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北师大心理学考博历年真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专业试卷2008-2013

2014北师大心理学考博历年真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专业试卷2008-2013

2014北师大心理学考博历年真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专业试卷2008-2013
2014北师大心理学考博历年真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专业试卷2008-2013

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真题

一、(25分)“中学生认知能力测验的编制及北京地区常模的建立”是一篇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请重点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它进行评析。

二、(30分)从你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中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撰写一份简要的课题论证报告。

三、(25分)谈谈你对发展心理学中“定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的认识。

四、(20分)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解释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真题

一、(10分)问答题

1.(5分)一个横断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的收入显示逐渐增加,在45-50岁时收入最多,然后收入又逐渐减少。而追踪研究的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试的收入都是不断增加的。为什么横断研究的结果和追踪研究的结果不一致?

2.(5分)纵向研究可以向我们描述随着年龄增长,心理特征的发展变化过程。纵向研究只有满足那些条件才能真正测量到心理特征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25分)评析题

给出一份研究报告:中文读写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孟祥芝,心理科学,2002.5的文章。请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评析“中文读写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一文。

三、(25分)应用题

从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撰写一份简要的课题论证报告。

四、(40分)论述题

1.(20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比较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研究的异同

2.(20分)阐述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他们三者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真题

一、判断题(12分)

1、分半信度的信度调整之后,信度变大

2、检验内容信度的方法有专家评定

3、运用投射测验的TAT

二、简答题(30分)

1、什么是反应时,在心理研究中的作用。

2、什么是准实验设计,举例说明。

3、为什么心理测量十分重视信度、效度。

三、选答(两题,每题15分)

1、说明因素分析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作用。

2、与自然科学相比,心理研究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注意事项?

3、阐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的区别。

4、谈如何保证数据的质量、有效性和代表性。

5、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对当前发展心理学有启示

四、(28分)利用你所熟悉的心理学方向和方法,进行一个实验设计(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真题

一、简答题(共40分)

1、(10分)比较“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异同。

2、(5分)简述卡特尔和加德纳两位心理学家对心理测量学的贡献。

3、(8分)什么是变量的操作定义?说明它与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4、(10分)经典测验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IRT是针对它在哪方面的不足而

提出的?

5、(7分)什么是常模参照测验?什么是标准参照测验?我国的自学考试属于以上哪一种测验?

二、讨论题(共20分)

请你运用自己熟悉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研究“人类的创造力与智力水平的关系”。(包括问题的提出或研究的假设、研究变量、研究的步骤或程序)

三、分析(40分)

1.一个关于中美成年人和老年人数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只提供了“方法设计”部分。

请简要描述分析上述研究数据的基本思路,并说明可能获得的结论。

2.某人设计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请两个研究生分别设计实验研究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一个研究者做了一组被试,请感兴趣的大一学生来参加,对他们的英语分级考试进行了前测,然后对学生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6个月的训练,然后用同样的分级考试进行后侧。结果发现后测分数非常显著地高于前测分数,他认为证明了新教学方法有效。另一个研究者选取了两个大一的班级,随机指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6个月的新教学方法训练(即实验处理);另一班为控制组,接受原来的教学方法,然后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考试,结果发现实验班同学分数并不显著高于控制组,他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无效。

(1)这两个研究者分别用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

(2)请对这两个研究者的设计进行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考博真题

1、(7分)用t检验方法对假设μ1=μ2进行检验时,在数据、总体、样本、参数等方面有哪些要求和限制?

2、(8分)在质性研究中,有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弊端?如何处理质性数据?

3、(10分)回归分析中如何作中介和调节?何谓调节变量?请采用回归分析中模型比较的思路说明调节变量的检验方式。

4、(10分)决定因素分析中因素数量的常用方法和标准有哪些?

5、(10分)被试内、被试间、混合设计,从统计分析角度说明其异同。

6、(10分)心理学研究可分为哪几类?各类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7、(10分)测量人格特质的各种方法,它们的理论基础和优缺点有哪些?如何提高人格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8、(10分)标准化学绩测量与经验式命题考试有何区别?

9、(10分)系统分析影响心理测验分数的误差因素?

