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园随记
- 格式:docx
- 大小:15.88 KB
- 文档页数:2
偶访唐寅故居朋友尚古,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约了他一起闲逛拙政园,共赏清水芙蓉。
虽然池中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怎奈游人众多,在内只能感受喧哗,而无法真正领略其中妙趣。
待到闭园时,我们只能悻悻而归。
在途中,朋友突然说:“我记得唐寅故居那有个荷花池,我们不如去那赏荷吧。
”我欣然同意。
只是当我问及唐寅故居所在的方位时,他说他只知道在桃花坞一带,具体哪里他也不十分清楚。
我问了句,那怎么找啊?朋友回了句,随缘。
我也是爱探古访幽之人,于是不再说什么,骑着车跟他一起“跟着感觉走”。
到了桃花坞大街,看到一条小巷子我们就钻了进去,进去后是往北还是往西,全是率性而为。
骑车穿行在古老的小巷,看到那里低矮的瓦房,看到那里长满青苔的古井,看到那里打着蒲扇乘风凉的居民,我们从中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最后,眼看寻访唐寅故居无望,我对他说,这一趟也没白来,看看老房子,也算来怀旧了。
朋友笑说,有缘自会到。
他正说话时,我突然看到一处房子前有两只石狮子,我停下车激动地对他说,也许我们找到了!驱车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户民宅。
显然主人家境殷实,居然请了一对石狮子看门。
我失望至极,对朋友说:“不如找个人问问路,这样盲目地找是不可能找到的。
”朋友蹙了一下眉,说:“问路则太刻意,凡事刻意追求就少了情趣,我们还是继续走吧。
”出了巷子,我们沿着桃花坞大街继续朝西走,又看到一条巷子,朋友说进去看看。
我不抱希望地跟着他进去了。
依然是差不多的老房子,依然是差不多的小巷子。
但是再行了一段,我们就有了重大发现,桃花坞街道居委会的墙壁上赫然刻着唐寅的诗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我们一阵惊喜,我们感觉到故居就在附近了,但我们依然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
就在我茫然地带着朋友向西而行时,一位站在屋门口的老伯冲我们友好地笑了笑,然后说:“是不是找唐伯虎的房子啊?就在那里——拐了弯就到。
还有一座庵堂,就是诗里的那座庵,就在不远。
古韵文化园林—唐寅园概述
苏福路西首有个清寂幽雅园子,这就是唐寅园也就是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的墓园。
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寅园经过多次修缮,现在这里占地约占地9300平方米,共三进:第一进“桃花仙馆”,因唐寅自称桃花仙;第二进“梦墨堂”,沿用桃花庵中“梦墨亭”之名;第三进“六如堂”,因唐寅晚年自号六如居士,因此得名。
园子的北面为墓冢,占地约1亩,四周为明式冰梅墙,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
墓区内遍植黑松翠柏碧桃,清静幽雅。
唐寅墓区
《苏州府志》记载道,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
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
毛晋凄然感叹:“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于是,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且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
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
”
“花坞菰村双丙舍,春风秋月一才人”,题在唐寅墓碑亭上的诗句,让人心生感慨。
若时间充裕,在这煮酒品茗,熏陶着风光与文化,或许咱也能沾点儿才气。
在园内品尝唐府小吃,在一室茶烟袅袅中,重温一室书香,体会吴文化(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唐寅园的心得分享三月新初,天气微凉,唐寅园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园子实在是小,处处见荒凉。
比起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这样的高雅贵族,它显得穷困潦倒。
但唐寅园的重点并非亭子,并非石头,并非荷叶,并非翠竹,而是故事。
唐伯虎的故事。
手持折扇,绸缎飘飘,昂首迈步,字诗泼墨,尽情山水,再来一壶美酒,邻伴二三美人,极奢风流,尽显才华。
我本以为,这就是作为“江南四大才子”老大的人生意境。
然在唐寅园,面观墙壁,听人解说,却发现,无家财,无秋香,所谓“风流才子”,乃后人移花接木之杜撰,戏子之笑谈。
世人都认为才子就应风流倜傥,佳人相伴,却不思才之来不易。
才之来,非财力,非好闲,非浮夸,非白日做梦;才之来,乃静心,乃学习,乃练习,乃谦虚,乃日复一日。
年少的唐寅,才气过人,从举人到解元,次次第一。
然时运不济,进京赴考,遇小人计祸,牵扯于作弊案,被贬回乡,终生不得考。
后进宁王府共事,却发觉宁王有谋反之心,自此失意官场,不愿再进这是非之地;早早脱身,回家避世,在桃花坞内,一心钻研他的诗,字,画;生活艰辛,常受接济,穷困潦倒,郁郁而终。
唐伯虎之书法,诗词,绘画三样都达到很高的造诣,这是当时无人能比的。
在扇子上作画,也自他开始。
若及第状元,乃唐寅之梦,此梦的破碎,必伤痛了他的心。
然终要归于现实,面对惨淡,倒不如放下一切,落得自由。
我本狂傲,做真实的自己罢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换酒钱”,或许,超然世外,置之死地而后生,无官一身轻,才能专心的研究他酷爱的“诗”,“字”,“画”,才能留下那些无价的艺术作品。
黑瓦为墨,白墙为纸。
这是江南水乡独有的纸墨风情、文化蕴含。
而唐寅之气韵早已与之融为一体,万古流传。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他是一位冷眼看世,内心孤傲的江南才子,却在后人心中变为了“风流才子”。
也许,生死之意,不在虚实,潦倒而终,却由世人而重生。
游唐寅故居作文“哎呀,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唐寅故居呀?”我迫不及待地问着妈妈。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唐寅故居。
一走进这里,我就感觉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哇,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好有韵味啊!我兴奋地这里看看,那里瞧瞧。
