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_十二五_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北京市_十二五_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北京市_十二五_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北京市_十二五_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1水资源形势

1.1水资源现状

1.1.1水资源基本情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北京市多年平均(1956—2000年)年降水量585mm,形成地表水资源量17.7亿m3,地下水资源量25.6亿m3(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量后地下水资源量19.7亿m3),水资源总量37.4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入境水量21.1亿m3,出境水量19.5亿m3。

(2)近年水资源状况。1999—2010年年均降水量475mm,形成地表水资源量7.3亿m3,地下水资源量17.2亿m3(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量后地下水资源量13.9亿m3),水资源总量21.2亿m3。地表水入境水量4.7亿m3,出境水量8.5亿m3。

1.1.2降水和来水严重不足

与多年平均相比,近12a降水量减少19%,水资源总量减少43%,入境水量减少77%,两库来水减少79%,可用水资源急剧减少。

近12a,密云水库年均来水量2.7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72%;官厅水库年均来水量1.3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86%。

1.1.3城市应急水源地已接近开采极限

近12a,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1.9m下降到24.9m,年均下降1.1m。

自2003年以来,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陆续建成,开采初期地下水埋深在10m左右,开采以来年均下降(3~5)m,目前埋深超过40m,已接近设计开采值。

第八水厂水源地取水能力从48万m3/d衰减到18万m3/d,衰减60%;第三水厂取水能力衰减50%。

城市应急水源地开采以来,周边农用机井50%以上出水不足,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用水,城乡供水矛盾十分突出。

1.1.4本地水资源保障首都供水安全难度增大

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用水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北京市2010年常住人口1961万人,按照近12a本地平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7m3。与国内外大城市相比,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1.2“十二五”时期用水预测

1.2.1预测原则

“十二五”时期仍需继续采取非常规措施,按照用水总量控制、生活用水适当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环境扩大再生水使用的原则,确定用水量。

生活用水适当增长。按照“十一五”时期实际每年增加人口(50万~60万)人,生活人均用水量240L/d (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120L/d),生活用水量每年增加0.6亿m3。

工业用新水零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高耗水、高耗能产业,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用新水零增长。

农业用新水负增长,总量维持12亿m3,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到3.5亿m3。

到2015年环境总用水量达到5.3亿m3,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到4.4亿m3。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637(2012)02-0001-06

*本文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摘要。

1.2.2预测结果

预测2011—2015年全市总用水量(37.2亿~ 41.1亿)m3,其中生活用水量(16.2亿~18.6亿)m3。

预测2011—2015年城六区总用水量(16.5亿~ 17.9亿)m3,其中生活用水量(10.5亿~11.7亿)m3。

1.3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是化解水资源风险、加大节水开源力度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关键时期。

1.3.1城六区水源硬缺口逐年加大

按2009年和2010年年均来水20亿m3预测,通过采取继续超采地下水、动用密云水库库存、扩大再生水利用等措施后,年均仍存在4.5亿m3城市供水硬缺口。

2011年缺水3.7亿m3,2012年缺水3.8亿m3,2013年缺水6.5亿m3,2014年缺水6.6亿m3。

2015年南水北调年来水10亿m3,给城区配置8亿m3,在应急水源地停止开采、城区自来水水源井涵养、自备井置换的情况下,缺水1.9亿m3。

1.3.2供排水设施能力不足

供水设施保障能力低,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仅为1.06。

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虽然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4%,但郊区污水处理率仅为52.4%,水环境体系脆弱。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建设硬化面积加大导致径流系数增加,加大了城市排水压力,造成城市积水时有发生,影响了城市的运行安全。

通州新城、未来科技城、首钢核心区、北京第二机场、中关村北区、雁栖生态建设示范区、房山汽车产业基地等重点发展区域,供排水基础设施薄弱,应加快建设。

1.3.3水务管理工作同发展需求不适应

(1)法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现有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与法规相配套的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等支撑体系存在缺陷。

(2)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层水务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监管、投融资等机制需要完善。

(3)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制度保障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水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有待提高;水资源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有待提高。2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略)

3水务发展规划格局

3.1水源保障格局

构建“外调水与本地密云、官厅、怀柔、白河堡、遥桥峪、半城子、大水峪、北台上、斋堂、十三陵等10座水库。顺义的八厂水源地、三厂水源地、怀柔应急水源地、平谷应急水源地、张坊应急水源地、马池口应急水源地和再生水统一配置”的水源保障格局,建立以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和应急备用水源等多水源互联互调、分质供水、安全可靠的水源系统。

