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9656_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

29656_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

29656_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
29656_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

学前教育学

一、小题

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目的是谋求儿童特别是社会下层出身的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幸福,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2.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著作的《爱弥儿》一书中。

3. 卢梭的“否定教育”,并非是无所事事,其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的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了解会判断)

4. 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5. 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6.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7.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从1岁到4岁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是语言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是动作敏感期。

8.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等人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

9. :辨析题:有说法:儿童是不打不成器的小孩,对吗?

答:不对,应当把儿童当作人生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独特的价值观,有其自己的智慧。

10. 辨析题: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对吗?

答:对,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

11. 辨析题: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对吗?

答:对,儿童的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

12. 辨析题:儿童是成人之父,对吗?

答:对,儿童的发展是人类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13. 辨析题:儿童是成人之师,对吗?

答:对,儿童的生活不受规律束缚,不追求名利,听任自然,符合规律。

14. 现代儿童教育理论重要来源:园丁说。

15. 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实用性③.综合性④.双向性

16. 托幼机构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17. 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哪五个方面

①.儿童生活的保障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③.激发智力潜能④.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⑤.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18. 幼儿园每班应有不小于60平方米的游戏场地。

19. 任何一种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借助它们所特有的物质的、制度的、人际的三种环境因素来表示它们存在的基础与形态。

20. 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两种。

21. 幼儿指向教师的行为中所伴随的情感特征分三种:进取、畏惧、平和

22. 师幼相互行为的内隐要素有哪些?①.场景界定②.角色认知③.行为期待

23. 儿童的身体发育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参与

24. 神经中枢控制能力的发展同身体的发展一样遵守着“由首及尾”的原则以及“由近及远”的定律,

25. 动作练习主要包括四方面:①.基本动作练习②.基本体操练习③.体育游戏④.运动器械的活动

26. 语言三大因素: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处理过程。

27.完整语言:真实、自然,完整,有真实意义,有趣,听者积极参与等

非完整语言:机械、生硬,零碎、分割,无意义,听者不能接受等(了解会选择)

28. 个人的社会性分两类:①.先赋社会性②.后成社会性。

29. 社会性客体与非社会性客体三方面区别:①.稳定性与变动性②.明显的外在特点与神秘的内在活动③.自我中心的态度。

30. 辨析:对儿童进行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和教育是否应统一教材?

答,否,儿童可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认识,习得

31. 在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内化的过程中应主义什么?①.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②.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③.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④.儿童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对规则认知的心理准备有较大差距。

32. 依恋发展过程分四个阶段:①无分化期②低分化期③依恋关系明确期④伙伴关系发展期

33.安全依恋的特点:使儿童愉快儿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婴幼儿对己、对父母、对世界的信任感,可促进今后的社会性发展。

不安全依恋的特点:说明儿童早期可能生活环境不稳定,社会刺激不足,与成人之间缺乏丰富的应答性的情感交流或因为成人的忽视,冷漠,刻板,但儿童年龄小,加以重视,也能学会与他人相处。(了解会判断)

34. 依恋感、同情感、羞耻感和罪错感是最早的社会情感。

35. 哈韦斯社会游戏哪5个层次:1.不相关的平行游戏2.有共同关系焦点的平行游戏3简单的社会性游戏4.有共同目的的互补、互惠性游戏。5.实质性的互补、互惠性游戏。

36. 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我调适。

37. 个体的智慧发展水平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38. 社会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

39. 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40. 学前儿童审美创作心理的三个阶段:1.审美知觉阶段 2.审美反思阶段 3审美表达阶段

41.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

42.审美教育特性:1.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活动的熏陶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心理结构,完善人格;2.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4.辨析游戏是学习的放松,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的工作、学习方式。

45.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按认知发展划分的三个阶段: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3、规则游戏阶段(7-11岁);

46.顺利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几点建议?

