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和血管教案

心脏和血管教案

心脏和血管教案
心脏和血管教案

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怎样保护它们;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臵;探究了解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3、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体验并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课前准备:

心脏纵剖面、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生病了,就到中医院去看中医,你们有没有看过中医?

生:

师:那,你们知道中医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吗?(停顿)

生:(生示范)

(引出摸脉)

师:好了,同学们说的很对,中医就是靠把脉(切脉)来给病人查找病因。

师:中医在给老师看病的时候,老师仔细观察了,他们是这样做的,大家一起来做一做。伸出左臂平放在桌上,左手微微攥拳,右手中间三个手指并拢,用指肚压在左手手腕横纹外侧。(师示范)仔细感觉,仔细体会,你摸到了什么呢?

生:一跳一跳的(心脏跳动)

师:你摸到的“一跳一跳的”是由谁引起的?

生:心脏跳动(脉搏,为什么会有脉搏,是由谁引起的)

板书:心脏

师:这“一跳一跳的”,在医学上叫做脉搏,它是由于心脏的收缩,舒张引起的。中医通过感觉脉搏来判断病人的病情。也就是说脉搏就是心脏的跳动。

二、内容新授

师:心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臵?它的大小,形状是怎么样的?

师: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用1—2个学生说)

生:自己比画

师:心脏就象一个倒放的梨,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同学们伸出拳头来比一比。(课件)

生:(伸出手在胸前模拟比画)

师:(停顿)心脏对人来说如此的重要,它的主要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生:血液循环(心脏就是负责让血液在全身各处循环流动。)

师:心脏靠什么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呢?(是谁承担了血液循环的管道呢?)

生:血管板书:血管

师:心脏和血管是怎样完成血液循环的?(板书“和”,完成板书)

师:(设想组合)心脏要通过血管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心脏和血管是怎样配合完成任务的?同学们来猜一猜。

1

生:猜想回答(至少5个个学生,多鼓励)其他的同学还有不同的猜想吗?

师:下面,我们用这个(举模板给学生看)代表心脏,用纸条和毛线表示血管,小组的同学一起把你们的想法摆一摆。

生:做实验

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师:好,停下。心脏和血管是怎样组合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猜想。

生: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2—3个)

师:实际上,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已经很不简单了。

(你们知道吗?随着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人体要吸收一部分营养物质,比如氧气,还要将一部分废物排除体外,你们想一想,这些营养物质、废物所走的路线是一样的吗?)生:自由说(你们认为得有几种?那么连在一起的是什么?)

师:揭示图:人的血管有三种。把血送出心脏的是动脉。把血送回心脏的是静脉。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动脉血管作用是将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血传送出去。一般用红色表示。

静脉血管,作用是将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送回心脏。一般用蓝色表示。1、听课时脉搏的跳动

1、师:那,你知道你自己一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吗?

生:

师:想不想亲自来测一测?那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测之前,要先做好准备,当老师喊开始时,在心里从一开始记数,当老师喊停时,你就停止记数,然后将你测得的数据填在记录单的第一栏里。注意在测时,一定要认真严肃,保持安静,还可以闭上眼睛,就当休息一会,在心里默数。

师:记住了吗?

师:准备-----开始(一分钟)

师:停!把你数据记录下来。(停顿一会)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在1分钟内你的心脏跳动了多少次?(慢说)

生:答(师板书)

2、唱歌时

师:一个人,在一天甚至一生中,他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每天在学校里都要读书,写字,做运动,在这些活动中,你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又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认为在唱歌时的心跳次数比刚才快还是慢?

生:

师:究竟是快还是慢,想不想知道?(调动积极性),等一会我们就用手打着节拍,放声歌唱,因为时间关系,现在我们来测半分钟。当老师喊停之后,你把你数据乘以2就可以了,然后把这个数字记录下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少年先锋队队歌,老师先来起个头师:停!准备-------(等学生作好准备后),开始!

生:自己测

半分钟后

2

师:好,停!把数字乘以2后记录下来!谁来说一说,刚才一分钟内你的心跳是多少?

生汇报,师板书

3、运动

师:如果我们的运动再剧烈些,心脏的跳动又会怎样呢?

