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24 最后一分钟 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6
阳光学校“三案合一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五年级语文课例课题:《最后一分钟》主备人:初审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学习过程: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谈话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8分钟)自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自学检测:我会读叩问旗帜旗杆脊梁刹那硝烟骨髓铸进悄然流淌扎根过渡语: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学习指导一:分组朗读诗歌,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自学检测:1、注意语速语调,以及语句间的停顿。
2、体会诗歌每一个小节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3、联系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过渡语:通过刚刚同学们的激情朗读,着实让我们内心热血澎湃,那么作者在这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后分别不同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赶紧去找一找。
学习指导二: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自学检测:1、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分别展示朗读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后的诗句。
3、品悟作者抒发的感情。
总结语:回顾了屈辱的历史,面对崭新的香港,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队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这是作者的祝福,也是我们的祝福,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祝福,愿香港越走越好。
24《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读通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香港是哪年回归的呢?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到有感情朗读。
注意(“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 àn”不是“zhàn”2、理解词语,互相交流。
①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②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③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交流讨论:(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文本,感悟诗歌读第一节诗1、“叩问”什么意思?作者在叩问什么?抓住具体词语,如“风雨归程、越来越、叩问”等词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人们急切、盼望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一分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97年7月1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吗?生:香港回归祖国。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分钟》就是讲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2.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生:(自读课文)3.交流讨论师: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课文中的“一分钟”非常重要,它代表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关键时刻。
生2:课文中的语言很优美,比如“东方之珠”、“紫荆花”等词语,让我感受到了香港的美丽和祖国的繁荣。
师:很好,同学们都提到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内容。
4.分析课文师:请同学们分段落朗读课文,并简要概括每段的意思。
生1:第一段写的是回归仪式的准备工作。
生2:第二段写的是回归仪式正式开始。
生3:第三段写的是回归仪式结束,香港回归祖国。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5.学习生字词和优美词句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我们一起学习生字词。
(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师:下面我们来积累一些优美词句。
(师生共同积累优美词句)6.朗读展示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朗读展示。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生:(分组朗读展示)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生1: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公然课教课设计和板书设计课前准备:采集与诗歌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 , 如香港的风土人情 , 地理环境 , 回归时的情形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犯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相互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2、指名读诗,读后评论能否正确流畅,相机落实解说词语:风雨归途(风雨中一路走来,风雨中回来)扣问 ( 什么是扣咨询问的程度同样吗?请你用上这个词来谈谈)脊梁(代指节气时令)顷刻(换词)一缕硝烟(注意缕的读音和意思)铸进换词悄悄落地多音字意思含露、礼炮2、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从中你领会到如何的感情。
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同议论议论。
议论沟通做符号4、相互沟通:认识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5、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三、领会诗歌内容第1 节,想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全部中国人的感情是如何的 ?( 激动非常的。
) 读出这类感情。
朗诵第 2 节自己读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特色?有好多个“是” ,从中你领会到什么?朗诵,注意读出节奏不一样来。
第三节,你读读发现了自己有什么不懂??联合当时的场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此刻他们是什么心情?朗诵训练!第 4 节,想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 ?我们应当带着如何的感情来读 ?( 急迫、期望。
)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在谈领会中认识诗歌内容。
四、总结升华1、练习朗诵诗歌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当你看到这一幕最想对谁说些什么?五、部署作业阅读香港被占的历史,香港回归的过程,香港回归后的现状。
风雨归途万众欢跃最后一分钟回想历史爱国情深展望将来。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林婧敏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策略:品词知义、读中悟情教学准备:制作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最后一分钟》配乐朗诵视频。
2、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三、细读诗歌,品味情感1、学习诗歌第一小节(1)此时此刻,香港距离回归只有一分钟,被人掳走的孩子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此时你的心情是(激动、高兴)(2)香港,让我拉着你的手,接着读(学生读诗歌第一小节)(3)我对香港的情感凝聚在一个动词上,那就是(倾听),师板书:倾听过渡:6月30日23时59分,英国米字旗和英治港旗缓缓降落.......2、学习诗歌第二小节(1)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2)看完后你的心情怎样?(3)师生合作读(4)齐读诗歌(5)让我们呼喊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说是轻轻地呼喊,其实我们是想大声呼喊——“香港,香港,我们的心!教师板书:呼喊过渡:是啊,一百年了,这一百年的屈辱史呀!香港是我们中国的土地,外国人却在这里趾高气扬;香港是我们中国的地盘,我们还得任人宰割,任人摆布。
