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上,时时感受着并亲身参与着某种“文化力”的相互作用。这个文化的世界是历史地形成的多样性的存在,是多种文化共存的世界。不同的历史发展造成了各种文化之间现实的差别,每种文化都整合为一定的实力并表现出这种力的强度。因此,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势均力敌极为罕见,更常见的则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从理论上讲,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各种文化都有平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但理论上的平等不能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文化世界中领导权或霸权的存在与作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既然是现实,首先就必须认真面对,进而才能积极应对。这种面对和应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上,就事论事,穷于应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文化领导权或文化霸权的理论研究,是文化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理论观点。中国学术界需要在充分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当代世界文化领导权或文化霸权的理论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自觉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使中华文化现代化。

对于文化霸权,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展开:

1.葛兰西及其文化霸权理论

2.宏观视角: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3.微观视角:文化研究中的理论与范式

4.问题讨论

在文化霸权一章中本章共有七篇文章,这七篇文章的共同点是:试图解释通过媒介实现的文化统治过程应该怎样加以概念化和理解的问题。在本章的讲解中我们会从宏观层面对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霸权和研究方法、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民粹主义与普通文化这三篇文章进行分析;在微观方面对文化分析、文化研究:两种范式、通俗文化与“葛兰西转向”、“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回归这四篇文章进行分析。

首先,对这七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梳理:

第一篇对本章进行了总体的介绍,并详细讲解了什么是文化研究。

第二篇文章选自雷蒙德·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是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对文化作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定义,其中之一预见了斯图亚特·霍尔的立场,并一致认为,媒介不应该被作为“产生效果的文化"来研究,而应该作为社会价值观和意义的指示物、作为解释和评价文化意义的文本来研究。

第三篇霍尔研究了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范例所继承的不同理论遗产。他研究了社会中代表意识形态的文化的渗透本质。第四篇中贝内特发展了这一观点,通过使用葛兰西的霸权观点讨论了关于亚文化与丛书文化的文化研究与结构主义文本分析之间的关系。这两篇文章都不可避免的指出了“意义斗争”的方式、信息的多义性本质以及文化研究的方向或“转向”问题。

第五篇(霍尔的第二篇)文章把对意识形态的关注看作是大众传播研究发展的关键步骤。按照他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观点,霍尔研究了媒介研究中的范式变化---从广泛的多元主义模式向一种新的模式转变。

第六篇凯里研究了大众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行为科学模式与文化研究的人类经验方法之间的本质区别。凯里强调了人类学家的克利福德·格尔兹的著作的重要性,认为对于传播文化学来说,理解和阐释当代文化使用的符号。

1.葛兰西及其文化霸权理论

1.1安东尼奥·葛兰西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大

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他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和克

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提出创

立“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口号,对文学与社会生活,作家与时代、人民,作品

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艺批评的任务,作了精辟的论述;同时对许多古典作家

和20世纪重要的文学现象作了分析和论述。葛兰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基础。

葛兰西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年革命活动(1891—1919)在都灵大学受到克罗齐思想的影响;1913

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1919年,创办《新秩序》周刊

2.作为意大利共产党领袖活动时期(1920—1926)担任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与法西斯的议会斗争

3.狱中生活和写作阶段(1926—1937)1926年被捕入狱写作《狱中札记》1.2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最初由普列汉诺夫在1883年-1884年间作为推翻沙皇的策略之一提出的。其后,列宁使用这个概念,指出无产阶级不要躲避资产阶级的革命,而要领导社会各阶级去争取推翻沙皇的胜利,同时不能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之后,

经过葛兰西的完善,才成为了一个概念。

葛兰西在二十世纪初期,见到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发生如马克斯所预期的发生革命,因此提出了文化霸权的概念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资本主义社会作更深入的了解,并依此来订立更有效的革命方针。

根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资本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无产阶级革命,而且必然先在工业化的欧洲爆发;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这过程中将产生与革命运动相应的文化与政治上层建筑。虽然马克思早在1848年就如此预言,百年后的工业化国家工人仍然没能达成这个任务。

葛兰西针对马克思主要强调社会经济结构,而对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主动性较不重视的情形加以修正。他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指出了一个政权的维持,是需要政治的强制力加上霸权文化的力量配合,而后者来自于在市民社会的配合之下,以包括如教育、大众传播媒体等对于大众的潜移默化,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虚假意识,使此一霸权得以维持。在所谓先进工业化国家中,文化霸权的力量尤其隐密而强大。

因此,要霸权有所转变,必须由知识分子先以所谓的“阵地战”进行长期准备,与社会上的许多集团合作以及并逐渐促使其意识形态的转化,取得了此一基础之后,方能进一步使霸权转移。

尽管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起源于对阶级斗争状况的分析,这套理论可以应用得更广。根据葛兰西的理论,当前盛行的文化范式既非自然的,也非必然的;相反地,我们必须从包括机构、实践及信念等等的文化范式中分析其支配结构。

葛兰西的这种理论能更进一步解释社会文化与政权变迁的过程,并且更强调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主动性作用,可以弥补马克思过于重视社会经济结构的不足之处。

2.宏观视角: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2.1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诞生之时起,它就将其研究视角从媒介效果、受众态度和行为变化的主流大众传播研究转移到更加广阔的环境上。

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者时常关注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连。“文化研究”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一般认定,“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此即“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