生:自由回答

师:好,等一会咱们大家就来跳个兔子舞,会跳吗?要注意,我们跳完之后就要测脉搏。所以,当老师喊停时,你们要停在原地不动,并且要做好测脉搏的准备,大家听清楚了吗?现在请同学们离开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咱们来跳兔子舞。

师: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比一比,看哪个组跳的好,跳的整齐。

师生共同跳舞

跳一分钟

师:好,半分钟到,把数字乘以2,回到你的座位,记录下来!刚才你的心跳是多少?(小声,休息一下)

生汇报,师板书

4、比较

师:现在我们将三次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与运动有关

师:大家都是这种情况吗?

师:看来啊,心脏跳动的次数确实与运动有关,那除了运动之外,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找5—7个学生)

师:是啊,心脏跳动的快慢还与(疾病)、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生病时心跳也和平时不一样,比如:发烧时,心跳就会加快,体温每上升1度,心跳每分钟就会增加20-30次。另外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不同,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也不同。像同学们这个年龄心跳每分钟在60---100次都属于正常的状态。

三、总结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血液是这样在人体内循环的,你们知道吗,心脏就像一个泵,它每分钟搏出的血液有8-10斤,能装这么一大桶。一昼夜搏出的血液,需要一辆大卡车来装!

全身的大小血管加起来的总长度可以绕地球两圈半,可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一周的时间仅仅需要25秒!由此可见,心脏的劳动强度非常大。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是由心脏和血管来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心脏和血管是人的血液循环器官。血液循环畅通,身体就是健康。如果不畅通呢?

生:就会生病

师:哪些情况下会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通呢?

生:血管堵塞,心脏出毛病。。。。。。

师:这样就会引发了心血管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都属于心血管病。

师: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血液循环畅通?

师:这就要保护好心脏。

参加体育锻炼,但要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

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3

否则会引发心血管病。

师:关于心脏还有好多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可以咨询一些中医,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说不定,在咱们班会成长出一批心血管病专家呢!

4

最新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 教案 单 任课教师姓位:山西医科大学模拟医院名: 王娜 课程名称: 诊断学(物诊实习) 授课时间:2014.12.01 —2014.12.05

心脏查体的注意事项: 1、温暖安静的环境; 2、良好的暴露; 3、检查前嘱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一、心脏视诊(inspection) 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进行观察。 (一)注意事项: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最好来源于左侧,平静呼吸,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侧,冬天注意保暖。 (二)内容: 1.胸廓外形、心前区是否隆起与凹陷。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儿童时期即患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 2?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范围、强度、速率和节律。 部位:正常在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cm 范围:2 —2.5cm。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生理因素体位、体型、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一向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一向左移位。 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生理因素胸壁、肋间隙。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一抬举样心尖搏动 3.心前区的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一右心室肥大。 (2)、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一肺动脉咼压 (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一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 (4)、剑突下搏动一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二、心脏触诊(palpation)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 (一)注意事项及方法:手部应温暖,常用右手掌尺侧(鱼际部)或 手指指腹轻放于检查部位,适当调节所用压力以求得到较好效果。 (二)内容: 1.心尖搏动:注意位置、范围(以多少厘米直径表示)、强度、速率和节律。 2.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 3.心前区各处是否有震颤(猫喘), *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决定震颤是收缩期或舒张期的方法如下: ⑴利用心尖搏动:紧随心尖搏动冲击手掌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⑵利用颈动脉搏动:紧随颈动脉跳动后发生为舒张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⑶利用心音听诊:紧随第一心音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紧随第二心音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小学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心脏和血管》 课型:解暗箱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2.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一次性输液管(中间部分)、红色的水、五色无色的水、培养皿等实验材料; 2.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彩色图片、彩色粉笔;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我们中国的中医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诊断方法讲究望、闻、问、切,同学们知道都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吗? 生1:望,就是看看病人的气色。 生2:闻,就是闻一闻病人发出的气味。 生3:问,就是询问病人的病情。 师:那有谁知道“切”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搭脉。 师:你们会搭脉吗?(学生自己试着搭脉,很多姿势不正确。)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搭脉的正确方法。首先伸出我们的左手平放在桌上,露出手腕,然后伸出右手中间的三根手指,放在左手手腕横纹处的外侧。感受一下,你有

什么发现?

