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专题一第二单元 离子键教案 苏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牛求实精神。
培养学牛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键。
教学难点: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归纳等教学过程:从前面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该元素的原子的结构。
而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就都能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物质呢?不是!如氢原子和氟原子在常温下相遇能形成氟化氢分子,而氢原子和氨原子在同一条件下就不发生化学反应。
原子和原子相遇时,有的能进行组合,有的不能,这说明在能组合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一定有某种作用的存在,才能使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和新的物质。
而原子和原子组合时,相邻的原子之间所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我们又称其为化学键,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化学键: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
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离子键你知道吗?P122Na+Cl2====2NaCl Mg + Cl2 == MgCl2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
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在上述条件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和钠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氯化钠分子。
我们从氯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上入手分析。
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使自己的结构变成什么样的结构的倾向?稳定结构。
什么是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结构,K层为最外层时是2个电子。
它们通常通过什么方式来得到稳定结构?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离子键一、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概念;掌握离子键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3.通过学生对离子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二、先学检查1.叫离子键。
2.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1)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离子化合物,如(2) 强碱、大多数盐以及典型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如(3) 离子化合物均为强电解质说明: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离子键只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3.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H He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K CaNa+Mg2+ Al3-Cl—S2-F-O2-Br-NaCl MgCl2CaO Na2O三、问题探究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包括哪些作用力?四、训练提升1.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CaO K2S MgCl2CaF22.下列各组原子序数所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A.6和8 B.11和13 C.11和16 D.12和173.M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这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Z的电子式为B、Z可表示为M 2YC.Z一定溶于水中D、M形成+2价阳离子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原子间先通过得失电子变成阴、阳离子后,阴、阳离子间才能形成离子键B .具有强得电子能力的原子与具有强失电子能力的原子相遇时能形成离子键C .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D .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5A .a 和e 和g6.下列各类物质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的是( )A .氧化物B .盐C .碱D .气态氢化物7.X 是第ⅡA 族的金属元素,Y 是第ⅥA 族的非金属元素。
离子键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的离子键是新课标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化学2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离子键是化学键的其中一种,离子键的学习打开学生对化学键、化学反应微观原理的学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大家说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能够有多少个电子?什么样的结构就是稳定的或者不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把元素的原子分成了具有稳定结构的和不稳定结构的。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1课时离子键一、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1.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Na原子和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均不稳定。
即它们通过得失电子后达到 8电子稳定结构,分别形成Na+和Cl-,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NaCl。
2.离子键(1)离子键的概念是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阳离子和阴离子。
(2)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作用。
这种静电作用不只是静电引力,而是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之间斥力处于平衡时的总效应。
(3)成键条件(4)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5)离子键成键的原因是原子间相互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3.离子化合物(1)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是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请举例说明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类型: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等);绝大多数盐(如NaCl、K2SO4、CaCO3等);强碱[如NaOH、Ba(OH)2等]。
离子键的三个“一定”和两个“不一定”(1)三个“一定”①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②含有离子键的物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③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2)两个“不一定”①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NH4NO3等;②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C.在化合物CaCl2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答案 D解析离子键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要注意区别静电作用和静电引力,A 项错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不一定形成离子键,B项错误;由CaCl2的电子式:可以看出,离子键存在于阴离子和阳离子之间,C项错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项正确。
第一课时离子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离子键的学习,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电子式的书写【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引入:[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学生] 1.原子、离子、分子等;2.原子、离子、分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先形成离子或分子,再由离子或分子构成物质。
[补充举例] p12[进一步] 那么不同的微粒之间是靠什么作用力构成物质的?[板书] 一.化学键1.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强调:①直接相邻;②强烈的相互作用。
2.分类:离子键、共价键。