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

1956年,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 )和李察德?霍加特( Richard Hoggart )对于当时英国文学研究中的“大叙事”不满,认为文学不仅是为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而是更应该接近劳工阶级。因为中下阶层的大众更喜欢通俗文化,所以后来的“文化研究”也逐渐以通俗文化 ( Popular Culture )为主要研究范围,故此威廉斯和霍加特于1964年成立了著名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伯明翰学派” (Birmingham School) 之名也不胫而走。

文化研究关心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与活动。文化活动是指某个文化中的人们如何去进行某些事情(比如说观看电视或外出用餐),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去进行事情则与某些文化意义有关。

在若丁·萨达(Ziauddin Sardar)的《文化研究介绍》(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一书中,列举了以下五个主要的文化研究特色:

1、文化研究意在检视其主题中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与权力的关系。

2、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文化所有的复杂样貌,以及分析社会与政治脉络中的文化展现。

3、文化研究是研究的客体,同时也是政治批评与政治行动的场域。

4、文化研究试图揭露与调解知识的分歧,试图克服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也就是文化知识)与客观知识(objective knowledge)这两者之间的裂缝。

5、文化研究致力于对现代社会进行道德评价,以及进行激进的政治行动。

文化研究也被称为文化效果理论。这种方法假定,媒介作为文化工业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媒介的这些作用不是短期和直接的,而是通过它用来表达世界的语言、符号和文化代码来作用于民众意识。

2.2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观念。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在本文的讨论中,主要一威廉和霍尔对于大众传播的观点展开。威廉斯,英国学者、小说家和文化评论家,在新左派与更广泛的文化领域里影响深远。他关于政治文化、大众传媒与文学的著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艺术评论做了重大

贡献,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

他认为,在伦敦的一次会上指出,“传播学研究已经被‘大众传播’研究这个大胆的命名给严重地、破坏性的歪曲了。”大众传播这一术语正在埋葬作为院系、研究项目的以及会议名称。他之所以认为这一术语有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把研究限制在几个专门化的领域,而当时在言语和书写中有一个共同的话语领域需要研究。第二,大量的受众阻碍对具体的现代传播状况及最具体的传播活动的习惯与形式的分析。第三,由于受众被认为是大量的,那么唯一值的追问的问题就是电影、电视或书籍如何或是否影响或腐蚀人们。

威廉斯与众不同的强调很容易理解。他指出了各种打着那个传播研究对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可接受的限制和一定的盲点。这个盲点就是,忽略了传播首先是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习惯和形式这个事实。在研究大众状况的过程中,假定了这些现象的存在,但却从未对其加以研究。其次,这个术语限制和分解了研究工作,因为它没有像关注大众媒介那样关注言语和书写的实践、形式和习惯,因此必然歪曲了理解。

而霍尔对于“传播”这个词的反对有点更加模糊,他认为“传播”这个词在本质上和方法论上窄化和分解了研究工作。在本质上,它窄化了对大众媒介公开生产的产品和通过它传递的产品的研究范围。因此这导致了传播研究一方面普遍脱离了文学艺术研究,另一方面也脱离日常生活的表达和意识形式---宗教、交谈、运动等。“文化”这个词在人类学的意义上,把我们引向对全部生活方式的研究,它被"传播“这个词替代,后者就把我们引向对被分解的存在进行研究。在方法论上,“传播”这个词使我们脱离处于人类学、文学研究及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心的全部批判方法、解释方法和比较方法。

其实,对于以上两者的观点我们可能会争辩说,对于研究工作的领域和范围进行限制仅仅是为了获取经的起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检验的论题。拒绝锁起来容易,但只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威廉斯和霍尔的观点两者观点的区别,才不会阻碍判断。抓住这些区别的一个方法就是表阿明文化与文化传播方面的理性工作来源于两种不同的理性困惑、根植于传播学的两个不同的比喻。其实也就是文化传播的联众不同的观点。

美国的研究以信息的传输或输送的观点为基础,基本上把传播看做是为了达到控制目的而进行的一定距离的信息传输过程。当时典型的传播案例就是通过信息传输,影响或调整个人的阅读或观看选择从而实现说服、态度改变、行为调整和社会化。这种观点称为传输或输送的观点。

传播是创造、调整和改变一种共享文化的过程。传播的典型的案例对于研究

人类学问题的人来说,就是宗教仪式和神话;对于从事文学批评和历史研究的人

来说,是艺术和文学。仪式的观点指向的不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而是时间上维持社会现状;不是告知信息或施加影响的行为,而是创造、表示和赞赏共享的、即使是错误的信仰。这种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传输的观点。

2.3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前因后果模式和功能模式

2.3.1前因后果模式

大众传播研究的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信息论的启发,对传播效果的解释结构造成强大的传播模式,并且通过各种表达方式来强调相对消极的受众的作用,通过坚持把文化现象简化为前因的科学过程,这种模式得以可能和必要。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把文化现象根植于社会结构或个人条件这种稳固的背景中;但是产生了关于行为的模糊的预测。因而对于前因后果模式,无论异常行为或是宗教,首先要做的就是预测在先行的影响和刺激基础上,或在社会结构变量---种族、阶级、收入等基础上发生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异常行为模式或行为变化。然而结果通常不够详尽。而在个人条件、阶级或其它的家庭成员这些先行的变量基础,缺乏更加复杂的系列变量。