10、(15分)你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提出研究设想。试写出你的研究设计方案。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北师大心理学考研大纲及参考教材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5年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5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考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相关心理学概念、实验与实践结合的深入论述。 四、考试内容 考试分为《心理学导论》、《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五部分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学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机能模块说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种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

北师大版教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作业答案

《发展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发展的动力包括(成熟)和(学习)。 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3.皮亚杰认为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四个因素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 4.阿尔金德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假想的观众)和(个人神话)两方面。 5.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智力区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两大类。主观题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心理发展 答: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系统的、连续性的心理变化。 2.超我 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一部分。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而来的人格成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3.观察学习 答:又称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的学习。学习者不必亲自参与活动,也不须亲自体验到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以及他们接受的强化来学习。 4.自我中心 答:自我中心(egocent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于自身之上。 5.既定老化论 答:又叫基因论,认为身体的老化乃是每个动物体内一种预先设定的正常发展形态。每一物种都有其独特的老化形态和预期寿命,此种形态必然是预定且为天生的。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弗洛伊德根据力必多作用部位的不同,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柯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构成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2)朴素的利已主义倾向。习俗水平(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好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内容简介 基于目前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和国家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本书作者在近六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本书编写过程中,在保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学习内容的易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增加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并将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操作的学习,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实验的基本要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变量控制、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与基本要求等,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心理实验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二、1800—1850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科学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六、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实验法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六、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四、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 第四节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普通心理学(辅)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 (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三)格式塔学派

北师大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概述 1.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四个特性) (1)定义 迄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1)普汶: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及行为过程中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与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的共同作用。人格既包含着过去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建构。 2)Eysenck,1970: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定。 3)Libert&Libert,1998: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品质的独特、动态组织,影响其对物理及社会环境的行为和反映。在这些品质中,有一些是人所特有的(如记忆、习惯、姿态),另一些则是少数人、许多人或所有人共有的。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2.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领域:人性哲学(每位学者看待人的态度与对人的思考取向)、人格结构(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人格动力(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人格发展(发展历程与机制)、人格成因、人格改变和人格测量(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情境法、实验法等) 3.人格的形成 (1)遗传因素: 1)Thomas,A.Chess,S.Birch,H.1970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2)家族史或家谱法:通过研究前代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在家系内后人身上得到显现的频率,用以说明某种人格特征的遗传性和遗传形态。 3)双生子研究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和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2)家庭与早期经验 1)家庭因素:孩子的人格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父母,会使得他们的子女形成特定的人格特征。 2)早期经验:与母亲的接触影响亲密关系。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与社会文化

最新版2016年秋福师人格心理学作业满分答案

人格心理学作业 1.(20.0分)试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概念的异同。 答: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内涵是指潜意识是我们未觉知的想法、经验和感情。其内容包括:意识层次论、结构理论、驱力论、防御机制、心理发展理论。荣格关于集体潜意识的内涵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的倾向。表现为原始意向,也就是指当我们不能在意识表现时,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包括:一些重要的原始意向、心理类型学说、心理类型的测量等。 2.(20.0分)强化的安排方式(程式)有几种?如何合理应用这些强化方式?192-197 答: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二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又可以两种安排方式,根据反应次数决定的比例强化和根据反应时间间隔决定的时间间隔强化。 比例强化中,可以按固定比例进行强化,比如,每10次正确反应给一次强化;也可以按变化的比例进行强化,比如每100次正确反应中随机安排10次强化,个体不是每10次正确反应都会有一次强化,而是平均每10次反应能够得到1次强化。

按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时,可以按固定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比如每10分钟给一次强化;也可以是按变化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比如每60分钟内随机安排6次强化。 3.(20.0分)卡特尔用于因素分析的材料有哪些?选用这些材料的理由是什么? 答:因素分析的条件是需要大量有关个人人格的数据。卡特尔认为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 1)生活记录材料(L-data):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其关键作用在于,由于被试没有直接提供信息,因此较少欺骗和吹捧的成份。 2)问卷材料(Q-data):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易收集,常使用。但报告中有关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倾向会影响到这类材料的精确性。 3)客观测试材料(OT-data):是诸多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主要考察被试进行行为测验时的反应。卡特尔认为这类材料比较客观,因为被试往往并不知道测试的真正目的 4.(20.0分)用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分析差生课堂不良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案。 答:(1)人的行为取决于四个因素。即心理情境:即反应着的个体所体验到的环境。行为潜能:指的是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潜力。期待:它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由于在某一具体环境中做出了某种具体行为,而希望得到某种特殊的强化。强化值:是在每一种强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条件下,个体对任一强化发生的偏爱程度。 (2)公式:BP = f (E & RV) (行为潜能等于预期和强化价值的函数)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10级教育学 米帅旗 1010314036