“妈妈,你看那扇门好漂亮啊!”我指着一扇雕花的门说道。
妈妈笑着说:“是啊,这都是古代工匠们精心制作的呢。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庭院里。
院子里有一棵大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斑斑驳驳的。
“这棵树一定很老了吧?”我好奇地问。
妈妈点点头:“应该有很多年历史了。
”我走到树下,仰起头看着,心想这棵树一定见证了很多的故事吧。
这时,我看到旁边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也在好奇地四处张望着。
我跑过去跟他打招呼:“嘿,你也是来看唐寅故居的吗?”他笑着回答:“对啊,这里好有意思呀!”我们俩就一起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探索着每一个角落。
“你说唐寅在这里生活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我问小伙伴。
他挠挠头说:“可能在这里写诗作画吧。
”“哇,那他可真厉害!”我由衷地感叹道。
我们又来到了一间屋子里,里面展示着唐寅的一些书画作品。
我看着那些精美的画作,简直惊呆了。
“妈妈,这些画也太好看了吧!”我赞叹道。
妈妈说:“唐寅可是很有名的画家呢。
”我心里暗暗想,我以后也要像唐寅一样画出这么漂亮的画。
在唐寅故居里转了一大圈,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这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让我对古代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等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我还有些恋恋不舍呢。
唐寅故居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啊,这里就像一个藏着无数宝藏的宝库,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我以后一定还要再来这里!。
江南文化园林:错落有致的唐寅园
一大早在如火的骄阳下观赏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故里:唐寅园。
整个唐寅园布局错落有致,恬静中透出几分风雅,加上没有游客,倍显安静。
这位未得志的才子庭院里多了书香气,居所不奢华却很雅致,园中有竹林,有桃花坞,犹如世外桃源,好个优雅之所!江南四大才子是早有耳闻,而唐伯虎更是印象深刻,虽然他的诗和画我不是很精通也没怎么研究明白,但我倒不是什么附庸风雅之人,只是觉得这样的人这样的才情确实值得人们去敬仰,去看看他曾经居住的地方。
来到唐寅园的售票处,感觉建筑很别致。
进园之后到处逛了下,经过了照壁,三上焦山,还有走眼夫人,以及桃花仙馆还有墓区,最后是演艺厅。
唐府幽深,宁静,真羡慕那个时代的人呢,没有网络,没有通讯工具,没有电视节目,没有那么多的杂念,那该是一种多么清闲的享受啊。
桃花仙馆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整个格调不错。
看到唐寅墓的时候,是在园子的尽头,看起来孤零零的,静静凝望,脑海里想起了很多有关唐伯虎的故事,想到了大家对他的误解。
不知为何,这位才华横溢33岁就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为何一生坎坷甚至悲惨。
窃以为名盛轻狂则树敌,才高外显则招嫉,这是始因,心高气傲重功名,突遇变故而深陷愤郁感伤又屡屡不能自拔,这是内因,可叹!可慨!然其勤奋敏学,才情成就足令人永远崇敬!
行走在一间间白墙灰瓦的建筑中,弄不清楚到底哪些是真的古迹。
细细的小雨,没有到需要打伞的程度衣裳却潮湿了,洗过的树叶,青石板路面,泥土,墙角处石缝间的粘乎乎的蛞蝓。
就在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很小的雨滴,滴在碑文上,平添了几份凄凉。
唐寅园“江南第一才地”尽展中国古典韵味提到唐寅园,首选想到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典故,妙趣横生,让游客不禁对唐寅园充满了无数的幻想,到底怎样的环境,才能造就风流才子唐伯虎这样一个人物?唐寅园,坐落在苏州古城西南解放西路146号,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号称“江南第一才地”。
唐寅园是苏州园林群里独一无二的,它的特点在于文化与园林的结合。
踏入园内,明四家的巨大砖刻浮雕矗立其中,人物形象生动。
通过唐寅外传、戏说、史话、礼祭四大板块,唐寅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民间流传相距甚远的真实唐伯虎。
评弹、“唐伯虎点秋香”等节目风趣诙谐,每每让游客笑声不断。
唐寅园广场二侧,五组以唐伯虎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的雕塑,构成了一个唐伯虎“外传区”。
看看雕塑,揣摩一旁的介绍文字,唐伯虎的诗酒风流扑面而来。
接着来到唐寅园的建筑群,从南向北依次是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陈列着唐伯虎的墓志铭、书画摹本等复制品,再现其文采风流。
唐寅园作为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以展示唐伯虎艺术生平及明四家书画作品为主,是游客在苏州了解唐寅文化、吴文化、中国书画文化的必到之处。
唐寅园是一个文化园林,它体现了中国的田园文化、江南造园文化和书画文化等高雅文化。
国家部级干部不少于几十位来唐寅园参观并题诗题词,同时也有海外华侨到此收藏颇有增值及观赏价值的当代名人名画。
苏州唐寅园是游客解读大才子唐伯虎及领略吴文化的重要窗口,除了梦墨堂、桃花仙馆、六如堂、闲来草堂等其他特色景点,全方面的向游客展示唐伯虎的真实人生和文化造诣。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唐寅园一直在大力发展唐寅园文化旅游,挖拙唐寅以及吴韵文化内质,提升唐寅园文化品味,吸纳更多国家级书法专业人才,打造“江南第一文化园”,把唐寅园打造成中国具有一流文化品位的园林,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展现苏州书画艺术的文化园林。
唐寅园看苏州大才子唐伯虎来到唐寅园感受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的才气,自幼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却愤世嫉俗,他出仕不利便潜心书画,给世人留下了无价之宝。
想来也是江南这般山水给了他灵气,也让他被后人不断称颂吧。
唐寅园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是江南第一才地,很多客人到唐寅园求才、沾才、得才。