2.3.2 前因后果模式

对于前因后果模式的困境,功能分析应运而生。功能分析的重点不是确定行为的前因或起源,而是确定维持思想、行为或社会组织系统的行为的意义或后果。不是从原因上而是从目的上解释社会现象-----他们作为维持或修复系统内

不平衡的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

功能分析从原因转向结果,这些结果被看作具有维持(或破坏)个人的个性或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系统的作用。

(一)信仰不再被作为历史条件的产物,而是被表现为维持社会稳定;

(二)意识形态不再仅由阶级利益引起,它表现为通过稳定情绪和消除焦虑来提供情感宣泄;

(三)大众传播不再是引起一定的态度和行为,它通过使受众从困难中解脱出来,向维持正常化的社会作用提供反馈。

功能主义从可能不当的整合系统----社会、个性、认知---出发,通过把各种现象与它们改变(或更多情况下维持)的未来状态相联系来解释现象。

对于以上两种模式詹姆斯凯里认为大众传播可以建立或者加强社会意见一致、监视环境或欺骗受众、加强团结和加深仇恨、缓解或加剧社会紧张关系、把一种与危机相关联,或分裂共同体。功能模式使用像仪式一样不可靠的证据来支持所有的论点,但没有办法来区分在何时、在什么条件下大众传播做了一些或全部这样的事。功能分析和因果分析一样直接从来源到效果,对于大众传播作为相

互作用的符号和相互连接的意义体系一定与它们为之提供符号途径的动机和情感有关的问题,还未曾严肃研究。

而且凯里还提出文化研究没有摆脱曼海姆悖论,并在几个方面包含这个悖论:

第一,没有根据支配人类行为的规律来解释人类行为,或将其消解在作为其基础的结构中,而是试图理解它;

第二,没有试图预测人类的行为,而是试图诊断人类行为的意义。更明确的说,他试图绕过抽象的经验主义行为研究、精致的规范理论,更加深入经验世界。

对此他提出了文化研究的适中目标:理解其他人赋予经验的意义,建立关于在其它时代、地点或已经以其他方式被表达的东西的真实记录;通过理解其他人的话语来扩大人们之间的交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好的理解文化,不是通过探究其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条件或绝对的政治经济条件的方式,而是将其看做是以符号形式收集经验的一种基本的文化配置形式。

第二,认清一个事实--文化必须首先被看作是一系列的实践,一种人类行为方式,人们创造、维持、改变现实的一个过程,无论它后来物化为一种独立于人类行为的力量。

2.4民粹主义与普通文化

对于民粹主义,本文主要谈论的是文化研究中的民粹主义情感,它冲击着有关的传播与媒体研究领域。

2.4.1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工具需要从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团体中复原,用来改善全民的福祉和进步。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做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的确,民粹主义的复兴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突出的意识形态现象。它的崛起启示我们要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去重新思考历史上的民粹主义。

2.4.2 文化研究的民粹主义

文化研究中存在一种民粹主义的情感,充沛的情感肯呢个是属于民粹主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因此就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单纯的、与理论无关的民粹主义,不能仅以一种或另一种在社会中居于从属地位的支持者来进行判别。

欧内斯特·拉克劳指出民粹主义,是一个“既难以理解,又经常出现的概念”,民粹主义不是运动和意识形态所固有的,它存在于将“非阶级矛盾”结合到源于阶级矛盾的政治话语的过程中。对于这种观点,可以从以下两点理解:第一,“人民”并不存在于任何有限的意义上:他们是政治的一种表达,政治话语质问一种主体,一种主观性和一种主体状态。在这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文化主义者“的观点---政治是生产同一性的东西。

第二,拉克劳认为,政治更是关于“人民”/“权力集团”的矛盾的。政治从未表现为各阶级之间没有调和的斗争。因而,民粹主义问题既被分解又被扩张为包含整个政治领域。

威廉斯认为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比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中的统治的意识形态这一主题要优越,因其促进了对社会总体范围内各种文化力量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为了探究霸权的复杂性,威廉斯将文化活动分为统治的、残存的和突现的形式,残存的和突现的形式又可再分为替代性的和对抗性的两类。

统治的:在20世纪80年代,威廉斯注意到,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新一轮的冷战恐怖的刺激下,霸权的支配地位跨国化。

残存的:残存文化源于过去,通常扎根于以凡俗和都市为主的环境和宗教及乡村式的活动中,代表着对现行霸权体系的抵抗和挑战。一个主要的例证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

突现的:突现文化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形式的文化,它易将表面的新颖---资本主义更新循环的典型特征---错当成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实践。工人阶级和妇女运动有理由被视作突现文化的历史形式,预示着聚合和解放的可能性,其对抗力量通过汇入统治的霸权结构中而频繁地被中立化,然而同时也赢得了真正的进步。

威廉斯在替代性和对抗性的实践之间作了重要的区分,替代性文化在现存的文化霸权范围内寻找共存的空间,而对抗性的文化则试图取代现存的霸权。例如。少数“自然回归”的宗派和生态学运动全球化扩展之间就有差异。

对于民粹主义方面的文化研究,威廉斯辩证性的提出了“文化是普通的”这一观点。他的民粹主义不断的给理论前沿带来民主的问题,这将他坚定的至于霍尔的普遍民主与纯粹民粹主义政治的对抗的一派。他不仅力图使文化理论民主化,还通过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从政治上干预文化领域。