1、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2、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

3、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

47.幼儿园教育的途径三方面:教学、游戏、生活。

二、名词解释

1. 《母育学校》

夸美纽斯著有《母育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老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儿童所接受的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2. 儿童的发现

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的独特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3. 恩物

福禄贝尔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恩此物,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神奇奥秘,人们可以认识上帝的全知全能;为了适合儿童教育的特殊要求,应当仿照大自然的性质、形状和法则,制作简易的物件,作为儿童认识万物、理解自然的初步手段。恩物是幼儿园里玩的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

4. 儿童中心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把学科作为教育的中心,从外部把外在的教材强加给儿童。取出这一弊病的方法,就是把教育的中心从科学上转移到儿童那里。杜威并不一味地鼓吹儿童中心论而漠视社会的现实需要。

5. 精神胚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精神胚胎”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6. 敏感期

蒙台梭利借鉴生物学的概念,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与此类似,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种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7. 儿童的“大纲”

维果茨基提出了儿童的“大纲”,认为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儿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其所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基本上由儿童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的东西所决定。

8. 家长委员会

由全体家长会推选的委员或由园、所提名经全体家长会通过产生的委员组成。家长委员会应和园、所领导共同研究家长工作规划,检查、推动园、所工作。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园、所的教育计划和要求,协助园所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及时反映家长对园所的意见、建议;根据家长需求进行专题讨论会;组织优秀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等。

9. 结构玩具

各种积木塑件,各种组装玩具、彩色套叠玩具、镶嵌玩具、拼图、配对玩具、接龙、串珠、智力积塑片。

10. 物质环境

包括机构的园舍与活动空间,教学、游戏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设备等能为人们亲眼所见到的实物

11. 制度环境

是指那些保证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作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与管理方式等等。

12. 人际环境

是学前教育机构中所有成员,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儿童三种群体,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叉进行的各种行为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状况的总称。

13. 师幼互动

它是专门指发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师幼互动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教育过程中任何涉及完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无不是经过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才转变为现实的。

14. 施动者,受动者(解释任何一个)

任何一次师幼互动行为的发生都要先由一方主体启动。对于开启互动的一方我们称之为施动者,另一方则称为受动者。

15. 主体的建构

师幼的相互作用,不仅受到制度的制约,还与主体与环境中的个人建构有关联,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直接会影响他们互动的过程。

16. 平视

是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真实、自然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

17.支架教学

是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以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支架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还要准确地分析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核心部分,而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提供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18. 非对称性相倚型互动模式

是由教师根据制订的明确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互动形态,正是借助这种互动行为的开启与进行,幼儿园机构所担负的职能才得以由设想变为现实。

19.生长

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型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

20.发育

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21. 学前儿童体育

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为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其二为学前儿童身体锻炼。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学前儿童体育中更基本的内容,后者是学前儿童体育中更积极的内容。

22.语言功能

语言具有三大功能:描述、表达、召唤。

23. 整合模式

整合模式强调儿童的语言是以整合方式获得,包括语言代码范畴、语言表达范畴、交际环境范畴;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语言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强

调进行语言教育要多种方法结合。

24. 完整语言

完整语言是针对过去那种机械孤立、条块分割、支离破碎的语言学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教育观,该观点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语义、语法等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语言是与语境相依存而存在的,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认为应重视语言能力而非孤立的语言技巧,强调语言的交际意义。

25. 多元智力理论

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过去的智力理论都是以逻辑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而忽视了另外一些能力,如艺术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因而是一种不完整的智力观。他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七种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格智力等等。

26. 皮亚杰效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费希尔提出,儿童的发展是若干个领域的整合,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如果对其中某个领域施加刺激,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引起儿童在领域的进步,但是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使整体的发展脱离平衡状态,产生某种弥散性效应。原先受到刺激的领域,最终也达不到更高的水平。

27. 亲社会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威斯伯格用来表示所有与攻击、侵犯等消极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又译为亲善行为或利社会行为。

28. 角色承担

由科尔伯格提出的,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对于道德的判断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9. 审美教育

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30.访谈法

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

1. 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分为哪四级?

夸美纽斯提出理想的学制,涉及从出生的儿童到24岁的青年,共分为4级,每级6年。第一级为母育学校,包括儿童生活的头6年;第二级为小学,6~12岁;第三级为拉丁学习,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2. 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哪四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第二阶段,从5到12岁,注意体育、

经验、感官的教育;第三阶段,从12岁到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第四阶段,从15岁到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3.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4. 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

1)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本班幼儿的教育任务,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职责,介绍一些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的科学知识和育儿经验,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与托儿所、幼儿园配合一致。

2)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其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3)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5. 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是个别方式1.家庭访问2.个别交谈3.家教咨询4.家庭联系本5.电话或书信往来

二是集体方式1.家长会和家长会委员会2.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3.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等4.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5.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6. 幼托机构在社区工作方面,一般采取哪些措施?

