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2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固定相、流动相、分离机理
和检测方法。
首先,固定相是色谱柱中的填料,它可以是固定在柱壁上的液相,也可以是固
定在固定相载体上的液相。
固定相的选择对色谱分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固定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在选择固定相时需要根据分析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选择。
其次,流动相是色谱柱中的移动相,它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流动相的选择也会
影响色谱分离的效果,不同的流动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因此在选择流动相时也需要根据分析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选择。
分离机理是色谱分离的基础,它是指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在色谱柱中,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色谱技术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如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分离机理有所不同。
最后,检测方法是色谱分离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检测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
停留时间和信号强度来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检测、荧光检测、质谱检测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综上所述,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固定相、流动相、分离机理和检测方法共同作
用下,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通过合理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理解分离机理,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分析,为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一、色谱分析法基本原理色谱法,又称层析法。
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方法。
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
分配色谱是利用溶液中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
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势不同而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体和试样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色谱法的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色谱所用溶剂应与试样不起化学反应,并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下操作。
分离后各成分的检出,应采用各单体中规定的方法。
通常用柱色谱、纸色谱或薄层色谱分离有色物质时,可根据其色带进行区分,对有些无色物质,可在245-365nm的紫外灯下检视。
纸色谱或薄层色谱也可喷显色剂使之显色。
薄层色谱还可用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硅胶,采用荧光熄灭法检视。
用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时,可将色谱斑点部分剪下或挖取,用溶剂溶出该成分,再用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测定,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在纸或薄层板上测出,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以纸或薄层板上测出。
柱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可用接于色谱柱出口处的各种检测器检测。
柱色谱还可分部收集流出液后用适宜方法测定。
柱色谱法所用色谱管为内径均匀、下端缩口的硬质玻璃管,下端用棉花或玻璃纤维塞住,管内装有吸附剂。
色谱分析的原理名词解释色谱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分析技术,它基于物质在色谱柱中的分配行为,通过分离样品中的各种化合物,从而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从色谱分析的原理和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色谱分析的原理色谱分析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在色谱柱中,固定相是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材料,而流动相则是化合物溶解的溶剂。
2. 色谱柱色谱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常由不同材料制成,如硅胶、石墨化碳、聚合物等。
色谱柱的选择要根据待分离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来确定。
3. 固定相固定相是色谱柱中的一层材料,它与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在色谱柱中的迁移速率。
固定相可以是液态的(例如液相色谱)或固态的(例如气相色谱)。
4. 流动相流动相是色谱柱中的溶剂,它负责将样品溶解并在色谱柱中运动。
流动相的选择也是根据待分离的化合物性质和分析目的来确定的。
5. 保留时间保留时间是指化合物从进样到出柱的时间。
不同化合物在特定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条件下的保留时间是不同的,可以根据保留时间来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 色谱峰色谱分析的结果往往以色谱图呈现,其中化合物的信号以色谱峰的形式出现。
色谱峰的高度和峰面积可以反映化合物的浓度或纯度。
