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色谱法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一章 气象色谱法1. 死时间tM2. 保留时间tR3. 调整保留时间t ’R4. 死体积VM5. 保留体积VR6. 调整保留体积7.相对保留值γ218.标准偏差σ9.半峰宽度Y1/2 10.峰底宽度Y1、若一个溶质的分配比为,计算它在色谱柱流动相中的质量分数(%)2、在一根色谱柱上分离苯和甲苯,保留时间分别为和,死时间为1min ,问:甲苯停留在固定相中的时间是苯的几倍?甲苯的分配系数是苯的几倍? (3,3)3、某色谱条件下,组分A 的分配比为4,死时间为30s ,求组分A 的保留时间(150s )4、下列哪些参数改变会引起相对保留值变化?A 、柱长B 、相比C 、柱温D 、流动相流速5、在气液色谱中,下列变化对溶质的保留体积几乎没有影响的是A 、改变载气流速B 、改变固定液化学性质C 、增加柱温D 、增加柱长E 、增加固定液的量例1 已知某组分峰Y =40s ,tR=400s 。
计算理论塔板数n 。
例2 已知一根1米长的色谱柱,neff =1600块,组份A 在柱上的调整保留时间为100s ,试求A 峰的半峰宽和Heff 。
例3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5秒和100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 。
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
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 cm ,柱长是多少? 解: γ2,1= 100 / 85 =n 有效 = 16R2 [γ 2,1 / (γ 2,1 -1) ]2= 16× × / ) 2= 1547(块)L 有效 = n 有效·H 有效 = 1547× = 155 cm1600)40400(16)(1622===Y t n R 理'21/25.54() R t L n H Y n ==有效有效有效即柱长为米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
例2 有一根1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1和2得到如图的色谱图。
图中横坐标l为记录笔走纸距离。
第一章气相色谱实验技术1、钢瓶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减压阀使用时应注意什么?3、微量注射器应如何清洗及保存?4、注射器取气体、液体进样时应注意什么?5、气相色谱分析中为什么要用化学预处理方法? 衍生物制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6、比较毛细管色谱中常用的三种进样方式的优缺点。
7、进样量过大可能发生何故障,为什么?8、进样后不出峰有哪些原因?9、巳知某气相色谱柱的载气的柱前压为202.650kPa,出口压力为101.325kPa,求压力校正系数和平均压力。
10、用皂膜滩量计测得柱出口载气流速为30ml/min,柱前压为202.650kPa , 柱温为127℃,室温为27℃(在此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56.5Pa ),求压力校正系数和柱温下载气在柱中的平均流速。
第二章色谱法概论1、试述色谱分析法的产生及历史,你认为应分为几个阶段说明更确切。
2、从色谱法发展历史看,你对科学的发展有何体会?3、中国色谱法研究开创于什么时间?中国色谱学科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发展内容是什么?4、现代色谱法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当代色谱法科学水平包括哪些方面?又有哪些色谱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或先进水平?5、色谱分析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地位如何?6、试述色谱法分类的依据及其分类方法。
7、简述色谱柱的种类及其特点。
8、简要叙述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及其特点。
9、简述色谱法的主要流程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10、综述各种色谱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1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法(OLC、GSC,C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各类方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12、试比较色谱法(GC、HPLC)与化学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光谱法、电分析化学方法等之间的异同,怎样更加完善和发展色谱分析法?13、试列举5例说明色谱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第三章色谱基本理论1、简述色谱流由曲线及其重要意义。
第一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特点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分离叶绿素,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混合物分离过程: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
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特点:高压、高效、高速、高灵敏适合高沸点、热不稳定有机及生化试样的高效分离分析方法。
与GC 互补性三、液相色谱组成:(一)、输液系统泵、进样阀、色谱柱、检测器、工作站(记录仪)(二)、附件过滤装置、脱气装置、柱温箱、收集装置等等。
(三)、工作程序:液体进入泵-压力传感器-脉动缓冲器-进样阀-色谱柱检测器(四)、泵体组成部分:电机、马达、双柱塞串联泵腔、缓冲器、压力传感器、面贴(五)、检测器组成部分:1、电器部分(变压器、氘灯板、系统电源伴、控制板、显示板、前置板、面贴)2、光学部分(氘灯、灯箱、光学盒、凹面镜、分光镜、小参比、单色器、流通池、前置板)(六)、HPLC的分类1、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用固体吸附剂作固定相,以不同极性溶剂做流动相依据样品中各组分在吸附剂上吸附性能的差别来实现分离。
2、分配色谱Partition Chromatography用载带在固相基体上的固定液做固定相,以不同极溶剂作流动相。
依据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液上分配性能的差别来实现分离。
3、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用高效微粒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以具有一定PH值的缓冲液做流动相,依据离子型化合物中各离子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上表面带电荷基团进行可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来实现分离。