大体而言,文化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文化研究领域的观念发展,不同范式和问题之间的承接、不可比性和相互作用来研究,这是解释学术事业的最传统的方法。

第二,可以像威廉斯强调的那样根据其自身的形式来思考文化研究。

第三,人们可以探究其表现的政治,在此领域规范主题的包容与排斥机制--主要是由谁来界定的问题,处于何种目的。

之所以这样界定,麦奎根认为,可以让人们关注民粹主义的脉搏。这使我们要回过头来研究文化研究与制度、历史之间的关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了对妇女和黑人的文化研究,其中不乏来自文化研究中的女性和黑人研究的批评。

特别是来自伯明翰中心的批评,绝非文化研究所特有。

文化研究像是其他任何一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一样,受到围绕歧视与代表产生的广泛问题的影响。但更为关键的是,正是这些问题,特别是在其主观的和推论的方面,构成了文化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该领域的研究者的政治倾向而言是如此,而且在决定研究什么或如何研究方面也是这样:在“弱者”的情感的激发下,这构成一项民主的原则。尽管类似的情感在相关领域如大众传媒与传播研究、社会学与当代文学理论中同样存在,但终有在文化研究领域他们才能被强烈的感觉到并被表达出来。如果不把握文化研究的民粹主义脉搏,就不可能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

美国霸权主义浅析

美国霸权主义浅析 霸权主义是指在国际关系上,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超越国际法、国际政治格局现状一味扩张自身势力范围,操纵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武装侵略和占领,称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强权政策。当今的美国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上经常使用,我们对这一名词应该并不陌生。 美国自认自己本质上是一个良性霸权,不会象历史上那些邪恶霸权那样滥用自己的力量,且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彼此受益的公共秩序。因而美国积极在全球有利益回报的地区充当和平维护者和世界警察,并认为维护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动用军事力量。其样板如:轰炸南联盟、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等。 今后美国将继续以“人权高于主权”、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相关技术的扩散、打击恐怖主义等为由,强化对外军事干预。 下面,就美国的霸权主义谈谈其几种表现。 首先是肆意干涉和插手别国内政。这一方面的事实很多,作为典型的就是对中国台湾问题的指手画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在与中国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也发表过了“三个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但是,美国还是插手台湾问题,肆意干涉中国内政。 其次是操纵和控制国家组织。 (一)对联合国的操纵和控制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对联合国成立58年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原则基础提出了重大挑战。 1. 在索马里危机中,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沙漠 风暴”,建立一只多国部队,由安理会授权采取军事行动,北约的部队将加入美国指挥下的联合国多国部队。在美国操纵之下,联合国在索马里的行动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是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间由普列汉诺夫作为推翻沙皇制度的策略的一部分而首次提出,涉及到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团体,如资产阶级、农民和想推翻沙皇的知识分子时所应有的文化领导权;而后来列宁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强调大众的参与,不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直到葛兰西把文化霸权最终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形成了极富影响力的文化霸权理论。 而要很好的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我觉得需要明确解读几组概念,这也是我在读了相关文化权的资料后得出的认识。这几组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特色之处。 首先是对霸权的表面意义解读。霸权也就是领导权,是一种支配力量,葛兰西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而“霸”这个字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意义解读,在这里放到文化中来,是因为葛兰西认为文化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后便有了“霸”的含义。霸权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比如法院、监狱等等是强制性的,而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非强制性的,在政治社会中,政权的强制性存在使得霸权不可避免,而文化霸权更加注重的是非强制性的那部分,便是制造同意。 其次是对于文化霸权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马克思和葛兰西都强调了阶级的概念,但是葛兰西对于国家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这一点,葛兰西在上层建筑中做了区分。葛兰西认为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前者是要靠强制和统治来领导的,具有政治领导权;而后者是通过制造同意来实现,具有同意领导权,也就是说领导权也是分为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的。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但同时他又反对这种庸俗的决定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基于此,葛兰西还首创了知识分子的概念。在他的上层建筑概念里,知识分子是联系市民和政治社会的中介,有机知识分子作为统治阶级的管家兼代理人在对于霸权的建立和推广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是一个愚民社会,是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中介介入其中进行引导的,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化霸权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是产生于市民社会的,而参与这个生产过程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葛兰西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是职能的不同,权力和作用的大小不同而已。 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是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包括理论、思想和文本,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文化一方面具有创造的正面价值,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拜教物。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受物质现实的制约,它对经济基础有重大的影响与反作用。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意识形态的主体是超个人的,霸权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意识形态,所以,正是意识形态创造了主体并使之行动。在葛兰西提出的“有机意识形态”概念中,主体是知识分子,物质载体则是教会、学校、大众传媒、工会、党派等组织团体。这种意识形态由知识分子制造并传播,在文化霸权的实行过程中。文化中这样一群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具有领导文化和总体意识形态的作用。现代社会,宗教、法庭、工会、传媒文化都已经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机器与工具,统治阶级不是一味的强制性领导,而是含蓄的将对于艺术、法律、文化的意识形态通过这些机构潜移默化到大众生活中去,文化的生产、传输、阐释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这些大众传媒机构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我觉得对意识形态的解读可以分两个角度,一是统治阶级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和领导,二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相互斗争、相互协商和谈判,当国家的意识形态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1)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最基本因素。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接受着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因此,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着强烈的影响。文化不仅影响人们对特定商品的购买,还作用于消费者信息搜集和价值判断,即文化以多种方式作用于个人购买决策。 (2)社会阶层 依据消费者的职业、收入、价值倾向等因素,可以将消费者划归为不同的阶层。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公布了当代中国的五大社会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如下表所示。 表1-1 中国社会阶层表 阶层特征比重(%) 1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1 2 经理人员阶层 1.5 3 私营企业主阶层0.6 4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1 5 办事人员阶层 4.8 6 个体工商户阶层 4.2 7 商业服务员工阶层12.0 8 产业工人阶层22.6 9 农业劳动者阶层54.0 10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3.1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消费特点闲暇活动、接受大众传播媒体等各不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商品、

