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08级英语教育本二班崔会荣 0401080219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大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行文化策略的一个必要手段。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或公共传播的语境中,在有着互异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互动地发送和接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从而进行文化上互相联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过程。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不均速和不等速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不民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便必然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性导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hegemony)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存在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如果忽视这个问题,甚至会导致本土文化的颠覆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因此值得引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一,研究的历史发展

1.文化霸权理论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葛兰西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葛兰西“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与传统的政治领导权相区别,统治阶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积极引导这个社会,这就是“文化霸权”。换句话说,就是统治阶级将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来实现。

2.但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却是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60年代”西方社会迎来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后现代主义”可以说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出现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他们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3.20世纪70年代末,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不再存在殖民者的行政统治的时候,殖民话语批评才进入西方文化理论和批评。一般公认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首先在其《东方学》一书(1978年)中把“殖民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他系统地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不但更加突出,而且更加复杂。1991年汤林森博士出版了《文化帝国主义》一书,首次系统地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进行了分别和剖析;1993年爱德华

?萨义德出版了他的《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著作扩展了文化与殖民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隐没于小说、诗篇和闲暇情趣之下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同时注意了在东方的对西方霸权的抵抗,并且强调了后殖民主义知识分子的反权力话语的历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1999年汤林森博士又推出了旨在分析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的力作《全球化与文化》,从而使我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以及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系统。

二,研究的现状

1.对英语传播西方强势文化途径的研究。学者Cooke把英语描述为特洛伊木马,认为它是一种帝国主义并带有特定阶级利益的语言;Day认为英语对其他语言构成了威胁,他把英语不断扩张的过程称为对其他语言的语言性灭种(linguistic genocide)的过程。我国著名学者孙晶也认为,“知识—权力”的话语控制是西方文化霸权的实现途径之一,这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蔓延和日益普及,凭借信息传播媒体进行文化扩张变得越来越便利,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传播媒介对于实现西方的文化霸权的作用将日益彰显,承认了媒介在文化霸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理论研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者洪晓楠、邱金英在他们的著作《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概念辨析》中指出,文化霸权是指利用政治、经济、语言、技术的优势,良好的文化设施,控制世界文化资源与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渗透,力求建立有利于发展其政治、经济霸权的全球文化。具体而言,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而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是要重塑他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使之心甘情愿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服务,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就此而言,文化帝国主义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3.现代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影、广播、电视等视听传媒在全球迅速普及,各种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等自由快捷地跨国界传播,这极大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以视听传媒为载体,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有许多学者都在电视剧或其他视听媒体在中国传播成功的原因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和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例如,有的学者就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丑女贝蒂》成功的原因,并将从文化输出和输入两方面透视《丑女贝蒂》对跨文化传播的双重意义,从而为各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保护本土文化并实现文化的和谐融合提供有益的思考。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对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霸权的概念和文化帝国主义影响下意识形态的转变上,颇有成就,系统的研究了文化霸权理论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但在其影响

和东方文化对霸权的反抗方面的研究仍有所欠缺。在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扩展了文化与殖民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隐没于小说、诗篇和闲暇情趣之下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虽然注意了在东方的对西方霸权的抵抗,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现在媒介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的研究只要集中在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和探求西方影视剧在发展中国家成功传播原因等方面,当让这也是对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也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但是对新媒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意识的薄弱,和这方面研究的欠缺,使得现在很多的本土文化遭到了侵袭,甚至即将被替代,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霸权中即将被磨灭。

四,研究的论题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领域的霸权主义取代殖民主义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关于文化霸权主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理论上,随着媒介的日益发达,媒介在文化霸权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有对新兴媒介下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但是对影视剧中文化霸权方面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以影视剧为例证,分析英语影视剧的霸权文化传播,认为英语媒介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扩张正成为西方国家谋求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以增强大家对影视剧传播中文化霸权的意识,以及探求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政策,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发展及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张京媛.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 跨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Samovra,LarryA.&Porter,RichardE.文化间的交流 & 跨文化交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译制出版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Rothkopf, D. “In Praise of Imperialism” in Foreign Policy. No. 107, Summer, 1997.45.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Alastair,Pennycook.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1994.13-14.