4、体积排阻色谱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用化学惰性的多孔性凝胶做固定相,按固定相对样品中组分分子体积阻滞作用的差别来实现分离。
又分:a、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GFC)以水为流动相的体积排阻色谱b、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以有机溶剂为流动相的体积排阻色谱5、亲和色谱以在不同基体上,键合多种不同特性的特性的配位体做固定相用具有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作流动相,依据生物分子(氨基酸、肽、蛋白质、核碱、核酸、核苷酸、酶等)与基体上键合的配位体之间存在的特异性亲和作用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对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分子的分离。
1. 色谱法按分离原理分类, 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排阻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
2. 所采用流动相的密度与液体接近, 粘度又与气体接近的色谱方法称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3. 1956年范德姆特提出色谱速率理论方程。
其方程简式表示为H=A+B/u+Cu4.分离非极性组分, 可选择非极性固定液, 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色散力5.目前常用的色谱柱有填充柱和空心毛细管柱两种。
6.根据范氏方程,试简要分析要实现色谱快速分析应注意哪些操作条件?答:要兼顾到提高柱效和加快分析速度两个方面。
提高载气流速可加快分析速度,抑制分子扩散(B/u),但将使传质阻力增加( Cg+ Cs) 为此,可采用降低固定液用量,减少液层厚度df,同时应用轻质载气提高Dg来减少气相传质阻力等措施。
因此,结论是:选用轻质载气,减少固定液用量,提高载气流速。
7.试预测下列操作对色谱峰形的影响, 并简要说明原因。
(1) 进样时间超过10 s (2) 气化温度太低,以致试样不能瞬间气化(3) 加大载气流速很多(4) 柱长增加一倍答: 1. 谱峰变宽,柱外分子扩散加剧。
2. 谱峰变宽,柱外分子扩散加剧。
3. 峰形变窄,保留时间缩短。
4. 峰形变宽,增加0.4倍,保留时间增加。
8.试预测下列实验条件对色谱峰宽的影响, 并简要说明原因.(1) 柱温增加(2) 相比减小(3) 分配比增加(4) 试样量减小很多答: (1) 峰宽减小,因为分配系数减小。
(2) 峰宽增加,传质阻力增加。
(3) 峰宽增加,传质阻力增加。
(4) 峰宽减小,柱外初始带宽减小。
第一章1.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创立的色谱法, 应该是属于(4)液-固色谱2.什么叫气-固色谱法? 气-固色谱法是流动相为气体, 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
分离原理是利用组分与固体吸剂的吸附与脱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可适用于气体及低沸点烃类3.什么叫气-液色谱法? 气-液色谱法是流动相为气体, 固定相为液体。
现代⾊谱分析试题第⼀章⾊谱法概论1. 综述各种⾊谱法的特点及其应⽤。
2. 简要说明⽓相⾊谱法(GLC、GSC)、⾼效液相⾊谱法(HPLC的各类⽅法)特点及其应⽤范围?3. 试⽐较⾊谱法(GC、HPLC)之间的异同?第⼆章⾊谱基本理论例1 采⽤3M⾊谱柱对A、B⼆组分进⾏分离,此时测得⾮滞留组分的t M值为0.9min ,A组分的保留时间(t R(A))为15.1min,B组分的t R为18.0min,要使⼆组分达到基线分离(R=1.5),问最短柱长应选择多少⽶(设B组分的峰宽为1.1 min)?解⽅法(1):由已知条件,得n B=16(18.0/1.1)2=4284r i,B=18.0-0.9/15.1-0.9=1.20K/B=18.0-0.9/0.9=19则因为所以故⽅法(2):同⽅法(1)得n B=4284;r i,B=1.20;K/B=19所以则n B (R=1.5)=16 (1.5)2(1.2/0.2)2[(1+19)/19]2=1425故L=n (R=1.5)H=14250.07=99.8cm1m1.A、B ⼆组分的分配系数之⽐为0.912,要保证⼆者的分离度达到1.20,柱长因应选择多少⽶?设有效塔板⾼度为0.95mm.。
2.有⼀液相⾊谱柱长25cm,流动相速度为0.5ml/min,流动相体积为0.45ml,固定相体积为0.25ml,现测得萘、蒽、菲、芘四组分(以A、B、C、D)的保留值及峰宽如表3-1。
根据已知条件试计算出:(1)各组分容量及分配系数;(2)各组分的n及n eff;(3)各组分的H 值及H eff值;(4)画出四组分的K/值之间的关系曲线表3-1 在HPLC柱上测得的A、B、C、D 的组分t R(min) W h/2(min)⾮滞留组分ABCD 4.06.513.514.620.10.420.971.101.38答:(1)K/(A=0.60;B=2.38;C=2.65;D=4.03);(2)(A=4021;B=3099;C=2818;D=3394)n eff(A=595;B=1535;C=1486;D=2178);(3)H(A=0.06;B=0.08;C=0.09;D=0.07)H eff(A=0.42;B=0.16;C=0.17;D=0.11);(5)根据已有数据,绘出K/--n--n eff曲线,⾃⾏判断正确与否,并分析原因。
《分析化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分析化学概述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目的介绍分析化学的概念解释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解释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常见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3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介绍玻璃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讲解溶液的配制、滴定、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基本实验操作步骤第二章:样品处理与分离技术2.1 样品处理的目的与方法解释样品处理的重要性介绍固液萃取、离子交换、沉淀等样品处理方法2.2 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等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3 实验操作与技巧讲解样品处理的实验操作步骤介绍分离技术的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三章:定量分析化学3.1 定量分析化学的方法与原理介绍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解释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3.