1.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2.动员社区理论共同办好幼托事业。充分利用时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4.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5.以社区家长学习为阵地

7. 玩具和运动器具的安全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无毒

2.不宜过小

3.粗糙、锋利、易燃、易爆之物不宜

4.大型运动器具应放置在四面都能通行的地方

5.玩沙、玩水的用具应有安全性

6.应经常检查和维修,以免器具破损而伤害孩子。

8. 如何判断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孩子是否在进行互动?

1.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

2.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9. 师幼相互作用行为中外显要素有哪些?

1.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题的称谓

2.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3.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

10. 教师在自己指向幼儿的施动行为或是反馈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分哪几

种?

1.正向的情感,如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等。

2.负向情感。如不满、厌恶、恼怒、愤恨等。

3.中性性质的情感。没有明显的正向或负向特征。

11. 为什么说非对称性相倚型人际互动模式有其必然性一面?

幼儿园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教师与幼儿真实的互动行为就只能是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明确的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非对称性相倚型的人际互动。12. 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3. 为什么学前体育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

2.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

3.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14.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1.生长通常伴随着发育进行,发育的进行又促进生长。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常体现质的变化。

2.身体的发育还具有以下一些规律。由头至尾原则:生长发育师由上及下进行的。由近及远定律:生长发育的方向由近处至远处进行。

15. 学前儿童如何生活护理?

1.优美、自然、丰富的环境

2.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设施

3.丰富的营养

4.充足的睡眠 5合适的衣着 6.防病治病 7.安全

16. 如何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1.学前儿童应当有营养丰富的食物,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睡眠等。

2.学前儿童应当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和睦,能合理地关照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3.学前儿童应当有漂亮御寒的衣服,珍爱的玩具,游戏伙伴。

4.应当有适当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5.成人应当使学前儿童避免高度情绪紧张或情感危机。

6.学前儿童在教育机构中生活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

7.保证学前儿童适当的社会交往机会。

17. 幼儿健康教育终极目标有哪三条?

1.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

3.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18. 儿童语言发展四阶段?

1.前结构阶段;

2.简单结构阶段;

3.合成结构阶段;

4.嵌置结构阶段

19.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1.语言教育整合观

2.完整语言教育观

3.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

4.叙事性智能理论

与语言教学文学化倾向 5.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

20.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包括哪三个方面?

1.他人和群体的认知

2.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

3.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21. 在进行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教育时,要注意哪几点?

1.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

2.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的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

3.选择社会谢谢应以正面为主。

4.要充分运用故事、儿童、诗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

5.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22. 社会规范的内容几种类型?

1.基本道德规则

2.习俗规则

3.谨慎规则

4.带情景性、临时性的规则

23. 社会性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根据教育目标,设定主题明确的集体活动

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向情感训练活动。

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4.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

24. 儿童的道德发展哪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

1.从把规则看做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则是契约。

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

25.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包括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二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为定向;

2.习俗水平。

包括阶段三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四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

包括阶段五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六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26. 在对儿童进行道德传授的正确观念、做法?

1.向儿童传授的规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

2.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

3.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27. 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具有的两个特征?

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28. 学前儿童的审美欣赏心理经历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实现阶段

3.效应阶段

29.如何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30. 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

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

3、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

31.在儿童自由游戏中,儿童社会性发展分哪六种水平?

1.偶然行为

2.旁观行为

3.独自游戏阶段

4.平行游戏阶段

5.联合游戏阶段

6.合作游戏阶段

32.学前课程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4.课程评价

33.幼儿园课程领域包括内容?

1.健康领域

2.语言领域

3.科学领域

4.艺术领域

5.社会领域

34.观察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1.观察法一般是在自然情境中实施的,它对研究对象的扰动较小,从而使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2.可以感知和记录下当时当地的行为或事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且能够了解到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情境,有时还能获取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隐蔽性资料。3.观察法可以部分克服由于研究对象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研究上的困难,因而对低龄幼儿的研究常使用。

二、缺点:1.观察结果往往容易受到观察者的价值观与情感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观察者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时候。2.相对来说,观察所获的资料不容易整理分析,更难以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推断。3.观察法比较费时费力,对观察人员要求较高,故一般不适用于大规模调查研究。

四、论述

1. 请论述儿童发展自然——使然问题?