看到了缓缓上升的国旗,我陷入了沉思......3、学习诗歌第三小节(1)师生合作读(2)谈感受:读完后,你想说什么?(3)再读第三小节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我看见......铸进我们的灵魂。
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为我们显现最后一分钟的场景呢?直到—— 1997 年 7 月 1 日,才回归祖国。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感人心的时辰。
二、初读1、放声朗诵,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正音叩问脊梁硝烟深入骨髓悄悄落地3、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诵。
此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4、同学们很厉害,这么难读的诗,你们刚开始读就能做到字正腔圆,响亮流利,还大概读懂了诗歌的意思,很不简单呐!三、学习第 2 节1、1997 年 6 月 30 日,23 点 59 分,零点的钟声马上敲响,伟大时辰就要到来。
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为我们显现最后一分钟的场景呢?指名读第 2节2、沟通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其实,方才说的这些特写镜头,从诗歌的角度来讲就叫——意象。
也就是作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加以想象,进而表达自己浓郁的感情。
3、那么,从这些特写镜头中,你感觉到如何的氛围?诗人如何的感情呢?自己去读一读,而后和同桌沟通。
4、反应,朗诵。
四、学习第 3 节1、香港回归,是所有中华子女百年来的梦想。
世界马上目睹这伟大的时辰,但同时,百年前的那段辱没历史,在这最后一分钟,也不由涌上作者心头。
默读诗歌第 3 节,划一划,圈一圈,文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2、沟通,点拨。
1从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陷落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获到这些历史事件的 ?板书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等条约2师小结这又是诗歌的另一特色,它用最凝练、最归纳的语言,显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郁的感情。
3师表达配上图片让我们看看吧 ! 这是一段辱没的历史。
清代末年,英帝国主义大批向中国贩卖鸦片。
不单挖空了中国的国库,更使无数中国人深陷毒品,没法自拔。
为了抵制迫害, 1839 年 6 月 3 日, 林则徐在虎门海滩 , 把缴获的鸦片所有销毁。
英国侵略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以此为借口,于1840 年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叩、刹、硝、髓、铸5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英国,在1842年8月29日,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在1860年10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交给英国管辖, 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
英国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在香港即将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我们发出的心声。
2.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1. 出示香港图片,感受我们的祖国的一部分。
2.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音频范读课文,学习有感情的朗读。
3.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首诗描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4.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叩问刹那硝烟骨髓铸进刹那: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
骨髓:比喻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果实。
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三、精读领悟1.用4个字概括每小节。
第一节:等待回归第二节:升旗仪式第三节:回顾历史第四节:展望未来2.等待回归:(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24最后一分钟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认识5个生字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2019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讨论交流◆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诗歌内容◆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总结升华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4*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文本简析: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
全诗共有4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题激趣【课件出示:香港美景的图片】并【课件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同学们,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那里有颗“东方之珠”——香港。
谁能根据你课前查找的有关香港的资料,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介绍香港吗?预设:【课件出示:香港是“购物天堂”,香港是“美食天地”,香港是“儿童乐园”,香港是“旅游胜地”……】同学们,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却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今天,让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夜晚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课件出示课题:24*最后一分钟】齐读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吗?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预设:【课件出示: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同学们,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读——最后一分钟。
设计意图:开课简单明了,用图片和歌曲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使学生对香港产生亲近感;解析课文题目,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同学们,请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老师还有要求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多种方法理解。
(方法提示:找近义词法、反义词否定法、词语拆分组合法等。
)3、默读诗歌,想想诗歌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同学们,请根据阅读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生字:叩刹硝髓铸】同学们,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招呼。
同学们,谁来带领大家读读?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同学们,生字你们读得很精彩,那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倾听、归程、叩问、旗帜、脊梁、刹那、颤抖、硝烟、骨髓、铸进、悄然落地】自己打打招呼。
同学们,谁来带领大家读读?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组PK一下,看看哪组读得更精彩?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精彩,老师你们点赞!那这些词语你们理解吗?【课件出示:叩问、脊梁、硝烟、骨髓】同学们,谁来把你的理解与大家分享分享?预设:【课件出示: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轮读诗歌,哪些勇敢的同学来展示展示你的精彩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怎样顺序来叙述的?预设:【课件出示:最后一分钟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后。