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1,(2):13.

欧文·拉兹洛编辑.多种文化的星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即文化贸易,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发展策略提出各自的观点。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1.1 国内早期研究 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文化经济上,到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由批判到论证,由论证到认同的过程。 80年代文化产业刚刚在中国萌芽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张。其中最典型、最激烈的是刘润为(1997)对文化产业在六个方面的全面批判,并认为“要实现全社会对于经济、文化的共同控制,让他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坚持在文化产业问题上划分“姓资姓社”,把文化产业与资本主义捆绑起来,表现出过分意识形态的立场。 从90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首先是对文化产业批判的观点开始改变。认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基本上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世俗以及大众文化与西方历史的错位使得它具有了西方大众文化所不具备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其次,论证文化产业并非反文化。周平远(1998)提出,文学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不可重复性是通过文本的“原件”来体现的,其功能主要表现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与规范、市场创新不断深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WTO的加入和QFII的引入使得中国证券市场正在加速与国际接轨,投机思维的生存空间已被大大缩水,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经成为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投资价值是一种资产投资理论,它是非强调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其精髓在于如何寻找及评估价值,投资价值者的原则是市场价格远低于股票内在价格,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定位分析,选择被市场低估的股票,并应用投资技巧对其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最大的盈利目的。 一.白酒类市场宏观分析 夏芳在《茅台进入下降通道高端白酒市场或生变数》一文中讲述茅台的涨价和降价这一事实,通过记者采访白酒专家铁犁和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的回答作为开题,展开对白酒降价原因的分析,专家们认为茅台的降价是因为价格过度飞涨,导致不少经销商大量囤货,价格下降时对囤货的消化:另外,限制“三公”消费也是价格下降的主因,去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开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机关事务工作应当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 《顺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白酒企业追求“伪时尚”?》,郭佑辰在文章中认为“无酒不成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饮酒习惯,它所指的是餐桌上要有酒,而且越是重要、正式的场合越是不能离开酒,尤其是白酒。从市场发展来看,白酒这个特殊的产物,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地位、层次、品位、圈子等特征的价值联想,还能出色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对白酒选择特点为:对白酒有选择差异大,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因为消费心理差异之大,选择白酒品牌往往差异很大,且消费者众口难调,优质及低劣的白酒在市场上会同时存在;伪时尚趋势明显,目前的中高端白酒消费,基本以商务、政务宴请为主,而宴请方主要是满足对方或自己的某种心理欲望。白酒品牌的选择不仅能体现主人身份、地位、经济实力,而且还能折射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及个性性格等特征,“时尚”开始成为一些消费者心理诉求的重要要素,但白酒,自古以来和时尚都相距甚远。 田聪和王建强的《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文中认为,白酒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白酒已经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刚性需求很大。现状分析:在1996 年,我国白酒产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值801.3 万吨,至2004年一直处于衰退状态,从2004年开始,,我国白酒行业一路稳步回升,产量逐年增长,幅度逐步递增。另外,由于白酒是一个粮食消耗性产业,与国家倡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太吻合,国家可能会在产业政策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结构性限制与整合,重新进行资源配置,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发展,这对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会很不乐观。一.白酒产量波动原因分析: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其次是替代产品的发展。二.白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一)从“品牌战”到“品类战”,,我国白酒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茅台、五粮液的第一集团。其次是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竞争相当激烈,各品牌都想从第二集团脱颖而出,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第三品牌。(二)其他酒类对白酒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酒类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取消关税壁垒,洋酒大量进入,国内的啤酒、保健酒、黄酒、加上国际葡萄酒等都给白酒行业的扩张带来了压力,不断蚕食着白酒的市场份额。三、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高端白酒市场继续垄断,2010 年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的销售额整个白酒行业销售额的百分分别为39%、37%、7%;中高档酒竞争加剧,低档酒销量减少,调查显示,有32.5%的消费者择20- 40 元的白酒,38.7%的消费者

