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 每日一题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6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公式
m
1.已知m、M,则n=M
V
2.已知标准状况下V、Vm,则n=Vm
N
3.已知N,NA,则n=NA
4.已知溶液的c、V,则n=cV
m?w
5.已知溶液的m、w、M,则n=M
v?w
6.已知溶液V、ρ、w、M,则n=M
m?s
7.已知饱和溶液m、s、M,则n=M(100?s)
二、化学方程式中定量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各粒子之间是按照一定数目进行的.而这些数目的粒子又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表示.例如:
2H2 + O2 2H2O(液)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1 ∶ 2
分子数目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NA ∶ 2NA
2mol∶1mol ∶ 2mol 物质的量之比
质量之比: 4g ∶32g ∶ 36g
标况下体积之比:44.8L∶22.4L ∶忽略不计
学会正确规范的解题方法
1.解题步骤
(1)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写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根据需要有时要将有的物质的物质的量转化成质量或体积).
(3)把已知量和要求的量(用x表示)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中相关物质下面.
(4)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2.应注意的问题
(1)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净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不纯物质必须换算成纯净物的量再进行计算.
(2)在所列比例式中,同一物质上下单位要一致,不同物质左右要对应.。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系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物质的量系数与物质的量成正比B. 物质的量系数与物质的量成反比C. 物质的量系数与物质的量无关D. 物质的量系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答案:A2. 化学方程式H2 + O2 → H2O中,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比为2:1,如果有4 mol的氢气参与反应,氧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A. 2 molB. 4 molC. 8 molD. 16 mol答案:B3. 化学方程式2H2O2 → 2H2O + O2中,如果氧气的物质的量是10 mol,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A. 10 molB. 20 molC. 30 molD. 40 mol答案:D二、填空题1. 在化学反应N2 + 3H2 → 2NH3中,如果氮气的物质的量是2 mol,则氢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答案:6 mol2. 在化学反应2Mg + O2 → 2MgO中,如果氧气的物质的量是4 mol,则镁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答案:4 mol3. 在化学反应CO2 + 2H2O → C6H12O6 + O2中,如果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8 mol,则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答案:4 mol三、解答题1. 某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3H8 + 5O2 → 3CO2 + 4H2O,计算当乙炔(C3H8)的物质的量为10 mol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和水的物质的量分别是多少?解答: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比例关系,C3H8与CO2的物质的量比为1:3,C3H8与H2O的物质的量比为1:4。
因此,当C3H8的物质的量为10 mol时,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为10 mol × 3 = 30 mol,水的物质的量为10 mol × 4 = 40 mol。
2.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计算当氢气的物质的量为6 mol时,完全消耗的氧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解答: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比例关系,H2与O2的物质的量比为2:1。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每日一题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每日一题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每日一题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典例在线有硫酸镁溶液500 mL ,它的密度是1。
20 g·cm −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是4。
8%,则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4%ﻩB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2.4 mol·L −1C.溶质和溶剂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1∶21。
1ﻩﻩ D.硫酸根离子的质量是230。
4 g 【答案】D【解析】镁离子的质量为500 mL×1.20 g·cm −3×4.8%=28.8 g ,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8。
8 g÷24 g·mol−1=1.2 mo l,硫酸镁的物质的量为1。
2 mo l,质量为1。
2 mol×120 g·mol −1=144 g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44 g÷600 g×100%=24%,A正确;硫酸镁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2 mol÷(500 mL×10−3L·mL−1)=2。