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滴定实验讲解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介绍滴定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技巧3.3 数据分析与误差处理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介绍误差来源和误差处理的方法第四章:常见元素的分析化学4.1 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讲解铁、铜、锌等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介绍相应的分析仪器和实验操作步骤4.2 非金属元素的分析化学讲解氧、氮、硫等非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介绍相应的分析仪器和实验操作步骤4.3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化学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介绍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有机化合物分析技术第五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5.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介绍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步骤5.2 质谱分析讲解质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介绍质谱仪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步骤5.3 红外光谱分析讲解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红外光谱仪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步骤第六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6.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原理介绍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解释分子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6.2 紫外-可见光谱仪器的使用讲解紫外-可见光谱仪的结构与操作方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6.3 紫外-可见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讲解紫外-可见光谱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紫外-可见光谱在化学物质检测和生物分子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第七章:荧光光谱分析7.1 荧光光谱分析原理介绍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解释荧光的产生机制和荧光光谱的特点7.2 荧光光谱仪器的使用讲解荧光光谱仪的结构与操作方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7.3 荧光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讲解荧光光谱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荧光光谱在生物分子检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第八章:电化学分析法8.1 电化学分析法原理介绍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电位分析、电流分析等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8.2 电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讲解电化学分析仪的结构与操作方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8.3 电化学分析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讲解电化学分析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电化学分析法在生物分子检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第九章:色谱分析法9.1 色谱分析法原理介绍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色谱分析方法的原理9.2 色谱分析仪器的使用讲解色谱分析仪的结构与操作方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9.3 色谱分析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讲解色谱分析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色谱分析法在生物分子检测、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第十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进展10.1 联用技术介绍色谱-质谱联用、紫外-可见光谱-质谱联用等联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讲解联用技术的优势和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0.2 微分析技术介绍微流控芯片、微阵列等微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讲解微分析技术在生物分子检测和化学物质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和挑战10.3 分析化学在前沿领域的应用讲解分析化学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分析化学在疾病诊断、环境监测和材料分析等方面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类:理解分析化学的目的和重要性是学习的基础。
分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在哪几种情况下,一般都必须采用适当的分离富集技术?答:1。
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2。
待测组份在样品中分离不均匀3.待测痕量组份的含量低于待定方法的检出线4样品的物理、化学状态不适于直接测定5没有合适的标准参考物质6本身具有剧毒或具有强的放射性2。