生1:感觉到一跳一跳的。 生2: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跳动的是脉搏。那你们认为脉搏的跳动是由我们身体中的什么器官的活动引起的吗? 生:心脏的跳动。 师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二、活动过程 (一)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心脏的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左侧,形状像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让生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感受心脏的跳动。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师:我们用手可以感觉到心脏也是一跳一跳的,想不想听听自己心跳的声音? 生:想! 师:用什么器械能帮助我们听到心跳的声音呢? 生:听诊器。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听诊器,每组两个,请同学们轮流用听诊器听一听自己或者同学心跳的声音。谁会使用听诊器? 让一位学生示范听诊器的正确用法。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

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评分细则2017(1)

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 项目细则得分 体查前准备(12分)环境准备宽敞明亮、温度适宜、通风、隐私(2分)器械准备听诊器、标记笔,尺片、手表(2分) 医师准备患者右侧站位(2分) 着装,指甲修剪,手部温暖,洗手(4分)患者准备取仰卧位(2分) 心脏检 查(46分) 望诊 心前区隆起及凹陷(2分) 心尖搏动(4分) 心脏搏动(心前区、上腹部)(2分) 触诊 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强度、节律)(4分) 震颤(4分) 心包摩擦感(4分) 叩诊 心界叩诊(左界、右界、心脏是否扩大(10 分) 听诊 各瓣膜区听诊顺序(二尖瓣、肺A脉、主A 脉、主A脉副区、三尖瓣)(6分) 心率、心律、心音、附加音(8分) 心脏杂音(部位、时期、性质、强度、传导 与体位呼吸关系)(2分)(无杂音提问一 项) ( 血管检 查(20 分)血管征颈外静脉充盈或搏动(3分) 颈动脉搏动(2分) 桡动脉搏动(节律、奇脉、交替脉(3分)毛细血管搏动(4分) 水冲脉(4分) 肱动脉枪击音(4分) 终末质量(12分) 洗手、记录(2分)操作熟练度(8分)人文关怀(2分) 提问(10分) 提问1(5分)提问2(5分)

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而形成。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第 5 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 0.5~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 2.0~2.5cm.。 触诊方法是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和中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 叩诊方法叩诊采用间接叩诊法,受检者一般取平卧位,以左手中指作为叩诊板指,板指与肋间平行放置,如果某种原因受检者取坐位时,板指可与肋间垂直,必要时分别进行坐、卧位叩诊,并注意两种体位时心浊音界的不同改变。叩诊时,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以右手中指藉右腕关节活动均匀叩击板指,并且由外向内逐渐移动板指,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通常测定左侧的心浊音界用轻叩诊法较为准确,而右侧叩诊宜使用较重的叩诊法,叩诊时也要注意根据患者胖瘦程度等调整力度。另外,必须注意叩诊时板指每次移动距离不宜过大,并在发现声音由清变浊时,需进一步往返叩诊几次,以免得出的心界范围小于实际大小。 (二)叩诊顺序通常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左侧在心尖搏动外 2~3cm 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 2 肋间。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 2 肋间。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 (三)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脏左界自第 2 肋间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直至第 5 肋间。右界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仅第 4 肋间稍超过胸骨右缘。以胸骨中线至心浊音界线的垂直距离(cm)表示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表2-5-11),并标出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界右界(cm)肋间左界(cm) 2~3 Ⅱ 2~3 2~3 Ⅲ 3.5~4.5 3~4 Ⅳ 5~6 Ⅴ 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 8~10cm) 心脏瓣膜听诊区 心脏各瓣膜开放与关闭时所产生的声音传导至体表最易听清的部位称心脏瓣膜听诊区,与其解剖部位不完全一致。通常有 5 个听诊区(图 2-5-30)。它们分别为:①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 ②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 2 肋间;③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 2 肋间;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 3 肋间,又称 Erb 区;⑤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 4、5 肋间。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通常的听诊区域是假定心脏结构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设定的,在心脏病的心脏结构和位置发生改变时,需根据心脏结构改变的特点和血流的方向,适当移动听诊部位和扩大听诊范围,对于某些心脏结构异常的心脏病尚可取特定的听诊区域。 (二)听诊顺序对于初学者,设定一个听诊顺序,有助于防止遗漏和全面地了解心脏状况。通常的听诊顺序可以从心尖区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先听心尖区再听肺动脉瓣区,然后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后是三尖瓣区。一些临床医师也有从心底部开始依次进行各个瓣膜区的听诊。 (三)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周围血管征脉压增大除可触及水冲脉外,还有以下体征: 1.枪击音(pistol shot sound) 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常选择股动脉,轻放听诊器膜型体件时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枪的声音。 2. Duroziez 双重杂音以听诊器钟型体件稍加压力于股动脉,并使体件开口方向稍偏向近心端,可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 3.毛细血管搏动征(capillary pulsation) 用手指轻压患者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患者口唇黏膜,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则发白的局部边缘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4.水冲脉(water hammer pulse)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反流所致。前者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等,后者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检查者握紧患者手腕掌面,将其前臂高举过头部,可明显

