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发酵食品的制作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发酵食品及制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发酵食品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3. 掌握发酵食品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发酵食品的制作,如酸奶、豆腐乳等;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发酵食品的品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发酵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食品科学的热情;2. 增强学生对传统发酵食品文化的认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3. 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健康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技能。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基础,对食品制作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发酵技术概述- 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2. 发酵食品的分类及特点- 常见发酵食品的介绍(如酸奶、豆腐乳、泡菜等)- 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3. 发酵食品制作原理及工艺- 发酵食品制作的微生物学原理- 发酵食品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4. 发酵食品制作实践- 酸奶制作方法及技巧- 豆腐乳制作方法及技巧- 泡菜制作方法及技巧5. 发酵食品品质鉴定- 发酵食品品质鉴定的方法与标准- 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发酵技术概述、发酵食品分类及特点第二课时:发酵食品制作原理及工艺第三课时:酸奶制作实践第四课时:豆腐乳制作实践第五课时:泡菜制作实践第六课时:发酵食品品质鉴定及问题分析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发酵食品制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1.重点:练习制作酸奶,能说出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2.知道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知识点一:练习制作酸奶1.酸奶制作的过程:(1)将容器洗干净,加入牛奶和糖并煮沸,煮开冷却到42 ℃左右,加入一定量的酸奶,然后将瓶口密封,放在30 ℃的地方发酵,8小时后可食用。
(2)下图是酸奶制作的过程,正确顺序为⑤②①③④。
(3)常用菌种有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4)制作酸奶等发酵食品一般包括灭菌、接种、密封、发酵等步骤。
2.发酵原理:利用乳酸菌或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使之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
其过程可用一个简单的式子表示:有机物酒精或乳酸。
在有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乳酸和酒精。
所以一定要保证是无氧环境。
知识点二:发酵原理的应用1.蒸馒头、做面包利用的是酵母菌发酵,制作泡菜与酸奶利用了乳酸杆菌的发酵,醋是醋酸杆菌发酵形成的,某些曲霉发酵可以制作腐乳、面酱、酱油等。
2.发酵食品比普通食品营养成分更丰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该类食品的制作发展非常快,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1.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将牛奶煮开的目的是杀死容器和原材料中存在的微生物,以避免酸奶变质。
2.加入酸奶的目的是什么?酸奶中含有乳酸杆菌,加入酸奶的过程就是接种。
3.为什么要在牛奶冷却后加入酸奶?在煮开的鲜奶冷却后再加入酸奶的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酸奶中含有的乳酸杆菌。
4.给牛奶加糖的目的是什么?为乳酸杆菌的发酵提供原料。
5.最后密封的原因是什么?乳酸杆菌发酵需要的环境是无氧环境,最后密封是为乳酸杆菌提供无氧环境。
6.为什么把装置放在30 ℃的地方发酵?温暖、湿润的环境,最适宜细菌的生长,在30 ℃的环境中,乳酸杆菌繁殖快、发酵快。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三章《综合实践项目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教学设计课题:《综合实践项目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一、教材分析《综合实践项目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发酵食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酸奶、面包、泡菜等。
通过这个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加深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
同时,该项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的介绍为学生理解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类型等知识后,进行发酵食品的制作实践,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实践的热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微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具体作用还缺乏深入了解。
在能力方面,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和真菌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掌握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3)认识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包括材料准备、工具使用、发酵过程控制等。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发酵过程中的现象变化。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让学生体验制作发酵食品的乐趣,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学会设计制作发酵食品教案教案标题:学会设计制作发酵食品教案目标:1. 了解发酵食品的定义、原理和分类。
2. 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对发酵食品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发酵食品的了解和经验。
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发酵食品制作的兴趣。
知识讲解:3. 介绍发酵食品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4. 分类介绍常见的发酵食品,如面包、酸奶、酱油等。
实践操作:5. 分组进行发酵食品的设计和制作。
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发酵食品进行设计和制作。
b. 引导学生思考所选发酵食品的原料、制作步骤和时间控制等。
c. 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发酵食品。
实验观察:6. 学生观察和记录发酵食品的变化过程,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7. 引导学生分析发酵食品制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成果展示:8. 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发酵食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9. 学生互相品尝彼此制作的发酵食品,评价口感和质量。
总结和评价:10. 学生回顾整个发酵食品制作的过程,总结发酵食品制作的关键要点。
11.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拓展活动:12. 邀请专业人士或食品制作爱好者来校进行发酵食品制作的讲座或示范。