中国与巴西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巴西同为“金砖五国”之一,同为发展中大国、新兴市场国家。近几十年来,中国与巴西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两国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巴西经济贸易仍然有良好的互补性,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两国经贸交往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详加研究中国与巴西贸易的贸易历史、贸易结构,并从中找出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对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研究,我们可以找出中国与巴西,乃至中国与各个与巴西类似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贸易发展影响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与巴西等新兴大国的贸易互惠之路。 一、关于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历程 关于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史,周志伟介绍了1974年,中国与巴西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额仅为1742万美元,除在1985年达到12亿美元外,在1993年之前基本维持在10亿美元之内。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巴贸易额增至10.8亿美元。2009年3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出口市场;4月,中国取代美国保持70多年的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巴西也成为中国的第九大进品来源国,中国成为继葡萄牙、英国和美国之后,巴西历史上第4个最大贸易伙伴国①。据巴西外贸秘书处最新统计,2013年,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33.3亿美元,增长10.4%。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460.3亿美元,增长11.6%;巴西自中国进口373.0亿美元,增长8.9%;巴方顺差87.2亿美元,增长25.0%。 魏子清、徐子明介绍了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程与中国与巴西的政治发展历程相类似,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疏离阶段,另一个是发展阶段。疏离阶段始于16 世纪葡萄牙殖民时期与澳门的商船往来。1881 年,巴西与清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互派使节,是拉丁美洲国家中较早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13 年,巴西政府承认了中华民国政府。1949 年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巴西同中国大陆也断绝了外交关系,直至1973年,中国与巴西关系仍处于僵局。此阶段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迟缓,只有少量的民间贸易往来。发展阶段始于直至1973 年10 月,巴西出口商协会主席科丁纽受我国贸易促进会邀请,率工商代表团访华。并于1993年,中国与巴西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自此中国与巴西贸易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②。郑秉文等介绍了中国与拉美关系发展60年,中国与巴西关系是中国与拉美关系的重要一环,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主要经历了民间交往、政府建交、共同发展、平稳发展和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③。董全英、毛在丽也介绍了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史和现状,也是主要从中国与巴西建交开始,至199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始快速发展。 ①周专伟.巴西崛起和世界格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②魏子清、徐之明.中国与巴西关系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 ③郑秉文、孙洪波、岳云霞.中国与拉美关系60年:总结和思考[J].拉丁美洲研究,2009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 一、具体内容见yinshiwenbhua11@https://www.doczj.com/doc/49317294.html,,密码yswh6699 二、请在以下中国饮食文化作业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题目自拟,按要求按成文献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备选题目 1.饮食文化的含义研究综述 2.“味”的含义研究综述 3.“菜系”的内涵研究综述 4.“满汉全席”问题研究综述 5.饮食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综述 6.餐厅点菜技巧研究综述 7.现代食品营养学与中国传统食疗保健学比较研究综述 8.中国筵宴改革研究综述 9.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综述 10.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综述 11.饮食文化遗产承传政策研究研究综述 12.传统食品产业化研究综述 13.中式快餐发展研究综述 14.家乡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15.中国食俗研究综述 16、中国饮食思想研究综述 17.佛教饮食研究综述 18.伊斯兰教饮食研究综述 19.道教饮食研究综述 20.基督教饮食研究综述 21.中国茶文化研究综述 22.中国酒文化研究综述 23.中国菜肴文化研究综述 24.其他饮食文化问题研究综述 三、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标题:xxx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单位、姓名、学号 摘要:200—300字左右 关键词:3—5个 引言:一两段 正文:又分成研究回溯、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与问题、研究评价与建议等 结尾:稍微总结一下、展望之类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紧接正文后面列出,与文中的文献引用一一对应。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字母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位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1997a”、“1997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之间用“,”隔开,超过3人时,列出前3名作者,后面加“等”(是外国作者的用“et al”)以示省略;作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国作者姓名的姓应写全,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姓与名之间用“,”隔开,空一字符。名字可以进行缩写,即仅写出名字各个部分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名字的字母应全部大写。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篇一:企业文化外文参考文献】 corporate culture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s formed in the long-term of the ven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mong the enterprise staf. they cultivate the common goal, the highest value standard, basic beliefs and behavior. it contains a very rich content, including business philosophy, value concept,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enterprise morality, group consciousness, enterprise image, enterprise system. its co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values.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culture 1.enterprise culture affects the enterpr ise’s life culture is informal. but it exist everywhere and every time. in the developing of an enterprise, things inform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formal, software is usually more important the hardware. this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 of modern ec onomy, but also the outcome of enterprise culture’s effect in long tim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power that drives the enterprise developing, and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enterprise to get the growth of it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needs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in any case, there will be no long time development without culture’ support. 2.enterprise culture builds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the 1960’s the core content of enterprise com petition is technology , in the 70 s, it is management, in the 80’ s, it is marketing, in the 90’s, it is the brand, and the 21’st century the cor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the culture. enterprises short-term prosperity can get in so many ways, but the enterprise long time growth can be only from the power of the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the effect of suitable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is huge, because it has infinite driving force on the staff. the spirit and idea s is the core of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when a good enterprise culture establishment, it brings the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 文参考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一) 主要参考书目 谭道明主编:《企业管理概论》,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金思宇:《企业文化建设是探索现代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企 业文化网,2004年12月 高峰:《企业文化》,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2年9月第一版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二)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 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精选公文范文----------------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7月第 1版。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李大军:《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 问》,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第1 版。 王璞武凌:《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 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年3月第1版。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 设论文参考文献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三) 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企业