品牌、商店、购买习惯和购买方式。工薪阶层的消费者通常从实用角度评价商品,而中上阶层则更看重产品的风格和时尚。因此,社会阶层观点可以被应用于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企业营销要关注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爱好要求,通过适当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适当的地点,运用适当的销售方式,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3)亚文化 亚文化是在较大文化内与其他群体共存的一个群体,其成员具有的共同信仰、特征或经历等,能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种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等。对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亚文化中包括民族与种族文化,因为许多消费者都强烈认同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遗传特质,并受到体现这些特质的产品的影响。 ①民族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的民族,而民族文化在预测消费 者购买习惯、消费偏好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有的民族对于某些动物、花鸟、图案敬若神明,视为高贵,而某些民族则可能正好相反,视其为丧气或禁忌。这种差异对市场分析、细分市场等企业营销活动都很有帮助。 ②宗教文化。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文化 倾向和戒律,从而形成对商品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使分属不同宗教群体的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上表现出各自的特征。企业应充分了解现实及潜在消费者的宗教信仰,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营销策略,满足其消费需求。 ③种族文化。各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们的购买行 为各不相同。 ④区域文化。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赋予了人们不同的体质 和性格。例如,我国北方人体格魁梧,性格豪爽,而南方人则相对身材灵巧,性格细腻。这种差异自然会在商品购买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决策模式。 <二>文化差异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程序的各个阶段。 ①文化差异会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对认知需求有重要影响。如:一些地区文化一般比较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资产,而另一些地区文化对精神层面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 组织文化广义: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中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部分 组织文化狭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 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 具体地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 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组织文化的要点 1、创新。当前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挑战,我们不能再固守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要鼓励创新,鼓励竞争,鼓励开拓,开发新的市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协作。企业是一个全程全网的工作系统,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人完成的,因此 一种协作的精神对企业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协作的文化就是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创 造一种合作、协调、沟通、互助的氛围,通过团队精神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企业人、财、物的网络资 源优势,达到“1+1>2”的目的。 3、严谨。企业的工作看似简单,但任何一项细微的差错都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所以在企业文化中 要提倡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这里牵涉到质量,而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员工的严谨的工作方式。 4、忠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支有能力、有实力、稳定可靠的员工队伍,尤其是一支对企业忠 诚的队伍。 5、诚信。诚信是忠诚的另一面,这里是针对客户的。信用经济时代对企业诚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使诚信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 6、温情。包括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企业的客户关系,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关系上, 都应该体现这种温情。 组织文化的特征 1、组织文化的意识性 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意识范畴,它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资源,应属于组织的无形资 产之列。它是组织内一种群体的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念性的行为取向和精神观念,但这种文化的意识性特 征并不否认它总是可以被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2006年第1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1.2006 J OURNAL OF GU I Y ANG COLLEGE (总第1期)Social Sc iences(Quarterl y)(G enera lNo.1) 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晁丽华 (昆明学院马列部,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对外经济、军事扩展往往伴随着文化扩展,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会实现长治久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容上,通过媒体、文化教育交流、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等手段,达到了武力难以征服的效果,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文化;霸权主义;特征;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The N e w Features of CulturalH ege monis m C HAO Li hua (D epa rt m en t ofM arx i s m and L en i n i s m Study,K un m i ng Co ll ege,K un m i ng,Y unnan,650031Chi na) Abstrac t:In t he hist o ry o f the wo rld,the foreign economy and m ilitary expansion of t he m a i n pow ers usua ll y go tog et her w it h cult ural expansi on,for on l y t h rough cu lt ura l conquer,can a sa fe and steady pub lic o rder o f soc i ety be m ade.In to day s'g l obalizati on era,t he Ame rica-centered w este rn countr i es are try i ng t he ir eve ry e ffort to popular i ze their cultural heg e m on is m by m eans o f m ed ia,cu lt u ra l exchanges,econo m ic techno log ies and m ilitary ass i stances i n the aspects o f ideo l ogy,cu lt u ra l v al ues,i deas and cultures,politica l syste m s as w ell as life sty les,so as to get the goals which can t' m ade by m ilitary forces,through which so m 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i m es are e m bod i ed. K ey word s:Cu lt u res;H ege m onis m;Features;G loba liza tion 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转换和重建,无疑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冲击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冲击尤为明显。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出了较之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内容上:广泛性和复杂性相伴 随着经济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理性内涵的急剧增长,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导致交往范围的急剧扩大和交往主体的平等与自主选择。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使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成果从创作到使用或消费空前普及,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和平民化的趋势,并导致政治等公共管理活动的进一步非神秘化和公开化。因此,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国家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战略时,内容上体现了广泛性和复杂性。 收稿日期:2005-12-22 作者简介:晁丽华(1969-),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讲师、硕士。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内容提要】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一、文化帝国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从对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入手阐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的关系,认为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了消费主义观念,从而不仅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甚至科学技术本身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还只是对西方国家内部的文化霸权进行批判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有关对国际上西方大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统治的批判,也形成了对" 文化帝国主义" 的批判理论。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始于法兰克福学派激进批判开始时的20世纪60年代,在70—80年代得到发展,其中以萨伊德的《东方学》最为突出。90 年代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达到高潮,1991 年美国学者汤林森写出专着《文化帝国主义》,1993 年萨伊德发表了《文化与帝国主义》。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不断问世,人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与认识日益深入。如果说从60 年代直到冷战结束前,帝国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全球化则取代了这个概念。这样," 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最近的话语描述又是和" 后殖民文化批判"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紧密相联的。 " 文化帝国主义" ,最常见的用法大概就是指在帝国主义原来政治、经济、军事的殖民统治意味以外,再加上文化的殖民、侵略与霸权。 据考证,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研究巨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名誉教授赫伯特?许勒于1976年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被首度被使用和诠释的。二次大战之后几十年间,大约有将近100 个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的地区成立新兴的民族国家,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国家,仍然在经济上与文化上严重依赖着少数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就传播与文化领域来说,西方几个大型通讯社主

