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定标中地面控制点的布设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78.77 KB
- 文档页数: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及定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利用飞机上的雷达设备进行地面成像的技术。
SAR技术采用了合成孔径技术,即通过分别接收地面上不同位置反射回来的雷达信号,利用计算机算法将这些信号合成为一张高分辨率的地面图像。
合成孔径技术的优势在于从雷达到地面的距离和旋转角度变化不会影响成像质量,能够获得高分辨率、高质量的地面图像。
因此,SAR技术在航空、军事、遥感及资源调查等领域应用广泛。
SAR成像技术与定位技术是SAR技术中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
成像技术旨在通过合成孔径技术获得高分辨率、高品质的地面图像,而定位技术则旨在精确地定位地面上的目标,例如建筑物、道路、河流等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机载SAR的成像及定位技术。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机载SAR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组成、信号处理和成像算法等。
2.机载SAR成像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分辨率、噪声、动态范围等。
3.机载SAR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普勒频移、多普勒参数估计等。
4.应用机载SAR技术进行目标检测、识别和跟踪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机载SAR成像及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具体方法如下:1.文献综述: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综述机载SAR成像及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2.实验仿真:采用MATLAB等模拟软件,模拟机载SAR系统的信号处理和成像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分析机载SAR成像质量和定位精度。
四、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机载SAR技术在航空、军事、遥感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分析机载SAR成像及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还可以为机载SAR技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五、预期成果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述机载SAR成像及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对机载SA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摘要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一种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雷达系统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重要技术。
在进行干涉处理时,对信号的处理方法直接关系到数据处理的质量和地表形变信息的准确性。
本文通过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常见的相位解缠、滤波和图像纠正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的验证,证明了所提出的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获取地表形变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1.引言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球观测手段,广泛应用于测量地壳运动、地表形变等研究领域。
在进行干涉处理时,信号处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反演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本文主要研究了相位解缠、滤波和图像纠正等主要的信号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2.相位解缠方法相位解缠是干涉处理的关键环节,它的目的是将相位信息进行可靠的恢复,以减少或消除相位跳变引起的干涉模糊。
常见的相位解缠方法包括空时相位解缠、频域相位解缠和时域相位解缠等。
2.1 空时相位解缠空时相位解缠方法是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干涉相位进行拟合,尽量减小相位的不连续性。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线性拟合法、二次多项式拟合法等。
空时相位解缠方法简单直观,但对于复杂的地形和变形场景,效果有限。
2.2 频域相位解缠频域相位解缠方法是将干涉相位转换到频域进行处理,主要通过移相算法和滤波器设计来实现相位解缠。
该方法适用于较复杂的地形和变形场景,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2.3 时域相位解缠时域相位解缠方法是基于干涉序列之间的相位连续性进行解缠处理,通过构建相位解缠模型实现对干涉相位的准确恢复。
该方法适用于变形场景较简单的情况,但对于复杂地形效果较差。
3.滤波方法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信号经常受到多种噪声的干扰,滤波方法的选择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对数据处理的影响,提高干涉结果的可信度。
常见的滤波方法包括空域滤波、频域滤波和小波变换滤波等。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2)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2)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3)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4)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5)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6)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9)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1)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1)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2)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2)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2)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3)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3)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4)4.1 多参数SAR系统 (15)4.2 聚束SAR (15)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6)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6)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7)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7)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8)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8)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8)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19)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19)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0)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0)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2)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5)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7)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1)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3)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5)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7)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8)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8)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概述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InSAR)简述摘要:本⽂主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其3种基本模式,并且对其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进⾏了概述。