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 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 和原则,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论 文。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 经日益显著。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 必然选择。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 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 [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4). [6]李蓉,卢晓君.企业增长的文化动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04).

中西酒文化对比文献综述

中西酒文化对比文献综述 姓名:何煌班级:10级英语一班学号:201041010125 摘要: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酒文化也是一样。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酒的源头,酿酒原料与酒品的差异,酒文化核心的差异,酒的交际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酒文化,比较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包括酒的酿造工艺和酒人文精神等的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地理环境、物产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而且有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但是也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只要密切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把握中国和西方酒文化发展的脉搏,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扬光大。 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东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对东西方酒文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颇有意义。东西方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内容丰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酒文化在精神象征方面和风俗习惯中的差别。具体将从中西方酒文化所体现出的不同的酿酒技术、人文精神以及酒俗酒礼三个方面对本文主题进行阐述,本文旨在发扬中国酒文化,了解中西方酒文化,找出二者的差异,实现中西方酒文化的交流。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如哈啤,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等。在美国,喝啤酒的人很多。但是,我很少见

文献综述组织发展

文献综述之组织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革。组织变革已经广泛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用以谋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1962 年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其代表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文章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即“结构跟随战略”假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进步,信息的迅速传播,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 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1993 年,美国的钱皮和哈默提出“公司再造”的概念,组织或公司的再造被认为是继财务管理、战略计划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又一场管理革命。 统计表明,90 年代初的几年中,85%的美国公司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再造活动当中。这些公司当中,有60%报道说他们并没有获得所希望的生产力,并且有44%的公司声明他们事实上比以前更糟!在80%的公司当中,员工工作满意程度有所降低。面对这些变革方面的失败,以及新指导方针的缺乏,68%的组织机构在一年之内又不得不重新构建组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组织变革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失败的比例非常高,但由于它是组织迎接时代挑战,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研究现有的理论,分析实践中的成败,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用来指导组织变革的实践就显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必需的工作。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重建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达到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打造组织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目的。 通过这些研究主要解决现实组织变革中的两大问题: 1、研究如何通过组织变革使组织增强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有效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探讨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实现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与组织成员的心理、行为方式的协调,使组织增强新的活力,体现出团队优势。 由此可见,组织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花开酴醾

《浅析易安词中点点愁》文献综述浅析易安词中点点愁 前言:李清照是我国杰出的女词人、作家,她的诗、词、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即已蜚声文坛,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李清照不同的时期的词作中表达的是不同的愁情。 正文:1、关于李清照生活时期的划分,陈祖美所著《李清照评传》中,将李清照和词作的时空归属,由沿用已久的“前、后二期”说,改为“早、中、晚三期”说,具体划分为:前期: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亦即李清照出生之年,到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开始屏居青州之年止,共二十四年;中期:也可以叫作青、莱、淄、宁时期,即从大观二年到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从二十五岁到四十六岁(丈夫去世前),共二十一年;后期:从建炎四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从四十六、七岁(丈夫去世),到七十三岁左右李清照下世之年,共二十五、六年。三期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二期说的不足,不失为李清照研究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周少雄《李清照在金华——兼论李清照南渡词的后期创作及其特征》(《李清照研究论文集》168页)指出,如果南渡是李清照一生的重大转折点,那么,流寓金华