五年级科学下册 心脏和血管3教案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3教案青岛版 3、心脏和血管教学目标 1、能够测量自己心跳和脉搏的次数;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与关系。 2、初步感知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3、知道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案例背景:本课有一个活动“不同的运动之后我们的心脏的跳动情况是怎样的?”教材中呈现了“不同运动之后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记录表,主要记录孩子们在上课时,唱歌时和运动后的心脏每分钟的跳动的次数。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活动内容:心脏跳动除了和运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因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产生的新问题恰好可以作为拓展活动的主题。因此,我将本课的拓展活动建议内容改为“实际上心脏和血管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们课下可以再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将课堂探究继续进行下去。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有紧张的时候吗?(学生自由汇报 )紧张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学生谈自己紧张时表现)小结:看来同学们也有许多的紧张的时候啊,紧张时脸会发红,这里会咚咚的跳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心脏的跳动。

【课前了解学生在紧张时候的表现,便于在课堂中引出“心脏”的探究主题,使学生意识到探究的源泉来自于生活。】 一、以谈话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生病了,就到医院去看中医。(激起孩子好奇心)哎,你们有没有看过中医啊?那你知道中医是怎样给人看病的吗?(学生自由汇报)中医又是怎样给病人把脉的呢?(学生自由汇报 之后,老师讲解把脉要领,学生跟着做感受脉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你摸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你知道脉搏是由谁引起的吗? 【学生对于中医不是很了解,对于摸脉更是知之甚少,这样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二、进行“心脏和血管”的探究实验活动 1、了解心脏。(学生回答心脏)那到底是不是有心脏跳动引起的呢?要想了解这个知识,我们先来认识心脏,你知道心脏的大小和形状是怎样的吗?心脏究竟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呢?(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心脏的位置。)【这一部分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的心脏的位置,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贴心脏的位置,以及出示人体半身模型,使学生通过摆放心脏模型,认识心脏在人体的正确的位置。】 2、听心脏跳动的声音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心脏的位置了,伸出你的手,摸一摸心脏的跳动情况。想不想听一听自己心脏跳动的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模拟医院 任课教师姓名:王娜 课程名称:诊断学(物诊实习) 授课时间:—

心脏查体的注意事项: 1、温暖安静的环境; 2、良好的暴露; 3、检查前嘱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一、心脏视诊(inspection) 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进行观察。 (一)注意事项: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最好来源于左侧,平静呼吸,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侧,冬天注意保暖。 (二)内容: 1. 胸廓外形、心前区是否隆起与凹陷。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儿童时期即患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 2.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范围、强度、速率和节律。 部位:正常在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1cm。 范围:2-。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生理因素体位、体型、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向左移位。 *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生理因素胸壁、肋间隙。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抬举样心尖搏动 3.心前区的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右心室肥大。 (2)、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肺动脉高压。 (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 (4)、剑突下搏动—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二、心脏触诊(palpation)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 (一)注意事项及方法:手部应温暖,常用右手掌尺侧(鱼际部)或手指指腹轻放于检查部位,适当调节所用压力以求得到较好效果。 (二)内容: 1.心尖搏动:注意位置、范围(以多少厘米直径表示)、强度、速率和节律。