简述组织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定义: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 企业文化特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文化分类: 也有人认为,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认识企业文化: 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游戏规则,所以始终会以“解决问题”做为自己的宗旨。 2. 企业文化是被大家认为有效的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并自觉维护的; 3. 企业文化是习得的 4. 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 5. 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关键价值。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

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 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偏差。第一,外在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一句话或几个词,不是内在本质内容的全部;第二,企业文化中实际存在的糟粕是肯定不会出现在外在表现形式中的;第三,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比较稳定,不会频繁更改,企业文化的本质内容却因各种因素的时刻变化而处在时刻变化之中。 企业文化在与员工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要地位,一个人被一家企业录用而成为这家企业的新员工,这个时候的企业文化代表着是大多数老员工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与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其结果自然是新员工被同化。至于小概率事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不说也罢。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根据企业文化的系统结构特点,柏明顿咨询给出了企业文化构建的HOME模型。 企业文化,或者确切的说是组织文化用国际君友会给的概念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广义说来,大至联合国、一个国家、民族、地方政府、政党、工会、学生会、小至家庭、朋友等,其实都称为“组织”。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概念应用于形容企业,或各种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形象。

美国的霸权主义评析

美国霸权主义评析 学术界一般认定,所谓霸权就是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拥有并行使的“权力”,而霸权国就是掌握这个权力的国家。霸权主义的概念要比霸权的概念丰富得多,它包括权力的构成与形成,运用权力的目的与方式及结果,权力作用的内在机制与逻辑等等。霸权的产生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特性、民族习惯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的繁荣昌盛是霸权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美国作为20世纪末唯一超级大国和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正试图通过经济体制的推行、政治制度的推广、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思想意识的传播,来实现美国自身在政治和经济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利益,领导整个世界的发展。 对于美国如今的霸权主义,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解释。 从经济上看,美国现在的经济就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通过垄断资本实现全球化并成为发达国家国际垄断资本在竞争中所达成的金融联合的核心,从而在经济基础的深层次上决定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在进行经济决策和调整时,美国通过政策引导、减税和加大投资,推动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工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通过持续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逆向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政策和技术的结合下,美国不断巩固其经济地位,占领新型国际分工的制高点,以加大直接投资等微观经济手段向国家主权发起新的冲击,从而丰富了传统的主要以武力侵犯和人权压主权为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方式。同时,美国又通过建立全球统一大市场,推进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全球化,建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从而谋求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权。此外,美国利用手中掌握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在经济贸易交往中为所欲为,以及利用美元和它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交易上的优势地位,随意转移国内的经济危机和失业,从而将美国国内的矛盾人为的转移到外国,扰乱别国的金融市场秩序,达到加速掠夺财富的目的。 从政治上看,美国通过调整全球战略,由争霸向称霸过渡,扶植七国集团首脑会议,讨论并决策世界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大有取代联合国安理会之意。随着美国在联合国中越来越孤立,它将更倾向于采取同盟国协商一致共同行动或在取得配合与暗中支持的情况下单独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或军事的行动。另一方面,美国又依靠军事同盟和多边及双边安全合作作为重要的支柱,对各种危及安全的问题先预防,后在必要时果断地实施干预。它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制订新规矩,建立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建立在新型的金字塔型霸权体系的基础之上,成为美国向外辐射其理念和影响的平台。美国还充分利用全球霸主地位的有利条件,积极谋求综合国家利益。首先,确立“安全、经济、民主”三位一体的国家利益;其次,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用来实现国家利益。再次,围绕构建同质性全球政治框架着力演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输出美式民主和人权理念的同时更加突出演变别国政治体制。 从军事上看,美国推行其称霸全球战略的主要手段是在东西方扩大军事同盟,建立由它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安全体系,同时大力推动以变革军事技术、作战理论和编制体制等为内容的新军事革命,借以巩固和扩大美国的军事优势。在欧洲,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支持欧盟东扩,同时积极调整同欧洲的关系,目前北约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第三轮东扩目标。北约东扩大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有效地抑制了俄国的崛起。在亚洲,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的提升则限制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活动空间。通过北约东扩、调整美日同盟这两大战略性步骤的实施,美日欧在战后达成了新的政治联盟,其结合点是安全利益。通过反恐大联盟美国强化了同东盟的关系,并在阿富汗实现了军事存在,通过伊拉克战争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08级英语教育本二班崔会荣 0401080219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大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行文化策略的一个必要手段。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或公共传播的语境中,在有着互异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互动地发送和接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从而进行文化上互相联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过程。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不均速和不等速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不民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便必然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性导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hegemony)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存在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如果忽视这个问题,甚至会导致本土文化的颠覆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因此值得引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一,研究的历史发展 1.文化霸权理论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葛兰西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葛兰西“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与传统的政治领导权相区别,统治阶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积极引导这个社会,这就是“文化霸权”。换句话说,就是统治阶级将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来实现。 2.但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却是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60年代”西方社会迎来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后现代主义”可以说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出现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他们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3.20世纪70年代末,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不再存在殖民者的行政统治的时候,殖民话语批评才进入西方文化理论和批评。一般公认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首先在其《东方学》一书(1978年)中把“殖民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他系统地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不但更加突出,而且更加复杂。1991年汤林森博士出版了《文化帝国主义》一书,首次系统地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进行了分别和剖析;1993年爱德华

