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解体教案新人教版(新)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演变有重大影响,也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课程标准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和信念。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苏军攻克柏林图片(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旧知,了解本课的背景,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教师:我们知道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期间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苏联历史发展到1991年底却戛然而止了!这个国家是怎样解体的?为什么会解体?它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呢?(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大国改革(一)“改乱了”——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展示:斯大林逝世图片教师: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
他留下了一个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桎梏——“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逝世后,苏共领导人都针对该弊端进行了改革,首先进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
展示:赫鲁晓夫像材料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㈡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
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一个跛足的巨人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材料一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辉煌的背后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生分别回答:(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困境中的尝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包括苏联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苏联改革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到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苏联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改革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改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改革对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理解苏联解体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
2.教学难点:苏联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苏联解体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苏联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苏联改革的过程和对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案例分析: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具体案例,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东欧剧变等,理解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苏联的解体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能力目标: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三、教学过程1.导入结合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师明确指出:苏联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2.新授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指导学生阅读P60小字部分)师指出: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 改革的内容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工业方面(P61小字部分)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凡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2. 改革的结果和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1')1.引导学生把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类矛盾,直接致使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进展产生的重大阻碍。
使学生熟悉社会主义的进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教训,进一步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三.〔课前导学〕:请看讲义自学,将以下“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
(10')四.〔教学进程〕:(24')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旧日的辉煌(展现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窗们例举俄国在历史进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2.教师展现学生自学功效:(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现答案)(1')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朗诵、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经历上述知识点(4')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
(6')(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①做法:错误地通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短处的本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觅缘故。
因此,他尽管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方法,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类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以后,苏联又通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如何解体的?(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专门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可是仍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加倍僵化。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政治改革最终致使苏联解体。
)(3)苏联是如何解体的?(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利分散,各加盟共和国离开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是新课改后加入的历史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中叶的历史变迁。
本课将向学生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苏联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苏联改革与解体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2.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3.苏联改革与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革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抄照搬。
2.认识到在现实中解决问题必须抓住关键。
【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教学小结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改革与解体是新时期我国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等事件,使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认识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2.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国旗逐渐降下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内容。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苏联改革的重要事件,如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开始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苏联也开始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改革首先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深刻的教训。
本课内容分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介绍了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两方面的改革以及影响。
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带来的影响——“八一九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教学重、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处理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图片以及生动的史料使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
难点苏联的解体。
处理方法: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关于根本原因,通过前面学习的第2课的知识就可以解决。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正是这一模式导致苏联的停滞不前,像一辆载重越来越多的马车一样,最终从历史的舞台消失。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增加历史的直观性从而降低本节课知识的难度。
2.探究式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探讨。
3.研究性学习:布置学生调查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成就。
可以布置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成就有哪些?你对中国的改革满意吗?中国的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中国改革的现状,从而为学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作了铺垫。
板书设计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设计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b\lc\{(\a\vs4\al\co1(改革\b\lc\{(\a\vs4\al\co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内容、影响)(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重工业)(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1985~1991))),解体\b\lc\{(\a\vs4\al\co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剂:“八一九事件”)))),设计二:,)教学设计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PPT动画。
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C◆下了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实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实施新经济政策B.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民族解放运动C.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苏联解体的实质是()A.国家名称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改变C.经济体制的变化 D.两极格局的结束◆“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20xx年是苏联“剧变”20用年。
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
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
苏联解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B.戈尔巴乔夫C.叶利钦D.勃列日涅夫◆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
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 B.轴心国集团解体C.华约建立 D.北约建立◆17.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A.苏联B.中国C.德国D.日本◆(“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五、【学后记】。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挫折。
也是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
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演变有着重大影响,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学会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卢布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俄罗斯陷入一场空前巨大的危机中。
卢布在本周一暴跌超10%,创下199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16日,俄罗斯央行一口气加息650个基点,从10.5%提高至17%,仍拦不住卢布的“自由落体”,两天内贬值25%!今年以来卢布贬值幅度已经超过50%。
导致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原因一方面是俄罗斯的主要资产石油已经贬值,另一方面是自身缺乏“造血能力”。
俄罗斯经济的这一现状与其历史上长期实施计划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扭曲有直接关系,但根本的,是因为长时期的计划体制将俄罗斯的私有经济基本上消灭殆尽,这是俄罗斯陷入困境的根源。
——浙江在线12月18日讯教师:这是俄罗斯经济的“寒冬”,这场卢布危机已经使得俄罗斯经济动荡,通话膨胀,物价飞涨,民众纷纷抢购物品,国家到了危机的边缘。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的过程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通过分析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苏联历史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实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关于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具体内容,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掌握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基本史实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实证分析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苏联改革与解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生动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联国旗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讲授新课:(1)介绍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2)讲述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重点关注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
(3)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如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等。
3.课堂讨论:学生就苏联改革与解体过程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苏联的解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能力目标: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结合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师明确指出:苏联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2.新授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指导学生阅读P60小字部分)
师指出: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 改革的内容
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
工业方面(P61小字部分)
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凡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2. 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
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之后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他的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这实际上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
这种做法导致了国内政治局势迅速恶化,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P6——62小字部分)
1991.8.19正当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即阻止苏联集体)但不到三天,他们就
失败了。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快苏联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
(学生阅读课本苏联解体的过程及结果)12.8“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接解体。
师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导致长期经济发展不景气(带来种种弊端)
3. 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
1991.12.25,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70年(1922——1991)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白、蓝、红)旗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引导学生思考: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刀子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
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等。
3.小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
台。
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
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