4 mol·L−1,B 正确;溶剂的质量为600 g−144 g=456 g ,物质的量为456 g÷18 g·mol−1≈25。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典型例题】类型一、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例1实验室将30 g含MnO2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90.0 mL 12 mol·L-1浓盐酸共热,计算在标准状况下可生成Cl2多少升?【思路点拨】在做题时应该认识到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时浓盐酸是过量的,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应选择二氧化锰的量作为标准。
【答案】5.8L。
【解析】n(HCl)=0.09L×12mol·L-1=1.08mol举一反三:【高清课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ID:388491#例题1】【变式1】将6.5g Zn放入足量盐酸中,Zn完全反应。
计算:(1)6.5 g Zn的物质的量;(2)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3)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
【答案】(1)6.5 g Zn的物质的量为0.1mol;(2)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0.2mol;(3)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为2.24L。
【解析】(1)6.5 g Zn的物质的量为;由题意知HCl过量类型二、两量差列比例解计算题例2将5.29gNaCl和NaBr的混合物溶于水后通入足量的Cl2使之充分反应,再将反应后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得到残渣质量4.40g。
计算原混合物中NaCl、NaBr的质量。
【思路点拨】该题只给出了处理前后混合物的质量,且质量变化了,找出质量变化的原因,利用差量法解题。
【答案】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3. 23g,原混合物中NaBr的质量为2.06g。
【解析】由于NaCl不参与反应,故引起固体物质质量减少的原因是NaBr转化为NaCl 设原混合物中NaBr的质量为m(NaBr)解得:m(NaBr)=2.06 g。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5.29-2.06g=3. 23g。
【总结升华】当某一反应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且同一条件下反应方程式前后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相等时,反应前后的总体积存在差量;当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为固体、部分为气体时,反应体系中固体物质总质量在反应前后存在差量。
高一化学复习每日习题每日练习——物质的量3.基本微粒的计算:(带6.02×1023的题目可用计算式表示,下同)1个H2O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为;6.02×1023个H2O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为;1个H2O分子中含有电子的个数为;1个O2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1个氧原子含有的电子数为;6.02×1023个O2分子中含有电子的个数为;1个H2分子中含有质子的个数为;1H+含有的质子数为 1 ;1H+含有的电子数为;3.01×1023个H2分子中含有质子的个数为;3.01×1023个H+中含有质子的个数为;3.01×1023个H+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已知6.02×1023个O2分子的质量为32克,一个O2分子的质量为。
6.已知6.02×1023个H2分子的质量为2克,一个H2分子的质量为。
7.已知6.02×1023个Na原子的质量为2克,一个Na原子的质量为。
8.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和核外带负电的构成的,其中的主要质量集中在。
9.1个H2SO4分子中含有质子的个数为;6.02×1023个H2SO4分子中含有质子的个数为;6.02×1023个H2SO4分子物质的量为;6.02×1023个H2SO4分子中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0.物质的量为1mol的FeCl3中的氯原子物质的量为,氯原子个数为。
11.下列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B.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摩尔质量C.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D.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C.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计量微粒数目的物理量D.摩尔是一种基本物理量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mol 氢B.1.5mol H2O C.2mol 铁钉D.3mol 西瓜每日练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0.3 mol H2SO4B. 1 mol H2OC. 0.5 mol 硫固体D. 3 mol 氢2.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64g SO2含有氧原子数为()A. 1N AB. 2N AC. 3N AD. 4N A3.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醋酸的摩尔质量与N A 个醋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都以克为单位)B .N A 个氧分子和N A 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6:1C .2.4克Mg 变成Mg 2+ 时失去电子的数目为0.1N AD .17g NH 3所含原子数为4N A ,所含的电子数为10N A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CO 2 的质量为44g/mol C. CO 2的摩尔质量等于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B. CO 2的摩尔质量为44g D. N A 个CO 2的质量与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相同5.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4g 金属镁所含电子数目为0.2N AB .16g CH 4所含原子数目为N AC .17gNH 3所含质子数目为10 N AD .18g 水所含分子数目为18N A6.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 ·mol -1,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 A .M g B .M 1g C .g D .g7.摩尔质量最大的化合物是( )A. CO 2B.NaOHC. HClD. Cl 28.