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

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 摘要:消费观的养成不仅受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在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中,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分析入手,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于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消费者注视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价值观;义利关系;消费行为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观的形成,不仅受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每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个人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中国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世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化仍然具有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持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有许多不同的概括: 张岱年将中国文化的特征归纳为4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总结为:“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止等。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乐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然而爱好自然风景、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 近些年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概括:一是中国文化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和中庸;不像西方文化追求分别与对抗;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和刺激。 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文化,总结以上观点可以将中国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道德修养为立国之本;以中庸为处世之道;以耕读为传家之法;以经学为治学之宗;以利义合一为价值取向;以意会为思维方式。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对中国文化特点的讨论中,许多思想就涉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在天人关系上的以人为本,人际交往的以和为贵,还有自私自利、知足自得、诚实信用等。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价值原则和观念,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现在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一)勤俭与知足自得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原则,因此,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从而使收人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勤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消费观的主线,而奢侈只是作为一种伴随品而存在。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又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产品的缺乏,

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概念表现影响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 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它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为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文化工具、意识形态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摧毁或消蚀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并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 二、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又是无形的,隐蔽的,因此,文化的渗透几乎包含在文化交流的各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如外交活动,商业活动,电影娱乐,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广告宣传、语言渗透等等。 1、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成效。先不说全球,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国就已到处 都是美国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无一不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更有甚者,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到美国留学,得到绿卡在那里生活成了一种梦想和努力实现的愿望。今天的中国,凡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到过美国的人,你可以问一问他美国和中国到底哪个好,十个有九个半都会说美国好!这就是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显著成效。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的含义:文化霸权,由葛兰西提出的。是指除了以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职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是指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通过非正规权力机构所产生的控制力量,多表现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上。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 (一)、文化霸权主义三个理论层面: 1 、市民社会 葛兰西笔下的“市民社会”是指民间社会组织的集合体,是创建新的意识形态和散布统治阶级思想的“公共领域”,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的总和。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众所周知,市民社会是整个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基础。 2、统治权和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两方面,而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为根本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统治与被统治的争斗并不是简单地显现为赤裸的反抗和压迫。统治阶级除了依靠暴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领导来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从而使得统治合法化。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 3、有机知识分子阶层 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的行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待知识分子,并要求他们完成在社会各个领域诸如生产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等中承担领导或指导性工作。所谓“有机知识分子”,就是指各社会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阶级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造就出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和自己的阶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班级:AP10038 姓名:张洁莲学号:AP1003836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摘要: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而又广为普及的面子消费行为。在面子消费行为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对待大学生面子消费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我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结果将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面子文化消费结论建议 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面子构成了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而在大学生这种特殊群体的消费生活中,面子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本文从探讨大学学生的面子消费问题出发,就五邑大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学生们的消费动机以及其日常生活中与面子有关的消费行为作出一些了和词语联想法和访谈,由此我总结出在大学里,学生们对于面子文化而产生的一些消费的特点,由此做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引导大学生的面子消费有一点的帮助。 一调查背景 (一)面子文化在学校 在学校,由于学生相互之间互动频繁,其种种行为有时都要考虑周围人的看法。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同学们因为自尊或其他方面,都无意识地注重自己的面子上来。特别在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同学们互相认识和交

