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5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包括苏联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苏联改革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到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苏联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改革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改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改革对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理解苏联解体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
2.教学难点:苏联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苏联解体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苏联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苏联改革的过程和对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案例分析: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具体案例,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东欧剧变等,理解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是新课改后加入的历史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中叶的历史变迁。
本课将向学生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苏联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苏联改革与解体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2.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3.苏联改革与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革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及意义。
(3)认识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运用历史比较法,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3)开展课堂讨论,总结苏联改革与解体的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2)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影响。
(3)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 教学难点:(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深入理解。
(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改革的原因。
(2)提问:什么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它发生在什么背景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改革内容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分析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原因。
4.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苏联改革与解体的相关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强调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2. 思考问题:苏联解体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苏联改革与全球影响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联改革期间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②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②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对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信、自强、奋发创新的动力。
【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二、新课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PPT播放斯大林遗体和赫鲁晓夫头像)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2.二十大(PPT播放赫鲁晓夫二十大发言图片)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改革与解体是新时期我国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等事件,使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认识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2.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国旗逐渐降下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内容。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苏联改革的重要事件,如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开始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苏联也开始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改革首先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深刻的教训。
本课内容分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介绍了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两方面的改革以及影响。
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带来的影响——“八一九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教学重、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处理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图片以及生动的史料使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
难点苏联的解体。
处理方法: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关于根本原因,通过前面学习的第2课的知识就可以解决。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正是这一模式导致苏联的停滞不前,像一辆载重越来越多的马车一样,最终从历史的舞台消失。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增加历史的直观性从而降低本节课知识的难度。
2.探究式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探讨。
3.研究性学习:布置学生调查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成就。
可以布置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成就有哪些?你对中国的改革满意吗?中国的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中国改革的现状,从而为学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作了铺垫。
板书设计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设计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b\lc\{(\a\vs4\al\co1(改革\b\lc\{(\a\vs4\al\co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内容、影响)(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重工业)(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1985~1991))),解体\b\lc\{(\a\vs4\al\co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剂:“八一九事件”)))),设计二:,)教学设计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PPT动画。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演变有重大影响,也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课程标准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和信念。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苏军攻克柏林图片(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旧知,了解本课的背景,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教师:我们知道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期间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苏联历史发展到1991年底却戛然而止了!这个国家是怎样解体的?为什么会解体?它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呢?(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大国改革(一)“改乱了”——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展示:斯大林逝世图片教师: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
他留下了一个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桎梏——“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逝世后,苏共领导人都针对该弊端进行了改革,首先进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
展示:赫鲁晓夫像材料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授课人学科历史年段班级时间:课题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考纲要求教学目标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教学步骤设计课前检测检测内容1、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对20世纪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俄国农奴制改革B.俄国二月革命C.戈尔巴乔夫改革D.俄国十月革命2、1921年领导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是()A.亚历山大二世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3、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一生所成就的“大事业”是()①领导十月革命②实施新经济政策③成立苏联④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结果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
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一个跛足的巨人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材料一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精讲导学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