顺序:时间顺序】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四个小节,思考: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预设:【课件出示:迎香港回归看国旗升起今扬眉吐气揭开新篇章】同学们,课文题目是“最后一分钟”,请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四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预设:【课件出示:激动、自豪、欢欣鼓舞、热情憧憬】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扫除字、词障碍,同时强化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再通过分节朗读诗歌,理清文章的脉络,感知诗歌抒发的情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走进历史,激荡情怀同学们,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诗人李小雨为何如此激动,所有中国人民为何如此期盼?让我们先走进香港的历史,了解香港的历史吧!同学们,小组交流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同学们,谁来把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分享?预设:【课件出示资料袋: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同学们,香港的割让给中华民族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不断努力,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与诗人李小雨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吧!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香港的历史,有助于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点拨搜集和汇报资料的注意点,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
这是一种对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的方法积累。
四、诵读诗句,激情感悟1、学习第1小节。
同学们,还剩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个历经沧桑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1小节。
同学们,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画一画,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同学们,谁来把你的读书感受与大家分享分享?【课件出示:第1小节】同学们,你们从“心跳”中体会到了什么?“叩问”是什么意思?请展开想象,想象人们会怎样询问。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越走越近、最后一分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课件出示: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体会到所有中国人都怀着激动、自豪的心情。
】同学们,一百年的企盼,一个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一起读读。
引读:午夜。
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兼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2、学习第2、3小节。
同学们,作者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这一分钟,用生动的诗句描绘成真实的场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区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2小节,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二小节】同学们,“旗杆”象征着什么?从“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你感受到了什么?“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学们,眼望国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情感复杂,第3小节中哪两个词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了?【课件出示:第3小节】预设:【课件出示:痛苦、欢乐】同学们,眼望国旗,作者回想起哪些痛苦的历史?今天又因什么而欢乐?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同学们,作者回想起痛苦的历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预设:【课件出示:1、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2、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3、深入骨髓的伤痕。
4、一纸发黄的旧条约。
】同学们,从“沸腾”这个词中你看到的仅仅是欢乐吗?同学们,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请用朗读来展现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吧。
【课件播放交接仪式视频片段】同学们,当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的土地上降落,当五星红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请你们拿起你手中的神笔写写吧。
同学们,谁来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3、学习第4小节。
【课件出示:今天的香港图片】同学们,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港人治港”方针的成功实践,在回归后的十几年里,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作用。
同学们,面对崭新的香港,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凝练成一个词语、一句话。
同学们,谁来把你对崭新的香港的祝福语大家分享分享?预设:【课件出示:深情祝福】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
【课件出示:紫荆花】同学们,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
【课件出示: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同学们,这句诗暗示着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预设:【课件出示: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表达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祝福。
】同学们,紫荆花不仅是香港的市花,在古代,它还寓意着兄弟间的团结与互助,而且香港的区旗紫荆花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当第一面紫荆花旗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这个阔别母亲怀抱近一个世纪的孩子回来了。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载史册的日子——1997年7月1日。
请再读第4小节。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结合背景资料,轻松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以诵读为依托,感受诗歌情感美、音韵美、意蕴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五、总结全诗,学习写法同学们,“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名词吗?它是屈辱的结束,是崭新的开始。
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
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同学们,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后,将是死路一条。
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课件出示: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几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