最后,还讲述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的主要应⽤,并对其未来发展进⾏了展望。
关键字: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微波遥感影像1.发展简史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种⾼分辨率的⼆维成像雷达。
它作为⼀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年来获得了巨⼤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段。
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和甚⾄在⼀定程度上穿透⾬区,⽽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段所不能⽐拟的;微波遥感还能在⼀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
随着SAR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已经被成功应⽤于地质、⽔⽂、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农业、林业、⽓象、军事等领域。
L. C. Graham 于1974 年最先提出了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InSAR )三维成像的概念,并⽤于⾦星测量和⽉球观察。
后来Zebker、G. Fornaro及A. Pepe 等做出了进⼀步的研究,以解决InSAR 处理系统中有关基线估计、SAR 图像配准、相位解缠及DEM ⽣成等⽅⾯的问题。
⾃1991 年7 ⽉欧空局发射载有C 波段SAR 的卫星ERS- 1 以来,极⼤地促进了有关星载SAR 的InSAR 技术研究与应⽤。
由于有了优质易得的InSAR 数据源,⼤批欧洲研究者加⼊到这个领域,亚洲(主要是⽇本)的⼀些研究者也开展了这⽅⾯的研究。
⽇本于1992 年2 ⽉发射了JERS- 1,加拿⼤于1995 年初发射了RADARSAT,特别是1995 年ERS- 2 发射后,ERS- 1 和ERS- 2 的串联运⾏极⼤地扩展了利⽤星载SAR ⼲涉的机会,为InSAR 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地面运动目标与合成孔径雷达的讨论
孙明魁
【期刊名称】《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地面运动目标与合成孔径雷达的关系,并进一步介绍了地面运动目标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影响.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孙明魁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37
【相关文献】
1.基于沿航向干涉的星载双通道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技术 [J], 蔡斌;梁甸农;董臻;杜湘瑜
2.机载正侧视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参数估计方法 [J], 朱圣棋;廖桂生;曲毅;周争光;李海
3.地面运动目标振动信号的特性分析与目标识别 [J], 王斌
4.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对地面运动目标成像和精确定位的算法 [J], 盛蔚;毛士艺
5.存在强旁瓣目标的机载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 [J], 吴建新;王彤;保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载重轨干涉SAR高精度配准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一种遥感技术,它利用两个或多个微波雷达成像系统的相位差异进行高精度地形、地表形变监测等应用。
由于InSAR技术对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被广泛应用于地形地貌变化、地壳形变、地球物理、环境监测等领域。
目前,InSAR技术在航空、卫星、挂起等多个平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机载InSAR系统的卫星InSAR系统比精度低,可能会受到平台姿态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机载InSAR系统来说,精确的配准技术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在机载InSAR系统上,重轨数据的配准一直是一个难题。
当前,实现机载InSAR系统的重轨数据配准主要是使用传统的基于时间信号模板匹配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和处理时间,并且在处理大数据时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本研究计划开发一种新的机载InSAR重轨数据配准算法,即机载重轨干涉SAR高精度配准算法。
该算法主要基于机载InSAR系统的重轨数据的特点和干涉SAR成像的原理,通过对SAR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重轨影像之间的高精度配准。
具体来说,该算法将采用以下方法:1.使用基线和角度信息,计算两幅SAR影像之间的转换矩阵。
2.将干涉SAR影像分别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准确地对齐。
3.使用FFT技术进行干涉图像配准,以获得高精度的重轨影像配准结果。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开发一种新的机载InSAR重轨数据配准算法,以提高机载系统的影像质量和准确性。
具体来说,该算法将可以实现:1.提高机载InSAR系统的数据处理效率,减少计算和处理时间。
2.提高机载InSAR系统的影像配准精度和准确性。
3.较好地解决当前机载InSAR系统的重轨数据配准难题。
四、研究方法为了实现机载重轨干涉SAR高精度配准算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重轨数据的SAR成像模型,分析SAR影像的成像原理及重轨数据的特点。
用地面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法监测滑坡[意]Dario Tarchi, Nicola Casagli等一种基于雷达干涉测量和采用地表仪器的新技术,用于监测意大利的Tessina滑坡。
这项技术可以高空间分辨率和精确度,获得整个滑坡耗损区的多时象地表变形图。
使用的便携装置是线性SAR(LISA),能够提供17GHz,合成孔径达到2.8米的测量。
通过在两个基准点,将记录的像素位移与由电动经纬仪和电子测距仪的测量数据相比,证明结果是有效的。
一、概述世界上许多地方,滑坡影响城市或人类活动,由于在稳定性方面实施防范措施困难,通常成了不得已的与人类“共栖”的危险情况。
为了保证人类生命、相关财产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优良风险管理需要有报警系统。
该系统是基于从固定监测仪器中实时采集可靠数据。
特别对报警事件,在难以操作的情况下,数据的实时有效性是预测短期移动变化的基础,并据此判定风险情况。
在块体活动行为的参数中,分离或堆积区地表地形的变化特别重要。
总的来说,地表监测技术,土工技术监测(倾斜计、应变仪和测距器等)和GPS或常规地形测量都提供了滑坡区确切数量点的信息。
尽管单点数据很精确,它主要用于特别重要的地区(滑坡顶、耗损区和堆积区等),但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区域的情况,这一点对于大面积滑坡或复杂边坡移动特别重要,因为它们表现为不同的移动模式。
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在大规模和复杂监测网中通常要用地形和/或仪器测量。
但这些常规监测技术不能提供详细的空间延拓信息,而且不能应用于处于高风险或尚未形成滑坡的地段。
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通过机载或地面传感器进行作业,在评价大范围的地表位移中已经证明了其优越性能,特别是沿观测器的传感器目标线它可以探测高精度位移。
作者已经在一个项目中研究过地面SAR干涉测量监测滑坡位移的性能,为了在测试这一技术在野外的适用性,对包含不同动力学和材料的各种地面运动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二、地面微分SAR干涉测量这是一种地面位移的遥感测量方法,可以在野外测量时提供一地面变形场,无需在地面确定目标的位置,也无需任何与斜坡的实际接触。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原理及应用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中。
文章结合作者实际研究,从InSAR 技术的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出发,分析了其基本技术原理,并就InSAR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其未来发展。
