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页)
- 格式:docx
- 大小:16.08 KB
- 文档页数:2
导语:学完一课,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课堂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
习水平。
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以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
练习。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A.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
B.限制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
C.领域里的百姓、巩固国防、威风的天子
D.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震天下
2.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必胜”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失去道义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会背叛他。
(意对即可)
3.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的那些事儿》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这码事儿。
一读起这文章,就想起咱读书那会儿,做这种阅读理解题,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呐!就像游戏里打大boss 一样,得绞尽脑汁去琢磨。
你说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乍一听,好像挺深奥的,但其实仔细想想,不就是告诉咱做人要厚道、要善良嘛!谁不愿意和好人交朋友,帮好人的忙呀,对吧?要是一个人老干坏事儿,那肯定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咯。
每次做这类阅读理解,那可是和作者展开一场智力大比拼呐!得拼命从字里行间去挖掘作者的心思,感觉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线索。
有时候碰到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儿,简直让人头大,恨不得作者直接跳出来告诉咱他到底想说啥。
记得有一次考试,有道题问“得道者多助”的“道”具体指什么。
哎呀妈呀,我当时就懵圈了,这“道”可多了去啦!是指道德?还是正义?或者是其他啥玩意儿。
我在那儿抓耳挠腮想了半天,最后硬着头皮写了个
自认为靠谱的答案,出来一对答案,嘿,还真蒙对了。
做阅读理解嘛,也是得有点小技巧的。
首先你得认真读,可别像个没头苍蝇似的瞎撞。
再就是要抓住关键语句,那些往往就是解题的钥匙。
还有啊,别死脑筋,要学会联想,想想生活中的例子,说不定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总之呢,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打交道,就像是一场冒险。
虽然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咱保持耐心,多动脑,总能找到通关的办法。
就像那句话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嘛!以后再碰到这类题,咱也别怕,大胆地去和作者过过招,说不定还能从中收获不少乐趣呢!哈哈!大家加油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____________,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___________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____________”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限两个字)。
4.(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问:“何以战?”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小题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2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1)舍去(2)限制(限止)(3)国防(4)极点小题1:(2分)D小题1:(2分)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小题1:(2分)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施行仁政5.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 题(8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2 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郭:(2)去:
9.(4 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0.(2 分)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幺?
答: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专助》,回答》8-10 题(8 分)8.(2 分(l)郭:外城(2)去:离开
9.(4 分)(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2 分)人和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 .(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限两个字)。
4 .(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
(2)《小石潭记》“如鸣琼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二)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精品文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景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8—10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三里之城之:(2)委而去之去:(3)亲戚畔之畔:(4)多助之至至: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翻译:小题3:文章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参考答案:小题1:(1)之:的(2)去:离开(3)畔:通“叛” (4)至:到了极点小题2:(1)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2)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小题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去”字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畔”的通假,一定要记住。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1句“是”和判断句式。
2句“以”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能够大致翻译本文,然后根据要求写出相关语句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2【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6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2分)①池非不深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是()。
(2分)例句:亲戚畔之 A.同舍生皆被绮绣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小题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答案【小题1】①护城河。
②限制。
【小题2】C【小题3】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小题4】①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池”是古今异义字,应译为“护城河”,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水塘”讲,如“池鱼之殃”。
“域”在文言文中根据语境应译为“限制”,在现代汉语中常理解为“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如:域外、地域、领域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16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①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③池.非不深也④亲戚畔.之21.翻译下面句子(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2.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要素是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23.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2分)24.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3 分)20.(1)参与(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护城河(4)通“判”,背叛21.略2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民众的信赖和支持(意对即可)23善于纳谏,虚心求教(意思对即可)24.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文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 4分)夫环而攻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攻亲戚之所畔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翻译以下句子。
( 2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3分)A.道德B.道理C.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道路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
(3分)参考答案:小题1: 围武器装备限制通“叛”,背叛(4分)小题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分)小题3: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小题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略(3分)小题1:试题分析:“环、域、兵革”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相通之处,其中“域”要解释为动词用法,应译为“限制”。
“畔”是典型的通假字,要先指出通哪个字,再加以解释。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以” “国”等。
三个“以”字都应译为“依靠,凭借”。
“国”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此句中应译为“国防”。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题解]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在文中空白处填出有关原句。
2. 文中加点的“池”的意思是_______ ,“君子”在文中的同义词_______。
3. “委而去之”正确的译句是 ( )A. 委托人到那里去。
B. 丢下城池逃走。
C. 委派人离开那里。
D. 放弃(这里)到那儿去。
4. 下面几个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B. 城非/不高也C.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 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6. 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_______,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
[题解]第1题。
考查识记默写。
答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第2题。
考查解释词并找出同义词。
答案: 护城河得道者第3题。
考查句子翻译辨正。
答案: B第4题。
考查朗读停顿辨正。
答案: D第5题。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答案: 人和民贵君轻第6题。
考查对论述中心的理解。
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行“王道”的必要性或: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习题及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习题及答案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9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作品中的重要一篇,充分地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又是孟子论说文的代表,富有气势,所以本文的学习对掌握孟子思想及其作品特色很重要。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
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
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
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
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排比句式的运用。
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
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孟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现在也如此。
一团和气,人和路路通、家和万事兴等等,“人和”思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离不开,在拓展练习阶段,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人和”思想在生活中的影响。
圣哲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是我们学习古人文章的目的,所以我们要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产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孟子和他的作品特色,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在拓展练习阶段,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和”思想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容易产生联想,进一步理解这一思想。
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孟子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
(12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不以兵革之利()(2)环而攻之而不胜()(3)委而去之()(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小题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2分)A.正确的道理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小题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答案【小题1】(1)凭借(2)却、可是(3)放弃(4)这【小题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小题1】D【小题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小题1】示例:(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解析【小题1】4分【小题1】2分【小题1】2分【小题1】2分【小题1】2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A.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B.限制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C.领域里的百姓、巩固国防、威风的天子D.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震天下2.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阅读题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题(一)[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 尔也:而已。
④ 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⑴寡助之至()⑵亲戚畔之()⑶所恶勿施尔也()⑷兽之走圹()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答案】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
(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走:跑。
(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
【最新文档】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阅读答
案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
(1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兵革之利()(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小题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2分)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参考答案:
小题1:(1)凭借(2)却、可是(3)放弃(4)这
小题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小题1:D
小题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题1:示例:(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小题1:4分
小题1:2分
小题1:2分
小题1:2分
小题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