教案评价: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了解发酵食品的原理和分类,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将能够提高自我评价和沟通能力。
拓展活动将进一步拓宽学生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和兴趣。
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发酵食品的制作》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发酵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发酵的概念、种类、原理和应用,尤其是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发酵食品的制作》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发酵的概念和种类;2.理解发酵的原理和过程;3.掌握面包、酸奶和蚕豆酱等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6.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准备1.开展本章教学需要的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教学PPT和视频、多媒体投影仪、酸奶自制装置、培养皿、酵母淀粉蔗糖营养盐琼脂平板、PEC培养箱等;2.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工具;3.班级卫生工作要做好,保证实验室安全。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概念和种类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是一些生物通过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获得能量的过程。
老师可以使用教学PPT或视频介绍发酵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发酵、有哪些种类、有何作用等。
2. 原理和过程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感受发酵过程。
使用酸奶自制装置展示不同温度下的酸奶发酵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发酵过程的变化,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原理讲解。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酸奶发酵的关键因素,如温度、时间、材料比例等。
3. 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学习不同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和详细步骤,如面包、酸奶、蚕豆酱等,并对比各自的营养价值。
使用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感受这些食品的制作及形态、味道的差异,并提醒学生注意选择健康、有营养的发酵食品。
4. 实践和探究能力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自己制作酸奶、蚕豆酱等发酵食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自己总结出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最新冀教版八上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学案【学习目标:】1、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案和过程。
2、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自主学习:】1、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或的无氧呼吸,使之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产生或等的过程。
2、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消除杂菌)、(含活菌种)、、等步骤。
发酵时间有长有短,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左右。
3、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发酵技术蒸馒头、、做面酱、和等。
【合作探究:】1、酸奶的制作流程:思考:①在玻璃瓶中加糖的目的?②加热消毒的目的?③凉水中降温的目的?④加酸奶的目的?⑤瓶子密封的目的?⑥瓶子放在30摄氏度左右的地方发酵的目的?2、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是什么?3、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4、发酵技术的发展【联系反馈】1、能使牛奶变成酸奶的是()A.曲霉B.乳酸菌C.醋酸菌D.酵母菌2、下列各项不是发酵食品的是()A.酸奶B.秒包C.甜酒D.面条3、下列情况中,与真菌的作用无关的是()A.制作馒头和面包B.酿造酱酒和红酒C.保障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循环D.制造酸奶喝和香醋4、利用酵母菌酿酒时,要想产生酒精,环境中必须没有()A.二氧化碳B.空气C.氧气D.水5、连线乳酸菌生物武器甲烷菌蒸馒头醋酸杆菌污水净化青霉菌制造泡菜酵母菌疾病治疗炭疽杆菌生产食醋第二节食品保鲜技术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明食品腐烂的原因2、掌握食品保鲜的方法和原理【自主学习】1、是食物腐烂的主要原因。
2、食品保鲜方法:、、、、等都是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
3、低温储藏可以降低呼吸消耗,延长果蔬的。
4、家庭采用、、等贮藏食品,这是食品保鲜的实用方【合作探究】1、食品腐败的原因有哪些?2、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A.加热杀菌B.冷藏冷冻C.干燥D.真空包装还有腌制法、渗透保存法、晒制与烟熏法、溶菌酶保鲜法、防腐剂保鲜法。
3、果蔬的保鲜方法4、使用冰箱的注意事项。
【联系反馈】1、真空包装和使用保鲜膜能够保鲜食品的原因是()A.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B.防止细菌和灰尘的进入C. 隔绝空气,抑制微生物的繁殖D.杀死微生物2、大量发芽的种子长期对方在一起,种子堆里会发热的原因是()A.水分多,光合作用增强B.水分多,光合作用减弱C.水分多,呼吸作用增强D.水分多,呼吸作用减弱3、下列不是食品保鲜方法的是()A.盐渍B.冷冻C.煮熟D.真空包装4。
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
一、教学设计思想
酸奶为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儿童、老年人尤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
因此,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微生物和“细胞呼吸”中关于发酵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了以酸奶为代表学习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及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后进行实际操作,自制酸奶,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及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2.说出酸奶的制作原理
3.通过实验的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动手制作酸奶,分析评价产品质量好坏及原因
5.体验制作酸奶的过程,培养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6.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难点: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
一、酸奶的制作
二、发酵的原理
三、发酵的过程