唐寅园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以展示唐伯虎艺术生平及明四家书画作品为主的,是在苏州了解唐寅文化、吴文化、中国书画文化的必到之处。
真实的唐伯虎并非风流潇洒,他二十九岁赴南京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株连下狱,后谪为吏,一生坎坷,贫困潦倒,靠卖画为生,擅绘山水花鸟、仕女人物。
而秋香确有其人,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青楼女子,比唐伯虎大十几岁。
“唐伯虎点秋香”尽管是民间传说,但依然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人们宁可接受虚构的唐伯虎的艺术形象,而不愿接受只是才子并不风流的真正的唐伯虎。
公元一五二三年,只活了五十四岁的唐伯虎去世,因家境清贫,葬于桃花坞故居之后,嘉靖二十二年移葬今址。
一代才人,死后寂寞,四百多年间,唐寅墓日渐荒芜,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墓区筑池亭、树石坊。
一九八五年,恢复旧观,增筑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
次年又在墓南开辟唐寅纪念陈列室,连同墓冢一起以“唐寅园”的名字对公众开放,以示追思,勉励后人。
唐寅园占地数十亩,环境恬静中透出几分风雅清寂幽雅。
桃花仙馆一派明代建筑风格,唐伯虎晚年住在苏州桃花坞,取名为“桃花庵”,还做了一首《桃花庵歌》,此馆取其意境,还一个“桃花庵主”;梦墨堂的名称来历是唐伯虎曾在桃花庵中造了一个梦墨亭;六如堂是唐伯虎中年取号“六如居士”,因此得名。
黑瓦为墨,白墙为纸。
这是江南水乡独有的纸墨风情、文化蕴含。
而唐寅之气韵早已与之融为一体,万古流传。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他是一位冷眼看世,内心孤傲的江南才子,却在后人心中变为了“风流才子”。
也许,生死之意,不在虚实,潦倒而终,却由世人而重生。
唐寅园——唐寅四堂第壹堂桃花仙馆桃花仙馆是三间堂屋,因为唐伯虎是明代人,所以我们是仿造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六扇油漆竹丝大门。
这个门厅造得不太高大,因为唐寅墓属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情况。
唐伯虎虽然名声很大,但是他的家境清贫,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是穷的很,因此门厅造得不太高大。
这里上面有块横匾,题为“桃花仙馆”,为什么叫桃花仙馆呢?因为唐伯虎在三十八岁的时候,靠卖字画积攒了一些钱,在我们苏州城北桃花坞,原宋人章庄简别墅的废墟上仿照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地缩武陵脉,轩开蔚蓝天”,造了一座山野田园式的别墅。
他造的这座别墅并非是楼榭池馆,因为他的钱不多,实际上只是几间雅致草堂、几个竹亭、竹溪厅、蛱蝶斋。
园外一曲清溪蜿蜒流过,溪外一株柳树一株桃。
因为唐伯虎最喜欢桃花。
辟了药栏,疏浚后的双荷池,种了荷花,养了池鱼。
桃花坞别墅落成以后,唐伯虎很为满意,取名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还做了《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需花下眠。
酒醉酒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今天我们有讲唐伯虎故居桃花庵的意境移到这里来的意思,所以取名为“桃花仙馆”。
第贰堂梦墨堂这个厅取名为梦墨堂,为什么题名梦墨堂呢?就得先介绍一下唐伯虎的生平了。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明,而且学习也很勤奋,十六岁时参加当时苏州府的府试,考中了就是秀才,他不仅中了秀才,还考了第一名,称为“案首”。
当上了苏州的府学生员,童髫中科第一,在科举时代是了不起的事情,唐伯虎一下子就成了全城读书人议论和赞叹的中心人物。
到了二十九岁,唐伯虎去南京参加应天十三府的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他不仅中了举人,又考了第一名,称为“解元”。
访风流才子归宿“唐寅园”在苏州有一座专为纪念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园子———唐寅园。
“唐寅园”不是唐寅的故居,而是唐寅现在的归宿——唐寅墓。
其实唐寅在病逝的时候已经是家境贫寒了,死后就埋葬在故居桃花坞后面,生前死后皆以桃花、美酒为伴,也算是符合这位风流才子的性情。
唐寅墓后经几次重建,读唐寅的诗句真是会让人读到那种堪比诗仙李白那种大开大阖的冲天豪气,看唐寅的山水、竹林也能体会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洒脱和壁立千仞的不屈之节。
走到园子的深处就到了唐寅墓,墓的封土很高,墓前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墓碑。
虽然适逢旅游淡季,游人很少但还是有人折了一些海棠花放在墓碑前面。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
出身在小商世家的唐寅,自幼聪敏,熟读四书五经,16岁时,就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屡占鳌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园共有三进古建院落,第一进为“桃花仙馆”,唐寅一生酷爱桃花,自号“桃花庵主”,作有《落花诗册》,其中的《桃花庵歌》最享名声;第二进是“梦墨堂”,沿用他生前卜居的桃花庵中的“梦墨亭”之名。
相传唐寅年轻时曾梦见九鲤神赠墨一担,从此茅塞顿开,画入逸品。
堂内摹刻唐寅手书落花诗10首,两壁悬挂现代书画家的诗画,陈列有研究唐寅作品的论著和他的生平事迹及民间传说;第三进为“六如堂”,因唐寅晚年研习佛学,自号六如居士,堂中置有执笔凝神、仰首微侧、若有所思的唐寅半身坐像,旁边写道:“问唐衢痛哭何为,纵使青云无望,却赢得才子高名,在将相王侯以上;继宋玉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
”“六如堂”之后便是墓冢。
圆状的墓墩高约3米,花岗沿围砌,扶疏竹影,甚是肃穆恬静。
唐伯虎才如江海,命却纸薄,他的一生道路坎坷多舛,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并非他死后被人传说的那样风流倜傥。
据《明史·唐寅传》记载,唐伯虎29岁乡试中解元后,次年赴京会试,因科场试题泄漏,他无辜受牵连入狱,成了朝廷党争的牺牲品。
参观唐寅故机之后的作文
《游唐寅故居有感》
嘿呀,前些天我去参观了唐寅故居,哎呀妈呀,那感觉可真是不一样!