7.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LC-MS)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色谱分析与质谱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提供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信息,从而实现对复杂样品的深入分析。
8. 比色法和荧光法比色法和荧光法是色谱分析的常用检测方法。
比色法基于化合物与染料或试剂之间的显色反应,而荧光法则是利用化合物的固有荧光性质进行分析。
9. 色谱分析的应用色谱分析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例如,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检测,通过液相色谱分析可以对食品中的残留农药进行分析。
色谱分析工作原理
色谱分析是一种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成分的技术。
它基于混合物成分在气相或液相载体中的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并通过检测器来检测样品的组成。
色谱分析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供样: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注入到色谱柱中。
色谱柱是一个封闭的管状容器,内部充满了固定相或液态载体。
2. 分离:样品在色谱柱中与载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分离过程中分解成单个化合物。
这个过程可以是气相色谱中的气体传递或液相色谱中的液体传递。
3. 检测:分离后的化合物进入检测器,通过检测器来识别和检测其存在。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质谱仪和荧光检测器等。
4.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检测器输出的数据,并与已知的标准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待分析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
总的来说,色谱分析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载体中的不同分配行为,通过分离和检测技术来确定样品的组成。
不同的色谱技术有不同的工作原理,但基本思想都是在样品中引入载体,通过与载体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
色谱什么原理
色谱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固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在色谱分析中,试样被注入到流动相中,流动相通过色谱柱中的固相,试样中的成分会根据其在固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对亲和性差异来分离。
随着流动相的流动,不同成分会以不同的速率通过色谱柱,并最终被分离出来。
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固相包括薄层色谱的固定相和色谱柱中的填料。
薄层色谱中,固定相是涂在平板上的涂层;而在色谱柱中,填料包括固定在柱体内壁上的固相颗粒。
色谱分析中采用的流动相是含有试样的溶液,称为样品溶液。
样品溶液被注入到色谱系统中,流动相将样品溶液带动通过固相。
在流动相的作用下,试样中的成分与固相发生相互作用,有的成分会更多地分配到固相,而另一些成分则更多地分配到流动相中。
这种分配关系决定了不同成分在色谱柱中的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是衡量成分与固相的相互作用程度的指标。
停留时间越长,说明该成分在固相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其与固相的相互作用越大。
停留时间越短,说明该成分在固相上停留的时间越短,其与流动相的相互作用越大。
通过控制流动相的流速和固相的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常见的色谱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基于相分配原理,通过控制流动相和固相的选择来实现分离。
色谱分析的原理
色谱分析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在不同相中的分配与吸附行为,通过物质在固-液、固-气或液-液等不同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以及固定相或液-固相对物质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实现分离和
检测物质的方法。
色谱分析中主要有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两种常用方法。
气相色谱是利用物质在气相与液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与检测的方法。
在气相色谱中,样品经过蒸发后被注入气相色谱柱,柱中填充了具有选择性的固定相。
样品中的组分在固定相与气相之间分配,并随着气相流动被逐渐分离。
最后,通过检测器检测各组分的信号,得到分离物质的峰。
液相色谱是利用物质在固体或液体固定相与液相之间的分配与吸附行为进行分离与检测的方法。
在液相色谱中,样品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流动相,与固体或液体固定相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可以是固定在柱内或涂覆在固体支撑上,也可以是吸附在固体支撑上的液相固定相。
在液相中,各组分会因为固定相的不同选择性而分离,再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无论是气相色谱还是液相色谱,其分离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移动相以及使用合适的检测器。
固定相的选择应根据样品性质和分析目标来确定,以实现分离和富集分析物质。
移动相选择应根据固定相的选择,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和分离速度。
检测器则可根据分析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如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
总之,色谱分析的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相中分配与吸附行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移动相以及使用适当的检测器,可以实现对样品中组分的分离和检测。
这种分析方法在化学、生化、环境、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色谱学堂知识点总结图一、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 色谱基本原理色谱是通过样品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在色谱中,样品首先与移动相(气相或液相)一起通过色谱柱,其中移动相被固定相吸附或分配,从而实现了分离。
