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97.3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李斌;孙月静【摘要】企业向外界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对于企业来说融资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到许多因素,但都是以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的为目标.文章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分为4种:内源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对于这4种融资方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路径.【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10页(P122-131)【关键词】融资方式;固定效应;融资成本;融资风险【作者】李斌;孙月静【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辽宁大连116025;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金融产品、融资方式日益多样,使公司融资决策时,选择空间越来越大、考虑因素越来越多。
这使实际工作者和多学者都需要从不同目的出发对公司融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Sumit Agarwal、Hamid Mohtadi(2004)对于发展中国家公司融资选择中金融市场的作用进行研究,认为如果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同时发展,长期债券-股权比率的上升将趋于一定值。
Hong Zou、Jason Zezhong Xiao(2006)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对于股权融资存在内在激励,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行为。
Thomas Flavin、Thomas o'Connor(2010)分析了股票市场自由化对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直接融资趋势发展研究》课题组(1999)认为我国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在我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王佩艳、耿强、汪建(2000)研究分析认为我国企业应采取间接融资为主并逐渐减少,直接融资为辅并大力发展的过渡模式。
赵蓓文(2001)研究分析后认为企业融资所处资本市场、经济体制等有关。
财务质量分析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财务质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健运营至关重要。
而财务质量分析则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估和判断,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运营效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以此为基础,帮助企业制定更加科学的经营决策。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究各项财务指标与财务质量之间的关系,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并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财务质量评估方法在对企业的财务质量进行评估时,常用的方法有:(1)财务比率法(2)现金流量分析法(3)对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等进行定性分析。
其中,财务比率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财务比率反映了财务报表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和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我们主要采用财务比率法。
二、数据来源和说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样本选取的是2019年上市的50家公司,包括A股和H股公司。
数据包括财务报表和指标数据。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指标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总负债、股东权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三、实证结果1、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是财务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主要反映在利润和盈余水平上。
下面我们将通过净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1)净利润率分析净利润率是企业纯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样本中,净利润率的平均值为3.74%,而高和低分别为24.87%和-7.66%。
其中,净利润最高的公司是一家科技公司,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实力雄厚,而净利润最低的公司则是一家陶瓷企业,受到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较大。
(2)资产周转率分析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
在样本中,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为0.62倍,其中最高的公司为一家商贸公司,资金周转速度快,而最低的公司则是一家煤炭企业,难以迅速变现资产。
会计之友2021年第13期公司治理一、引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基石,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也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而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是制造业。
2015年,我国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的首个十年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
该纲要指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根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
面对国际产业变革的宏观趋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制造业企业。
制造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资金”这一关键要素。
“资金”在企业成长与壮大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至关重要。
西方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而外源融资又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而言,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和利于维持股东控制权等特点。
在我国,债务融资长期以来一直是制造业企业传统且重要的外部融资方式[1]。
因此,企业债务融资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
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2]。
由于融资约束问题普遍存在,制造业企业无法根据自身的需要,无限制进行外部融资。
企业融资约束产生的根源是资本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等问题。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企业进行外源融资时,需要比内源融资付出更高的成本,从而形成资金使用限制,即融资约束[3]。
就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融资成本给企业带来融资约束问题,从而影响企业债务融资。
西方的财务理论认为,债务融资成本产生的原因是债权人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会导致债权人所面临的风险程度随着债务资金的增多而增加。
因此,债权人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要求企业支付与风险程度相对应的债务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