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漳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45.00 KB
- 文档页数:10
河北省临漳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ﻩB、郑国渠ﻩC。
灵渠D、坎儿井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
耕作方式的进步ﻩB、土地制度的变化C。
手工业的进步D。
赋税制度的变化3.如图邮票(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部分是女子织布)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A、男耕女织B。
铁犁牛耕ﻭC、集体劳作ﻭD。
刀耕火种ﻭ4.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估计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ﻩC、工场手工业ﻩD、家庭手工业5.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A。
灌溉工具B、冶铁工具ﻩC、排水工具ﻩD。
纺织工具6.某电视台将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某朝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此部电视剧估计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A。
汉朝ﻩB。
隋朝ﻩC。
秦朝ﻩD、明朝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鎏金术ﻩB。
水排C、灌钢法D。
铸钢法8.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
粤商和徽商ﻩB、徽商和晋商ﻩC、晋商和粤商D、徽商和闽商9.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A、①②③ﻩB。
②③④ﻩC、①②④ﻩD、①②③④10.“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2.汉乐浪王盱墓发掘中,有漆杯出土,底有铭文:“建武三十一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洎木侠紵杯,二升二合,素工伯、髹工鱼、上工广、洎工合、造工隆、造护工卒史凡、长匡、丞頠、椽恂、令史郎主。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漆杯是由官营手工业生产B.漆杯生产中进行了专业分工C.漆杯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D.漆杯可从当时市场大量购得3.唐代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下列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生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自然恬适C.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D.小农经济不受封建政府影响4.南宋诗人赵蕃在淳熙年间离开潭州乘船东归途中,发出感叹:“两岸多为激水轮,创由人力用如神。
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
”引发赵藩感慨的生产工具应是A.翻车B.水排C.筒车 D.风车5.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A.黄海海战B.反割台斗争C.淞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6.1864年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下列企业符合李鸿章意图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发昌机器厂C.广东继昌隆缫丝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7.1898年光绪皇帝上谕:“各省士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果系足资民用者,允宜奖赏以为之劝。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史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2.汉代书籍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A.男耕女织 B.注重施肥C.铁犁牛耕 D.精耕细作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只漆杯最有可能出自()A.家庭手工业B.田庄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4. 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
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
嘉靖时,内阁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
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A.轻商意识淡化 B.经济模式变化C.内阁地位上升 D.吏治惭趋腐败5.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7.下列四条曲线反映了近代中国四种经济力量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最能体现进步潮流的经济形态是()A、①B、②C、③D、④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2017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小学生们也要迎来期末考试的紧张复习了,那么如何复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呢?店铺带来的2017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Ⅰ 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右图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
古籍《考经纬》说:“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社稷坛的修建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 )A.封建迷信B.重农抑商C.以农立国D.以民为本社稷坛2.中国古代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错误的是( )A.四羊方尊B.甲骨文C.水排D.唐朝的秘色瓷A.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丝”和“蚕”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C.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D.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3.“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①使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②反映了西欧工商业发展的要求③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科学进步④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⑤满足了西欧宗教人士传播天主教的愿望A.①③⑤B.②④⑤C.③D.②③⑤4.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
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是资本主义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C.是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D.是欧洲“商业革命”的开端5.大本钟是伦敦市的标志和英国的象征,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98米高的钟塔内,它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的铜钟。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返校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唯物史观——工业革命的条件)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段话表明. 蒸汽机改良成功,实现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直接原因是蒸汽机的发明. 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答案】【解析】蒸汽机的改良成功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故排除;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厂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故与题意不符;根据“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可知市场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正确;“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有学者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
这一观点体现出该学者. 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注重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对新航路开辟给予全面肯定. 对西欧殖民活动的辩证分析【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结构,故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化的影响,故未体现全球史观,排除。
题干未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
材料未提及西欧对美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故不能体现辩证分析,故排除。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文明迅速发展急需市场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选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也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不属于“世界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复习试卷历史(A)(附解析)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观察下列图片,下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给出三幅图片,展现的是农具的发展过程,从骨农具到石农具最后到铁农具,说明生产工具发生质的飞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C2.(2017射阳县第二中学)北宋沈辽诗曰:“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
车轮十涨围,飞湍半天落。
……有如万夫力,讙呼倾众壑。
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
”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筒车 B.人力翻车C.耧车 D.风力水车【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
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
……有如万夫力,讙(欢)呼倾众壑。
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灌溉工具筒车的特点,故A正确。
人力翻车的动力是人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排除。
耧车属于播种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排除。
风力水车以风为动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排除。
【答案】A3.(2017桥山中学)“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据材料“一锄、一镰……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小农经济以一定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土地相结合即可开展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稳定性是指自给自足、长期持续,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稳定性的特点,故A 项错误;小农经济脆弱性是指其规模小、生产力低下,容易破产,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劳动工具是小农经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D项错误。
2017-1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历史(A卷)第Ⅰ卷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2.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如下图所示)。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3.“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清4.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
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7.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
2017年高一历史(下)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A.小农经济B.手工工场C.商品经济D.精耕细作【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是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政策.【解答】材料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所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2.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
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考点】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习时要注意其原因、影响等的学习.【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闭关锁国政策.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曰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考点】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文学作品虽然有一定的文学成分,但是也可以作为史料进行参考.唐代的市场有严格的交易时间限制,每天中午时分“击鼓三百声”开市,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闭市,体现了政府对市的严格管制,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故C正确.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A错误.B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故B错误.D是无关项,故D错误.故选C.4.19世纪后期,烟台、青岛等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河北省重点名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达标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95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韩梅梅》,讲述了韩梅梅作为一个“社”的猪饲养员成长的故事。