[分析]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分析离子键的成因[思考] 1.在氯化钠晶体中,Na +和Cl -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抵消呢? [板书] 二.离子键1.概念: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2.特点: ①成键微粒:阴阳离子②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注: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思考] 哪些微粒之间容易形成离子键?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的原子之间(例如:大部分的IA 、IIA 族与VIA 、VIIA 族元素的原子之间) 2.离子或离子团之间(例如:金属阳离子、NH 4+与酸根离子之间)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 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在化合物CaCl 2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 C )e-NaNa + ClCl -A.10与12B.8与17C. 19与17D.6与14[疑问]那么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示离子键和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呢?[板书] 3.表示——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离子键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子键教案(苏教版)教案目标:1. 了解离子键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识别离子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3. 掌握离子键的相关实验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离子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2. 离子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离子键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离子键的相关知识、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离子键的概念,与学生讨论离子键的特点和应用;2. 提问:你们知道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吗?请简要描述。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详细介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2. 强调离子键的特点,如电荷的转移、电荷的稳定等;3. 与学生一起探讨离子键的应用领域,如离子晶体、盐类化合物等。
三、实验观察(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份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离子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3.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四、实验设计(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离子键的形成;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设计,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3. 教师给予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离子键的重要性和应用;2. 提醒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离子键的实际应用;2.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竞赛或实验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2.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指导;2. 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离子键锁定目标 找准方向备 注 1、认识化学键和离子键。
2、知道什么是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以及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
自我构建 快乐无限预习时,要求学生自己独立认真填空,为下面的做题打下基础。
好好体会离子键的特点一、化学键:1、定义:把物质中直接相邻的 或 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说明:(1)物质中:指分子内部或晶体内(2)直接相邻:指直接的作用(3)原子或离子,而不能是分子之间。
(4)强烈的相互作用,作用力强。
(5)形成稳定结构,体系的能量降低。
3、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二、离子键 [氯化钠的形成]1、离子键 (1)定义:使 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思考](1)成键粒子:(2)成键原因: (3)成键元素: 2、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 作用所形成的化合物。
说明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离子键只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合作探究 携手共进结合课本,小组讨论完成。
三、电子式:式子,叫电子式。
(1)原子电子式:(2)离子电子式:(3)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说明2:1、金属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因最外层为02、阴离子和复杂离子的电子式要标[ ]及“ 电荷数 ”3、化合物的电子式,数目多的离子均匀分布在数目少的周围,不合并。
练习1: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原子电子式简单离子的电子式练习2、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①CaO ②K 2S ③MgCl 2(4)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拓展提升 学以致用根据预习,独立完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阴、阳离子间的的相互吸引作用叫离子键 (B )化学键只存在于分子内,原子之间(C )一个阴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阳离子间有静电作用(D )分子内或晶体中,不相邻的原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但作用力较弱,不属于化学键 2、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3、下列微粒电子式错误的是( )4.下列各类物质中不可以含有离子键的是( )(A )酸 (B )盐 (C )碱 (D )气态氢化物5.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跟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可能是A .MgCl 2B .Na 2OC .KClD .KF 6.下列物质中,有氧离子存在的是A .H 2OB .MgOC .KClO 3D .O 2反馈检测 体验成功根据所学内容,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第1课时 离子键目标与素养:1.知道化学键的概念。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离子键的概念和成因及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3.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一、化学键1.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离子键和共价键是两种常见的化学键。
二、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1.离子键的形成(以NaCl 为例)及概念(1)图示(2)分析(3)概念: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4)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2.离子化合物(1)概念: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2)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类型活泼金属氧化物:Na 2O 、CaO 等;绝大多数盐:NH 4Cl 、Na 2SO 4等;强碱:KOH 、NaOH 等。
(1)常见的哪些元素易形成离子键?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2)怎样理解离子键中的静电作用?能否说离子键是“离子间的静电吸引”?[提示]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形成离子键,一般位于周期表中为ⅠA、ⅡA 族的金属元素与ⅥA、ⅦA 族的非金属元素。
形成过程为⎭⎪⎬⎪⎫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化合⎩⎨⎧⎭⎬⎫M ――→-n e -M n +N ――→+m e -N m -―――――→吸引、排斥达到平衡离子键 (2)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静电吸引即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静电排斥即原子核与原子核、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的排斥作用。
三、电子式1.概念: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叉号)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2.电子式的书写(1)原子的电子式:氢原子H·、钠原子Na·、氮原子、氯原子。
(2)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简单阳离子是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其电子式就是其阳离子符号,如Na+、Mg2+等。
离子键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13级化学专业刘美蓉指导老师:许利闽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教学内容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江苏教育出版社所属模块: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所属章节:专题1 第二单元离子键年级:高一教学时间:45分钟2、教材分析本节离子键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了解物质中微粒之间存在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离子键。
教材在介绍了化学键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氯化钠入手,帮助学生认识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了解元素原子的结合方式。
