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课件 音频 教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34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运用"最后一分钟"这个概念。
2.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你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在一小时内完成,但是你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准备,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思路。
2.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情况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讲解:3. 解释"最后一分钟"是指人们在某个重要时刻才开始做事情的情况,这种行为常常会增加压力,降低效率,并可能导致失败。
4. 演示一个关于"最后一分钟"的短故事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实践:5.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如备考、课堂作业、项目报告等),设计一个关于"最后一分钟"的案例。
6. 学生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遇到的挑战,并提供解决方案。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案例,并讲解他们的解决方案。
讨论:7. 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最后一分钟"的情况,并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8. 学生分享他们想到的解决方案,并讨论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总结:9. 提醒学生重要事情需要提前准备和安排,避免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
10.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的机会。
拓展活动:- 学生自行寻找与"最后一分钟"相关的新闻报道或个人故事,并写一篇小论文或进行口头汇报。
- 学生可以申请一个日程管理应用程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拓展活动(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并避免"最后一分钟"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拓展活动:1. 时间管理课程:组织一些时间管理课程或工作坊,向学生介绍一些时间管理技巧和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制定日程表、设置优先级、利用番茄工作法等。
24*最后一分钟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对于诗歌教学, 于漪曾说: “要反复读, 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中, 以读贯穿全文, 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 走进诗歌意境, 感悟本文主题思想。
教学中, 处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一次次深入心灵的朗诵中, 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了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最后一分钟到来前、到来时、到来后的激动与自豪。
从而让学生在锻炼语文能力的同时, 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 (1)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小组内分工, 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1.展示香港美景的图片,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2.情景导学: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那里有颗“东方之珠”——香港。
根据你课前查找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你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学生交流:香港是“购物天堂”, 香港是“美食天地”……)3.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却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 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今天, 让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夜晚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板书课文题目: 最后一分钟)4.解题: 通过预习, 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预设: 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过渡: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 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设计意图: 开课简单明了, 用图片和歌曲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使学生对香港产生亲近感;解析课文题目, 了解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引言:在教育领域,教师们时常面临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尤其是在教学设计上。
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在最后一分钟内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最后一分钟内设计教学,以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理清教学目标在最后一分钟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选择教学方法在最后一分钟内设计教学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应根据时间限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确定教学内容在最后一分钟设计教学时,教师需要快速确定教学内容。
可以从教科书、教学大纲或其他教学资源中选取相关内容。
同时,应注意将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确保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四、设计教学活动在最后一分钟设计教学时,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制定评估方法在最后一分钟设计教学时,制定合适的评估方法是必要的。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测验、作业、小组展示等形式。
六、关注教学环境在最后一分钟设计教学时,教学环境也是需要关注的。
教学环境应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合作和鼓励的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和利用适当的教具来改善教学环境。
七、反思教学设计在最后一分钟设计教学后,教师也应及时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经验和启示。
最后一分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最后一分钟”概念的内涵和应用场景;2.掌握在最后一分钟做事的技巧和方法;3.培养紧迫感和效率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二、教学内容1. 概念解析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分钟”是什么意思,让他们尝试描述、分析这个概念的内涵和核心。
随后,对“最后一分钟”的概念进行解析和总结,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一概念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技巧与方法介绍在最后一分钟做事的技巧和方法。
这里有一些示范内容:1.“按优先级排序”:将需要处理的事项,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分类,确定先处理哪些事项;2.“单一任务模式”:在最后关头,不要尝试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而应该集中精力处理一个任务,然后再处理下一个;3.“设定时间限制”:在最后一分钟,一定要设定好时间限制,特别是在紧急任务的情况下,不能被其他琐事干扰。
3. 效率意识最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培养紧迫感和效率意识。
教师可结合实际个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和提高效率的策略。
三、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全课讨论: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概念、技巧及方法的内涵和实际操作效果;2.组内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模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练习,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概念和技巧;3.学生演讲: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概念、技巧和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进行总结和组织,鼓励学生与全班分享个人经验。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下列方式:1.教师随堂检查: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2.学生自我评估: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反思进行自我评估,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想办法进行改进;3.同伴互评:让同伴互相评估彼此的表现,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帮助。
五、教学资源•PowerPoint 演示文稿;•视频教学材料;•互动小组讨论活动指南。
六、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安排•上课时间:2 学时;•上课形式:授课+小组讨论+演讲。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引言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各种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态度。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策略是“最后一分钟教学法”。
“最后一分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分钟内,教师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或精华内容,让学生在气氛紧张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以便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本文将讨论什么是“最后一分钟”教学法,及如何设计应用“最后一分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突出。
什么是“最后一分钟”教学法“最后一分钟”教学法是一种将学习的重点元素延迟到学习过程的最后一分钟,从而加强知识的影响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方法。
具体来说,在这种教学法下,老师会在课堂讲解或学习的最后一分钟内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或精华内容,以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强烈的联结,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为什么这种教学法在学生中间非常有效呢?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大脑对于在某个时刻得到的信息很容易发生关联。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类的反应时间很短,尤其是在压力下的反应时间更加短,而“最后一分钟”教学法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很多新的信息。
设计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别,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例子,演示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最后一分钟”教学法。
步骤一:命名问题老师让学生一起帮助解决“以什么名称命名问题来描述两根互相垂直的线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
老师在整堂课中会穿插提醒学生,提醒他们问题是重点,他会在课程结束时回答这个问题。
步骤二:解释答案到了课程的最后一分钟,老师展示了某些不规则的图形,接着引导学生回答命名问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
同时,学生可以讨论自己的思路,共同讨论答案。
步骤三:练习在答案展示并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回想解决方案,并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相互复习和回顾。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最后一分钟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
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四、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点评: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
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
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案:《最后一分钟》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最后一分钟》这篇短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及短语;2.通过阅读并分析短文的结构及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使用文章中的词汇和短语;2.能够理解并运用短文中的相关信息完成练习;3.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三、教学过程:Step 1: 预习导入 (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型;2.提问:你们平常会进入到“最后一分钟”的状态吗?一般在什么时候?为什么?Step 2: 阅读理解 (10分钟)1.让学生快速阅读短文《最后一分钟》,了解文章大意;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谁?(3)他们在面对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4)你认为这个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Step 3: 词汇和短语 (15分钟)1.教师给出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录在笔记本上;2.教师带领学生读出这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练习;3.逐个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同伴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4.让学生互相出示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对照核对,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并记录相关词汇和短语;Step 4: 分析短文结构 (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短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事件发展和结尾;3.引导学生从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整个文章的信息;4.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讲解,指导他们正确理解短文的结构;Step 5: 阅读训练 (15分钟)1.教师设计相关的阅读练习,例如填空、选择和问答等;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与同桌讨论并核对答案;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正确答案,解释练习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Step 6: 拓展活动 (15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短文中提供的信息,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2.让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编写的故事,并互相评价;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辅助绘制插图;4.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Step 7: 总结反思 (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相关词汇、短语和阅读技巧;2.鼓励学生分享从阅读中的收获和体会;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生活中是否经常进入“最后一分钟”的状态,并阐述对此问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