分离的目的是什么?答:1分析操作的前处理的需要2。
获取单一的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他用3.除掉有害或有毒的物质4为了确定目标物的结构第二章色谱(又称层析法)1。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怎样的?色谱法有什么特点?P104答:利用不同结构或不同性质的物质,在不相混溶的两相中分布(溶解、吸附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而进行分离的特点:多种操作形式,分离效率高,操作方便,而被广泛应用2。
掌握色谱法的分类。
答: 1按两相物理状态分:液相色谱、固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2.按固定相装载或操作形式分: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3按固定相作用机理分: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3. 比较以下几种色谱的固定相P104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答:固体吸附剂、固定液、离子交换剂、多孔固体凝胶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配位体4。
分配系数KD与保留时间、保留体积的关系.答:分配系数大的组份,在柱中被吸附得牢,移动速度慢,即保留时间长,保留体积大,将后出现在洗脱液中.分配系数小的组份,在柱中被吸附得弱,移动速度快,即保留时间短,保留体积小,将先出现在洗脱液中。
分配系数KD越大,各组份越容易彼此分离,如果KD=0,就意味着溶质不能被固定相吸附,并随着流动相迅速流出5. 柱层析法的分类及各自的固定相。
答:分为吸附柱色谱、分配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固定相分别为:吸附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负载在固体上的固定液、凝胶物质6。
吸附柱层析中的固定相是吸附剂,那么吸附剂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其吸附位置具备吸附作用?活化、脱活性是什么意思?答:吸附剂是一些多孔性的微粒状物质,表面具有许多吸附位置,因为吸附中心数量的多少和其吸附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吸附剂的性能,吸附位置主要是—OH或=O,能与溶质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作用若加热驱除水分,可使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加强,即为活化若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可使吸附剂的吸附能力降低,为脱活化7. 选择吸附剂时,对吸附剂有哪些基本要求?常见的固体吸附剂有哪几种?其吸附位置分别是什么基团(除Al2O3)?影响聚酰胺吸附能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聚酰胺分别在水、有机溶剂和碱性溶剂中,其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答:基本要求:1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一定的吸附能力2对不同的组分有不同的吸附量,因而能较好地把试样中各组分分离3在所用的溶剂和洗脱剂中不溶解4与试样中各组分、溶剂和洗脱剂不起化学反应5颗粒均匀,细度一定,使用过程中不会碎裂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氧化铝、硅胶、聚酰胺吸附位置硅胶:硅醇基团聚酰胺:羰基影响因素:1分子中形成氢键的基团多的物质吸附能力大2分子中形成氢键的两个基团处于对位、间位使吸附能力增大,处于邻位则使吸附能力减少3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能力大4分子中基团之间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吸附能力减少5与各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的能力与溶质介质有关8。
《仪器分析》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仪器分析主要有哪些分析方法?请分别加以简述?第二章色谱学基础1.色谱分析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2.绘一典型的色谱图,并标出进样点t m、t R、t‘R,h、w1/2、W、σ和基线。
3.试述塔板理论与速率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4.从色谱流出曲线上通常可以获得哪些信息?5.在色谱峰流出曲线上,两峰之间的距离取决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6.试述速率方程式中A、B、C三项的物理意义。
7.为什么可用分辨率R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8.能否根据理论塔板数来判断分离的可能性?为什么?9.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有哪些定性方法。
10.色谱定量分析中为什么要用校正因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用?11.用公式分析理论塔板数n、有效塔板数n有效与选择性和分离度之间的关系。
12.样品中有a、b、c、d、e和f六个组分,它们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分别为370、516、386、475、356和490,请排出它们流出色谱柱的先后次序。
13.衡量色谱柱柱效能的指标是什么?衡量色谱柱选择性的指标是什么?14.某色谱柱柱长5Om,测得某组分的保留时间为4.59min,峰底宽度为53s,空气峰保留时间为30s。
假设色谱峰呈正态分布,试计算该组分对色谱柱的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15.为什么同一样品中的不同组分之间不能根据峰高或峰面积直接进行定量分析?16.名词解释: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检出限、线性范围等17.指出下列哪些参数的改变会引起相对保留值的改变:①柱长增加;②更换固定相;③降低柱温;④加大色谱柱内径;⑤改变流动相流速。
18.对某一组分来说,在一定柱长下,色谱峰的宽窄主要取决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①保留值;②分配系数;③总浓度;④理论塔板数。
请你选择正确答案,并说明原因。
19.组分A流出色谱柱需15min,组分B流出需25min,而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C流出色谱柱需2min,计算:(1)组分B在固定相中所耗费的时间(2)(2)组分B对组分A的选择因子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