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综合重点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41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1)考点1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考点2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3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管理者角色。
④示范者角色。
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考点4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考点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教学上——授受关系。
(2)人格上——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考点6课程的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以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考点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考点8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五部分组成):(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最新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总结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2018年)⼆零⼀⼋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第⼀部分教育学原理第⼀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①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词最早见于《孟⼦·尽⼼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使作善也——《说⽂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④教育是“依照⾃然法则,发展⼉童的道德,智慧和⾝体各⽅⾯的能⼒”——裴斯泰洛齐⑤⼈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种培养⼈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义教育:泛指有⽬的地增进⼈的知识技能,提⾼⼈的认识能⼒,影响⼈的思想品德,增强⼈的体质完善⼈的个性的⼀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代⾝⼼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朝着社会期望的⽅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物起源论:代表⼈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
不⾜: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起源论:代表⼈物--孟禄观点:对成⼈⽆意识的模仿不⾜:否认了⼈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的全⾯发展必须和⽣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①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社会出现的;②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③教育系统的产⽣,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④最早设⽴从事教育⼯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⑤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何天⽂⾳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部分⼈脱离⽣产劳动,同时体⼒劳动和脑⼒劳动分⼯,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字等记载和传递⽂化的⼯具达到了⼀定⽔平。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①.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②.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③.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④.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⑤.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者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江西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江西省每年都会进行教师招聘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教育综合知识是评判考生能力和素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教育综合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江西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概述江西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如今,江西省正在全力发展基础教育,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近年来,江西省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成绩显著: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连年创新高,逐渐成为全国教育先进省份之一。
这些进步的背后,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江西省教育综合知识江西省教育综合知识是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察内容。
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法律政策教育法律政策是教师招聘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法律政策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等。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相关教育法规,并了解教育法规的作用和意义。
在考试中,将需要根据案例判断形势和分析情况,进而作出合适的决策。
为此,考生需要对这些法规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学生心理、教育行为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理论的研究。
在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考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心理知识。
还需要了解如何解读和分析一些心理测试和统计数据,以设计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
3.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是针对教育实践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在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方法学的考察囊括了多种有关教学的方法、技能、策略等知识。
考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了解如何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本科招导考察的重点。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打印版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的立的“痒、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江西必考教综知识点归纳江西必考教综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学基础:包括教育学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基本原则等。
2. 教育心理学:涉及学习理论、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心理学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3. 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4. 教育管理:涵盖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 课程与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组织等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6. 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素养、教师继续教育等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容。
7. 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8. 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9. 教育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10. 特殊教育:针对特殊需要的学生群体,如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11.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分析中国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以及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12. 教育改革与发展:探讨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等。
13. 教育伦理:涉及教育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如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道德教育等。
14.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教育研究的类型、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可以为江西地区的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等提供参考。
考生在备考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考查作为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基本素养,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主任工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是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
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2.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教育与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4.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2.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
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专指学校教育。
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⑴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若动《物界的教育》)心理起源说(孟录模仿说)劳动起源⑵学校教育的产生。
原始社会萌芽奴隶社会出现学校产生条件:①社会生产出现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②具有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原始教育:①非独立性②原始性③平等性、普及性古代教育:①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②学校教育为阶级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③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②教育日趋普及性和多样化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学发展阶段。
A萌芽:《学记》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B创立:①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下来②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确定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C科学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标志,a.逻辑体系的完整,b.强调了教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c.教学的“四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tǒngyī)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江西省中小学教师(jiàoshī)统一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江西省中小学教师(jiàoshī)统一招聘《教育综合(zōnghé)知识》考试大纲(dàgāng)(试行)第一(dìyī)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lìshǐ)发展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jīběn)观点。
2.在确立(quèlì)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jiàoyù)目的1.我国的教育(jiàoyù)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lǐlùn)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产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
能。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到17世纪)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
在对科学的分类中,他将“讲述与传授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从而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步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江西笔试教综常考知识点与简答题梳理一、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梳理(一)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起源学说包括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这一知识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考生须注意每种学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关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内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小,考生要注意不同学者的代表观点和著作。
经常涉及到的有中国的孔子和学记,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等。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实践主体论等学说,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考生要注意每种学说的代表人物。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等,一方面对每种规律含义的理解会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另一方面如何运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常以简答题的形式考察。
(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有: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等,每种价值取向的含义和代表人物是常考点,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
(六)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再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考生要注意理解每种特点的含义,选择题中常会举例让考生进行选择。
(七)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等,考试常以简答题的形式考察。
(八)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考试时常以简答题的形式考察。
(九)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三种类型有: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注意:(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2)树立教师威信(3)善于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这部分的知识点常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来考。
(十)德育规律德育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2018年)肖岚朗月(编)二零一八年二月十一日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
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①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②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③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④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⑤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性。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①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益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②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③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和文化性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④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⑤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③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④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儿童中心主义——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⑤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3.新中国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①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②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③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④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至今)4 教育学科的特点: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②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④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⑤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③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④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价值(重点背诵)①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②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③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作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念,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7.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①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②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③把专业理论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④把专业阅读和背景写作结合起来。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关系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2.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3.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4.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5.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6.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④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7.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③.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
8.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①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②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9.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0.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②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③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④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11.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①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3.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趣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
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1.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①内发论。
主要观点:内发论者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卢梭(自然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论、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记忆口诀:内服威力大,格柏爱做梦)②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主要观点: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外在的力量决定的。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华生经典语录: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从领袖到小偷。
(记忆口诀:外出寻找落花生)③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
主要观点: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这里,矛盾是一对对立统一关系范畴,二者共同起作立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对立统一。
人自身所具有的矛盾的规定性,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
3.遗传决定论主要观点: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