四、发酵技术的应用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发酵食品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2)掌握几种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发酵过程;(2)学会使用发酵剂,并进行食品制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发酵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对传统发酵食品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2. 几种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酵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发酵过程的探究,发酵剂的使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试管、培养皿、酒精灯等;2. 实验材料:面粉、酵母、乳酸菌、醋酸菌等;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酵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发酵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3. 演示实验:展示发酵过程的实验,如酵母发酵、乳酸菌发酵等。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发酵食品的制作实践,如蒸馒头、做酸奶等。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践操作评价: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操作规范性等进行评价。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利用实验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厂,了解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和发酵技术的应用。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和其他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发酵类食物的定义、历史和发展。
- 掌握发酵类食物的制作原理和常用发酵菌种。
- 熟悉几种常见的发酵类食物的制作方法。
2. 技能目标:- 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发酵类食物。
- 学会制作简单的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面包等。
- 能够进行简单的食品安全和卫生处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发酵食品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发酵类食物概述- 发酵的定义和历史- 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性- 常见的发酵食品种类2. 发酵菌种介绍- 酵母菌- 醋酸菌- 乳酸菌- 酱菌3. 发酵食品制作方法- 酸奶制作- 泡菜制作- 面包制作- 酱油制作4. 食品安全和卫生- 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发酵食品的储存和保鲜三、教学过程1. 导入-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酵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 讲解发酵类食物的定义、历史和发展,介绍常见的发酵食品种类。
3. 实践操作- 教师示范酸奶、泡菜、面包等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4. 交流讨论-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2. 作品评价- 发酵食品的外观、口感和品质-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创新和改进3. 问卷调查- 对发酵类食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五、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籍- 发酵食品制作相关教材-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书籍2. 实验室设备- 酸奶机、泡菜坛、烤箱等3. 网络资源- 发酵食品制作教学视频- 食品安全知识网站通过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发酵类食物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掌握基本的发酵食品制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对传统发酵食品的热爱。
食物发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理解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2. 了解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及其对食物口感、营养的影响;3. 熟悉食品安全与发酵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发酵食品;2.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发酵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食品安全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食物发酵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2.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发酵食品的认识,弘扬民族文化;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培养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探究课程,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发酵技术。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发酵原理与微生物作用:讲解发酵的定义、原理,介绍常见发酵微生物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发酵与微生物”2. 常见发酵食品制作:学习酸奶、泡菜、豆腐乳等食品的制作方法,了解其营养价值和口感特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发酵食品的制作”3. 食品安全与卫生要求:介绍发酵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讲解卫生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教材章节:第四章“发酵食品的卫生与安全”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发酵食品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发酵技术。
教材章节:第五章“实践操作”5. 食品安全评估: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对市场上销售的发酵食品进行安全评估。
发酵食品的制作-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背景知识
发酵是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潮湿度、气体环境和营养物质条件下所进行的代谢作用。
其中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等。
发酵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微生物代谢所生产的产品。
如面包、酸奶、啤酒、酱油等都是发酵食品。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加深对发酵作用的认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发酵的乐趣。
三、实验材料
水、面粉、干酵母、白糖、盐、小碗、面包桶
四、实验步骤
1. 制作面团
将两碗面粉放入大碗中,加入一勺白糖和一勺盐,搅拌均匀。
然后将适量水加入面粉中,开始和面。
直到面团变得光滑、柔软、不沾手为止。
2. 发酵
将制作好的面团放入小碗中,加入干酵母搅拌均匀,然后将面团放入面包桶中发酵。
发酵时间一般是2~3小时,以面团状态变大为准。
3. 烘烤
等到面团膨胀到桶的4/5大小时,将桶放入预热过的烤箱中,烤20~25分钟即可。
五、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学生可以制作出美味的面包。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发酵的过程,掌握面团的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品尝面包,学生可以感受到发酵作用带来的酵香和松软口感。
六、实验思考