2.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 3.心前区各处是否有震颤(猫喘), *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决定震颤是收缩期或舒张期的方法如下: ⑴利用心尖搏动:紧随心尖搏动冲击手掌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⑵利用颈动脉搏动:紧随颈动脉跳动后发生为舒张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⑶利用心音听诊:紧随第一心音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紧随第二心音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4.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处(裸区)容易触到,病人取坐位深呼气之末更易触诊,收缩期明显,舒张期亦能触及,是心包炎的特征。 产生机制: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三、心脏叩诊(percussion) (一)目的: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 肺部——心脏(被肺遮盖)——心脏(不被肺遮盖)

五年级科学--3-心脏和血管教案

3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书及其他信息源;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珍爱生。 3、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听诊器、自制听诊器。 教师演示:课件(心脏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图片,游戏规则、相关资料袋)教学过程描述: 一、游戏引入 初步体验,感受心脏和血管跳动 1、教师示范:抱头下蹲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下蹲,做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感知一下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 2、活动:学生做下蹲30个。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非常喜欢游戏和运动,用这种方式导入,同学们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有了兴致。 3、学生汇报下蹲体验活动中,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在跳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心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心脏内剖面图) 心脏的形状像个倒置的梨,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心脏是由发达的心肌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边和右边不通,四个腔都与血管相通。看大屏幕,你能不能指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的位置?(生到前面指。)

八年级生物:血管和心脏(教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血管和心脏(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通过对心脏的观察,使学生掌握心脏的位置和结构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知道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基本知识。 4.使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以及饮酒对心脏和血管的有害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或羊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心率及心输出量,使学生会测自己的心率及心输出量,从而会分析自己心脏的工作状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并养成不酗酒的好习惯。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血管是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观察的分组实验的指导与组织,心脏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心脏的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做好三个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观察哺乳动物猪或羊心脏的结构,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内注水,观察水从何处流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和模型的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血管部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我们每个人都有宇宙中最为复杂的产品——人体。人体充满了神奇和奥秘。科学课就是要使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关注生命就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在生命世界部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生长发育、生理与健康,使学生在对人体结构认识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验验证、分析整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使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材分析: 《心脏和血管》是继《我们的身体》、《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心脏和血管,测量脉搏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心脏、血管组成了人体奇妙高效的运输路线,把养分和氧气送到全身各处,并使学生知道影响心跳的各种因素,了解心血管病的基本预防和保健知识。 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深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人体内部的秘密更是他们倍感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讨的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孩子对于身体的构造、食物的消化和呼吸系统已经

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心脏和血管》一课是带领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对于心脏和血管学生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却一知半解,对于血液循环的意义更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书及其他信息源。 2、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和详实记录的科学态度;珍爱生命,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怎样保护它们;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置;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置;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如何保护心脏和血管。 教学难点: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心脏、血管的资料。 教师准备:人体心脏模型,培养皿,红墨水,一次性静脉输液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猜这位爷爷他怎么了?(生答)的确,这就是心脏病突然发作的情景,那么如何关爱我们的生命,更好地呵护我们生命的发动机——心脏,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殿堂,共同来研究第8课——心脏和血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我通过一段心脏病突发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样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测一测我们的脉搏 1、找脉搏