则是她南渡(晚年)生活的重大转折点,以此为界限,其南渡生活明显地分成前后两个时期。与之相应,其南渡词,也可以依绍兴四年冬流寓金华为界划为南渡前期词和南渡后其词来研究。 2、目前,研究李清照词愁情的作品也不少。如钱慧梅《而今识尽愁滋味——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认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为:闺中少女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国破家亡之后的浓郁沉痛之愁三种。她把李清照从结婚到南渡期间词作中的愁情统统认为是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我认为过于笼统,忽视了李清照夫妇青州十年屏居结束后,李清照词作中愁情的深层内涵。 3、关于李清照愁情词的艺术特色,熊大权《略论李易安体特色》(《李清照研究论文集》98页)认为“李清照前期词多以白描、比兴的手法表现离愁别绪,能够婉曲动人;到了后期,则常用对比手法抒怀,大大加强了愁恨得分量与感人的艺术魅力”。 众多学者集中论述了铺叙和白描手法,是李清照词的主要特色。却忽视了词本身的内在美,而是从多角度地借景写情,达到语言上的柔情美。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

组织变革文献综述

组织变革 摘要 组织成员对变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变革的成败,而员工对于变革的态度主要受到变革认知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鲜有实证研究检验变革情境下员工的变革认知构成维度,即使有也只限于个案式研究,对于不同变革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缺乏普适性;同时也鲜有文献全面探讨变革背景下的员工理性认知 (即组织变革认知)和感性情绪(即变革抵制倾向)两类变量对员工态度(组织承诺)的综合影响作用。本研究试图从企业变革背景出发,探讨员工变革认知的具体内涵,检验变革认知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检验员工个体性格特 征(即变革抵制倾向)对二者关系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目的在于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为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组织变革、员工的变革认知、变革抵制倾向和组织承诺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变革认知影响组织承诺、变革抵制倾向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架构,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对研究构思进行初步检验,在杭州、温州、上海、北京、南京五个地区的变革组织中大规模发放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282份,通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构思再次进行检验,最终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1)组织变革背景下员工的变革认知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对变革意义的认知、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后适应性的认知;(2)组织变革认知与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且组织变革认知对组织承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影响情感承诺;对变革意义的认知、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后适应性的认知影响规范承诺: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对交革后适应性的认知和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影响持续承诺; 关键词:组织变革变革认知组织承诺变革抵制倾向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使当今企业的经营环境与以往相比,变动更加频繁,变化更加剧烈,竞争也更加残酷。这就要求身处变革时代的企业,必须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以持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不断地变革中建立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很多企业大幅裁员或出卖股份,有实力的企业趁机进行并购重组以扩大竞争优势;与其他经济体的企业相比,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双重变化使得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所承受的变革压力更加明显,变革已成为我国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由于企业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如表1所示,2001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进口额为113.8亿美元。 2002年:农产品出口额为180.4亿美元。 200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403.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14.3亿美元,农产进口额189.3亿美元。 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 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农产品出口总额275.8亿美元,进口总额287.1亿美元。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 入世以来削减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等进口促进措施的实施,极大改变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由于进口快速增加而出口增长缓慢,2004年我国农产品首次出现46.4亿美元逆差,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9.03%。2005—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表现为逆差,但逆差规模相对较小。 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主体贸易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远远超过此前各年的逆差水平。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31%。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回落明显,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贸易逆差为129.6亿美元,同比下降28.6%。