一进去那地儿啊,我就仿佛能感觉到唐寅当年在这里生活的气息呢。
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我就在想,唐寅这家伙当年是不是就在这儿画画写诗呢,哈哈。
我印象最深的啊,就是那个书房,哇,真的是特别有感觉。
我走进去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唐寅坐在那里,皱着眉头苦苦思索着诗句,然后突然灵感一来,奋笔疾书起来。
我还凑近去看了看那书桌,嘿,上面还有一些岁月的痕迹呢,说不定就是当年唐寅不小心弄上去的。
我当时就想啊,要是这桌子能说话,那得给我讲讲多少唐寅的故事啊。
还有那院子里的一棵老树,那树干粗得哟,我估计得好几个人才能抱过来。
我站在那树下,抬头看树枝在风中摇晃,就好像它也在跟我讲过去的事儿一样。
我就在那儿琢磨,这棵树会不会在唐寅不高兴的时候,也给他遮遮荫,让他能在下面静静心啥的呢。
在那故居里转了一圈,我感觉自己好像和唐寅拉近了距离,更加了解他了。
以前只是知道他的名字和那些出名的诗画,现在感觉他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
我出来的时候还在想呢,以后我可得多来这种地方逛逛,感受感受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魅力。
哎呀,这次参观唐寅故居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啊,等我以后老了,还能跟别人好好唠唠这段经历呢!。
游唐寅故居作文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生前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死后却被人们遗忘。
为了缅怀这位才子,我们来到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故居——苏州。
走进唐寅故居,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坐在书桌前挥笔作画的场景,那一笔一划都是那样的潇洒自如。
走进大厅,一幅《牡丹图》映入我眼帘,那栩栩如生的牡丹仿佛就在我面前,那鲜艳亮丽的色彩更是让我如痴如醉。
再往里走,几棵高大的枫树展现在眼前。
枫树是那样的挺拔、高大,那一片片枫叶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着。
来到唐寅故居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他的那幅《桃花庵歌》了。
桃花坞是唐寅在苏州定居时住过的地方,也是他创作《桃花庵歌》的地方。
这首诗以桃花和和尚作比喻,抒发了自己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之意。
在那桃花盛开时,你去看那一丛丛粉红色的花朵就好像一朵朵粉红色的云霞在空中飘来飘去;在那桃花凋谢后,你去看那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就好像一个个娇嫩的小生命在风中舞蹈。
—— 1 —1 —。
游唐寅园记大门后有一个人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用着扇子象在划船的男子,这个人就是唐寅,唐寅是扇文化流传下来和发杨光大的人物。
走了一会,到了一个门框上写着“一代才人”,其中才字写得象一个人在走路一样,导游说:“走过去就有财,出来的时候还必须走边上,不然的话财路就没了!”我们向左边看时,有一个谁也认不到的字!听导游说这个字是唐寅写给自己女儿的,他希望自己女儿有文彩,也希望女儿用自己的知识来赚钱。
我们边走边听导游讲解唐伯虎的生平,让我知道了原来唐伯虎并没有点过秋香,也没有像电影中那么富有。
一直走,看到一面墙,上面写着家喻户晓的《桃花庵》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真是当之无愧的“天下才人”。
整首诗连“桃”子都有七种写法,书法富于变化和美感。
导游这时候带我们去观看书法展示活动。
走进一间小厢房,我看见一位中年人坐在椅子上,穿着白色的中式衬衫,一副庄重的样子。
墙上全是书法作品,其中一个很大的“佛”字让我印象最深刻。
这幅书法亦字亦画,左边的单人旁像个小和尚在向佛祖祈祷,右边的“弗“字像一个高大的菩萨,单手立掌,给弟子教化。
从“桃花仙馆”经“梦墨堂”,再到“六如堂”,堂内只有有一座孤零零的唐伯虎塑像,头戴方巾,手拿画笔,凝神构思,眼神冷漠,唇边露出嘲讥,一展唐伯虎生平倜傥不羁、笑傲烟云、孤芳自赏的神情。
在扣人心弦的古筝声的陪伴下,这位昔日名闻遐尔的江南第一大才子,真是太寂寞了!到了唐寅墓区,在高高的封土下,长眠着一代才人。
在淅淅的阴雨中,只有一位守墓的老者,默默无闻地给唐寅进香。
他告诉记者,平日里到唐寅墓园焚香祭拜的人寥寥无几,清明节里稍稍多了点人气,但前来踏访祭拜的多为老年人,几乎不见年轻人的踪影,他们可能不知唐寅与徐祯卿、文徵明、祝允明号称“江南四才子”,只是在电视剧里看到风流少年唐伯虎。
其实,真实的唐伯虎并非风流潇洒,他二十九岁赴南京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株连下狱,后谪为吏,一生坎坷,贫困潦倒,靠卖画为生,擅绘山水花鸟、仕女人物。
唐寅园:妇孺皆知唐伯虎唐寅园坐落在姑苏城的西南方向,紧邻着高速公路。
这座唐寅园是在唐伯虎祖坟所在地建立起来的,占地近万平方米,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唐寅辞世时家境清贫,初葬于桃花坞故居,清嘉靖时移葬祖茔今址。
有长沙人唐仲冕任吴县知县,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
碑书“明唐解元之墓”,覆以石亭。
门头不高,若非走到跟前,还真是看不出来这一片民居中有这么一个属于唐伯虎的园子。
在中国,唐伯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名声决不在孙悟空之下,在我们苏州,则更是妇孺皆知。