通过控制固定相和移动相的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成分的选择性分离。
2. 色谱柱选择色谱柱是色谱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谱柱具有不同的分离机制和适用范围。
常见的色谱柱类型包括气相色谱柱、液相色谱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柱。
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对于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非常重要。
3. 色谱分离机理色谱分离是通过样品成分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常见的色谱分离机理包括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
不同的分离机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和分析需求。
二、色谱技术1. 气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它适用于易挥发性和热稳定的样品。
在气相色谱中,样品首先以气体状态注入色谱柱,然后通过气相载气移动,最终被固定相吸附或分配,从而实现分离。
2. 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色谱分析技术,它适用于非挥发性和热敏感的样品。
在液相色谱中,样品首先以溶液状态注入色谱柱,然后通过液相流动,最终被固定相吸附或分配,从而实现分离。
3. 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高效的色谱分析技术,它利用超高压将样品溶液通过色谱柱,从而实现快速、高分辨率的分离。
4. 色谱联用技术色谱联用是指将色谱分离技术与其他分析技术(如质谱、光谱等)结合起来,从而进行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分析。
常见的色谱联用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光谱联用等。
三、色谱分析方法1. 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是色谱分析中的重要步骤,它包括样品的提取、浓缩、净化等过程,旨在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2. 色谱条件优化色谱条件的优化对于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非常重要。
包括固定相的选择、移动相的配比和流速、色谱柱温度等因素的优化。
色谱分析的原理
色谱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从而实现对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色谱分析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的分离、检测和定量三个方面,下面将对色谱分析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色谱分析的分离原理是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作用下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的。
在色谱柱中,固定相起到分离作用,而流动相则将样品带动通过柱子。
当样品通过柱子时,不同成分会因为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而在流动相的作用下以不同速度迁移,从而实现了成分的分离。
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它们分别适用于气体和液体样品的分离。
其次,色谱分析的检测原理是通过检测样品在分离后的特定位置的信号来实现的。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荧光检测、电化学检测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从而实现对样品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最后,色谱分析的定量原理是基于样品中成分的峰面积与浓度
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
在色谱图上,每个成分都会呈现出一个峰,峰的面积与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标定曲线,可以将峰面积与成分的浓度建立起定量关系,从而实现对样品中成分的定量分析。
综上所述,色谱分析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的分离、检测和定量三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色谱分析技术进行样品分析,为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色谱分析原理色谱分析是一种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合物的重要技术,它在化学、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色谱分析的原理主要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通过不同化合物在这两种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固定相通常是一种固体或涂覆在固体支持物上的液体,而移动相则是一种气体或液体。
当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不同化合物会因为其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不同而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聚合物、金属氧化物等,而移动相则包括气相色谱中的惰性气体和液相色谱中的有机溶剂。
色谱分析的原理还涉及到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排阻等作用。
其中,吸附色谱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表面上的吸附作用进行分离的,分配色谱则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的。
离子交换色谱则是利用化合物带电性质与固定相中的离子交换进行分离的,而排阻色谱则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中的排阻作用进行分离的。