为满足北京市不同时期的用水需求,北京市水资源保障战略大体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前),南水北调中线来水之前,争取境外调水,应急水源地不停采,继续动用密云水库库存水,确保首都水源安全。积极推进海水淡化,作为首都战略水源的前期工作。

第二阶段(2015—2020年),在南水北调来水初期,争取多调水,以减少本地地下水开采,涵养保护地下水。逐步实现城区主要依靠外调水、郊区依靠当地水源的城乡水源保障布局。现有的应急水源地由市政府统一管理调度,作为城市的备用水源,兼顾当地供水。

第三阶段(2020年之后),首都水源保障将具有坚强的抗风险能力,拥有多种补源通道和灵活的调度能力,实现城乡水源保障的合理布局,实现宜居的水生态环境。

3.2城乡供水格局

全市形成“1个中心城供水网、10个新城供水单元和多个村镇供水点”,即“1+10+N”的城乡供水格局。

中心城供水网由沿五环路的1条供水环路、2大动脉、4个枢纽、6座主力水厂构成。

1条环路:由总干渠西四环段、南干渠、东干渠、团城湖—第九水厂输水管线等形成沿五环路的供水环路系统。

2大动脉: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至密云水库输水工程和密云水库至九厂输水管线。

4个枢纽:大宁调压池、团城湖调节池和密云水库、怀柔水库。

6座主力水厂:现状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第八水厂、田村山水厂,规划郭公庄水厂、第十水厂。

10个新城供水单元:实现“每个新城至少建成一

座骨干水厂,新城内部管网互联互通”,保障新城供水安全。

多个村镇供水点:建设70个集约化供水单元,提高村镇供水标准。

3.3城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

3.3.1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厂按照适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污泥处置按照“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原则,形成“城六区22座污水处理厂全部为再生水厂,建成8处污泥处置工程;新城建成34座再生水厂;42个重点镇均建有污水处理厂,水源区村村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格局。

3.3.2资源化利用

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再生水厂建设和再生水用户的扩大,本市将逐步形成“城六区利用22座再生水厂,建成4个热电厂回用系统、6个河湖环境补水工程,实现4大热电中心、30条河流、27个湖泊、多处郊野公园全部使用再生水;新城利用34座再生水厂向郊区10个水网、10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约3.3万hm2农田灌溉以及其他工业与市政杂用领域得到充分利用再生水”的资源化利用格局。

3.4城乡水环境格局

建设宜居城市,实现“水清、岸绿、亲水、怡人”的河湖水环境,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全市形成“一个内城水系、三大生态水网、五大水系联通、多处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的水环境格局。

一个内城水系:是指能够体现老北京风貌的六海及其连通的周边水系。

三大生态水网:以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为主干的流域综合治理,建成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系统。

五大水系联通:拒马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泃河。

多处湖泊湿地:结合再生水和雨洪水的利用,建设河湖水环境,形成河道、湖泊相互连通的众多水域。

3.5水资源保护格局

在山区水源地,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平原水源地要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禁止污染水源地的生产、生活行为。全市的水资源保护要溯源治污、点线面结合。

建成“密云、怀柔、官厅3座水库上游一、二级保护区、16条河道两侧各1km的地表水保护区以及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各200m的保护带;6个重要地下水水源地、10个新城集中地下水源保护区;多个村镇集约化供水水源保护区”共6500余km2的水源保护区。3.6防洪排水格局

建设由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雨水集蓄、排水设施等组成的防洪排水工程体系。山区洪水利用水库控制调蓄,平原洪水利用河道下泄、滞洪区滞蓄。中心城按照“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原则调度洪水。形成“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滞蓄利用雨洪”的防洪排水格局,确保防洪安全。

4“十二五”时期规划重点任务

4.1建设七大类工程

4.1.1境外调水及市内开源工程

(1)河北应急调水。利用南水北调京石段干线工程,继续实施河北四库应急调水工作,建立与河北省调水机制,争取2014年前每年调水(4亿~6亿)m3。

(2)引黄济京工程。争取从黄河引水济京,进京水量每年约3亿m3。

(3)应急水源地续采能力保障。对现有应急水源地进行续采改造,保障供水能力。

(4)水资源战略举措研究。针对气候变暖、北京市天然水资源不足、发展对水资源刚性需求的增长、来水和外调水的不确定性等情况,开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工作。