本次实验只是面包的制作,但通过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学生可以掌握发酵的定义、类型及作用,进一步了解微生物对食品加工的作用。
同时也让学生发现了发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5.3.1发酵食品的制作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2.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的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尝试制作酸奶。
情感目标:体验制作酸奶的过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难点: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酸奶,调味品、米酒、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的图片、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自制的一份酸奶。
五、教学过程验。
或图片给学生展示。
、发酵读教材,了解发酵原理在生酵原理的应用,开六、板书设计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步骤:酸奶的制作原理发酵原理日常生活中发酵原理的利用七、课下作业帮妈妈做馒头或面包等发酵食品。
八、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在本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自主、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树立科学的世和谐、全面的发展。
我借助学生的童心、好奇心,驱动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微生物的知识归纳出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再通过学生自学、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弄清酸奶的制作过程,辅助以家庭生活中发面做馒头、做泡菜的实际经验,总结出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总结出发酵技术,进一步引出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这些前沿的技术生物,激发学生的爱科学、爱生命、爱国家的情感。
本课教学改变教师独占教材的“满堂灌”,把设计重点放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放学生思维,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而不是统治者。
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过界观与价值观。
发酵食品的制作教学设计1. 引言发酵食品是指利用发酵作用使得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得到改善口感、增加营养的食品。
发酵食品多种多样,如面包、酸奶、啤酒等。
发酵食品不仅可以增加人体对某些物质的吸收,还对肠道有益,提高人体免疫力。
本教学设计将介绍如何制作酸奶为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2. 实验目的•了解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学习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发酵食品制作的基本技巧•增强对发酵食品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种/酸奶发酵剂•温度计•瓶子或容器•做标签的材料(如纸和笔)•保温容器或温度控制仪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清洗瓶子或容器,确保无杂质;•准备好酸奶菌种/酸奶发酵剂;•准备适量的牛奶。
4.2 加热牛奶将牛奶倒入锅中加热至80℃左右,然后立即关火。
注意不要使牛奶沸腾,以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
4.3 冷却牛奶待牛奶降至40℃左右时停止冷却。
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牛奶的温度。
4.4 添加酸奶菌种/发酵剂将准备好的酸奶菌种/发酵剂加入牛奶中。
根据使用的菌种或发酵剂的说明书,添加适量的菌种或发酵剂。
4.5 充分混合用搅拌器或勺子搅拌牛奶与菌种/发酵剂混合均匀。
确保菌种/发酵剂均匀分布在牛奶中。
4.6 储存和发酵将混合好的牛奶倒入瓶子或容器中,盖上盖子。
可以用纸和笔做标签,标注上制作日期和发酵时间。
然后将瓶子或容器放在保温容器中或使用温度控制仪控制温度。
一般来说,酸奶的发酵时间为6-8小时,温度保持在38-43℃之间。
4.7 冷藏酸奶待酸奶发酵完成后,将酸奶放入冰箱冷藏。
在冷藏后的酸奶口感更好,也方便保存。
5. 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牛奶中的乳糖被菌种/发酵剂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变为酸奶,并且酸奶中的乳酸菌还能产生其他有利于人体的物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获得自制的美味酸奶。
6. 注意事项•实验中使用的容器、工具和手部应保持清洁,以防止杂质和细菌的污染。
发酵食品的制作教学设计
www.5y
kj.co
m第一节
发酵食品的制作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酸奶为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儿童、老年人尤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
因此,课本选择了以酸奶为代表学习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完成。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2.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的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尝试制作酸奶。
情感目标体验制作酸奶的过程三、重点难点重点: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难点: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媒体视频资料、烧瓶等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分小组课前一天完成酸奶的制作大家谈组织大家谈论知识链一、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二、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想一想提前两天对学生进行指导:1.酸奶的制作过程:鲜奶加糖→灭菌→降温→接种→装瓶→封口→恒温发酵→冷却→检样→成品。
2.注意事项:①玻璃瓶最
好选择耐高温的;②温度计要消毒的;③发酵时要密封;④消毒后的玻璃瓶要冷却。
向学生出示两个问题:1.制作酸奶为什么要加糖?2.发酵时为什么要密封瓶口,形成无氧环境。
引导学生总结: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利用乳酸菌或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使之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菌或酒精的过程。
制作过程:一般包括灭菌、接种、密封、发酵等步骤。
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了解的发酵食品方面的情况在各种生物酶的作用下,面团中的双糖和多糖转化成糖,在适宜的温度、水分、pH值以及必要的矿物元素环境下,酵母直接利用单糖进行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并进行繁殖,使面团中的酵母数量愈来愈多,产生大量的气体,最终使面团膨胀成类似海绵的组织结构;酵母发酵的过程伴随产生的各种复杂化学芳香物质,以及对面团分子结构的改变,都使面团在烘焙过程中体积膨胀、口味芳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酸奶为例,酸奶的制作过程:鲜奶加糖→灭菌→降温→接种→装瓶→封口→恒温发酵→冷却→检样→成品。
1.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还有哪些?2.哪些已经用于工业化生产?课下分小组完成操作,并且查阅关于食品发酵的课外资料观察比较相互谈论得出结论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配合,随同教师总结积极回答七、板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一、酸奶的制作二、发酵的原理三、发酵的过程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