含有6.02×1022个分子的某物质的质量为2.8g ,则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4B.28C.2.8D.280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 2的摩尔质量为44 gB .1 mol N 2的质量是14 gC .标准状况下, 1 mol CO 2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D .将40 g NaOH 溶于1 L 水中,所得溶液中Na +的个数为110.14g N 2的物质的量为( )A 、1molB 、2molC 、0.5molD 、4mol11.8克CH 4 的物质的量为 ,其中H 物质的量为 ,H 的数目为 。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A.它们的质量一定相等B.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它们的质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D.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D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2.标准状况下,3.25 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x L氢气。
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A.Zn +2HCl===ZnCl2+H2↑1 mol 1 mol3。
25 g x LB.Zn +2HCl===ZnCl2+H2↑65 g 1 L3.25 g x LC.Zn +2HCl===ZnCl2+H2↑1 mol 22.4 L0。
05 mol x LD.Zn +2HCl===ZnCl2+H2↑65 g 1 mol3.25 g x LC [比例式应注意单位要“上下一致,左右对应"。
]3.将等体积的H n RO3和H n+1RO4两种酸溶液与一定量的NaOH 中和都生成正盐,则这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比是( )A.n∶(n+1) B.1∶1C.1∶(n+1)D.(n+1)∶nD [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OH-===H2O,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H n RO3~n NaOH、H n+1RO4~(n+1)NaOH,因为NaOH 的量一定,将上述关系式变形得:错误!H n RO3~NaOH、错误!H n+RO4~NaOH,所以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比是错误!∶错误!=(n+11)∶n.]4.在标准状况下把4.48 L CO2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后,固体增加的质量是()A.8。
8 g B.5。
6 gC.3。
2 g D.2。
4 gB [根据反应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在标准状况下,4.48 L CO2的物质的量为0。
2 mol,所以反应后固体增加的质量为0。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一、 物质的量(n)与质量,体积、浓度之间的关系n= n= n= n=二、 计算解题依据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系数之比等于 ,也等于 ;气体之间还可以等于 。
三:基本步骤H 2 + Cl 2 === 2HCl(1)设:设出的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如设参加反应的H 2物质的量为n 〔H 2〕,质量为m 〔H 2〕、V 〔H 2〕等并且不带单位。
(2)写:根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意隐含条件。
在方程式相关物质下面注明相应的比例关系量。
H 2 + Cl 2 === 2HCl1mol/2g/22.4L 1mol/71g/22.4L 2mol/73g/2×22.4L(3)联:建立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的量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的化学式下面。
H 2 + Cl 2 === 2HCl1mol 71g 2×22.4L Ln 〔H 2〕 m 〔Cl 2〕 V 〔HCl 〕(4)列:将有关的几个量列出比例式,求出要求的量,计算时都要带单位(已知量带单位,未知量不带单位)。
H 2 + Cl 2 === 2HCl则有1 mol n (H 2)=71g m (Cl 2)=2×22.4L V (HCl)(5)解:运用数学工具选取容易解决的突破口求解。
(6)答:简明的写出答案注意事项:(1)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所以不纯物质的质量只有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才能按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进行计算。
(2)在列比例式时,必须做到“左右单位相当,上下单位相同”。
(3)各物理量及单位、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
各物理量要注明所表示物质(或微粒)的符号。
设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符号表示。
(4)计算式中未知数不能带单位,已知量都要代入单位。
如果是离子反应,可以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
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利用电子转移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解析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A组——知能训练1. mol氯气与化学式为A的单质完全反应生成 mol的氯化物ACl x,则x的值为( )A.1 B.2C.3 D.4解析:x Cl2+2A===2ACl xx 2mol molx=错误!=3。
答案:C2.(2011·铜川高一质检)分别完全沉淀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Cl、CaCl2、AlCl3溶液中的Cl-,消耗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的体积比为3∶2∶1,则上述溶液的体积比为( )A.6∶3∶2B.1∶1∶1C.9∶3∶1D.3∶2∶1解析:由题意知KCl、CaCl2、AlCl3溶液消耗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再由Ag++Cl-===AgCl↓知KCl、CaCl2、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故n(KCl)∶n(CaCl2)∶n(AlCl3)=3∶22∶13=9∶3∶1。
答案:C3.(2010·11焦作高一检测)今有H2和CO(体积比为1∶2)的混合气体V L,当其完全燃烧时,所需要O2的体积为( )A.3V L B.2V LC.V L D. L解析:由方程式2H2+O2=====燃烧2H2O,2CO+O2=====燃烧2CO2知无论H2还是CO燃烧时都每2体积气体耗1体积O2,所以混合气体燃烧耗O2体积应是混合气体体积的一半。