这里的“社”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955年……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社”是指农业生产合作社,故A正确;公私合营属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人民公社在1958年开始,故C排除;包产到组属于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55年……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955年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
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
”作者所要表达的原因是A.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B.长期分裂饱受大国欺凌C.政治统一和经济的崛起D.普鲁士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人们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
“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说明纳粹主义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1871年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是保留了普鲁士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因此选择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3.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二)试卷一、单选题1.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观点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2.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
这说明汉代田庄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C【解析】由“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等信息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故选C;由“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可以看出它是没有脱离国家控制的,而且它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AD;汉代正处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时期,所以不能说汉代田庄阻碍社会经济进步,故排除B。
3.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选描述所指对象项“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A翻车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B灌钢法牲之脂”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白瓷海上丝绸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之路【答案】B【解析】A描述的是筒车用于山地灌溉,排除;B项描述的灌钢法正确的,故选B;C描述的是古代浙江的青瓷,排除;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20186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坎儿井【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的这一水利工程是在蜀汉境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故选A;BCD的地理位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空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或者古今地名的对照等,都是在解答选择题时值得关注的细微信息;再有就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战争或者什么路线之类的信息,则需要结合地图进行把握。
这一题则涉及到了水利工程的分布位置区分。
2.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 耕作方式的进步B. 土地制度的变化C. 手工业的进步D. 赋税制度的变化【答案】A【解析】“刀耕火种”是原始时代农业产生时最早形成的耕作方式,土地耕作一段时间、肥力下降后需要放弃,另开新田,利用率较低;“以牛田”即用牛耕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形成“铁犁牛耕”的新型耕种方式,对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反映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A项正确。
题干未反映土地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
“刀耕火种”和“以牛田”都是农业技术,不能体现手工业是否进步,故C项错误。
题干未提及赋税。
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原始社会是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是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以来的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男耕女织等。
3. 如图邮票(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部分是女子织布)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A. 男耕女织B. 铁犁牛耕C. 集体劳作D. 刀耕火种【答案】A【解析】邮票的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部分是女子织布,说明小农经济条件下,男女分工不同,也就是男耕女织,故选A;B只说到了邮票的上部分,所以以偏概全了,故排除;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Ⅰ卷(共40分)一、单项选择1.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与下面两图密切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行省制B.内阁制分封制C.分封制郡县制D.察举制行省制2.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A.学校体系的完备B.商品经济的活跃C.文学艺术的昌盛D.科举制度的推行3.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受到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D.地方权力削弱4.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A.中华民族的奋起B.西方列强的入侵C.晚清政府的改革D.近代的民主革命5.下列文献中,属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6.某同学的笔记把“梭伦”“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作为关键词。
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雅典的民主政治B.古罗马政制与法律C.应该的制度创新D.北美大陆的新体制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8.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两个敌对堡垒”这一说法刻画出的是()A.和平与发展B.欧洲一体化C.美苏冷战D.多极化格局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A.商品经济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D.小农经济10.明太祖曾告谕“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与此相一致的政策是()A.闭关锁国B.盐铁专卖C.重农抑商D.海禁11.1922年,由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社举办了一次民意调查,实业家张謇被民众选为“最景仰之人物”。
河北省临漳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坎儿井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 耕作方式的进步B. 土地制度的变化C. 手工业的进步D. 赋税制度的变化3.如图邮票(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部分是女子织布)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A. 男耕女织B. 铁犁牛耕C. 集体劳作D. 刀耕火种4.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D. 家庭手工业5.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A. 灌溉工具B. 冶铁工具C. 排水工具D. 纺织工具6.某电视台将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某朝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此部电视剧可能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A. 汉朝B. 隋朝C. 秦朝D. 明朝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 鎏金术B. 水排C. 灌钢法D. 铸钢法8.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A. 粤商和徽商B. 徽商和晋商C. 晋商和粤商D. 徽商和闽商9.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0.“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 城市B. 都市C. 草市D. 夜市11.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对于“海禁”政策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①反映了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强化②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③制约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④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③④D. ①②1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13.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C.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4.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少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军事工业1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不包括()A.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D. 洋务运动的诱导16.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织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A. 鸦片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甲午战争后D. 辛亥革命后17.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因为( )A. 民族工业的结构不合理B. 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 军阀割据混战18.江南圣地,钟灵神秀,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人才辈出,下列三位在我国近代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他们的共同之处有()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19.某时期有位记者曾写道:“今天的上海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个角落……各大城市出现了‘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的局面。
”“某个时期”是指()A. 国民大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20.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在()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2.读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大跃进”运动D. “文化大革命”运动23.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
这次会议是()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D. 中共十五大24.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 20世纪50年代初B. 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初期D. 20世纪70年代末25.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 人民公社化时代C. 计划经济时代D. 市场经济时代26.《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A. 改革开放B. 科教兴国C. “文革”结束D. 包产到户27.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D.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28.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 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D. 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29.据《临淄县志》记载:“元旦(指公历新一年的第1天),县署与各机关各学校,互以名刺相投,贺年节”。
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A. 清朝末年B. 民国初年C. 新中国成立后D. 改革开放后30.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①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②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③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31.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文化由穿得暖到时尚、个性,由封闭走向开放。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②港台、欧美等文化传播的影响③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32.1925年,浙江绍兴吴老太爷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A. 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 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穿梭在马路上C. 报童手持报纸叫卖D. 居民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33.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3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35.《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同一首歌》是哪一传媒的名牌栏目()A. 报刊B. 广播C. 电视D. 互联网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
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
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回答:(1)材料一提倡的古代经济思想是什么?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谁?(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
(4分)对此你有哪些启示(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4分)37.“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