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离子色谱(IC)等。
每种色谱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分析优势,可以根据具体的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色谱技术进行分析。
除了色谱技术外,色谱分析还需要配备检测器进行信号的检测和记录。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UV-Vis)、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它们可以对色谱柱流出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总之,色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其原理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移动相和检测器,结合适当的色谱技术,可以实现对混合物中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检测。
色谱分析在化学、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促进科学研究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色谱的原理色谱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方法,它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色谱技术已经成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色谱的原理是基于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色谱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化合物。
固定相通常是一种固体或涂在固体支持物上的液体,而移动相则是一种气体或液体。
在色谱柱中,样品通过移动相的作用被分离,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它们在色谱柱中的停留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色谱的分离原理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气相色谱是将样品溶解在气相载气中,通过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液相色谱是将样品溶解在液相中,通过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则是一种高效的液相色谱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分离速度。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固定相的选择对分离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固定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亲和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对于样品的分离至关重要。
此外,移动相的选择也对色谱分离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移动相可以改变化合物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除了固定相和移动相的选择外,色谱分离的条件也是影响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例如,温度、流速、柱长度等参数都会对分离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色谱分离时,需要对这些条件进行精确控制,以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
总的来说,色谱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不同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和分析。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移动相,并对分离条件进行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和分析。
色谱技术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解决复杂样品的分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色谱分析法基本原理色谱分析是一种通过样品分离和测定组分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它基于样品中各组分在特定条件下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通过分离得到各组分的峰,进而测定其浓度。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固定相分配和分离、柱温控制、检测器检测和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
固定相分配和分离是色谱分析的关键环节。
色谱柱包含一个固定相,通常是一种涂覆在一种支持材料上的针织物或涂层。
样品在移动相的推动下通过固定相,各组分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发生分配行为。
不同物质在分配过程中各自具有特定的亲和性,一些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较多的相互作用,被较慢地携带并分离。
因此,通过控制固定相的性质,可以使样品中不同组分在色谱柱中以不同的速率通过,从而实现分离。
柱温控制也是色谱分析的重要环节。
柱温控制可以影响色谱分离的效果。
具体来说,一些组分在低温下分配较好,而其他物质则需要较高温度才能分解或分离。
因此,通过控制色谱柱的温度,可以调节组分之间的分离效果,优化分析条件。
检测器检测是色谱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检测器中,通过采集样品通过柱的时间和各组分的峰形状,可以确定各组分的浓度。
常见的色谱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质谱仪等。
各种检测器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根据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器。
数据处理是色谱分析的最后一步。
它涉及到对检测器输出信号的处理,包括峰识别、峰面积或峰高计算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确定各组分的浓度,进而进行定量分析。
