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中考化学考点总复习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895.00 KB
- 文档页数:35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讲座目录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专题讲座二元素及化合物专题讲座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专题讲座四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专题讲座五化学实验专题讲座六化学与STS(科学、技术、社会问题)专题讲座七中考热点题型分析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回目录考点剖析:1、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
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
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 2000多万种 ,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 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 , 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 6mm 的尼龙绳能吊起 2t 的汽车 (1nm=10-9m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 , 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 “会” “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主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讲空气氧气命题点1空气的成分和用途1.(2017·山西)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A.拉瓦锡B.侯德榜C.门捷列夫D.道尔顿2.(2017·郴州)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其中约占空气体积21%的气体是()A.N2B.CO2C.稀有气体D.O23.(2017·呼和浩特)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B.空气可用于工业制备氮气和氧气C.氮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命题点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4.(2017·邵阳)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B.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D.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5.(2017·徐州)磷的燃烧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幕弹。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利用燃磷法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如图。
他测得氧气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燃烧结束试管里剩余气体主要是________(填化学式)。
命题点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6.(2017·天津)下列物质中,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可吸入颗粒物7.(2017·青岛)“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B.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C.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D.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8.(2017·山西)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第二章物质的结构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考点梳理1.物质的构成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非金属单质。
如H2、O2、N2、O3等;非金属氧化物,如H2O、CO2、SO2等;酸,如HCl、H2SO4、HNO3等;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C和Si等。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2.粒子的特征(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大多数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在10—26千克的数量级,原子的半径一般在10—10米的数量级。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4)离子是带电的微粒。
原子得、失电子后变成的微粒称离子。
3.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符号是说明问题的一种简明易懂的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4.原子结构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l原子核由夸克构成原子中子(不显电性)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在原子结构中,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2)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于原子核上(电子质量相对很小)。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4)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5.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1)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观上的实心球体。
(用现代的观点看都不正确。
)(2)汤姆生首先发现了电子,从而发现了原子还能再分而建立了汤姆生模型。
(3)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建立了卢瑟福模型。
(酸碱盐)一、酸的通性二、碱的通性三、盐的性质(以上内容这里请大家对照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复习,要仔细地看并且要异常熟练。
常见的酸碱盐的特征物质和特征化学性质很重要,要好好看)常见酸,碱,盐的性质比较:例1.有下列几种物质:a.盐酸 b.硫酸 c.熟石灰 d.硫酸铜e.纯碱f.食盐请选择合适的标号(a~f)填空(不得重复)(1)用来清除铁锈的物质____(2)常用降低土壤酸性的是____(2)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调味剂的是____(4)少量存于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是___(5)农业上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____(6)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____答案为:(1)b (2)c (3)f (4)a (5)d (6)e例2.下列物质置于空气中质量不会增加的是( )A.纯碱B.浓硫酸C.石灰水D.烧碱 答案为:A例3.已知金属X 能从CuSO 4溶液中置换出铜,但不能从金属Y 的硫酸盐溶液中置换出Y ,则X 、Cu 、Y 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 、Y 、CuB.Cu 、X 、YC.Y 、X 、CuD.Y 、Cu 、X 答案为:C例4.区别熟石灰与烧碱的水溶液,可选择( )A.CaCl 2B.Na 2CO 3溶液C.CuSO 4溶液D.NaCl 溶液 答案为:B例5.CuCl 2和MgCl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纸上的物质是( ) A.Fe B.Cu C.Cu 和Mg D.Fe 和Cu答案为:D 例6: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的转变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 .Na CO CaCO 233→ B .Fe O Fe 23→C .()CaO Ca OH 2→D .()CuO Cu OH 2→答案为:D【解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只有掌握了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活动顺序以及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同时又要熟练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发生的条件,才能灵活地应用。
中考总复习:碳的单质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对比(提高)【考纲要求】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知道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及毒性等。
3.掌握单质碳、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比较对比项目 金刚石石墨外 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固体深灰色细磷片状固体 光 泽 加工琢磨后有光泽 略有金属光泽硬 度 自然界最硬软 导电性 无 良好 导热性 良好良好用 途钻探机钻头、刻刀、装饰品等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要点诠释:1.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2.炭和碳不同。
碳是指碳元素,是“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有广泛、概括的含义,并不具体指某种物质;炭是指具体的物质——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
碳与炭不能混用。
3.木炭和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一些色素、有异味的物质,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并非化学变化。
4.规律总结:物质的组成、结构垐垐?噲垐?决定反映物质的性质垐垐?噲垐?决定反映物质的用途。
考点二:CO 2和CO 性质及用途的比较(高清课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对比项目CO 2CO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干冰易升华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化学性质可燃性 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有可燃性2CO+O 22CO 2还原性没有还原性,有较弱的氧化性有还原性C+CO22CO CO+CuO Cu+CO2与水反应与水反应CO2+H2O=H2CO3不能与水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碱)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不能与石灰水反应毒性无毒有剧毒主要用途可制汽水,作制冷剂,灭火,气体肥料气体燃料、高炉炼铁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污染空气要点诠释:1.由于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决定了二者性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