心脏的体格检查

心脏检查 一、视诊 1、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2、心尖搏动:正常位置; 移位:横膈、纵隔、心脏增大、体位改变; 强度和范围的改变; 负性心尖搏动。 3、心前区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搏动; 剑突下搏动:鉴别右心室搏动和腹主动脉搏动;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或右缘第二肋间。 二、触诊 1、心尖搏动和心前区搏动:与视诊互补。心前区抬举性搏动。 2、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时相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3~4肋间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心尖区 心尖区收缩期 收缩期 收缩期 连续性 舒张期 收缩期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二尖瓣狭窄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3、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前倾坐位、呼气末更明显。 三、叩诊 1、叩诊顺序:先左后右、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2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3、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脏移位、房室增大、心包积液。 ①左心室增大:心界向左下增大(靴形心); ②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向左显著,但不向下增大; ③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普大型); ④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界增大, 心腰饱满(梨形心/二尖瓣型)。 ⑤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增大且随体位改变,坐位烧瓶形,卧位心底部浊音界增宽。 四、听诊 1、听诊体位:平卧位或坐位;疑有二尖瓣狭窄,取左侧卧位;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取前倾坐位。 2、各瓣膜听诊区及听诊顺序:a、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点(心尖区); b、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c、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d、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e、三尖瓣区——胸骨下段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3、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①心率:正常成人60~100次。 成人>100次/分,婴幼儿>150次/分,为心动过速;<60次/分,为心动过缓。 ②心律:窦性心律不齐; 期前收缩; 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快于脉率(脉搏短绌)。 ③正常心音:S1与S2的鉴别(下表),S3:健康儿童及青少年可及,S4:病理性,高 血压、肥厚性心肌病。 ④心音改变 A、心音强度改变 S1增强:二尖瓣狭窄;高热、贫血、甲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 炮音) S1 S1减弱: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R间期延长;心肌 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力衰竭 S1强弱不等:房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炮音) S2 = A2 + P2 原理:源于循环阻力增加或血流量增加 S2增强A2 增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S2 P2 增强:肺心病、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 原理:源于循环阻力减少或血流量减少,瓣膜关闭不全、 低血压 S2减弱A2减弱: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P2减弱:肺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五年级科学教案3.心脏和血管

3.心脏和血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心脏、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能够测量自己心跳和脉搏的次数;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与关系。 3.初步感知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二、重点难点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初步体验,找找心脏和血管跳动 (1)教师示范:抱头下蹲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向老师一样做下蹲,做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感知一下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2)学生做下蹲30个,学生汇报下蹲体验活动中,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管(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一:心脏跳动 1.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呢?你能明确指一指吗? 2.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3. 你认为是什么在跳动呢?你认为它怎样跳动的呢?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

吗? 学生回答 4. 师:出示心脏模型;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师:心脏的跳动主要是心脏上面的心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这就相当于心脏的收缩,再张开这就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正是这一收缩和舒张,使心脏里面的血液流出去,又流进来. 师: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的确,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而且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探究活动二:脉搏 1. 师: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血管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我们把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我们那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呢? (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为什么到处都有呢? 2. 师:出示人体挂图:“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它遍布我们的全身。同学们看到的由红蓝色画出的这一个网络,就是我们身上的主要血管,他们遍布全身,形成了一个血管网,把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 3.师: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师: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学生猜测与什么有关 3. 猜想:你认为脉搏跳动与什么有关系呢? (1)脉搏的跳动是否与心脏有关?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页脚内容1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依次 编排了三节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本节的内容从概念、分布、结构、动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非常困难。经过分析发现,教师在本节课忽略了帮助学生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 的管道系统”这一概念,而造成学生在后续学习的困难。 对此,如果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鱼血液流动方向的特点,去辨别动脉和静脉,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如右图),然后再去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这一角度认识血管。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血液循环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在前三章介绍的胎盘、小肠、肺泡等器官外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学生初步认识了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清楚毛细血管及动脉、静脉的概念。 2、生活经验: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但不清楚血液是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说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和“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 2.能说出毛细血管与动脉、静脉之间的联系; 3.通过模型制作,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4.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 五、教学策略 1.情景导入——公路交通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以立交桥为背景的公路运输网,联系实际生活引入。血管类比纵横交错的公路,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实验构建概念——利用概念事实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页脚内容2