虽然与这位伯虎同志是同乡,却一向没有“拜谒”过他。
这次,趁着国庆的机会,决定寻访他的墓园。
唐伯虎的墓在苏州的横塘,那里已是苏州城的末梢了。
门口是一块牌坊,上书“唐寅园”三字。
走过几进屋,才是唐伯虎的墓。
墓前有石碑一块,镌“明唐解元之墓”六字。
夕阳西下,金风瑟瑟,这就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归宿。
苏州有的是名胜古迹,才子本也是苏州的土产。
苏州人将这位大才子也冷落了。
这样也好,才子本来就是活在老百姓的口头中的。
唐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号六如居士,生于明成化年间,距今五百多年了。
唐伯虎少年即才思敏捷,是苏州有名的“唐祝文周四大才子”之首。
他的画,俗称“唐画”。
倘现在谁家中有一张唐画,足可以调换别墅宝马的。
在大家的心目中,唐伯虎是一位大画家,但“三笑点秋香”的故事,使得他更以风流才子而出名。
实际上,唐才子的身世也是历经坎坷,甚至潦倒。
二十九岁中一榜解元,可谓春风得意,但在进京考试时,糊里糊涂地牵涉到了科场舞弊案中。
从此之后,日渐困顿,经常在凄风苦雨中鬻画度日——倘我们知道唐画今后价值连城,就去买他的画了,可惜,那时他的画还没有多少人要。
唐伯虎的有名,是在有人编了他“三笑点秋香”的故事之后——但前几年看香港拍的《三笑》和电视剧《金装四大才子》,险些气破了我的肚子。
在故事里,这位大才子似乎交上了“桃花运”。
我的祖母在我小的时候,夏夜乘凉时,经常给我讲“三笑”的故事。
访唐寅园有感今天我们游了唐寅园(唐伯虎文化园),其坐落在苏州古城西南解放西路146号,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是江南第一才地,很多客人到唐寅园求才、沾才、得才。
唐寅园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以展示唐伯虎艺术生平及明四家书画作品为主。
唐寅园一进门便是“江南四大才子”的照壁,进去后有“才子洗扇”景、“金蟾”、状元门,以及一幅唐伯虎自创的字悬于门前,之后是唐伯虎的“桃花庵”碑文,下有唐伯虎根据“桃花源记”自建桃花庵。
唐寅,字伯虎,是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为后人推崇。
园内有清水磨砖贴面双阙式大门,刻有“唐寅墓园”四字,向北过东西门厅、石驳方池和花岗石二柱冲天式牌坊,即为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组成的唐寅纪念陈列室,最后为墓区。
在唐寅园内,最为出名的便是唐伯虎自己为了勉励女儿勤奋读书的“cai”字,字典上并没有这个字,但是我能从这个字的结构看出,日日有见才,说明让他的女儿每天都应该刻苦读书。
唐伯虎这一生娶了三位太太,其中的二太太由于是因为唐伯虎的生活艰苦,所以日日与唐伯虎吵架,后被大家称为“走眼太太”。
后来大家又说到“唐伯虎点秋香”,我们询问讲解,所谓是秋香与唐伯虎到底是什么关系,后来讲解用四个字给我们形容“没有关系”,说是秋香比唐伯虎大了足足二十岁,即使是绯闻应该也不会有的,这个事实让我们吃惊了一盘。
作为一代文化名人的唐寅,他的故居的确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园子,面积虽然不是很大,却很精致。
尤其符合中国民宅的格局。
进门处有照壁,前面院落视野开阔,两边栽种着左右对称的树木,颜色各异,四季有花可供观赏。
里外三进的院子,每一处都有不同的观赏植物,这些植物巧妙的利用了空地和角落,同时拓展了空间感,真是“梅兰竹菊各具芬芳,树影婆娑暗送幽香”啊!太喜欢了!第二进院子,有两个相对应的水池,应该是观赏荷花的地方吧!另一个水池里面有一个所谓唐寅的泥塑。
游览苏州的文化景点唐寅园唐寅园是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的住所。
我们听着导游的讲解,说到唐伯虎的历史故事与现代的影视作品的差异。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望不穿,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当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里深情的吟诵这几句唐寅的诗时,风流潇洒、笑傲不羁的唐伯虎的形象就落在世人的心里。
唐伯虎被人们描述成家有良田、美妾,富贵、风流的才子,过着与世无争的逍遥日子。
可是只有唐伯虎自己知道自己的一生里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对于一个有志难酬的志士,又是怎样的苦楚。
站在唐寅园里,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听着厢房里演奏着唐伯虎点秋香的戏码,我却只看见唐伯虎更加寂寞孤独的身影,看到他独自徘徊在太湖石前、徘徊在梅花丛中,独自赏着清风明月,无心理会那些来来往往的游客。
信步循着小路穿过熙攘的人群,终于在小路的尽头看见了唐伯虎的墓。
墓前是一排香案,有一个年少的学子在那里三叩首,身边的家长立在孩子的身后。
我很想问问,你是慕名而拜还是求伯虎保佑你学业精进呢?若是前者还好,若是后者那么相必躺在这里的伯虎定在苦笑吧!他自己一生仕途坎坷,科场舞弊案让他招逢变故,一代才子一生与功名无缘,他又怎样保佑别人呢?沿着伯虎的墓走了一圈,一直在心里问:伯虎兄啊!何为人生呢?转回来时墓前的人们已经离开,驻足望着墓碑上“明唐解元之墓”,想起他的一生坎坷,想起他的丧事还是祝枝山等好友为他筹办的,心里凄然!世人都只道唐伯虎的书画而今一字千斤一画难求,世人都只道唐伯虎是江南名仕吴中才子,可那些虚名浮利而今于他都亦是浮云了!我请问:“伯虎兄啊!何为人生呢?”恰此时一阵清风袭来,树叶沙沙作响,片刻之后又终归于平静。
抬头望着苍穹,再望望远处闲逛的人群,心有所悟。
人生,或许就恰是如这一阵清风吹过。
或许,这就是伯虎要告诉我的答案吧!漫步在园中,园里的桃花已含苞待放。
口里轻声吟着: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往昔往矣!留下的是传世的书画文章和后人对他的喜爱与怀念,对伯虎来说已是足矣了吧!。