1.“自然”是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

性格、知识等等。

2.“自然——使然”问题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和“先天——

后天”“天赋——经验”“遗传——环境”属于一个问题。

3.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

是由遗传决定的。

4.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惟有环境和

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

5. 随着遗传论和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

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

6. 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 论述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1.园丁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把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

师比作园丁,取譬种植,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由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应当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格赛尔、皮亚杰、乔姆斯基等人揭示了人的自然侧面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把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师比作园丁,这是一种类别。实际上,儿童比种子

或花木要复杂的多,因为儿童的发展是自由的。

4. 儿童发展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外向内、使外部文化

变为内在精神的过程。

3. 儿童的本能是恶的吗?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儿童的本能价值?

1.从古至今,人类对儿童有一种错误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儿童是与恶联系在一起的。

欧洲历史上,原罪说的儿童观曾长期左右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在中国,“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古老谚语至今仍然流行于成人中间。

2.荣格认为,儿童的无意识生活是今后一切意识生活的根基。儿童并不必然地代表

着邪恶,事实上,他的无意识生活为今后自觉的文明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3.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具魅力的。尽管儿童真正清晰地意识到的生活是很少的,但

这并不是说他不拥有精神生活。他的大部分精神是类的而非个人的,是无意识的而非有意识的。

4.不要轻视儿童的本能和无意识的精神根茎发育,一旦出现差错可能会使个体日后

产生各种精神症状。

4. 论述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辨证关系?

1.儿童的发展规律遵循着其自身的自然规律,如同自由落体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一

样。旨在培养人的教育欲达成效亦必须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2.我们以为教育与发展具有以下关系:1)发展决定着教育。2)但另一方面,教育又

改造着发展。3)教育对发展的穿凿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结果又必然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

5. 运用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的原理谈谈对托幼机构现状的看法?

1.维果茨基在其论文《学前教育与发展》中提出了儿童的“大纲”和教学的“大纲”两个概念,他认为,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儿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其所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基本上由儿童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的东西所决定。

2.尽管3岁以后的学前儿童已有可能采用某种教学或教育大纲,但是“它在某种程

度上仍然应当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大纲的程度”。

3.维果茨基认为,成人或教师的大纲如果偏离了儿童自己的大纲,是断然难以实现的。而分科教学和超前教育便违背了儿童自己的大纲。

4.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在体现这一观念方面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主张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教师根据儿童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真正地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大纲的一致性。

6. 试述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仅对家庭的结构、生活内容与职能作用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化进程。

2.家庭结构因素。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代际关系的组合形式,有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等,它涉及家庭人口、结构形式、物质条件等。

3.家庭经济和物质条件因素。儿童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对其健康状况和学习环境等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条件相仿的家庭中,家庭文化用品比生活用品对儿童发展影响更显著。合理的营养是保证身体发育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4.家长因素。第一层面包括家长遗传禀赋、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居住与物质设备等带有客观性质的因素。第二层面最丰富,包括家庭情感氛围、教养方式、家长品德与文化素养、教育观念、对子女的期望、教育方法与能力等带有主观性质的因素,其结果会导致儿童学习、品德与性格发展的差别。第三层面包括的内容更为深沉、隐秘,甚至处于无意识范畴。

5.家庭诸因素最终都要转化为家长对子女有意无意的教养行为或教养要求,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行为往往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诸因素中最重要、最难以精确衡量的因素是父母的榜样。

7. 论述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

一.实用和经济

二.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1.主要用房以朝南为好,南面不设封闭型的宽走廊,以免影响室内的光线,朝南的窗户面积宜宽大,便于通风和阳光照射。2.扩大空间。

3.设备用品应安全卫生。家具、用具皆应坚固、无角、易清洗和消毒,保证安全和卫生。

4.无毒、透气。

5.软包装

6.室内外设备安全

7.玩具和运动器具的安全。

8.园舍应考虑具有防火、防盗、隔音、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通风防潮、防孩子走失等功能。

三.全面多样。1.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协调互动2.设备材料的多样性。3.功能的多样性4.三维空间的全面利用5.冷暖色彩的和谐组合。

四.动态性和参与性

五.可持续发展性。

8.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制度的规定。

幼儿园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教师与幼儿真实的互动行为就只能是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明确的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非对称性相倚型的人际互动。2.主体的建构。

这使师幼的相互作用,不仅受到制度的制约,还与主体与环境中的个人建构有关联,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直接会影响他们互动的过程。

3.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为这种现象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基本观念有关。