最新小学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精编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心脏和血管》 课型:解暗箱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2.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一次性输液管(中间部分)、红色的水、五色无色的水、培养皿等实验材料; 2.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彩色图片、彩色粉笔;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我们中国的中医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诊断方法讲究望、闻、问、切,同学们知道都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吗? 生1:望,就是看看病人的气色。 生2:闻,就是闻一闻病人发出的气味。 生3:问,就是询问病人的病情。 师:那有谁知道“切”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搭脉。 师:你们会搭脉吗?(学生自己试着搭脉,很多姿势不正确。)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搭脉的正确方法。首先伸出我们的左手平放在桌上,露出手腕,然后伸出右手中间的三根手指,放在左手手腕横纹处的外侧。感受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感觉到一跳一跳的。 生2: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跳动的是脉搏。那你们认为脉搏的跳动是由我们身体中的什么器官的活动引起的吗? 生:心脏的跳动。 师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二、活动过程 (一)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五年级下册科学 心脏和血管 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书及其他信息源;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珍爱生。 3、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有人体结构图及心脏图、实验记录表、听诊器、水槽、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前几天老师身体不舒服就去看了中医,同学们看过中了吗?知道中医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吗?(把脉)怎样把脉?我们一起来做。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中间三个手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 【设计意图:这个时期的孩子们非常喜欢游戏和运动,用这种方式导入,同学们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有了兴致。】

师:脉搏的跳动是由谁引起的?(同学们猜测是心脏)这只是大家的猜测,那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我们需要验证以下,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脏。 (板题:心脏)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 (一)认识心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心脏内剖面图)心脏的形状像个倒置的梨,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心脏是由发达的心肌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边和右边不通,四个腔都与血管相通。看大屏幕,你能不能指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的位置?(生到前面指。) 【设计意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隐藏于身体内部的心脏展示在学生面前,恰当“补白”,形象直观,清晰明了。 2、现在我和你们面对面,我的心脏相当于大屏幕上的心脏,那么我的左心房左心室在哪边?和你的方向一致吗?这就相当于我们都举左手时,左手的方向是不是同一个方向? 3、那么心脏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呢?你认为心脏在哪个位置就把小心脏贴在人体图的相应的位置。(学生动手贴心脏并展示)那么心脏到底在哪呢,请看大屏幕。心脏位置图。 4、知道了心脏的位置,伸出双手你摸一摸你的心脏!(生 摸)师讲解: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想听吗? 5、师发听诊器:咱们用听诊器来听,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两个同学互相听。 【设计意图:从一个简单的运动自然过度到探究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完整版)心血管系统口诀

心血管系统口诀 ①.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记忆:前夫(前负荷)后夫(后负荷)不给力(心肌收缩力减弱) ②.后负荷增加:动脉压力增加。如高血压(体循环高压)、主动脉狭窄(左心室后负荷)、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后负荷) 记忆:后夫(后负荷)提(体循环高压)刀宰(狭窄)肥(肺动脉高压)羊 ③.前负荷(容量负荷)增加 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左右心或者动静脉分流性先心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 3.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者循环血容量增多的疾病如甲亢,慢性贫血等。心脏 的容量负荷也比让增加。 记忆:关(各瓣膜关闭不全)心(先心病)前夫(前负荷)评(贫血)价(甲亢) ④.心功能分级 1.Klip分级(急性心梗用) I级:无肺部罗音和第三心音 II级:肺部罗音<1/2f肺野;有左心衰 III级:肺部罗音>1/2(急性肺水肿) IV级:心源性休克(血压小于90/60mmHg) Killip分级记忆:1无2啰半;3肿4休克 用NYHA分级(非极性心梗):没有心梗或者不是急性的就是NO心梗,为NYHA。I级: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劳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爬楼能爬顶楼)

II级(心衰I度):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每天日常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爬楼能爬到三楼) III级(心衰II度):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或从事一般家务或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或心绞痛。(爬楼梯到二楼) IV级(心衰III度):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 NYHA分级记忆:一无二轻三明显;四级不动也困难(不能平卧) ⑤.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主要指标是E/A记忆:恩爱(E/A)舒服(舒张功能) ⑥.禁用ACEI类药物的:低血压、双动脉狭窄、无尿性肾衰竭(血肌酐>225umol/l)、血钾>5.5mmol/l、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肾衰,肾窄,高钾,低压,孕妇) 记忆:两肾一高低。 ⑦.洋地黄类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心衰+房颤,心衰+伴有心脏扩大的。 禁忌症口诀:肥厚肺心二尖窄,急性心梗伴心衰,二度高度房室阻,预计综合不应该,低钾缓率也不该。 口诀解释:肥厚肺心二尖窄:单纯性舒张性如肥厚性心肌病。二尖窄:单纯性二尖瓣狭窄办窦性心律儿无右心衰着。 急性心梗伴心衰:急性心梗二十四小时内,除非合并房颤和心脏扩大。 二度高度房室阻:二度或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体格检查-新版.pdf