游唐寅故居作文“哎呀,妈妈,我们今天真的要去唐寅故居吗?”我兴奋地问着。
周末,阳光正好,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唐寅故居。
一走进这里,仿佛就踏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古老的建筑,清幽的小径,还有那仿佛在诉说着故事的一草一木。
我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妈妈,唐寅是不是很厉害呀?”妈妈笑着回答:“那当然啦,唐寅可是有名的大才子呢!”我瞪大了眼睛,“哇,那他都干了些啥厉害的事呀?”我们慢慢走着,周围很安静,偶尔能听到几声鸟鸣。
我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门窗,想象着唐寅当年是不是也在这里看过同样的风景。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庭院,里面有一棵很大的树。
我跑过去,围着树转了好几圈,“这棵树肯定见证了好多事情呢,就像一个老寿星!”妈妈也走过来,轻轻地抚摸着树干,“是啊,它在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
”这时,旁边走来一位老爷爷,他笑着对我们说:“小朋友,这棵树可有些年头喽。
”我赶忙问道:“爷爷,那唐寅也在这树下待过吗?”老爷爷哈哈笑起来,“这谁知道呢,不过唐寅当年肯定在这宅子里留下了很多足迹呀。
”我听了,心里充满了向往,要是能穿越回去看看唐寅在这里生活的样子该多好呀!我们继续在故居里逛着,每一个房间,每一处角落,都让我觉得特别新奇。
我仿佛能感觉到唐寅的气息就在身边。
“妈妈,我感觉唐寅好像离我很近很近呢。
”我开心地说着。
妈妈点点头,“是啊,他的才华和故事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呢。
”逛完了唐寅故居,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慨。
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宅子,更是一个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我突然觉得,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一直流传下去。
这不就像我们的记忆一样吗,如果不好好珍惜,就会慢慢消失呀!我可不想让这么棒的地方消失不见。
我拉着妈妈的手,坚定地说:“妈妈,以后我还要来这里!”妈妈笑着答应了我。
我觉得,这次游唐寅故居,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我对历史和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苏州唐寅园游记唐寅园,也就是唐寅墓,位于苏州市区解放西路上,占地近万平方米,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唐寅辞世之时,家境清贫,就葬于桃花坞故居之后,嘉靖22年才移葬今址。
崇祯时,淹于野水丛莽间,由雷起剑、毛子晋等重修。
解放时已废为荒丘,人民政府于五十年代在墓区筑池亭、树石坊。
文革期间又再次被毁。
1985年,苏州市政府再次拨款,除复旧观外,还增筑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对一代画宗作纪念性陈列,以示追思,勉励后人。
濉溪旅游一进园门,迎面便是一幅洁白如玉的“明四家”照壁。
转过照壁,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似乎城市的喧闹全都挡在了壁外。
树是静的,池塘是静的,白墙灰瓦的厅堂、院墙更是静得肃穆。
我从“桃花仙馆”经“梦墨堂”、“六如堂”竟没遇到一个人,这位昔日名闻遐尔的江南第一大才子,也太寂寞了!此时,我也顾不得和他打声招呼,掏出数码相机狂拍一番。
看看时间还早,便又静下心来观看橱窗、橱柜中的字画、墓志铭。
也许这些不一定是唐伯虎的真迹,但即使是赝品,起码能反映出他本人的书法与绘画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模样。
从中也能了解明朝绘画的一些特色和风格。
徜徉于如此作品、如此氛围之间,心情真好!镇江金山寺绕过“六如堂”,通过一条碎石铺设的小径,跨过一道竹门,便来到位于后院土山上的“唐寅墓”。
这里树木幽深、花草葳蕤。
迎春花开了,黄灿灿的,点缀在翠绿丛中;梅花开着,粉白中透着嫣红,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听得到“咕咕”似斑鸠的叫声,还有婉转清亮的画眉叫声,仰头寻望,只听到扑棱棱翅膀打着树叶的声音,却见不到鸟的影子。
拾阶而上,一四角亭中间竖着一块大理石碑,上刻着“明唐解元之墓”,“明唐”二字描红,“解元之墓”为黑色,不解其意。
亭两旁有一对挽联,现只记得下联为“春风秋月一才人”。
石碑后面,是由一米来高的石头围成的园状土墓。
唐寅就在这里看了几百年的春花秋月、沧海桑田。
淮北旅游林中的阳光越来越暗,归巢的鸟儿越聚越多,啁啾啭鸣,夜晚的唐解元想必一点也不孤独,看来倒是我该走了。
唐寅园随记农历三月十五。
天阴沉沉的,突然念想起西郊外的唐寅墓。
遂出门,直奔而去。
“墓在横塘王家村”,祝允明为唐寅撰的墓志铭里有这么一句。
昔日的王家村,今日的苏州古城解放西路146号,地理位置明确。
我站在唐寅园门口,感觉分外熟悉,仿佛和这里前世早就有了约定。
抬头,华表装饰的门楼高大空阔,由几根水泥柱子搭建。
“唐寅园”,三个大字漏空,被置搁在上方。
未待进门,我的目光就变得空濛起来,仿佛看见五百多年前的唐寅衣袍飘扬,飘逸洒脱,从门楼里隐逸而出。
午间,游人稀少。
阳光被云翳遮蔽了。
音箱里传出优美舒缓的古典音乐。
我独自走在清寂、寥落的园子中。
假山,喷泉,塑像,展厅,粉艳艳的花朵一嘟噜一嘟噜坠在枝头,不知其名。
问服务员,答曰:樱花。
我怀疑是日本传过来的品种。
她笑着说,唐寅园,怎会和日本搭界?这是一种会结果的花,名唤“樱花”。