学习应用电子式来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表示离子化合物。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形成物质;知道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了解物质是由原子、离子和分子构成的。
Ⅰ A族和Ⅱ A族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Ⅵ A族Ⅶ A族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单元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以及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
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有机物知识做铺垫。
另外,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知识逻辑严谨,概念多,系统性强,在学习离子键之前介绍了化学键,之后又将展开对共价键的学习。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这部分知识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动直观的现象到抽象思维,再到实践应用,所以可以从学生已熟悉的氯化钠入手,展开本课时的学习。
4、设计思路二、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1)认识化学键的含义(2)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3)能够正确判断离子化合物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键,理解离子键概念,能准确判断离子化合物。
(2)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1)以氯化钠为例,通过图片、多媒体动画等认识离子键形成过程,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自主探究】1、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_____________食盐晶体不能导电,但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后能导电,说明了构成食盐的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2、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00℃,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知识整理】1、化学键:物质中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类别:和2、离子键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叫做离子键⑵作用力:⑶成键微粒:_____________ _______⑷成键元素:_________ _________⑸常见物质:金属离子(含NH4+)与非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和OH-)之间形成的物质。
如:3、离子化合物⑴概念:含有的化合物⑵常见物质: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离子化合物;②强碱、大多数盐(AlCl3除外)以及典型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说明: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离子键只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当堂练习】1.下列哪些物质中存在离子键?Na2O MgCl2 H2SO4 HCl Na2O2 NaOH NH4Cl归纳:是离子化合物。
4、电子式⑴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_____________的式子,叫电子式。
⑵电子式的书写①原子的电子式:均匀分布各点即可Na Mg Al Si P S Cl②离子的电子式:a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离子符号就是电子式Na+ Mg2+ Al3+ H+ Ca2+ K+b阴离子的电子式:“关门加锁”Cl-: S2-: O2-: F-:C简单原子团的电子式:“关门加锁”OH-: NH4+:③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将阴、阳离子组合在一起即可AB型:NaCl: KF:AB2型:MgCl2: CaBr2:A2B型:Na2S: K2O:【当堂练习】2.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KH: MgO: KCl:NaOH: MgI2: Li2O:【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C .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D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2.下列A 、B 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可以组成AB 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 A .6和8B .19和16C .12和17D .10和83.下列性质中,可以用来证明某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的是 ( ) A .可溶于水 B .水溶液能导电 C .熔融状态能导电 D .具有较高的熔点4.X 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转移到Y 元素的两个原子中,形成离子化合物Z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Z 可能溶于水 B .Z 可以表示为X 2Y C .Z 可以表示为XY 2 D .Z 含有离子键5.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 A .Na 2O 的电子式: B . 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Cl 1737C .Br 的电子式:D .Cl -的结构示意图:6.A 、B 二种元素可形成AB 型离子化合物,如A 、B 的离子A +、B -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A 、B 两元素所处的周期为 ( ) A .同在第2周期 B .第2周期和第3周期 C .同在第3周期 D .第3周期和第1周期7.某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则此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为 ( ) A .MgCl 2 B .NaCl C .MgO D .K 2S8.氢化钠(NaH )是一种白色离子化合物,其中钠元素为+1价,NaH 与水反应生成H 2。
教学设计单元分析本单元帮助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重点解释离子键和共价键,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用结构式表示共价键、共价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之间较为微弱的作用力,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有一定的影响;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本单元首先从氯化钠等学生熟悉的离子化合物入手,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
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形象地表示离子化合物,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习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
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氢、氯气等入手,引入共价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能形成共价键。
能运用电子式和结构式来形象地表示共价分子、共价化合物,认识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
认识分子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与物质的微观结构。
最后学习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它也是微粒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教材要求学生联系物质性质与物质微观结构,能够用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不同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性质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材中还在拓展视野部分介绍了氢键,使学生对一些特殊物质的反常的熔、沸点有所了解,另外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冰为何浮在水面上等。
在这一单元,将学习两种化学用语——电子式和结构式,还将运用几种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等,这些化学用语和模型的使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1)认识化学键的含义,通过对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概念,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对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特点和键参数、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以及影响离子键和共价键强弱的因素不作要求).(3)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4)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能够用电子式或者结构式表示结构简单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
高中化学 1.2.1离子键教案苏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
2.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知道离子,分子,原子可以分别构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3.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