心脏体格检查 一. 内容及时间分配(共 3 学时) 10分钟1.讲授心脏体格检查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提问回答心脏视、触、叩诊的内容, 复习体表标志线的定位。 20分钟2.以学生或标准化病人为模特,演示心脏视、触、叩检查的内容和正确手法。 50分钟3.将学生男女分开,按 2 人一组分组进行分组训练。老师现场给予演示和指导, 并对学生的错误手法进行纠正。 10分钟4.介绍心脏听诊训练模型及训练程序,指导每位学生根据不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进入相应的训练程序。 10分钟5.同学分组练习听诊方法并分辨第1、2心音 20分钟6.借助心肺触听模型和心音磁带听取各种心脏病理音(两遍) 30分钟7.同学分组进病房,听取异常心音及杂音 二. 准备工作 1.选择一处环境安静、温暖、明亮而且避风的检查地点。 2.器械准备:听诊器、直尺(精确到毫米)、体表标记笔(蓝色或黑色)。 3.模型准备:检查人体体检教学模型能否正常使用,必要时准备病人作为检查对象。 4.体位准备: 端坐位:适合于正常人和一般病人,肌肉松弛,双上肢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胸部。 仰卧位:适合于病情重者,注意光线应明亮,从上方直射病人胸部。 三. 操作步骤 1.心脏视诊( 3 项内容) 病人体位:卧位。 检查者视线与搏动点成切线。 (1)心前区隆起。 (2)心尖搏动: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 2.0-2.5cm。 ①心尖搏动移位:8。 ②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 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移位。

左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下移位。 ③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主要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3)心前区搏动(心脏搏动) ①胸骨左缘第3-4 肋间搏动为右心室持久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②剑突下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③心底部搏动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 报告心脏视诊检查结果。 2.心脏触诊 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或示指、中指及环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当心尖搏动增强时,用手指触诊,可使指端被强有力的心尖 搏动抬起,并停留片刻,称为抬举性心尖搏动,是左心室肥大的可靠体征;而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性心尖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 (2)震颤: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觉到的一种细微振动,又称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 特征性体征之一。其产生机制是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湍流造成瓣膜、 心壁或血管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 (3)心包摩擦感:是心包炎时在心前区触到的一种摩擦震动感。多在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 3、第4 肋间触及,心脏收缩期及舒服期均能触知,但以收缩期、坐位前倾或呼气末更为明 显。 报告心脏触诊检查结果。 3.心脏叩诊 (1)叩诊方法:常采用间接叩诊法,受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检查者以左手中指作为叩 诊板指,板指与肋间平行或心缘平行。叩诊时,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以右手中指藉右腕关节的活动均匀叩击板指,并由外向只逐渐移动板指,以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来确定心浊音界。测量变音点至胸骨正中线的距离。 (2)叩诊顺序:叩诊顺序一般为先叩左界,后叩右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进行叩诊。 (3)正常成人相对心浊音界: 右(cm)肋间左(cm) 2-3II2-3 2-3III 3.5-4.5 3-4IV5-6 V7-9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血管和心脏教案

血管和心脏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通过对心脏的观察,使学生把握心脏的位置和结构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知道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基本知识。 4.使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以及饮酒对心脏和血管的有害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或羊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心率及心输出量,使学生会测自己的心率及心输出量,从而会分析自己心脏的工作状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并养成不酗酒的好习惯。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血管是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关于血管和心脏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观察的分组实验的指导与组织,心脏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心脏的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熟悉规律,做好三个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观察哺乳动物猪或羊心脏的结构,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内注水,观察水从何处流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和模型的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血管部分: 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分组实验及三种血管的挂图,加深对三种血管的管壁的结构和血管内血流速度的识记效果。在指导学生实验观察时,最好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使观察有的放矢,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设计如下: 观察内容: 1.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 2.注重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 (鱼头朝向正前方) 3.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细胞是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 4.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是从流速快的血管→横血管→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横血管→流速快的血管? 思考: 1.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 2.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 3.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