漫话神经症——读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一、缘起: 缘起?不会吧——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份作业!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必要探讨的话题——只是源于作业。是的,这的确是我们的一份作业,作为我们的选修课程《人格心理学》所必需得完成的一个作业,这当然也是一个缘起,并且是最为初始、最为根本、也最具推动力的缘起——毕竟这是一个硬性的要求! 但是仅有一个“作业”的要求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种要求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它并没有给我们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我们还必须去寻找并选取一个具体的内容去阅读,读有所感,感有所发,并最终形成文字。 在这个“寻找——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诸多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其缘起,因此对“缘起”做一介绍似乎也就稍稍显得有些必要了。 先说“寻找”吧。在老师布置完这样的一个作业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寻找”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做出这样的选择——读霍尼的这本书——是很偶然的,但事后回顾时才发现这里边也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必然。 这个“偶然”就是缘于老师在课堂中讲述到“新精神分析”这一章内容时对霍尼的介绍和其理论的讲解讲解。在介

绍霍尼时,老师对她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说她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少有的伟大女性。此外,在她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社会文化的分析,而这一社会文化的倾向正是作为自认为是典型的“人文社科男”的我所极力认可的。正是在这样的一节课堂中激起了我对霍尼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趣。 当然,仅有这样的缘起也不足以完全对我选择阅读这一本书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这毕竟只能说明我想要阅读的只是霍尼。因此,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彻底澄清这个在旁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或者只是处于“潜意识”状态下的“缘起”。 既然决定了读霍尼,接下来当然是寻找她的著作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促使我决定读这本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 其一,在《中译者序》中冯川教授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标志着她思想的形成和对正统精神分析所作的修正与批判”、“她的基本思想在本书中皆可初见端倪,而本书对神经症人格种种心态的精彩而透辟的分析,对一般读者来说更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胜。”……正是由于这些评价,尤其是这本书能够反映其基本思想激发了我对这一本书的阅读兴趣。 其二,同样是在《中译者序》的介绍中,我发现了一些

2018北师大map心理学考研真题(人力资源方向)

2018北师大347心理学考研真题解析以及试卷分析 一直忙着其他事情,所以整理的真题现在才分享给大家。由于选择题才回忆整理31题,还差4道题没有整理,暂时就不写选择题了。选择题整理好之后会发布在公卫号bnumapkaoyan。 一、选择题(35题,每题2分,共70分)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影响遗忘的因素(公共)【最后三套卷第二套】 2.简述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公共)【最后三套卷第二套】 3.心理测验效度的类型(公共) 4. 变革型领导行为的表现。(人资与测量)【BNU学习小组讲义p107页】 5.虚拟团队的特点(人资与测量)【BNU学习小组讲义p84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实验设计:手机使用时间的长短对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1)设计一个单因素的实验,写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写出研究过程和统计控制。 (2)继续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 解析:作为国内心理学最好学府的北师大,随着MAP项目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竟每年招来的学生那么多(优秀的在职人员比较多),再加上分数线低,所以北师大心理学专硕很多人面临好进不好出的问题,如何更好的选拔适合性人才,也是每个高校需要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应用型还是科研型人才,具备一定的的学术科研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北师大增加实验心理学有关的实验设计内容是必然的趋势,而今年的考研真题出了25分的实验设计(多因素和单因素实验设计)也说明了这一情况。 【最后三套卷附录实验设计万能模板,模板二是单因素实验设计,模板一为多因素,直接往里面套就可以】 2.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管理中的应用(人资与测量) 【最后三套卷第一套相关知识点】 四、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60分) 1.某女教师夜跑遇害,网友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阐述。有的人认为,该女教师遇害令人同情,但她本人也有很大责任。有的人认为大半夜跑步本来就不安全。还有的人认为,她可能是穿得过于暴露使人起了歹意......“(公共) (1)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 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 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 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 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北师大2017年心理学学硕考研参考书

北师大2017年心理学学硕考研参考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具有悠久历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 注:2017年研究生考试招生信息院校会在8月中下旬或9月发布,现阶段备考的考生可以先参考2016年相关信息进行备考复习,并待最新考研信息发布后进行复习调整。 北京师范大学有两个院校系招收心理学学硕研究生: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两个院系考试科目不同。心理学院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65心理学专业综合,765采取英文选择题和中文论述题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北师大有指定765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参考书,考生需要按照参考书进行复习: 院系:007心理学院 科目名称书名作者出版社 765心理学专业综合Psychology and Life, 心理学与生活(第18版,英文影印版) Richard J. Gerrig and Philip G. Zimbardo 人民邮电出版社What is Psychology? Essentials(英文版)Ellen E. Pastorino and Susann M Doyle-P ortillo Cengage Learning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心理 测验与评估(第6版,英文影印版) Ronald Jay Cohen and Mark Swerdlik 人民邮电出版社 Psychological Testing: History, Principles an d Applications,心理测量:历史、概述与应 用(第4版,英文影印版) Robert J. Gregory 北京大学出版社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改 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影印版) Roger R. Hock 人民邮电出版社 Designing and Reporting Experiment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实验的设 计与报告(第2版,英文影印版) Peter Harris 人民邮电出版社 Educational Psychology,伍德沃克教育心理 学(双语教材,第11版) Anita Woolfolk 人民邮电出版社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第九版, 英文影印版) David Myers 人民邮电出版社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英文影印版) David R. Shaffer 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 一选择题 20分与书 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 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 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 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 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 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 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