答案:D4.(2011·延安高一质检)某非金属单质A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B,B为气体,其体积是已反应了的氧气体积的两倍(同温同压下),以下对B分子组成的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A.有1个氧原子B.有2个氧原子C.有1个A原子D.有2个A原子解析:在同温同压下的气体,其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每日一题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
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A.n—mB.n—2mC.n+mD.n+2m【参考答案】C=n+m。
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有关计算:(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个数—链数条数;(2)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3)蛋白质含氧原子个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数。
学霸推荐1.某蛋白质是由3条多肽链构成,含有147个肽键,则控制该蛋白质的基因中碱基数至少是A.903个B.456个C.450个D.900个2.下面是三种氨基酸的结构式,由这三种氨基酸按顺序脱水缩合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依次是A.1,1,2B.1,1,3C.1,2,2D.2,2,23.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分别位于肽链的第8、18、21及39位。
现去掉其中所有的丙氨酸,形成几条短肽。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肽键数目减少8个B.得到4条多肽链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D.O原子数目减少4个4.有一条多肽链,分子式为C a H b O c N d S,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分析图示可知,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A.c—1B.d—1C.d+1D.无法确定5.下图是细胞中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图中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B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图中“—S—S—”是由两个—SH”脱下2个H形成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684B.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两个羧基和两个氨基C.图中氨基酸间的“—”(化学键)是在内质网中形成的D.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由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的答案1.【答案】D【解析】参与蛋白质形成的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147+3=150;在不考虑基因的非编码区、内含子的前提下,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基因中的碱基数∶mRNA分子中的碱基数∶多肽链中氨基酸数=6∶3∶1,据此可推知:控制该蛋白质的基因中碱基数至少是150×6=900。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典型例题】类型一、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例1实验室将30 g含MnO2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90.0 mL 12 mol·L-1浓盐酸共热,计算在标准状况下可生成Cl2多少升?【思路点拨】在做题时应该认识到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时浓盐酸是过量的,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应选择二氧化锰的量作为标准。
【答案】5.8L。
【解析】n(HCl)=0.09L×12mol·L-1=1.08mol举一反三:【高清课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ID:388491#例题1】【变式1】将6.5g Zn放入足量盐酸中,Zn完全反应。
计算:(1)6.5 g Zn的物质的量;(2)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3)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
【答案】(1)6.5 g Zn的物质的量为0.1mol;(2)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0.2mol;(3)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为2.24L。
【解析】(1)6.5 g Zn的物质的量为;由题意知HCl过量类型二、两量差列比例解计算题例2将5.29gNaCl和NaBr的混合物溶于水后通入足量的Cl2使之充分反应,再将反应后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得到残渣质量4.40g。
计算原混合物中NaCl、NaBr的质量。
【思路点拨】该题只给出了处理前后混合物的质量,且质量变化了,找出质量变化的原因,利用差量法解题。
【答案】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3. 23g,原混合物中NaBr的质量为2.06g。
【解析】由于NaCl不参与反应,故引起固体物质质量减少的原因是NaBr转化为NaCl 设原混合物中NaBr的质量为m(NaBr)解得:m(NaBr)=2.06 g。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5.29-2.06g=3. 23g。
