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后一分钟》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15
《一分钟》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1997年7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香港回归祖国)(2)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有什么了解?(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说说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紧急的时刻,人们等待着回归的时刻到来。
)(3)诗的中间部分描绘了什么?(描绘了回归的时刻到来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5)诗的部分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美好祝愿。
)4.朗读课文,感悟情感(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2)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个人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
5.小结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知道了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我们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奋斗。
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注意书写规范。
2.课外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课文有感情,对课文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诗歌意境方面还有待提高。
3.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4.不足之处:(1)对诗歌的讲解还不够深入,有些地方没有讲清楚。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一分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97年7月1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吗?生:香港回归祖国。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分钟》就是讲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2.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生:(自读课文)3.交流讨论师: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课文中的“一分钟”非常重要,它代表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关键时刻。
生2:课文中的语言很优美,比如“东方之珠”、“紫荆花”等词语,让我感受到了香港的美丽和祖国的繁荣。
师:很好,同学们都提到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内容。
4.分析课文师:请同学们分段落朗读课文,并简要概括每段的意思。
生1:第一段写的是回归仪式的准备工作。
生2:第二段写的是回归仪式正式开始。
生3:第三段写的是回归仪式结束,香港回归祖国。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5.学习生字词和优美词句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我们一起学习生字词。
(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师:下面我们来积累一些优美词句。
(师生共同积累优美词句)6.朗读展示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朗读展示。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生:(分组朗读展示)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生1: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运用"最后一分钟"这个概念。
2.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你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在一小时内完成,但是你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准备,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思路。
2.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情况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讲解:3. 解释"最后一分钟"是指人们在某个重要时刻才开始做事情的情况,这种行为常常会增加压力,降低效率,并可能导致失败。
4. 演示一个关于"最后一分钟"的短故事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实践:5.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如备考、课堂作业、项目报告等),设计一个关于"最后一分钟"的案例。
6. 学生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遇到的挑战,并提供解决方案。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案例,并讲解他们的解决方案。
讨论:7. 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最后一分钟"的情况,并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8. 学生分享他们想到的解决方案,并讨论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总结:9. 提醒学生重要事情需要提前准备和安排,避免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
10.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的机会。
拓展活动:- 学生自行寻找与"最后一分钟"相关的新闻报道或个人故事,并写一篇小论文或进行口头汇报。
- 学生可以申请一个日程管理应用程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拓展活动(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并避免"最后一分钟"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拓展活动:1. 时间管理课程:组织一些时间管理课程或工作坊,向学生介绍一些时间管理技巧和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制定日程表、设置优先级、利用番茄工作法等。
《最后一分钟》一等奖说课稿1、《最后一分钟》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
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案:《最后一分钟》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最后一分钟》这篇短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及短语;2.通过阅读并分析短文的结构及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使用文章中的词汇和短语;2.能够理解并运用短文中的相关信息完成练习;3.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三、教学过程:Step 1: 预习导入 (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型;2.提问:你们平常会进入到“最后一分钟”的状态吗?一般在什么时候?为什么?Step 2: 阅读理解 (10分钟)1.让学生快速阅读短文《最后一分钟》,了解文章大意;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谁?(3)他们在面对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4)你认为这个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Step 3: 词汇和短语 (15分钟)1.教师给出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录在笔记本上;2.教师带领学生读出这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练习;3.逐个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同伴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4.让学生互相出示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对照核对,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并记录相关词汇和短语;Step 4: 分析短文结构 (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短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事件发展和结尾;3.引导学生从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整个文章的信息;4.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讲解,指导他们正确理解短文的结构;Step 5: 阅读训练 (15分钟)1.教师设计相关的阅读练习,例如填空、选择和问答等;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与同桌讨论并核对答案;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正确答案,解释练习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Step 6: 拓展活动 (15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短文中提供的信息,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2.让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编写的故事,并互相评价;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辅助绘制插图;4.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Step 7: 总结反思 (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相关词汇、短语和阅读技巧;2.鼓励学生分享从阅读中的收获和体会;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生活中是否经常进入“最后一分钟”的状态,并阐述对此问题的反思。
最后一分钟语文教案一等奖1、最后一分钟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对香港有什么了解吗?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2、最后一分钟语文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四、课时准备:1课时五、教学过程(—)谈话交流:同学们,请回想一下我们三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它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香港是东方的明珠) 出示课件:香港风光图片及中国地图,了解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曾经隶属于广东省。
然而它却曾经被帝国主义列强占据了长达150年之久。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吗?(二)展示资料1、割让历史:出示课件:三个不平等条约。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
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
五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公布课教学设计《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一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陈瑜教学目标1.熟悉5个生字2.有情感地朗诵课文3.明白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酷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明白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酷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明白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酷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进程最后一分钟一、导入同窗们,咱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以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要紧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霎时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咱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把那种兴奋、自豪的情感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搜集的资料明白得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连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
让学生明白得“使大海欢腾”的意思四、指导学生朗诵“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诵时的抑扬抑扬:注意节与节之间和每一节之内诗文句间的停顿。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一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陈瑜教学目标1.熟悉5个生字2.有情感地朗诵课文3.明白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酷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明白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酷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明白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酷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进程最后一分钟一、导入同窗们,咱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一等奖1、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
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体会诗歌内容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
)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
)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三,最后一分钟,希望对你有帮助!2、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
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扫清字词障碍。
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的最后一分钟”?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第二课时一、回顾引入,铺垫情感。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
让我们齐读第1、2小节,再来回顾这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