加快研究海水淡化,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择机实施。

勘察研究岩溶水源地,摸清储量,提高应急能力。

4.1.2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

(1)输水工程包括南干渠、东干渠、团城湖—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二期、河西支线、通州支线、东水西调改造工程。

南干渠:起点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乡,终点至大兴三海子公园南,全长约27km。向郭公庄、黄村等水厂供水。

东干渠:起点与团城湖—第九水厂输水工程关西庄泵站北侧分水口相接,终点与南干渠末端相接,全长约44km。向第八水厂、第十水厂、通州水厂等水厂供水。

团城湖—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二期):起点位于团城湖调节池北侧,终点为海淀区龙背村,全长约4.0km。向第九水厂以及东干渠沿线水厂供水。

河西支线:起点位于长辛店地区南水北调总干渠左岸,终点为门城水厂,全长约15km。向长辛店第一水厂、长辛店第三水厂和门城水厂供水。

通州支线:起点位于东五环路五方桥东北角,终点为通州水厂,全长约7.3km。向通州水厂供水。

东水西调改造:起点位于团城湖调节池北侧,终点为门头沟区城子水厂,全长约21km。向城子、石

景山等水厂供水。

(2)调蓄工程包括大宁调蓄库续建、团城湖调节池、亦庄调节池工程。

大宁调蓄库:位于房山区大宁村北,最大调蓄库容3753万m3。建设内容包括库区防渗、新建泵站、新建闸和橡胶坝及工程管理设施等。

团城湖调节池:位于团城湖西南,最大调蓄容积151万m3。建设内容包括总干渠至调节池引水渠道、调节池及分水口等。

亦庄调节池:位于大兴区三海子东侧,最大调蓄容积260万m3。建设内容包括调节池及分水口、亦庄泵站等。

(3)启动南水北调水入怀柔水库、密云水库调蓄工程。

规划通过建设隧洞和输水管道,将南水北调水输送到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年输水量约4亿m3。

4.1.3城乡供水工程

(1)城六区供水设施。水厂建设:规划新建第十水厂(一期)、郭公庄水厂(一期)等7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143万m3/d,城六区自来水厂供水能力由现状的313万m3/d达到456万m3/d。

管网建设:新建供水管网783km,改造供水管网1912km。

自备井改造:对城区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备井进行水质改善,确保自备井用水单位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自备井置换:2014年南水北调引水进京后,逐步实施城区自备井的置换工作。规划2015年对城区水质较差的南苑、垡头等地区的自备井进行置换。

(2)新城供水设施。水厂建设:新城规划新建良乡水厂、通州水厂等13座水厂,扩建城子水厂等5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166万m3/d。总供水能力达到257万m3/d。

管网建设:10座新城新建水厂骨干配套管网528km,改造170km。

(3)村镇供水设施。推进村镇集约化供水建设,规划新建集中供水厂12座,扩建14座,新增供水能力28万m3/d,总供水能力达到93万m3/d。

(4)供水水质监测。加强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利用现有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并将监督检测范围扩大至各区县新城供水企业,包括新城内部分自备井的水质。

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水平,扩展检测项目,为安全供水提供可靠依据。4.1.4城乡污水处理工程

(1)城六区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规划新建东坝、郑王坟等12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1万m3/d,城六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08万m3/d。

污水管网:排水管网改造353km,构筑物改造(倒虹吸、闸)100处,附属设施改造(井盖)2万座。

结合北苑、东坝、定福庄、垡头、郑王坟、五里坨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其流域内主要管线系统;配合朝阳、丰台等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以及海淀山后、丰台河西重点地区建设,完善其污水管线系统。规划新建污水管道348km。

为保障城市污水安全稳定运行,需要修建污水流域间联调工程,如高碑店、小红门、定福庄流域间的污水调配工程;清河流域与北苑流域的污水调配工程,规划至2015年新建调水管线约50km。

污泥处置工程:新建高碑店、琉璃河、小红门、郑王坟污泥干化工程,扩建庞各庄污泥堆肥场工程,增加污泥处理规模2700t/d。

(2)新城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处理厂16座,扩建11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00万m3/d,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97万m3/d。