【总结升华】当某一反应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且同一条件下反应方程式前后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相等时,反应前后的总体积存在差量;当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为固体、部分为气体时,反应体系中固体物质总质量在反应前后存在差量。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双选)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外观都是澄清、透明、均匀的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C.光束通过淀粉溶液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光束通过蔗糖溶液时,则看不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溶液最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很不稳定,放置后很快会生成沉淀【答案】BD【解析】A 项,FeCl3溶液与 Fe(OH)3胶体均为澄清、透明、均匀的分散系;B项,溶液中溶质粒子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均能通过滤纸;C项,蔗糖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淀粉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D项,溶液最稳定,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解题必备一、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二、分散系的判定1.胶体的判定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胶体粒子的直径在 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解答有关胶体的试题既要熟悉常见的胶体,如Fe(OH)3胶体、土壤胶体、豆浆、蛋白质溶液(实际是胶体)等,也要掌握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分析具体问题,如丁达尔效应、胶体的聚沉方法等。
2.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1)区分胶体和溶液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区分。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小于1 nm的分散系为溶液。
②根据有无丁达尔效应来区分。
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对光的散射作用极其微弱,因而溶液无丁达尔效应。
(2)下列两个方面不能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①是否均一、透明。
因为胶体和溶液通常都是均一、透明的分散系。
②是否能通过滤纸。
因为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均能通过滤纸。
三、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易混易错胶体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易错点(1)胶体的本质是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并不是颗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物质就是胶体,如果是单一物质就不是胶体。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公式有哪些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公式1.物质的量=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N/NA)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n=m/M)3.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的摩尔体积(n=V/Vm)4.c=1000mL/Lρ(密度) w / M5:物质的量(mol)=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摩尔质量(g/mol)6.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使用在稀释溶液时,溶液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但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在溶液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相等。
7.c混·V混=c1·V1+c2·V2+……+cn·Vn(有多少种溶液混合n就为几)8.同温同压时 V1/V2=n1/n2=N1/N2 正比同温同体积 P1/P2=N1/N2=n1/n2 正比同压同物质的量 V1/V2=T1/T2 正比同温同物质的量 V1/V2=P2/P1 反比同体积同物质的量 P1/P2=T1/T2 正比同温同压同体积 m1/m2=Mr1/Mr2=M1/M2 正比同温同压同质量 V1/V2=p1/p2=M2/M1 反比同温同体积同质量 p1/p2=Mr1/Mr2=M2/M1 反比同温同压密度1/密度2=Mr1/Mr2=M1/M2 正比9.n、V、Vm、N、NA、m、M、c的关系n=m/M=N/NA=V/Vm=cVPS:V----体积 p------压强T-----温度 n ------物质的量N ----分子数 Mr----相对分子质量M------摩尔质量 m-----质量c------物质的量浓度9.关于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化(推导和演化)C=ρ·ω·1000/M其中,C: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ω:溶液的密度,(形式为质量分数,1) ρ:密度,(单位g/mL)M: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g/mol)c=n/Vn(溶质的物质的量)=ω__m(溶液质量)/Mm(溶液质量)=ρ· Vm(溶液溶质的质量)=ω(质量分数)·ρ(密度)·V故,n(溶质的物质的量)=ω·ρ·V / Mc= n/V=(ω·ρ· V /M) / V=ω·ρ· V /M V=ω·ρ/M若密度ρ单位为1000kg/m^3(国际单位)=1 g/cm^3.有关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V1ρ1×ω1= V2ρ2×ω2 (溶质的质量守恒)C1V1=C2V2 (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有关两种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C3V3 =C1V1+C2V2 (混合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总和不变)高考化学复习指导方法1.后期的复习除注重知识重现和巩固外,还必须加强答题用语准确和书写规范训练。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把NaOH、MgCl2、AlCl3三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溶于足量水后,产生1.16 g白色沉淀,再向所得浊液中逐渐加入1.00 mol/L HCl溶液,加入HCl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A点的沉淀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写出A点至B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是_________g,C点(此时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对应的HCl溶液的体积