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 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按时休息),立刻给予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7.祖母效应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有时又叫做“祖母效应”。 8.泛化与辨别 对相似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叫泛化; 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称之为辨别。 泛化和辨别构成了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所谓的刺激控制,刺激控制意味着学习者的行为处于某些前因的控制之下。 9.塑造 指先强化与目标行为稍有相似的行为,然后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作业答案学习资料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作 业答案

精品文档 《发展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发展的动力包括(成熟)和(学习)。 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3.皮亚杰认为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四个因素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 4.阿尔金德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假想的观众)和(个人神话)两方面。 5.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智力区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两大类。主观题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心理发展 答: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系统的、连续性的心理变化。 2.超我 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一部分。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而来的人格成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3.观察学习 答:又称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的学习。学习者不必亲自参与活动,也不须亲自体验到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以及他们接受的强化来学习。 4.自我中心 答:自我中心(egocent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于自身之上。 5.既定老化论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免费离线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人格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人格的行为主义范型更关注人的动机方面。 2. (√)米歇尔认为,对于个人行为,在情景线索模糊时个体因素起最大作用,情景线索明确时情景因素起最大作用。 3. (×). 荣格将镂刻在人脑中的祖先经验称之为集体潜意识。 4.(×)卡特尔提倡人格研究使用传记法 5.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核心动力是本能。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对人性进行探讨的心理学学科。 2.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有哪些特点? 答:个体所采取的非理性的方法和手段来降低或解除焦虑等消极情绪带来的痛苦体验,以保证人格的统一和完整,弗洛伊德将这些方法称为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包括:压抑.投射.文饰.反向作用.升华.转移.退行等。 3. 简述人格包含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答: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部分: 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欲望,自我代表道,超我代表德。(1)本我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属于潜意识,出生时就存在。(2)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遵循唯实原则,在本我冲动受到控制后,按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3)超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追求最大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4. 心理学家研究人格的三种取向是什么? 答: 一、人格的特质论研究取向。 特质理论是人格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特质理论的假设是: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网上名词解释作业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67 p213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自我效能感P141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认知表征 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物转移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将这一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心智技能p218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概念同化P187 概念同化: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同化。 表征系统(布鲁纳)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利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冲突p213 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归因P139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行动研究

西南大学《人格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038]《人格心理学》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5.简述多德拉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的理论。 参考答案: [论述题]4.简述新精神分析的特点。 参考答案: [论述题]3.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参考答案: [论述题]2.简述弗洛依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 [论述题]1.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类型。 参考答案: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5.简述凯利的个人构念和CPC循环 参考答案: [论述题]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 [论述题]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参考答案: [论述题]2. 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参考答案: [论述题]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参考答案: 2008年秋季作业 [论述题]试论述新精神分析的特点。 参考答案: [论述题]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类型。参考答案: [论述题]举例论述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参考答案: 2009年秋季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1.请阐述弗洛伊德的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防御机制有哪些,请分别解释说明。

参考答案: 第一题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由于每一阶段的标志是主要的动情区,而且这些阶段会影响成年期人格,因此被称为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0~18个月)。口、唇、舌是主要的动情区。这一时期的创伤经验,会导致心理能的固着及口唇期人格的形成。倾向于依赖别人,导致成人过度的攻击性。 第二阶段:肛门期。这一时期的创伤会导致成人过分的唉整洁、固执或过于慷慨。 第三阶段:性器期(3~6岁)。儿童将经历俄狄浦斯情节。儿童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而最终压抑对异性父母的欲望,以反应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 第四阶段:潜伏期,时间持续到青春期前。儿童性欲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了。 第五阶段:生殖器,进入青春期。儿童重新表现出强烈的性欲,并集中于成年生殖器区。 第二题 精神分析理论的防御机制主要有: (1)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一是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自我持续的消耗能量。 (2)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是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升华产生性很强,本我可以表达其攻击性,自我无需耗尽能量阻碍这些冲动。 (3)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弗洛伊德认为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都只是象征性替代。 (4)拒绝。当运用拒绝时,我们只是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拒绝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是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拒绝是防御的极端形式。 (5)反应生成。运用反应生成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6)理智化。对可怕事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是,在这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我们就把它抹去。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以把某些想法带入意识,或把他们保存在意识中,不造成任何焦虑。 (7)投射。有事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通过把冲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自己有这种想法。 2009年秋季第二次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