9. 论述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

1.对幼儿的控制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师幼相互作用必须处理好下列问题: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速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控制必须是有界限的、有弹性的。对于目前的师幼互动状况,可以说,激发是比控制更为迫切的问题。

2.教师的自控问题。

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强调教师对自身的控制确实是必要的。由于处于幼儿阶段所特有的强烈好奇心以及较少思维定势的约束,外在的各类事物和现象都可能称为幼儿的学习材料。潜在课程与潜在学习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10. 论述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1.关于平视。

平视是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真实、自然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既不能因为儿童的受教育者身份而去俯视、贬抑他们,又要尽可能避免完全以儿童为中心央视甚至崇拜他们。

2.关于支架教学。

支架教学是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以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支架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还要准确地分析出他

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核心部分,而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提供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3.无论是平视还是支架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但是平视的视角可以帮助师幼达成一种视角上的融合,进而使师幼互动真正成为其行为主体双方的事情,以利于双方各自能动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将因为教师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度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1. 试述儿童“淬砺体育”?

“淬砺体育”这一构想认为,只注重“保”是远远不够的;太过强调智、强调美、强调快乐的“教”也是远远不够的。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要使用“延迟满足”的手段来增强学前儿童身心的耐受力;要使用不断适度增加压力的手段来增强学前儿童身心抵抗打击和压力的能力。

12. 请用认知发展理论来评价揠苗助长的智力开发行为?

1.从皮亚杰的认知教育观分析。

皮亚杰除了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自发性外,还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整体和一般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关的。认知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它是一种一般性的、制约具体知识的获得机制。

2.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

皮亚杰所说的一般性的“认知结构”由于太抽象而被冷落,人们更加关注一些具体的问题,研究儿童如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假设是:儿童是一个问题解决者。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的认知结构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是在完善程度上存在差异。认知心理学的教育主张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3.对这两方面应辨证地看待,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是有其自然路径的,而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适度的教育引导是有助于儿童获得成长的有利条件。

13.论述如何对学前儿童实施审美教育?

一.审美感受力的培养:1、用美包围儿童;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3、和、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填空 1、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3、我国根据国情将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儿童分为以下几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指的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可分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其中前三项又合称言语异常。④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⑤超常儿童:包括智力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性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 4、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具有以下症状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为极度退缩的行为;言语发展迟缓而刻板,怪异难懂;常常有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5、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也称注意缺乏障碍儿童。他们的表现为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又差,身后总留下破坏的痕迹同时伴有不亮的个性特征,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克制能力极差。 6、语言型超常儿童的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兴趣,识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 7、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8、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0年她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 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地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求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10、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高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抛弃简单概念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11、学前特殊教育在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产生直接效益的同时,亦给这些儿童的家庭带来了种种变化。我们将此称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间接效益。 1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称之为“放射圈”。特殊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放射式的,同时又是双向的,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都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②社会对特殊儿童也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同样是家庭或学校产生效果的。 13、当代世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①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②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③整合教育的趋向。 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15、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16.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 17.智力落后的分类:美国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几类:(临界智力落后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监护的智力落后儿童);前苏联特殊教育家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把智力落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生命发育的摸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第二类为(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我国按智商和社会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一级智力残疾)(又称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 (又称重度)(三级智力残疾) (又称中度)(四级智力残疾) (又称轻度)。 18.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19、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语言发展异常)。 20、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 、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 、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 、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1、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 22.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2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25、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26、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27、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28.学前期情绪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综合征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问题。 29.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有三种观点即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30.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出来。 31.多动症儿童的分类有的以神经特质来区分,有的以诊断特征来划分。 32.从教育意义来划分将多动症儿童划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33.造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34.情绪行为障碍评价主要以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为标准。 二、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方面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5、超常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弄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6、超长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7、补偿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8、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或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9、回归主流”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学习、生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隔离式地教育方法,使残疾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正常儿童的主流中去。 10、全纳性教育: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 11、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2、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13、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14.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的适应行为的缺陷。 15.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上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 ÷CA ×100,MA 为智力年龄,CA 为生理年龄。 16.智力年龄就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17.生理年龄就是致儿童的实际年龄。 18.常规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 19.适应性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20.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21.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98年11月我国分布的中国1-14岁儿童智力低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22.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23、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24、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5、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代替,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6、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27、省略音:个别音被省略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添加音;与省略音相反,该种错误是指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28、声调错误指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9、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 30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32、.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33、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34、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 35、.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36.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37.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8.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9.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0.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1医学检查2.量表评定3调查与行为观察。 41.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既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42.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43.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44超常儿童: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45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 46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 47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48○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49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50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51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称为游戏治疗。 52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是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 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3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54行为过渡: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渡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55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在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却大哭等。 56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57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5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有很我共同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手段不同。 59正强化与强化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60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61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62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63隔离:是当儿童表现也不良行为是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64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65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6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三、简答题: 1、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3、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㈠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㈡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4、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 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 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5、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6、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 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①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②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③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①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②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 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 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②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 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 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 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