污水管网:结合新城污水收集系统的改扩建,新城规划新建污水管网1212km。

污泥处置工程:房山、昌平、顺义等新城建设11座污泥处置工程,处理能力达到2405t/d。

(3)村镇污水处理。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20座,扩建8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7万m3/d,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m3/d。

(4)雨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城六区:随道路和开发区建设,新建雨水管道约358km;改造泵站44座。

新城:房山、昌平、顺义等新城规划新建雨水管网1102km。

4.1.5节水、雨水利用及再生水利用工程

(1)节水。进一步强化节水管理,积极推进节水创建和节水示范,加强用水计量监管,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生活节水:全面推行节水产品、器具节水效率市场准入制度,更换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62万套(件),至2015年全市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工业节水: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鼓励发展低耗水高产值行业。扩大工业利用再生水,继续推进生产工艺节水技术改造。

农业节水: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推进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与改造,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

积80万hm2,扩大再生水灌溉面积,配套完善再生水田间灌溉设施,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达到9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

园林绿化节水: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大力推广园林绿化使用再生水,建设10个“清水零消耗”、20个“清水低消耗”公园,城市公园绿地节水灌溉率达到95%,其他城市公共绿地节水灌溉率达到80%以上。

节水创建:继续推进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完成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任务,推进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新建节水型单位3000个、节水型园区10个、节水示范单位100个、养殖节水示范工程30处,完成500个节水新农村和500个居民社区的节水创建工作。

(2)雨水利用。城乡建设区域按照“先入渗、后滞蓄、再排放”的原则,同步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增加滞蓄利用雨水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雨水利用水平。

中心城及新城: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区、学校、公共绿地(含公园)、城市道路等区域,采取修建蓄水池、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方式收集利用雨水,实现径流系数不增加。

—建设区雨水利用。在建、新建小区、公共设施区、学校等建设雨水利用工程,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灌溉绿地、洗车、喷洒路面等,减少雨水排放量,节约水资源。

—公共绿地(含公园)雨水利用。规划城区及新城内所有公共绿地(含公园)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实现雨水全收集。

—路桥雨水利用。结合道路桥梁建设和城市积水点改造,规划建设89个地下蓄水池,重点解决下凹式立交桥排水问题,增加雨水利用量。

—河湖及砂石坑雨洪利用。充分挖掘河湖蓄滞雨洪能力。规划在中心城西部建设雨洪水引渗工程,将西部地区的雨洪水引入阜石路、西黄村、北坞村等砂石坑滞蓄下渗,回补地下水,同时减轻城区防洪压力;在中心城东部修建雨水调蓄工程,利用清河砂子营、坝河千亩湖等蓄滞洪区蓄滞雨洪,减轻河道排水压力。

郊区:利用河道闸坝、坑塘洼地、老河湾、砂石坑等建设雨水利用工程750处,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再生水利用工程。再生水利用量:到2015年,全市利用再生水10亿m3,其中工业利用再生水1.5亿m3,河湖环境利用再生水4.4亿m3,市政杂用利用再生水0.6亿m3,农业利用再生水3.5亿m3。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

再生水厂建设:城六区现有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城六区、新城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为再生水厂。

到2015年,城六区再生水厂达到22座,再生水生产能力增加到408万m3/d。新城规划新建、扩建再生水厂30座,新增再生水生产能力139万m3/d,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170万m3/d。

再生水管线:配合市政道路建设新建再生水管道685km,其中城六区208km,新城477km。为保证西南热电中心、东北热电中心、燕化公司、永定河、城区重要河湖等重点用户的用水,规划建设再生水利用输水(调水)管线167km,调水规模约101万m3/d。继续对再生水使用进行长期监测。

4.1.6水资源保护工程

(1)水库库滨带保护工程。在密云、官厅、怀柔等10座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建设库滨带98.6km2,防治面源污染。

(2)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61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810km2。

(3)水源地农村水环境治理。对水源保护区6500余km2范围内涉及的1000余个村庄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水源地100个村庄的治污全部完成。