听着,不觉安然。
我一边走,一边寻觅这位昔日江南才子的音容笑貌。
偶一低头,寻见门票根上的简介:“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明代著名画家,兼工诗书画,堪称三绝。
在画法上,唐伯虎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仕女,画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为后人推崇。
唐伯虎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称为吴中四才子……” 史书上记载,唐寅祖籍山西晋城,但出生在苏州,后又一直生活在苏州。
他是我的先辈,乡党。
我为吴中大地有这样的文脉传承而骄傲自豪。
在一座似是而非的塑像前,我看见唐伯虎身着青袍,手执折扇,清秀俊朗,冷峻中又带几分浅笑。
这面相十分熟悉,又正好吻合了我的想象。
风流才子唐伯虎!世人道尽其风流,殊不知风流处皆在诗书画。
纵观他的一生,八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才华卓绝,生世凄凉。
十六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正当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却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从此人生跌入低谷。
一波三折,命运多舛。
可叹他始终清高,远避宦海沉浮,让自己闲居在草堂里,周围植满桃花,谓之“桃花庵”。
游唐寅园凭吊唐伯虎唐寅园,也就是唐寅墓,位于苏州市区解放西路上,占地近万平方米,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唐寅辞世之时,家境清贫,就葬于桃花坞故居之后,嘉靖22年才移葬今址。
进入唐寅园,穿过石坊迎面是一青石照壁,上刻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像。
四周开阔,于园墙边置石刻人像数组讲述唐寅生前故事。
趋步向前经过东西厢房,又一开阔场地,左右各一大水池。
左池中有唐寅洗扇石雕,右池中有一只石金蟾卧于波上。
过此抬头又见一古朴素雅小石坊,上金漆所书“一代才人”为谢孝思题写。
再入是三进厅堂:梦墨堂、六如堂等,内或置碑石或石像,乏陈可述,都沦为园区经营之地。
绕过最后厅堂,眼即开朗,古树亭台,清静寂寥。
沿鹅卵石小路走二十步便要拾阶而上,阶前左右各立一碑。
示此便是墓区。
前行十数米来到石台上面依次是香烛石槽、上覆碑亭的墓碑、坟冢。
苍松古木环绕,一派肃穆。
唐寅不仅天资聪颖且勤奋努力,十六岁入苏州府生员,二十八岁应天府(南京)乡试(省考)第一,高中解元,可谓一帆风顺,年少得志。
然三十岁后厄运始至。
受牵“科场案”而黜充吏役贬赴浙藩,不赴,归家却遇狞狗恶仆相迎,夫妻反目,以致大病一场,后虽千里壮游稍事平静,又经历装疯作颠,骗返苏台的凶险,自此深居简出,昄依佛门,深信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诸法皆空,自号“六如居士”,然最终还是不能释然豁达,抑郁而终,享年仅五十四岁,可谓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唐寅辞世时,家境贫寒,草葬于桃花坞故居之后,直到嘉靖22年才由友人将其移葬与其弟合葬于此。
特别喜欢桃花仙居后面的紫薇花,花如其名,很美。
唐寅园与苏州其他的园林比真的朴素太多,就这样绕过小小的庭院,几个石阶之后圆形的土包,那个洗扇提画,吟诗葬花的人,那个给后人留下无数传说的人,静静的睡在这里。
唐伯虎故居
苏州的唐伯虎故居,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群。
这里不仅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的出生地,也是一处展示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宝库。
一走进故居,一座古朴典雅的大门映入眼帘。
门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尽显古色古香。
步入大门,首先来到的是一座小花园。
园内绿树成荫,百花争艳。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
穿过花园,来到了一座古朴的厅堂。
这里是唐伯虎曾经居住的地方,也是他挥毫泼墨、吟诗作画的地方。
堂内陈列着唐伯虎的许多珍贵作品,如《庐山观瀑图》、《江南春图》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唐伯虎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故居内漫步,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还可以领略到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每一处景致都让人流连忘返。
唐伯虎故居不仅是苏州的一处文化名胜,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得以一窥古代文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伯虎故居是一处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前来探访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的唐伯虎故居,领略其中的美与韵味吧!。
唐寅园随记
某天,偶然翻到唐伯虎的《落花诗》,心有感触,想到苏城西郊的唐寅园,于是独自成行。
站在唐寅园门口,感觉分外熟悉,仿佛和这里前世早就有了约定。
抬头,华表装饰的门楼高大空阔,由几根水泥柱子搭建。
“唐寅园”,三个大字漏空,被置搁在上方。
未待进门,我的目光就变得空蒙起来,仿佛看见五百多年前的唐寅衣袍飘扬,飘逸洒脱,从门楼里隐逸而出。
