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4《免疫调节》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奋飞中学教授新课(4分钟)(7分钟)免疫调节是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免疫系统的组成(阅读课本P35页,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教师归纳并补充问题:如何区分溶菌酶和溶酶体?教师展示图片并总结:溶酶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而溶菌酶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
并嘱咐学生从名称上不要记混淆。
做两道习题加以巩固。
(导学案)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就与我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总结:)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像一层一层的护甲在保护着我们!问题:解释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的现象教师总结:打喷嚏刺激到了我们的鼻毛,引起第一道防线的防卫功能。
咳嗽是刺激到我们的呼吸道粘膜,粘膜上有许多纤毛,纤毛摆动引发咳嗽,也是第一道防线的防卫功能。
学生积极思考作出回答溶菌酶是物质,溶酶体是细胞器。
在课前复习的基础上,学生主讲。
讨论打喷嚏和咳嗽的原因,并作答。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旧知识相结合,理解知识的连贯性。
注意初高中所学内容的衔接。
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做。
用咳嗽打喷嚏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了解这个注意:教师补充二次免疫的过程,并强调一定是相同的抗原进入机体引发二次免疫,并总结其特点。
问题:抗体的分泌与浆细胞中那些细胞器有关?这个免疫过程主要靠抗体作战,抗体又是被浆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所以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学生板演体液免疫的过程学生能注意到缺少二次免疫过程。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共同总结体液免疫的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检查学生对体液免疫的了解程度。
进一步巩固体液免疫的过程启发学生回忆思考已有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准备总结体液免疫的概念课堂小结(2分钟)体液免疫能不能抵抗所有入侵的病原体呢?如果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液免疫能不能消灭它们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索!完成导学案的6道小题,解答并了解学生是否对那部分知识点还有疑问。
免疫调节【内容提要】“问题链设置”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正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物课堂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方法和方式有很多,而精心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尤为可行。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链、创造问题情境,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链有效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案例背景】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yuner)在《发现学习的因素》一文中提出的“发现学习法”,施瓦布在1958年美国科学基金会设立《生物学课程研究》中提出的“诱发探究模式”和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显著趋势,即将问题探究引入到课程改革中,在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把探究式教学摆在了突出位置。
要使学生既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还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这就对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应用问题链设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力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一、课本回放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吞噬细胞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T细胞(在中成熟)细胞1、 B细胞(在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等)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和功能第一道防线:、等免疫(先天免疫)2、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吞噬细胞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和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的物质3、抗原与抗体(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细胞抗原→→吞噬细胞→→细胞→→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产生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细胞抗原→→吞噬细胞→→细胞→→→→→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特点:、、;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艾滋病(主要攻击细胞)二.精典例题考点1:考察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例1]下列哪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B.接种卡介菌预防结核菌感染C.新生婴儿从母体获得抗体D.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此病解析: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称非特异性免疫。
而在后天获得的,只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称特异性免疫。
答案:A考点2:考查抗体的相关知识[例2]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解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它是在核糖体合成的。
答案:A考点3:考查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例3].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
第4节免疫调节【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回顾旧知、阅读文本,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学习难点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过程】边画图边讲解。
2.用课件依次展示下列问题并请学生回答:(1)回忆细胞膜的结构,B细胞是如何识别抗原的?(2)回忆细胞的生命历程,B淋巴细胞接如果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抗体还能对它们起作用吗?1.结合课本及PPT课件展示细胞免疫示意图(教材P37图2—17),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3.请学生完成细胞免疫的概念图:1.用课件依次展示下列问题并请学生思考讨论作答:(1)在细胞免疫的最后随着靶细胞的裂解而被释放的抗原,最终要如何被消灭?(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存在什么相似点?。
高中生物 2.4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学习目标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二、重难点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三、自学指导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点拨(1)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抗体的结合物。
(2)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3)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4、抗原和和抗体特性表现抗原异物性①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②非正常组织: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既可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大分子性相对分子量大于1万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但当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后,即丧失抗原性特异性①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②特异性的基础:抗原决定簇抗体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又称抗毒素或凝集素)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功能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深化拓展(1)、抗体具有专一性,一定的抗体只能与某一特定抗原结合,进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原既可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也可来自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
常见的如病菌、病毒、疫苗、移植器官、癌细胞等。
(3)、进入人体的弹片因不具特异性,不能作为抗原。
(4、)抗体属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5、体液免疫6、细胞免疫6、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7、记忆细胞的二次免疫反应8、免疫疾病(1)过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发病机理、过敏反应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抗体的比较(2)自身免疫病概念、发病机理、举例。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习本章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
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创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并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五、教法和学法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提问:人体只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清除入侵人体的细菌和病毒吗?2.播放一段泡泡男孩——大卫•菲利浦•威特的故事视频3.思考:男孩必须生活在塑料泡泡中的原因是什么?(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PPT课件展示:(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4)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观淋巴结肿大。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生物《2.4 免疫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态度观念方面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参考课时一课时三、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
教学时可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所了解,近年来媒体的宣传,也使得艾滋病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学生应该会对艾滋病的问题的讨论比较感兴趣。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可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教师可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要求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
(三)淋巴细胞: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片认识淋巴细胞
(四)抗原与抗体
通过分析资料理解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展示两则资料和如下图片
1.找出体液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其功能。
2.哪位同学能尝试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3.什么细胞能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展示体液免疫示意图
组织学生活动
1. 学生构建体液免疫概念模型
2. 出示某位同学构建的概念图,引导学生判断正误,并改正
设置情景,引出二次免疫
1.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物:2.4《免疫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4节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高二生物科组陈敬霞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同情艾滋病患者。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提高小组合作的意识。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 5课时四、课前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
2.制作《免疫调节》的课件五、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本节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教学安排是两个半课时。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免疫系统的组成、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两道防线及其作用特点。
本节将着重介绍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及其作用的过程-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由对上节内容的回顾引入本节的教学。
一般情况下,前两道防线能抵御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后,第二道防线就要发挥它的作用,第二道防线如何起作用呢?由此引出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介绍。
关于体液免疫,安排学生自己阅读相关文字部分,并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教师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在体液免疫的基础上介绍细胞免疫的过程。
通过引导课本中插图的处理,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联系起来,使得学生意识到特界性免疫的整体性。
知识应用环节: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释相关问题。
1教学流程大致如下:23七、板书设计第四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2、体液免疫过程3、细胞免疫过程八、教后反思(1)整体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讲授的内容有些偏多。
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授课人:厦门十中胡艳丽地点:厦门十中录播室时间:2016年10月24日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
联系前面三节有关稳态维持的内容,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出发,突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是个体水平上稳态维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情分析免疫学的知识在初中就已经涉及,学生通过课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途径已经知道一些诸如抗体、抗原等生物学术语。
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免疫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自学与讨论,能够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通过观看图片、文本,能够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通过小组探讨、师生交流,能够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2、基本技能(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自学与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识图、归纳等思维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对免疫调节的学习,感受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精细和完美,学会欣赏生命);4、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设计角色扮演,并选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制作成课件,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
免疫调节教案教学课题:免疫调节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2、特异性免疫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目录: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2、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2)免疫学应用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②免疫细胞:-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效应T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并分泌淋巴因子;能参与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也起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