4.1.7三大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促进西南部地区水岸经济发展。

防洪工程:永定河干流堤防加固46km,险工护砌39km,修建堤顶路95km。官厅水库配套设施消隐及塌岸治理。开展陈家庄水库前期工作。

生态修复:在干流上新建园博园、南大荒、麻峪及稻田四处功能湿地,面积170hm2。实施园博园4.2km 河道生态治理,对永定河宛平湖至市界段45km河道实施生态修复。

中小河流治理:治理中小河流8条,治理长度69km。

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级小清河分洪区安全建设。

(2)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还清水质,改善环境,服务顺义空港地区、通州新城等沿河重点发展新区。

防洪工程:北运河干流治理甘棠橡胶坝以下河道30km,加高、加固温榆河48km未达标堤防等。对十三陵、桃峪口水库的配套设施进行消隐。对榆林庄闸、鲁疃闸等3座闸坝开展安全复核及鉴定工作,并实施消

隐工程。新建温榆河蓄滞洪区拦河闸、分洪闸各1座。

重点发展区水环境治理:对未来科技城、通州新城、海淀山后、丽泽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河湖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针对城市河湖中存在的生态功能单一问题,规划对紫竹院湖、高碑店湖、红领巾湖、团结湖等13处城市湖泊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完善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建设翠湖、柳林等9处湿地466hm2,修复水陆过渡带1291hm2,支撑昌平未来科技城、通州新城对水环境的要求。

中小河流治理:城六区河道环境整治20条,治理长度108km;新城治理河道12条,长度92.5km;整治蔺沟、流村2个水网工程。

蓄滞洪区建设:完善三海子、温榆河通州段2个蓄滞洪区的配套工程,并落实其边界范围。

(3)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潮白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和涵养水源,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防洪工程:84km干流河道堤防加固。对密云、怀柔等大中小型水库的配套设施进行消隐。

生态修复:干流水源涵养保护带建设工程。修复汉石桥湿地、南彩湿地236hm2。

郊区水网工程:整治顺义河西水网和通州宋庄、潞城、西集4处水网工程。

建设北运河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充分利用雨洪水及再生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中小河流治理:治理中小河流3条,治理长度20km。

4.2重点完善八项管理

4.2.1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建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制度,每年发布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评价公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

城乡建设项目规划及立项阶段,要强化水资源保障支撑能力综合论证。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的前置条件,明确建设项目水源利用的条件;城乡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强化节水及水循环利用的具体落实。

4.2.2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全社会树立取水必须计量、用水必须节约的意识,对年用水超过1000m3以上的用户建立监测监管机制,用水总量控制要逐步落实到区县、乡镇、街道和用水户,要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引导区县将产业布局与用水总量紧密挂钩,引导发展高新技术。同时要对城市小区、工业园区、农村地区的用水强化监管。4.2.3完善建设项目雨水利用制度

城乡建设项目规划及立项阶段,强化雨水利用系统的分析论证。把雨水利用方案的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的前置条件;城乡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强化雨水利用设施的同步建设,把径流系数不增加作为区域建设项目的规划指标。

4.2.4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研究制订北京市河湖管理、水源保护、城乡供水、雨水利用及水文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定《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配套政策等。

4.2.5完善城乡供排水良性运营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统筹推进的原则,在城六区构建供水由市自来水集团承担,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生产由市排水集团承担;整合10个远郊区县供排水资源,落实责任主体,实行公司化运营、专业化维护、用水户参与的运行机制。

全市供排水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公司运营、保本微利,保障城市涉水安全的运行体制。

4.2.6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强化水管单位水资源管理和流域管理职能,制定水利设施维护标准。推进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三大河流的流域化管理,强化流域管理职能。

加快推进基层水务企事业单位改革,理顺管理运行经费渠道,建立健全基层水务管理和服务体系,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4.2.7推进水价制度改革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调整居民生活用水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推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全面推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充分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经济杠杆作用。

4.2.8完善节水、水质等考核制度

按照新修订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完善节水目标考核体系和考核奖惩办法,形成完整的节水责任体系,并建立节水考核评价制度。严格实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开展新建重大项目节水评估,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

建立流域断面水量、水质考核机制。按行政区划、管理权限,建立流域监测断面,市、区、镇逐级签订责任书,监测断面达标率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

4.3“十二五”规划项目及投资

“十二五”时期,规划安排水务建设项目284项,估算总投资约1000亿元。(下转第11页)

2012年第2期

北京水务

·分析与研究·

··············································(上接第6页)