浅谈中国酒文化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底韵深厚的民族。五千多年的泱泱历史长河中,酒文化却成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酒文化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并开始。作为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关键字:酒文化酒神精神文化价值影响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一、酒神精神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二、酒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 由于使人亢奋和稀缺等特性,酒在远古属于奢侈品,最早酒被作为“通神之物”,是“圣液”,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面。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祭祀活动中,酒作为“超自然之物”,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令禁止“群饮”、“崇饮”,违者会处以死刑。 悲哀的是,这种神秘液体协助统治阶级一时,却不能使保佑他们一世。统治阶级独占美酒的同时又陷入了自我迷醉,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直到毁掉了他们的江山。杜甫在悲愤之极写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经成为揭露古代统治者纸醉金迷、腐朽反动的千古名句。 三、酒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烟草企业文化的文献综述 1.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可以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这三大阶段反映了人类对于管理认识的侧重点及深化过程,特别是于人性的认识及提升,是管理发展的一项主要课题,所以第三阶段,文化管理阶段其实质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管理的本质及重点是围绕人性的管理是不变的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形象和管理与文化互动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界定,国内外学者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william&ouchi(1981)提出企业文化代表一个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成为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及行为的规范,在他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中突出的是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塑造作用个;Schwartz&DaviS(1981)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共享的信仰和期望会产生一套决定组织成员行为的基础。Deal&Kennedy(1982)在Oucl,i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及沟通文化网等五个要素构成,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威廉·大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一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美国学者约翰卫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指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沙因1984年定义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沙因对企业文化的该定义成为大多学者、企业管理者进行对企业文化研究和管理的理论基础[1]。 国内较早期的学者曾仕强(1981)认为企业文化即一常道,管理者应秉持常道去变,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对于他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常道,也是从企业文化软的规范力量角度阐述;潘文章(1994)则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生活方式,为企业处理周遭事务的看法及左右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组织文化的形成具有逐渐累积与不易改变之特性,并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领一导者的领导方式不仅创造独特的组织文化,而且左右员工的工作态度;司徒达贤(1997)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分享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会影响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与决策方向;学者吴思华(2000)企业文化是渗入到组织中的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态度,信念与价值;清华大学的张德教授认为(2003)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纂木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成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这种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使得现代多数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三层次划分比较认可[2]。 综观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尽管表述的方式和理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三是从企业管理思想和制度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的特征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49317294.html,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统计与管理》.2015年7期.刘卓瑛.郑平坪. [2].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商贸》.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36期. 陈刚.翟树芳. [3].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述论. 《旅游论坛》.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唐小翠. [4].中外文化差异探讨: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9期.尹华东. [5].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职业》.2011年35期.王海建. [6].小议中外文化差异. 《商》.2013年1期.和兰花. [7].工作满意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汕头大学学报 《前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1期. [9].浅谈中外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1期.金琳. [10].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 《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年10期.刘鑫. 二、中外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跨国经营中融合中外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管理. 作者:李静.企业管理北京化工大学2009(学位年度) [2].浙江民营企业国际贸易文化差异及其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孙卫芳.企业管理浙江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49317294.html, [3].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对上海世博中国展馆简介汉译英的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韩佳彤.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大连海事大学2011(学位年度) [4].中外体育礼仪的比较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谢小兰.体育人文社会学湖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5].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被引次数:1 作者:马宏伟.英语语言文学山东大学2001(学位年度) [6].中外英语硕士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对比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封齐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7].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探讨.被引次数:15 作者:丁宗林.外国文学华中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8].分析提高留学英国的中国硕士研究生学术经验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张俐.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山西财经大学2015(学位年度) [9]在华日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以丰田汽车(中国)为例. 作者:李阳.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11(学位年度) [10].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浅析美剧《老友记》中幽默字幕的翻译. 作者:刘畅立.英语语言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三、中外文化差异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外文化差异探讨: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韩宁,20112011年北京服装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年教研论文报告会 [2]中外动漫作品的文化差异和共鸣点分析. 王瑜,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3]弥合差异,避免误解浅谈对外传播中文文本的写作. 韩清月,2011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4]“Red”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 白阳明,2008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5]新疆石油企业哈萨斯坦跨国经营中跨文化管理浅析. 李军,2008第二届中外技术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作者: 学号: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题目: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任课教师: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挑战。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提高组织绩效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要素及其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力求系统地理解管理理念,进而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精神财富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erprise Culture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 to make busines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a big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valuab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busines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on corporat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s and measuring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were reviewed and combing, and strive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us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spiritual wealt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