往的过程中,彼此的生活方式会互相影响。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人群,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受到各种的影响和制约,同学们会做出怎样的消费行为,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作为调查对象的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作为侨乡大学,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五邑地区,这里的学生贫富差别不大,处于极端水平的占学生的少数部分。而五邑大学的社团和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同学们的交际圈普遍较大,加上今年招生人数不断递增,人们的交往圈子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这里涉及的面子文化也会悄然影响五邑大学的学生,这种影响将会在他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得以体现。 二大学生面子消费现象的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面子消费现象,我对40名同学对产品考虑因素进行词语联想,总结的词语如下 我对同学们词语进行一些总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有强弱之分,词语靠前的面子观念较淡,回答词语越往后,表示面子观念则越强,我们由这个简单的联想可以知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是有差别性的,他们这些面子观念对他们的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价值体系,它具有七个方面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可看作是由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内容构成的同心圆体系,这三个同心圆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共同构成组织文化结构。组织文化具有多项积极功能,但它又是变革的障碍、多样化的障碍和并购的障碍。企业文化经营是适应人本管理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 (一)组织文化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新研究表明,下面七个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组织文化,其特征为:(1)创新与冒险:组织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员工创新和冒险。(2)注意细节: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期望员工做事慎密、注意小节。(3)结果定向:组织管理人员在多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于结果而不是强调实现这些结果的手段和过程。(4)人际导向:管理决策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决策结果对组织成员的影响。(5)团队定向:组织在多大程度上以团队而不是以个人工作来组织活动。(6)进取心:员工的进取心和竞争性如何。(7)稳定性:组织活动重视维持现状而不是重视成长的程度。 企业文化是一种归属于组织文化范畴的特殊的组织文化。它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企业价值观。(2)企业文化的现实手段是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人本化。(3)企业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实施软管理。 组织文化可以看做是由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的同心圆体系,这三个同心圆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共同构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其中,器物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必要条件;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是指对组织及其成员行为产生约束影响的规范性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组织及其行为的要求;精神层则主要是指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精神面貌,也就是组织理念,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器物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 按照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可以将组织文化分成四种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型、堡垒型。学院型公司是为那些想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准备的地方。俱乐部型公司非常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在俱乐部型公司中,资历是关健因素,年龄和经验都至关重要。棒球型公司是冒险家和革新家的天堂,在棒球型公司从各种年龄和经验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

美国的独特性、文化政治及其霸权主义逻辑

核心提示:美国是一个极其意识形态化的国家,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结果是正负两方面的。它一方面强化了美国人的国家认同,赋予他们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使得很多美国人忘乎所以,狂妄地认为,美国是世界的风范,甚至世界本身。 本文摘自:《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作者:玛雅,出版:中国经济出版社说起世界上其他国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美国梦、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美国模式……是我们很多人熟悉的字眼。而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假输出民主之名,行强权政治之实,自恃一强独大的霸主地位,穷兵黩武、横行霸道,又让我们看到它的多面性。为什么自由民主的美国,同时又是霸权主义的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层面,具有十字军东征式的圣战特征?认识美国,首先要了解美国的独特性(the uniquenes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及由此而生的文化政治。 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美国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一个具有种族多样性(ethnic diversity)的移民国家。除了本土的印第安人,所有美国人都来自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亚洲国家、拉美国家。这么多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信仰什么?有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答案就在美国的独特性。 美国的种族多样性是从十七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从十七世纪到1776年宣布独立,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北方,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英格兰的殖民者。这些英国殖民者有什么基本特征?他们是一群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于是,WASP的传统和价值观就成了统治新大陆的主流文化。 1815年,美国人口840万。一百年后,移民人数达到3500万,其中大多数来自中欧、东欧和南欧,另有4万人来自中国,3万人来自日本。新移民的到来形成了多元文化,但是大多数人都逐渐被美国的主流文化所同化。有一条纽带把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身为一个美国人的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of being an American)。那么,是什么使美国人产生这种国家认同,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从而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就是美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诱人的称呼:充满机会的土地(land of opportunity)。这个称呼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美国。到了美国后,大多数人确实得到了在自己国家不曾得到的发展机会,过上了好日子。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形成了六个基本价值观念,其中的三个也是吸引人们来美国寻梦的原因:第一,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第二,机会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第三,物质财富(material wealth)。而要得到个人自由、公平的机会和财富,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自我依靠(self-reliance)、竞争(competition)和努力工作(hard work)。 这相互关联的三对理念,就是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第一对价值观念:个人自由和自我依靠 早期的欧洲移民来到美国,是为了摆脱欧洲皇室、政府和教会的控制,逃离一个贵族特权的等级社会,以获得个人自由。于是在1776年,来自英国的殖民者们宣布从英国独立,推翻英国皇室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并将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美国的立国者认为,政

文化霸权1

反思全球化中背景下的“文化帝国”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式,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霸权的来源: 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其希腊文和拉丁文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Keywords)中,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威廉斯指出,文化霸权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者,到了十九世纪之后,它才被广泛用来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而到了葛兰西手里,这个词又有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但这种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是指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

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强调,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不仅属于西方,更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西方文明正是在这样一种“以我为中心”信念的支配下,形成了“东方学”,而西方世界正是依靠炮制和宣传“东方学”来统治东方世界的。这种西方大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文化关系的批判性理论,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它主要是揭示和批判西方世界在进行政治经济入侵过程中,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的文化扩张、文化霸权。这种入侵一改以往赤裸裸的凶残面孔,带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似乎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引导。但是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这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殖民。 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一元化”倾向的主要来源。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的国家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诸如在非洲国家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内,一家老小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好莱坞大片、选美比赛或是拳王争霸赛的类似场景,也许在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随处可见。这便是当下“美国方式”对其他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