按照分类、分级、分责的原则,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投资、多形式融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务基础设施建设。

5规划实施效果

5.1水源短缺状况得到缓解

南水北调中线每年引长江水10亿m3,再生水利用量显著增加,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改善,地下水严重超采状况将得到遏制。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建设,新增蓄水能力4000万m3,可有效涵养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

5.2供排水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城六区供水能力由313万m3/d提高到456万m3/d。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现状的1.06提高到1.25,水质达到106项要求;新城供水能力由91万m3/d提高到257万m3/d;村镇实现集中供水。

城六区污水处理能力由277万m3/d提高到408万m3/d,污水处理率达到98%;新城污水处理能力由现状的97万m3/d提高到197万m3/d,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大大改善城市环境。

5.3城乡水环境实现人水和谐

永定河、北运河和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完毕,新城中小河流治理初步完成。永定河实现城市段不断流,北运河水体基本还清,潮白河实现梯级蓄水,河道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增加湿地1000hm2、增加水面面积750hm2。

5.4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高效节水的控制指标监测和监督体系基本形成,用水实现精细化管理,节约用水意识深入人心,社会用水单位分类计量达到100%,城市居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节水型社会初步建成。

六、保障措施(略)

3结论

(1)不同类型、粒径保水剂随着反复吸释水次数的增加吸水倍率降低。保水剂反复吸释水能力顺序为:AS>HL>KH。大粒径比小粒径降幅更大。各保水剂反复吸释水特性与粒径不成线性规律变化。

(2)在反复吸释水条件下,各保水剂吸水速率均高于第1次吸水速率,在初期随着吸释水次数的增加,保水剂吸水速度加快,但很快随之逐渐下降。随着吸释水次数的增加,保水剂凝胶达到饱和的时间提前,对于KH影响效应最为明显。

(3)2+离子对保水剂的反复吸水能力影响更为显著,保水剂均在达到反复4次吸释水以前失效。其次为1+离子。1+离子中,AS和HL较科瀚影响显著。Zn2+最易使保水剂失效。KNO

3

对保水剂的影响在前期略大。保水剂反复吸释水后期渗透压差不是主导因素。仅从AS第10次反复吸释水来看,保水剂反复吸水次数与吸水倍率呈非线性变化。

参考文献

[1]汪亚峰,李茂松,卢玉东,等.20种保水剂吸水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1):168—171.[2]Arthur Wallance,Gam A.Wallace.Effects of soil conditioners

on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tomato,cotton and lec ture seedling[J].Soil Sic.,1986,141:324-327.

[3]Shainberg I,Levy G J.Orgamic polymers and soil sealing in

cultivated soils[J].Soil Sci.,1994,158(4):267-273.

[4]袁景军,史联让,杜志辉,等.旱地果树应用土壤保水剂试验

初报[J].北方果树,1999(3)14-15.

[5]Wallance A.A polysaccharide(GUAR)as a soil conditioner[J].

Soil Sci.1986,141:371-376.

[6]万惠娥,黄占斌.保水剂对旱区农作物保水效应的研究[J].宁

夏农林科技,2000,(5)38-39.

[7]MeisterPublishingCo.FarmChemicalsHandbookPolyacrylamides

[J].Willoughby,OH,1986.B52.

[8]李秋梅,刘明义,王跃邦.保水剂在果树丰产栽培中的应用

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0,(7)26-27.

[9]高宝岩,吕伟,张余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应用保水剂效

应的初步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1999,(4)4-6.

[10]杜太生,康绍忠,魏华.保水剂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

研究现状与展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317-320.

[11]黄占斌.农用保水剂应用原理与技术[M].中国农业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祁生林)