4.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健以及共价分子。
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
【教材分析】本单元帮助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重点解释离子键和共价键,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各不相同,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入手,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
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离子化合物,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在第二个内容中,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氢入手,引入共价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能形成共价键。
能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共价化合物,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它也是微粒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教材中将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溶沸点高低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有具体的认识。
而且,教材中还介绍了氢键,使学生对一些特殊物质的反常的熔沸点有所了解,从而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冰为何浮在水面上。
学习这一单元,还将学习两种化学用语——电子式和结构式,还将运用几种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和晶体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这些化学用语和模型的使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
(2)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第二单元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和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确定了如下的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了解电子式的书写特点,会书写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 了解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会书写常见的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3.通过对比学习,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并会判断。
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在电子式书写上的差异。
培养归纳比较能力。
4. 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学生认知水平分析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早已知道的东西,确定了这一点,就可以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酸、碱、盐的有关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本学期也学习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并在实验室做了相应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此之前刚学过氯及其化合物及典型金属元素钠的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总体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新知的生长点。
三、设计思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把把现成的、包装好了的知识仔细地吸收和内化,而是一个广义的组织概念、情境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
化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启迪思维,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
问题情景能满足学生发现和发展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丰富化学情感,体验化学的价值。
课题微粒之间的作用力离子键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教学重点:电子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学习准备】一、化学键小资料: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00℃,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
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间。
1、定义:2、主要类型:、【学习思考】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而氯化钠是由氯和钠化合而成的。
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化学键1、定义:2、主要类型:、二、离子键1.定义:2.形成过程:-ne-活泼金属M M n+化合离子键活泼非金属 X X m-3.离子键的实质: 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4.构成离子键的粒子:5.离子化合物:由 构成的化合物。
[思考与交流](1)所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都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2)所有非金属化合都不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3)什么是电子式?三、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 电子的式子【学以致用】【课堂演练】1.表示下列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l OAl Si P S H表示出上述原子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阴离子:2.写出电子式:Ca 2+ Br - K + F –3.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NaF MgO KCl+me -吸引、排斥达到平衡4.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KBr NaClMgCl 2 K 2O5.判断下列表示是否正确: (1) ∶Cl• + ×Mg× + •Cl ∶ Mg 2+[∶Cl ∶]-2 (2). ∶Cl• + ×Mg× + •Cl ∶ = [∶Cl ∶]-Mg 2+[∶Cl ∶]-(3) ∶Cl• + ×Mg× + •Cl ∶ [∶Cl ∶]-Mg 2+[∶Cl ∶]-[注意]①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 表示;生成物中“同类项”,只能分写,不能合并。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一课时离子键[课标要求]1.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条件。
2.知道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3.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了解“3个”概念:(1)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2)离子键: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3)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2.知道“3个一定”:(1)稀有气体一定无化学键;(2)只要有离子键一定是离子化合物;(3)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会书写“3个电子式”: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1.化学键(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特别提醒]并不是任何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就不存在化学键。
2.离子键(1)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Na原子和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均不稳定。
通过如图所示它们通过得失电子后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分别形成Na+和Cl-,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NaCl。
(2)离子键①概念: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阴离子和阳离子。
②实质:静电作用。
这种静电作用不只是静电引力,而是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之间斥力处于平衡时的总效应。
③成键条件:④成键原因:原子间相互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3.离子化合物(1)概念: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2)常见类型:①强碱:如NaOH、KOH等。
②大多数盐:如NaCl、K2SO4等。
③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CaO等。
1.是否所有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都能形成离子键?提示:不一定;如AlCl3中不存在离子键。
2.是否只有非金属元素都不能形成离子键?提示:不一定;如NH4Cl晶体中,NH+4与Cl-之间形成的是离子键。
1.离子键的存在(1)ⅠA族、ⅡA族的金属元素单质与ⅥA族、ⅦA族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发生反应时,一般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