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1.光的行进苏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四十一
- 格式:docx
- 大小:474.45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 光的行进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可以分为(自然光)如:阳光、闪电、萤火和(人造光)如:灯光、蜡烛。
3、光源按光的激发方式可以分为(热光源,如:阳光、闪电、灯光、蜡烛)和(冷光源,如:萤火)。
4、身体会发光的生物称为(发光生物)。
动物有(萤火虫、松球鱼、夜光蝶、海蜇);植物有(夜光菌)。
5、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7、“小孔成像”成的是怎样的像?这说明了什么?答:“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左右颠倒的像。
说明了在同一种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8、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答:(1)在水中滴几滴墨水摇匀,用激光手电筒照射。
(2)在烧杯对着的两侧各画一个小圆圈,用手电筒水平照射一侧的小圆圈,会发现光落在了对面的小圆圈上。
说明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9、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阳光在树荫下形成点点圆斑?答:这是小孔成像的原理。
树叶间隙犹如小孔,阳光透过小孔就形成太阳的投影,因为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也是圆形的。
2 照镜子1、当光线照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2、(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我们平时用的镜子一般都是(平面镜)。
3、当你站在镜子前面时,镜子中的像也会被你看到。
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4、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大小和实物(一样)。
5、如果把书本正对平面镜,应该(从右往左)读字,说明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前后相反)的。
6、当两面直立的镜子夹角为90度时,镜中会出现(3个)影像。
夹角为60度时,会出现(5个)影像。
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其中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这是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
(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做小孔成像实验。
(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小学科学_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行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光的行进》教案一、认识光源及其分类(一)认识光源播放绚丽的和光有关的视频,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美啊!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生答。
(预设“光”,板书“光”)师:光不但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还产生了很多有趣又神秘的现象。
你知道有趣的手影是怎样形成的吗?(PPT图片)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PPT图片)神奇的海市蜃楼又是怎样出现的呢?(PPT 图片)对于光,你肯定还有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光进行初步探究,了解一些基本的光现象。
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贴上自制卡纸箭头)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找一找你所理解的光源,你带来了什么?生答。
(预设:手电筒、蜡烛、发光玩具……师:打开来给大家看看)师: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光源啊?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预设:因为它们能发光)。
师: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板书:光源)师:(拿出手电筒)刚才大家也说到了手电筒是光源。
老师这个手电筒现在坏掉的,没有电了还是光源吗?生答。
(预设: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是,有的学生认为不是,师可继续追问:现在这个手电筒还能发光吗?以此引导现在手电筒不是光源了)师追问:我们能不能直接说“手电筒”就是光源?怎样表达更准确?生答。
(预设:正常发光的手电筒。
师引导:还可以怎么说?)师:正在发光的手电筒,现在我们看光源的准确定义:师ppt展示: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光源?生答。
(预设:学生可能还是出现不准确表达如手机是光源,教师要及时纠正或由学生来纠错)(二)光源的分类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光源,下面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吧!(出示ppt部分光源图片)(可根据教师给出的光源,也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光源进行分类)但注意要有一定的分类标准。
把分类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师观察并把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拍照。
师:我们来看大家的分类结果。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课光源光源是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电灯和蜡烛。
根据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和改进的光源,例如太阳、雷电、XXX和发光水母。
人造光源则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制造出来的光源,例如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和各种电灯。
要判断一个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需要看它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和改进。
此外,可见的“发光体”可以分为光源和反光物体。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会发光,但要判断它们是否为光源,需要看它们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第2课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这一点可以通过我国古代学者XXX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得到证明。
当光线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时,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第3课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但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效果是不同的。
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例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和抛光的金属面等。
镜子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之一。
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的。
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光的色散原理是由英国科学家XXX发现的。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第5课热传导热可以通过热传导从一个物体的某一局部传递到另一局部,或者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在热传导的过程中,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或者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固体中,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都存在热传导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光怎样行进教学目标: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教学过程: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
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二、认识光源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8.学生小组活动。
9.学生小组交流。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回答。
第二元光与色彩1.光怎行教课目:1、知道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划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行的;3、会制作易的小孔成像。
教课程:一、朗科学小,衬着学氛围1.:同学,我先来朗黑板上的首小:是,花儿披上斑的舞衣?是,把山林点染得青翠绿?是,将七彩虹架上天?⋯⋯ 是,我的世界这样?2.猜一猜:是,我的世界这样?3.:每当我朗些科学小的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人。
下边就我接着写下去,每小出你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沟通。
4.小:今日就我入色彩斑的光的世界吧!二、光源1、教出示各种光源的像料。
2、提:些画面漂亮?它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学生表自己的点。
4、:我把些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提:你能出哪些光源呢?6、判断:月亮、子是否是光源?7、:你能依据必定的方法些光源分?8、学生沟通:是怎么分的?9、:我也能把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10、: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11、揭:你知道,光是怎行的?三、研究光是怎行的1.:大家依据自己的猜一下,光可能是怎行的。
2.学生沟通,自己猜的原由。
3.教出示各种光直行象的像。
4.:些光象的像你有什么启?5.:才大家光是怎行的行了猜,你的猜?怎明?6.学生表自己的点。
7.:假如要使手筒的光穿全部板中的孔照到上,怎么?8.学生小活。
9.学生小沟通。
10.议论:若是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异的现象?四、指引学生认识“小孔成像”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发问: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回答。
4.讲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就曾发现了这个风趣的现象——光芒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光景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1.讲话:本来光芒经过小孔还可以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
江苏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行进》教案及课后反思《光的行进》江苏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节作者及工作单位范婷婷岐山县城关小学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