最新徐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D)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 B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B )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B)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 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D)。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A)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 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B)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D)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C)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A)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D),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A)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施教态度B师德教育C学历教育D文化素质 12、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D)。 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体现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独特才能 C为人类做出特有贡献,进行优秀的文化积淀 D 以上都正确 13、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D)的统一。 A 持续性B创新性C 延续性D 发展性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分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80分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A) 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 (B) 促使受教育者接受一段教育便能持续健康发展 (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D) 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 (A) 学以致用 (B) 学为我用 (C)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 (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 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学习素质 (B) 科学文化素质 (C) 思维素质 (D) 思想道德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 (A) 多样性

(B) 统一性 (C) 同步性 (D) 专一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 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 (A) 健康成长 (B) 善于寻觅 (C) 坚定行动 (D) 科学汲取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 的大事。 (A) 勤奋学习 (B) 廉洁自律 (C) 为党为民 (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A) 课堂教育 (B) 闲暇教育 (C) 休闲教育 (D) 野外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 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A) 活动课程 (B) 教学课程 (C) 教育课程 (D) 学科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 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A) 个人品德修养 (B) 精神审美素质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A 根本法则B 基本路径C 重要经历D 唯一方法[分值:1.0] 2. 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前进的本领。 A 尝试实践 B 主动探索C 实践探索D 健康成长[分值:1.0]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A 教育思想B 教育水平C 教育经验D 教育方法[分值:1.0] 4. ()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为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物质”基础。A 义务教育B 高等教育C 素质教育D 科学教育[分值:1.0] 5. 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 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分值:1.0] 6.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A 家庭生活B 学校生活C 社会生活D 社区生活[分值:1.0] 7.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这一制度为我国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全面和谐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 整合优化B 集中统一C 开放创新D 解放思想[分值:1.0] 8.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A 劳动B 工厂C 实验D 社会[分值:1.0] 9.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学习素质 B 科学文化素质 C 思维素质D 思想道德素质[分值:1.0] 10. 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是()完成,需要教师、家长持续不懈地努力。A 一次性B 非一次性 C 持续性D 经常性[分值:1.0] 11. 学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能使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地进行()。A 单一教学B 个性化教育C 因材施教D 素质教育[分值:1.0] 12.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A 个性教育B 社会教育C 素质教育D 学校教育[分值:1.0] 13. ()是活动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预定着学生在一定阶段的活动中最终必须达到的发展水平。A 成效B 结果C 方法D 目标[分值:1.0] 14.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是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部的()。 A 环境氛围B 精神作风C 教学风格D 意识形态[分值:1.0] 15.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A 学以致用B 学为我用C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D 以上都是[分值:1.0] 16. 全面传授知识即()、方法和手段全面。 A 授知内容 B 授知途径 C 授知对象 D 以上都正确[分值:1.0] 17.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A 历史底蕴B 文化底蕴C 文化修养D 社会积淀[分值:1.0] 18. ()是创造的源泉,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 思维 B 思想 C 学习D 创新[分值:1.0] 19. ()是一切教育体系的共同特点,是一个教育体系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A 教育方法B 教育目标C 教育成果D 教育标准[分值:1.0] 20.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A 社会作风B 教学环境C 校风D 校园环境[分值:1.0] 21. ()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自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性状,既包括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等精神因素,又包括主体将这些精神因素物化为活动成果的能力因素。A 主体潜能 B 主体精神C 精神素质D 道德素质[分值:1.0] 22. ()首位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教育规律的反映。A 教学B 成绩C 德育D 思想素质[分值:1.0] 23. 课程的()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民族素质。A 分级管理B 学科管理C 地方管理D 学校管理[分值:1.0] 24. 劳动()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A 技术教育 B 劳动教育C 道德教育 D 科学教育[分值:1.0] 25. 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 体现不同学生个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