大学生十二五规划论文

谈十二五规划的特点 于去年10月份,我们国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通过研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我们便不难会意识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 济发展发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现在这种状态,十二五规划建议担出指导性的建议。"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发式 ”。这也就是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的最大的特点。那么在这五年内,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 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界情况、国家情况和社会情况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是发展的必 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 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增加了两项内容,即第二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将这两方面单独立项 并上升为主体国家战略层面。 为什么要把“扩大内需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呢?我认为,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只有把经济 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 ,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 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 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 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实际科学分析判断得出的一个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十一五”回顾 一、档案资源不断丰富 二、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明显 三、档案安全保管不断加强 四、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五、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新要求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 一、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二、档案利用服务 (一)做好查阅接待工作 (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三)积极开展惠民活动 三、档案安全建设 (一)构筑思想防线 (二)构筑制度防线 (三)构筑技术防线 (四)构筑设施防线 (五)构筑网络防线 (六)构筑应急防线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二)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四)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五、档案馆馆舍建设 (一)加快市档案馆新馆建设(二)推进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六、档案依法行政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贯彻 二、深化科学研究 三、提升队伍素质 四、强化监督检查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规划主要总结“十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中新网10月27日电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日公布。《建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议》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对此,《建议》以五个方面“坚持”提出了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均耕地少、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压力增强、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等挑战。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在“十五”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和相关专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以下简称“863农业领域”)。“十二五”以来,863农业领域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坚持“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设立了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7

个主题,覆盖了《纲要》规定的全部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9个优先主题。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50项、国外发明专利58项;制订国家标准30项,地方、行业标准165项;获得国审新品种32个,新产品、新装置481项,软件登记著作权206项;发表EI、SCI、ISPT收录论文777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4项(国家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16项);实现成果转让158项,成果产值15.44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高技术研发领域的支持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幅仅为10.7%,远低于20%的预期;平均每个课题国拨经费的支持强度由“十一五”的197.3万元增加到了1034.7万元,增幅高达424.4%,表明课题集中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国拨经费的比例分别为48.5%、39.3%和12.2%,与“十一五”的51.2%、41.4%和7.4%相比,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别给企业让出了2.7%和2.1%的份额,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在农业前沿技术研发活动中日渐显现;团队人员以中青年 科学家为主的中级职称人员比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人员学历构成有了较大提升和优化。1、“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研究进展在各级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近5年的组织实施,863农业领域在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新产品/装备创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企业培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序言 规划意义:老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编制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对推动首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性质:本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体系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全市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据。 编制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都老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本市围绕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敬老优待服务,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稳步推进,《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得到积极落实。 (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口。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上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196.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上调。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17.2万名参保人员享受到保险待遇。建立了福利养老金制度,61.3万名无社会保障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福利养老金待遇。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城乡老年社会救助体系,4万名老年人应保尽保。建立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五保人员供养模式从村民互助向公共财政供养的转变。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2.2万名9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完善了征地超转人员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奖励扶助制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北京市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国家和北京市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全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2亿元,年均增长9.9%,完成规划目标的78%;区域税收达到18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规划目标的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8.6亿元,年均增长65.9%,是规划目标的5.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3亿元,年均250.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78倍;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4.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8平方米。 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发展成就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把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目前多个住房保障项目已开工,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住房保障审核窗口、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审核窗口已经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模在北京市十六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一)房山区住房保障建设状况 1.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稳步发展 房山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就组织建设了大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相当数量的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总体 1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制以五年 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度的中短期计划,在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度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存程度不停进步,现如今年我们已经迈入了xx年,我们国家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此 计划中,结构调整是主要目的,科学发展是主题,经济发展是主线,其中我认为以下个亮点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 1、 过去数年来提倡的‘强国’从十二五期间转为了‘富民’。梁启超曾撰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可以理解为‘民富国强’,只有人民都富饶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人民都强盛了,国度才是真正的强盛。做为人民党员的我们,肯定要高兴工作,多学各项技能,进步本身的业务水平,做一名复合型人才,创造成绩。 2、 生存在广东是幸福的,因为未来五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实为我党存眷民生的庞大办法,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庞大刻意。当人民的生活甘甜、居住环境清新、事业有成就、社会有人情、文化有咀嚼之时,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3、 文明表现着文化素质,其实文明也体现着生存的富饶水平,当人民生存幸福了,文化的熏陶就会如春风吹过麦苗一样拂过民气,文明之风随处可见。做为一名顺德人,我非常支持“创