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学情分析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3.关键:⑴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对比实验;⑵教师给以语言或图片提示。
教学过程一、认识光源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光的行进》教案《光旅行》教材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三个主要教学内容:第一,了解光源教科书使用节日夜景的图片来引导主题,并使用美丽的烟花来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光源。
“光从哪里来?”“哪个是自然光,哪个是人造光?”这两个问题旨在启发学生理解光源的概念,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光源进行分类。
插图中选择的光源具有代表性:阳光、萤火虫和闪电属于自然光源,而光和烛光属于人工光源。
这些光源也可以根据其他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太阳光、闪电、烛光和白炽灯是热光源,而萤火虫是冷光源,它们也是生物光源的代表。
第二,认识光的线性传播现象教材首先利用阳光穿过密林、阳光穿过乌云之间的缝隙、夜晚前灯的光束三幅图片来唤起学生的相关表象,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想到光线沿直线传播,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让手电筒的光线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在墙上”的实验来验证光线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第三,研究针孔成像对学生来说,针孔成像既有趣又令人费解,所以教科书安排学生做一个针孔成像实验箱,让他们亲自感受这种神奇的现象199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光的生活经验。
他们知道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不能。
然而,他们仍然缺乏对什么是真正光源的准确判断,并且很难准确总结光的传播路径。
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实际观察来了解光源和光的传播路径。
学习目标1。
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类型2.要知道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着直线传播3.学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4。
可以解释文字和图画中针孔成像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光的线性传播规律难点:画图解释孔径成像原理评估任务1。
理解常见光源及其类型2。
众所周知,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3.学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完成小孔成像实验。
教学准备普通光源图片、小孔板、手电筒、纸盒、剪刀、胶水、半透明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
新班简介对话:谁愿意读单元页上的诗?猜一猜,“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多彩?”你对光和颜色了解多少?2,已知光源1。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教材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入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本单元,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物质世界板块中“光的传播” 部分一一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等有关要求建构的,力图使学生在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以及散射等现象中,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单元学习目标: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能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单元课时安排:1、光的行进........................................................ 1课时2、照镜子.......................................................... 1课时3、研究透镜........................................................ 1课时4、七色光.......................................................... 1课时课题:光的行进第1课时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
(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10.学生猜测。
二、设计方法,搜集证据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教案1.光怎样行进教学目标: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教学过程: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
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二、认识光源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8.学生小组活动。
9.学生小组交流。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案第一篇: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案五年级在书灯上的路课课程计划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第二卷第一课。
教学目标:1.学习做实验箱的小孔成像,并可使用语言和图解释孔成像实验;2.为了理解光源和光源的类型,相同材料中的光沿着线扩散;感受光学世界的奇妙和奇妙。
教学准备:老师手电筒,三孔与纸板(一组两个),由成像箱材料中的孔制成教学过程:首先,知道光源1.同学,让我们一起念一首美丽的诗,好吗?小黑板生产单位诗,学生有大声朗读的感觉。
2.问:是谁使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学生猜。
3.光与我们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和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什么?学生谈论有关光和颜色的知识。
你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什么物体吗?我们如何分类这些光源?(我们可以将光源分成自然光和人造光。
)二,了解光线性传播现象从我们看到的现象,猜测,只是如何移动它?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来推测,例如交换。
这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观点吗?老师和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观点:如何使手电筒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洞到墙上? 4.生产材料,团体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实验?(光在同一物质中以直线传播。
)第三,孔成像的研究大约两千年前,古代中国学者莫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请阅读第18页上的文本内容。
问:你找到什么?2.老师展示了孔成像实验,在蜡烛火焰的屏幕投影。
3.手段指导学生做孔成像实验。
(1)学生阅读信息,了解生产过程。
(2)师指出了说明。
(3)学生团体活动,交流,评价。
讨论:为什么是这种现象?指导学生绘制孔图像。
说光的传播规律。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案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案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
教学目标: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1.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1.证实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尝试用直线和箭头表示光的行进路线。
3.发展和保持对光现象的兴趣和求知欲。
4.培养学会善于合作、交流、倾听、质疑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5.懂得科学探究行为的科学性影响着结论的可靠性,得出结论需要严谨,树立科学探究实证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光的行进路线”的证据。
【教学难点】
从多种途径获得“光的行进路线”的证据中归纳概括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暗盒、手电筒、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2019年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1.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
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课太阳钟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
2019年精选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光的行进苏教版课后辅导
练习四十一
第1题【单选题】
我们的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是( )。
A、睫毛
B、眼睑
C、瞳孔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关光的行进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
B、曲线
C、直线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中属于自然光的是( )。
A、蜡烛
B、太阳
C、电灯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光源是自然光源的有( )。
A、日光灯
B、荧光棒
C、阳光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没有什么变化。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蜡烛会发光所以它是自然光源。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小孔成的像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是一样的。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是沿______行进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也是沿______传播的。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______、______是自然光源,______、______是人造光源。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光可以在______或______中行进。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能够自动发光的物体称为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填空题】
光是在均匀介质中沿着______行进的。
【答案】:
【解析】:
第14题【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光的直线行进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15题【解答题】
设计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