标签: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原理;应用1 InSAR技术的优势与潜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借助于合成孔径雷达SAR朝目标位置发射微波,之后接收目标反射回波,从而获得目标位置成像的SAR复图像对,如果复图像之间有相干条件,SAR复图像对共轭相乘后能够得到干涉图,结合干涉图相位值可以获得两次成像中存在的微波路程差,进而准确获得目标位置的地形地貌等情况。
利用InSAR技术成像的优势在于连续观测能力强、成像分辨率和精度高、覆盖范围较广、技术成本低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说DEM生成、地面沉降监测、火山或地震灾害监测、海洋测绘、国防军事等。
但是InSAR 技术测量的精准度往往会受到大气效应的影响,近年来新提出的散射体PS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干涉处理的过程中,PS技术分析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散射体相位变化,即便是难以获得干涉条纹的状况下,也可以获得毫米级的测量精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涉测量技术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也是这一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拥有非常高的开发应用价值[1]。
2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按照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值来计算出地面目标空间信息的技术,它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两幅天线进行同时成像或者单幅天线间隔一定时间重复成像,进而得到同一位置的复雷达图像对,因为两幅天线和地面目标之间的距离不一致,因此在复雷达图像对同名象点之间出现相位差,进而产生干涉纹图,其中的相位值代表两次成像的相位差测量值,两次成像的相位差和地面目标的空间位置之间的几何关系,结合飞行轨道的具体参数,便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地面目标的具体坐标,进而让我们获得具有较强精准度的大范围数字高程模型。
P波段机载重轨干涉SAR信号处理的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P波段机载重轨干涉SAR信号处理的研究
背景:
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地球观测卫星采用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物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其中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卫星成为了航天遥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技术实现了大范围地表物体的高分辨率成像和地表特征及其变化的探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特别是机载SAR系统,因其具有灵活性、快速响应、高分辨率等优势,在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机载重轨干涉SAR信号处理方法,提高SAR成像的分辨率和精度。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载重轨干涉SAR成像原理与方法研究。
2. 基于强度和相位干涉,研究SAR成像重轨干涉处理方法。
3. 针对机载SAR系统的成像特点,设计实现高效的SAR处理算法,减少数据冗余和处理时间,提高SAR成像的质量。
4. 结合模拟实验和数据实验,对方法进行验证和评价,分析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性。
研究意义:
机载重轨干涉SAR信号处理是SAR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研究成果将对机载SAR系统设计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提高SAR成像精度和分辨率,为国防军事、民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遥感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机载SAR、重轨干涉、成像处理、信号处理、应用前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引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两幅或多幅雷达影像的干涉分析来获取地表形变和高程信息的遥感技术。
它利用雷达的发射和接收系统形成的合成孔径,通过比较不同时刻或不同视角的雷达图像,可以测量出地表的微小变化。
这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着重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通过对两幅或多幅雷达图像进行干涉分析来得到地表形变和高程信息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成孔径:合成孔径是通过雷达系统来形成的一种虚拟孔径,其大小远远大于实际的天线孔径。
通过合成孔径,可以提高雷达的方向性和分辨率。
2. 干涉分析:干涉分析是通过对不同时刻或不同视角的雷达图像进行相位差分析来得到地表形变和高程信息的算法。
当地表发生形变时,会导致相位改变,通过对两幅雷达图像的相位进行差分,可以得到地表形变信息。
3. 分析和解算:经过干涉分析后,得到的相位差图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算,才能得到可靠的地表形变和高程信息。
其中包括相位解缠、轨道参数精确校正、大气湿延伸校正等过程。
二、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借助多个关键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
以下将介绍目前一些主要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1. 相位解缠技术:相位解缠是解决差分相位包裹问题的关键技术。
相位包裹是指相位在空间上发生突变,导致相位差无法直接表示地表形变。
相位解缠技术通过利用多余的信息,将相位包裹进行去除,得到连续的相位图像,从而获得准确的形变信息。
2. 轨道参数精确校正技术: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需要对不同时刻或不同视角的雷达图像进行干涉分析,所以需要对雷达系统的轨道参数进行精确校正。
轨道参数精确校正技术可以通过星载GPS等方式获取高精度的轨道参数,从而提高干涉测量的精度。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模型杨桃丽;索志勇;李真芳;楚江;保铮【摘要】针对现有文献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SAR)测量地形高度和地貌形变时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GEOSAR干涉测量模型.在考虑地球曲面、斜距、基线、平台高度、干涉相位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因素的情况下,推导了干涉GEOSAR的绝对测高精度、相对测高精度与形变测量精度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一种既适用于高轨干涉SAR系统,也适用于低轨干涉SAR系统的干涉测量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了GEOSAR测高误差和形变测量误差,并与实验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GEOSAR干涉测量模型与Bruno所提模型相比,适用范围更广,且误差精度提高至米量级.【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8)004【总页数】6页(P85-89,101)【关键词】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形变【作者】杨桃丽;索志勇;李真芳;楚江;保铮【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1,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1,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1,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1,西安;西安卫星测控中心,710043,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1,西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7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metry,D-In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特性,在地表监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中低轨InSAR和D-InSAR已经实现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观测场景较小,重访时间周期较长,对广域快时间地表监测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