对于色谱分析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分析物的性质、样品基质以及仪器设备的可用性来确定。
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等。
气相色谱适用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的分析,而液相色谱则适用于非挥发性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
总之,色谱分析通过分离和测定样品中各组分的方法,基于固定相分配和分离、柱温控制、检测器检测和数据处理等原理。
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方法和优化分析条件,可以实现对各种样品的有效分析和定量测定。
色谱法基本原理是指在填充色谱柱中,当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迁移时,流动相由于受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分分子在前进中形成紊乱的类似涡流的流动。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
色谱法的分类:
1、按两相状态:气相色谱法、气固色谱法、气液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
2、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
3、按分离原理: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亲和色谱法。
一、色谱分析法基本原理色谱法,又称层析法。
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方法。
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
分配色谱是利用溶液中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
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势不同而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体和试样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色谱法的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色谱所用溶剂应与试样不起化学反应,并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下操作。
分离后各成分的检出,应采用各单体中规定的方法。
通常用柱色谱、纸色谱或薄层色谱分离有色物质时,可根据其色带进行区分,对有些无色物质,可在245-365nm的紫外灯下检视。
纸色谱或薄层色谱也可喷显色剂使之显色。
薄层色谱还可用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硅胶,采用荧光熄灭法检视。
用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时,可将色谱斑点部分剪下或挖取,用溶剂溶出该成分,再用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测定,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在纸或薄层板上测出,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以纸或薄层板上测出。
柱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可用接于色谱柱出口处的各种检测器检测。
柱色谱还可分部收集流出液后用适宜方法测定。
柱色谱法所用色谱管为内径均匀、下端缩口的硬质玻璃管,下端用棉花或玻璃纤维塞住,管内装有吸附剂。
色谱柱的大小,吸附剂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洗脱时的流速,均按各单体中的规定。
吸附剂的颗粒应尽可能保持大小均匀,以保证良好的分离效果,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多采用直径为0.07-0.15mm的颗粒。
吸附剂的活性或吸附力对分离效果有影响,应予注意。
吸附剂的填装干法:将吸附剂一次加入色谱管,振动管壁使其均匀下沉,然后沿管壁缓缓加入开始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或将色谱管下端出口加活塞,加入适量的流动相,旋开活使流动相缓缓滴出,然后自管顶缓缓加入吸附剂,使其均匀地润湿下沉,在管内形成松紧适度的吸附层。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流动相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湿法:将吸附剂与流动相混合,搅拌以除去空气泡,徐徐倾入色谱管中,然后再加入流动相,将附着于管壁的吸附剂洗下,使色谱柱表面平整。
俟填装吸附剂所用流动相从色谱柱自然流下,液面将柱表面相平时,即加试样溶液。
试样的加入除另有规定外,将试样溶于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中,再沿色谱管壁缓缓加入。
注意勿使吸附剂翻起。
或将试样溶于适当的溶剂中。
与少量吸附剂混匀,再使溶剂挥发去尽后使呈松散状;将混有试样的吸附剂加在已制备好的色谱柱上面。
如试样在常用溶剂中不溶解,可将试样与适量的吸附剂在乳钵中研磨混匀后加入。
洗脱除另有规定外,通常按流动相洗脱能力大小,递增变换流动相的品种和比例,分别分部收集流出液,至流出液中所含成分显著减少或不再含有时,再改变流动相的品种和比例。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流动相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用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进行分配。
亦即以纸上所含水分或其他物质为固定相,用流动相进行展开的分配色谱法。
所用滤纸应质地均匀平整,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必须不含会影响色谱效果的杂质,也不应与所用显色剂起作用,以免影响分离和鉴别效果,必要时可作特殊处理后再用。
试样经层析后可用比移值(Rf)表示各组成成分的位置(比移值=原点中心至色谱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中心至流动相前沿的距离之比),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此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
作为单体鉴别时,试样所显主色谱斑点的颜色(或荧光)与供置,应与对照(标准)样所显主色的谱斑点或供试品-对照品(1∶1)混合所显的主色谱斑点相同。
作为质量指标(纯度)检查时,可取一定量的试样,经展开后,按各单体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色谱斑点的个数或呈色(或荧光)的强度。
作为含量测定时,可将色谱斑点剪下洗脱后,再用适宜的方法测定,也可用色谱扫描仪测定。
