘为琅玡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
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常衔忿。
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
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
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选自《晋书·潘岳传》,有改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辟.司空太尉府辟:被征召B.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孤:丧父C.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构:设计陷害D.而干.没不已乎干:触犯,冒犯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乃.作《闲居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岳之.为河阳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以.母疾辄去,官免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D.岳恶其.为人则或咎其.欲出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潘岳出身官宦之家,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邑之人称他为奇童,说他是汉之终军、贾谊一类的人。
B.杨骏被诛,潘岳本也难逃厄运,因当初任怀县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宏,在公孙宏搭救下,才幸免一死。
C.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逐世利,与石崇等人侍奉权臣贾谧,望尘而拜,可见其卑躬屈膝谄媚之态。
D.潘岳因当初与孙秀结怨,孙秀得势后不久,便诬告潘岳密谋参与作乱,潘岳被杀,并诛连三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5分)(2)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分)登楼感怀①于谦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
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
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9.“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
.........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
,。
(王勃《滕王阁序》)乙:(1)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2)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6),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其二)》)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烛照无人苍茫时杜怀超①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
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②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
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③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
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
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
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
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④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
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
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
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⑤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
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