为___________mL。
【答案】(1)Mg(OH)2
AlO-+H++H2O===Al(OH)3↓
(2)
2
(3)5.20 130
AlO-形式存在,【解析】(1)0~10.0 mL之间,沉淀的质量的不变,说明NaOH过量,Al元素以
2
因此A点沉淀是Mg(OH)2。
AlO-+H++H2O===Al(OH)3↓。
(2)A点以后,继续滴加HCl溶液,发生反应:
2
(3)A点的沉淀是Mg(OH)2,根据元素守恒,n(MgCl2)=n[Mg(OH)2]=1.16/58 mol=0.02 mol,10~30
AlO-+H++H2O===Al(OH)3↓,根据元素守恒,mL之间,发生反应:
2
AlO-)=n(HCl)=(30−10)×10−3×1 mol=0.02 mol,B点沉淀量达到最大,溶液中的溶n(AlCl3)=n(
2
质为NaCl,n(NaOH)=n(NaCl)=n(HCl)+3n(AlCl3)+2n(MgCl2)=
(30×10−3×1+3×0.02+2×0.02) mol=0.13 mol,即质量为0.13×40 g=5.20 g;C点沉淀全部溶解,溶质为NaCl、AlCl3、MgCl2,B点到C点发生的反应是Mg(OH)2+2HCl===MgCl2+2H2O、Al(OH)3+3HCl===AlCl3+3H2O,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为2n[Mg(OH)2]+3n[Al(OH)3]=(2×0.02+3×0.02)
mol=0.1 mol ,即消耗盐酸的体积为100 mL ,C 点对应的盐酸的体积为130 mL 。
解题必备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方法 1.物质的量与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图示
(2)计算公式
n =
m M
=
A
N N =
m
()V V 气体=c ·V (溶液)
2.基本步骤
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书写格式规范化: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表达格式的规范化:各物理量、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且数据的运算要公式化并带单位。
(2)单位运用对应化:一般来说,在一个题目中如果都用统一的单位,不会出现错误,但如果题目所给的两个量单位不一致,若换算成同一个单位,有时显得很繁琐,这时只要做到两个量的单位“上下一致,左右相当”即可。
(3)各种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的含义各不相同。
如“M”表示摩尔质量,“m”表示质量,“N”表示微粒数目,而“n”表示物质的量。
4.常用计算方法
(1)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就是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比例关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式直接列比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关系式法抓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关系式,化繁为简,减少计算误差,是化学计算常用方法之一。
关系式法有如下两种类型:
①纵向关系式
经过多步的连续反应,即后一反应的反应物为前一反应的生成物,采用“加合”,将多步运算转化为一步计算
②横向关系式
几种不同物质中含相同的量,根据该量将几种不同物质直接联系起来进行运算。
有多个平行的化学反应即多个反应的生成物有一种相同,根据这一相同的生成物,找出有关物质的关系式,依此关系式进行计算可简化运算过程。
(2)守恒法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些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推理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称为守恒法。
仔细挖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是守恒法解题的关键。
①质量守恒法
宏观特征: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微观特征: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②电荷守恒法
溶液中阴、阳离子个数不一定相等,但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相同且电性相同。
③得失电子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
(3)差量法(差值法)
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但有的化学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体、液体、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根据该变化的差值与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可求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
物的质量,这一方法叫差量法。
此法解题的关键是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建立差量与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霸推荐
1.0.16 g NaOH恰好与20 mL的盐酸完全反应,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1 mol/L B.0.2 mol/L C.0.5 mol/L D.1 mol/L 2.将2.3 g金属钠放入100 g水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
4
100 2.3
⨯
+
100% B.
4
1004 1.8
⨯
+-
100%
C.
4
1004
⨯
+
100% D.
4
100 2.30.1
⨯
+-
100%
3.在一密闭容器中盛有4 mol Na2O2与3 mol NaHCO3,将其加热到150 ℃,经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物质是
A.1 mol Na2CO3和3 mol NaOH
B.2 mol Na2CO3和1 mol Na2O2
C.3 mol Na2CO3和3 mol NaOH 和1 mol Na2O2
D.1 mol Na2CO3和2 mol NaOH 和3 mol Na2O2
4.将一定质量的Mg和Al混合物投入400 mL稀硫酸中,固体全部溶解并产生气体。
待反应完全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
(1)Mg和Al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2)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3)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400 0.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