文明城市,建幸福顺德”这一发展目的,而且会从本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 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增强资源节省和办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越来越向“清、碧、蓝”的偏向发展,地球会更康健优美。做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关注党的目标门路并坚决执行,同时认真学习,快速进步本身,努力提高服务他人和动员他人的本领,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面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搏斗。十二五规划心得(2):党的xx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计划发起光显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汗青意义。通过学习集会的精神实质,我深感责任的庞大,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范畴,在变化中谋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学好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同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间的决议计划摆设上来。落实好全会精神,加深理解,要学以致用,在现实工作中,变化工作作风,加强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心得(3):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 对明白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必要着力办理的题目。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办理的水平怎样,取决于诸多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一切金融工作应聚焦在四大目标上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有序的金融对外开放、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有效的调控监管体系。 中国金融环境分析 从今后10~15年的长趋势看,中国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面临的环境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 我国人口结构优势在2015年左右开始迅速消退,将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潜在负担;环境与各种资源的约束,将增加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压力;困扰中国经济长期未解决的结构失衡(包括当前突出的储蓄消费结构失衡问题等),将在相当程度上伴随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顽疾,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可以预计,今后的10~20年内,以美元为主、“一极多元”、动荡不确定的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将是长期直接制约中国经济崛起的外部因素。加上我国金融发展长期不足,明显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约束。 为了应对这五方面的挑战,需要从现在开始,进一步融入金融全球化,充分发挥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 从中期即“十二五”时期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又将突现过去中国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曾有的两大重要特征: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突出。以20国集团取代7国集团这一世界经济合作机制平台的更替为标志,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和进入变革、重整的探索期。探索初期,各国之间利益、实力的角逐与博弈,决定了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更趋不稳定,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加上危机刚刚过后各国经济调整的艰难性、中期性这一内在态势,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相对于2003~2007年的高增长,将出现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期。经济的缓慢增长和调整时期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必然会进一步增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金融政策的选择,形成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所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新挑战。这表明,我国金融业在进一步参与金融全球化中,需要保持外界有一定风险隔离的情况下,加大自我发展,注重把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二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既面临着经济要继续保持稳定高增长的内在的强烈要求,同时又面临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为应对这场危机采取了部分政策措施而产生的新的结构调整压力。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生产总值(GDP ):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235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2015年)的22005.6亿元,总量增加近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提高到3.3%。五年平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过2万元、2013年过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5997元(折合5779美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2015年的72.9%。 图1 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 2.粮食: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产量达3538.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9%,五年平均增长2.8%。总量占全国份额由2010年的5.6%提高到5.7%。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4000 8000120001600020000240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00 1000018000 2600034000 4200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3.工业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6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817.1亿元,比2010年增长93.2%,年均增长14.1%。五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6%。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4.经济结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4∶52.1∶33.9调整为2015年的11.2∶51.5∶37.3,其中三产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9.8%提高到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1 年的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前言 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英四班王桐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 1953 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们就简称为 “一五”。而 2006-2010 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 “五年计划” 的第 11 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就叫 “十一五” 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 2011-20XX 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 2011-2015 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 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 2009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 规划,将在 2010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 2011 年 3 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 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二、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 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 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 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 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 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 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工作。 1、 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 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 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 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 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 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 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 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 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结合区域优势, 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 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 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 营的纲领, 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1 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 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 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 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 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 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 设计项目。 三、“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编订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有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制订得挺好,但是从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段 时间增长更多地偏向于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从产业结构上,本来“十一五”希望服务业更多地带动经济发展,但实际结果是工业 发展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城市化发展看, “十一五”城市化的进展不是很理想,主要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另外区域发展方面, “十一五”规划提出来要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实上行政主导的,行政区域经济还有所强化。 第二是如何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比如 GDP “九五”计划确定增长速度为 8%实际增长是8 .6%; “十五”确定是7% 实际是 9 .5%,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差距比较大。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规划体制问题“十二五” 期间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做,还是改变不了过去的路径。到底怎么转变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个如何确定约束性指标的问题“十一 五”规划将目标分为两类,一个是预期性,一个是约束性,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节能减排两方面效果最好,原因就是作为约束性指 标,它落实到了各个地区。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可能在原来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指标。第三个问题,如何推进城市 化问题。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如果没有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所有好处就都不存在,又会变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城市化 战略在 10 年前就提了出来,这 10 年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光是土地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消费起不来,最后还是走回到投 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结构。 四、“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 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 我国的影响自 2008 年下半年逐渐显现。 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远远超过 1998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也在许多 指标和方面超过上世纪 30 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 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 5-8 年,短者 3-5 年,前后平均 5 年左右。考虑到 21 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 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 3 年左右。目前,我国从整体上看仍 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但是加入世贸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我国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 球经济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