午间,游人稀少。
阳光被云翳遮蔽了。
音箱里传出优美舒缓的古典音乐。
我独自走在清寂、寥落的园子中。
假山,喷泉,塑像,展厅,粉艳艳的花朵一嘟噜一嘟噜坠在枝头,不知其名。
问服务员,答曰:樱花。
我怀疑是日本传过来的品种。
她笑着说,唐寅园,怎会和日本搭界?这是一种会结果的花,名唤“樱花”。
听着,不觉安然。
我一边走,一边寻觅这位昔日江南才子的音容笑貌。
偶一低头,寻见门票根上的简介:“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明代著名画家,兼工诗书画,堪称三绝。
在画法上,唐伯虎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仕女,画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为后人推崇。
唐伯虎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称为吴中四才子……”史书上记载,唐寅祖籍山西晋城,但出生在苏州,后又一直生活在苏州。
他是我的先辈,乡党。
我为吴中大地有这样的文脉传承而骄傲自豪。
在一座似是而非的塑像前,我看见唐伯虎身着青袍,手执折扇,清秀俊朗,冷峻中又带几分浅笑。
这面相十分熟悉,又正好吻合了我的想象。
风流才子唐伯虎!世人道尽其风流,殊不知风流处皆在诗书画。
纵观他的一生,八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才华卓绝,生世凄凉。
十六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正当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却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从此人生跌入低谷。
一波三折,命运多舛。
可叹他始终清高,远避宦海沉浮,让自己闲居在草堂里,周围植满桃花,谓之“桃花庵”。
我站在园子正门后面的那幅巨大照壁上,默诵篆刻其上的《桃花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但愿老死花酒间……”这最后一句,让我的眼睛蓦然发疼,热泪直流。
唐伯虎无疑是洒脱的,两袖清风,一枝纤毫,一方砚台,二三张薄薄的宣纸铺就眼前,或曰熟黄生黄。
而后,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
这一挥豪,桃花纷纷从袖间落尽。
抑扬顿挫间,引来三四知己叫好,且都是些文才子们,雅逸脱俗之流。
大家把他尊为首,从此,名冠江南,艺播四方。
江南才子,若冠以“风流”两字,免不了让人多生出几分浮想。
在“梦墨堂”堂,我抚摸着那把苏绢制的折扇,轻吟着《落花诗》遥想当年唐伯虎轻摇纸扇的风雅飘逸。
墙上挂着当年他为王翱祝寿写的一个“福”字,龙头凤尾,才情熠熠生辉,煞是好看。
听导游说起了一个传说:当年,他游历名山大川,梦中得九鲤湖仙姑墨宝,从此技艺大进。
乍听,三分真七分幻,然终免不了博人一笑,无稽之谈。
其实,我知道,唐伯虎的人生终归是失意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只因“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
他把所有的才情逸致都寄托在诗书画艺术中,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
晚年,更是愁闷郁结。
可怜可叹,一代才子“一口血”终吐不净胸中万千块垒,五十四岁那年便草草结束了悲凉的一生。
唐寅园,分列着“桃花仙馆”、“六如堂”、“闲来草堂”等板块,以戏说、史话、外传、礼祭向游客演绎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传奇人生。
此番,我真正要去的是后花园,唐寅墓。
眼前,杂花生树。
幽僻,不荒芜;凄清,不悲凉。
1985年重建的墓地,门牌门楼尚全,经年的条石,映照着先生的清风逸骨,一如我喜欢的他写在苏绢布制折扇上的小楷和书画:俊秀、洒脱。
两旁的石柱上,绿色小篆撰一副对联:“花坞孤村双丙舍,春风秋月一才人”;一块青石墓碑,中间断裂,沧桑古朴,正中书六个饱满厚重的隶体:眀唐解元之墓。
“眀”,“目”“月”结构,生为明朝人,要避嫌大皇明朝,这就是中国封建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
“丙
舍”,衬托着这个“眀”,让这座墓冢如此平民化。
王家村的唐寅墓是清净的:一个圆型的墓冢,石条和小石块围砌,摆一溜白色的小花盆,栽着细弱的荆条植物,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在摇曳。
中间是隆起的土包,杂草丛生。
墓冢的背面,密植着一片水杉,高而挺拔的树杆,稀疏清新的叶子,林间地上开着成趟的白兰花,长着茂盛的萱草。
几株桃花开得繁盛。
苍劲的松柏站在墓冢四周,三两只喜鹊在松树枝头跳跃,偶尔传来一两声鸣叫。
这时候,阳光开始从云翳里透出来,照在土包上,杂草们发出新鲜的光。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午后两三点钟,来凭吊他的游人多了起来。
来者只需在唐寅墓前静静地站立一会儿,磕三个头,聆听一段有关他的生平轶事,或者在“唐伯虎点秋香”的戏谑典故里淡然一笑,静静返去。
我绕着坟地转了三圈。
旁边,石碑上有文字注明:死后由于清贫葬在了苏州城北的桃花坞,幸有王宠、祝允明、文征明等一帮知己好友凑钱把他的棺木移葬至今日祖坟。
想来,唐伯虎的一生是遗憾的,又是幸运的。
美酒伴清风,桃花觅知音。
我独坐在墓地前的条石上,手执一卷《唐寅落花诗册》,默默地翻阅。
不知今夕何夕,恍然觉得时光静止,我就是那位多情多义的沈九娘,长相伴在他身边。
清风明月天上人间,春意盎然三月桃坞。
我们一起种桃花,采桃花,写桃花,画桃花,或者“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也学黛玉葬一阙桃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