1、下行法所用色谱缸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玻璃缸,缸上有磨口玻璃盖,应能密闭,盖上有孔,可插入分液漏斗,以加入流动相。
在近缸顶端有一用支架架起的玻璃槽作为流动相的容器,槽内有一玻璃棒,用以支持色谱滤纸使其自然下垂,避免流动相沿滤纸与溶剂槽之间发生虹吸现象。
取适当的色谱滤纸按纤维长丝方向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使色谱纸上端能足够浸入溶剂槽内的流动相中,并使点样基线能在溶剂槽侧的玻璃支持棒下数厘米处)用铅笔划一点样基线,必要时色谱纸下端可切成锯齿形,以便于流动相滴下。
将试样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剂。
用微量吸管或微量注射器吸取溶剂,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每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
样点直径一般不超过0.5cm,样点通常应为圆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上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璃棒压住,使色谱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
色谱开始前,色谱缸内用各单体中所规定的溶剂的蒸气饱和,一般可在色谱缸底部放一装有流动相的平皿,或将浸有流动相的滤纸条附着在色谱缸的内壁上,放置一定时间,俟溶剂挥发使缸内充满饱和蒸气。
然后添加流动相,使浸没溶剂槽内滤纸,流动相即经毛细管作用沿滤纸移动进行展开至规定距离后,取出滤纸,标明流动相前沿位置,俟流动相挥散后按规定方法检出色谱斑点。
2、上行法色谱缸基本和下行法相似,唯除去溶剂槽和支架,并在色谱缸盖上的孔中加塞,塞中插入玻璃悬钩,以便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挂在钩上。
色谱滤纸一般长约25cm,宽度则视需要而定。
必要时可将色谱滤纸卷成筒形。
点样基线距底边约 2.5cm,点样方法与下行法相同。
色谱缸内加入适量流动相,放置,俟流动相蒸气饱和后,再下降悬钩,使色谱滤纸浸入流动相约0.5cm,流动相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上升,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展开至15cm后,取出晾干,按规定方法检视。
色谱可以向一个方向进行,即单向色谱;也可进行双向色谱,即先向一个方向展开,取出,俟流动相完全挥发后,将滤纸转90°,再用原流动相或另一种流动相进行展。
亦可多次展开,连续展或径向色谱等。
二、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在以适当的固定相做成的柱管内,利用气体(载气)作为移动相,使试样(气体、液体或固体)在气体状态下展开,在色谱柱内分离后,各种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记录色谱谱图。
在对装置进行调试后,按各单体的规定条件调整柱管、检测器、温度和载气流量。
进样口温度一般应高于柱温30-50度。
如用火焰电离检测器,其温度应等于或高于柱温,但不得低于100度,以免水汽凝结。
色谱上分析成分的峰的位置,以滞留时间(从注入试样液到出现成分最高峰的时间)和滞留容量(滞留时间×载气流量)来表示。
这些在一定条件下,就能反应出物质所具有特殊值,并据此确定试样成分。
根据色谱上出现的物质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
峰面积可用面积测定仪测定,按半宽度法求得(即以峰1/2处的峰宽×峰高求得)。
峰高的测定方法是从峰高的顶点向记录纸横座标准垂线,找出此垂线与峰的两下端联结线的交点,即以此交点至峰顶点的距离长度为峰高。
定量方法可分以下三种:1、内标准法取标准被测成分,按依次增加或减少的已知阶段量,各自分别加入各单体所规定的定量内标准物质中,调制标准溶液。
分别取此标准液的一定量注入色谱柱,根据色谱图取标准被测成分的峰面积和峰高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和峰高的比例为纵座标,取标准被测成分量和内标物质量之比,或标准被测成分量为横坐标,制成标准曲线。
然后按单体中所规定的方法调制试样液。
在调制试样液时,预先加入与调制标准液时等量的内标物质。
然后按制作标准曲线时的同样条件下得出的色谱,求出被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和内标物质的峰积或峰高之比,再按标准曲线求出被测成分的含量。
所用的内标物质,应采用其峰面积的位置与被测成分的峰的位置尽可能接近并与被测成分以外的峰位置完全分离的稳定的物质。
2、绝对标准曲线法取标准被测成分按依次增加或减少阶段法,各自调制成标准液,注入一定量后,按色谱图取标准被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为纵座标,而以标准被测成分的含量为横坐标,制成标准曲线。
然后按单体中所规定的方法制备试样液。
取试样液按制标准曲线时相同的条件作出色谱,求出被测成分的峰面积和峰高,再按标准曲线求出被测成分的含量。
3、峰面积百分率法以色谱中所得各种成分的峰面积的总和为100,按各成分的峰面积总和之比,求出各成分的组成比率。
气液色谱法这时所指的气液色谱法,主要用于各种香料物质的分析,基本条件和参数主要依照美国精油协会(EOA)于1979年所建议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操作、标准状态等均与上述气相色谱法相同。
1、柱用304号合金所制不锈钢管,长3m,内径2.16-2.57mm,外径3.18mm。
底物:极性柱为聚乙二醇20M (Carbowax 20M),分子量约2万;非极性柱为气相色谱级甲基硅氧烷(SE-30),或二甲基硅氧烷(OV-1或OV-101)。
底物浓度:重量的105。
固体载体:10目或20目熔融煅烧过的硅藻土,经硅烷化和酸洗后,其自由倾落密度为0.2g/cm3,最小120目,最大80目。
装填密度每cm3应大于0.24g。
2、载气氦。
最低流量为每分钟25-50ml。
分析状态极性柱:起始温度,最低75度;最终温度,最高225度。
升温速度,每分钟2-8度。
非极性柱:起始温度,最低75度;最终温度,不超过275度;升温速度,每分钟2-8度。
进样温度:225-250度。
试样量:0.1-1ul。
检测器:用热导池。
检测器的操作条件应维持恒定。
气相色谱常识问答一、气相色谱法有哪些特点?答:气相色谱是色谱中的一种,就是用气体做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在分离分析方面,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灵敏度:可检出10-10克的物质,可作超纯气体、高分子单体的痕迹量杂质分析和空气中微量毒物的分析。
2、高选择性:可有效地分离性质极为相近的各种同分异构体和各种同位素。
3、高效能:可把组分复杂的样品分离成单组分。
4、速度快:一般分析、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有利于指导和控制生产。
5、应用范围广:即可分析低含量的气、液体,亦可分析高含量的气、液体,可不受组分含量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